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作者:林建华 发布日期:2018-07-10

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重视教育才能赢得未来。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两次到北京大学考察并出席师生座谈会,都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上下功夫,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北大风格的办学之路。

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大学发展最大的优势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大学基本上是走在西方大学后面,学习他们的办学和管理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大学发展之路。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建设,特别是在“985工程”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大学在学科建设、人事改革、治理体系、资源配置、校园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下一阶段实现从学习到超越、从跟踪到引领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经济总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二,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看,高等教育的中心往往随着经济和政治中心的转移而转移。中国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中国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这是我们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坚实基础和巨大优势。

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上,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既要向世界其他优秀大学学习,携手并进,更要扎根中国大地、融入中国发展、弘扬中华文化,探寻中国大学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需要抓住难得历史机遇,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应对新技术挑战和国际化潮流,产生更多能够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新思想、新文化、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使更多的青年人能够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为认识未知、探求真理、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和立身之本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的形态、社会功能、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最重要的内核。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以育人为根本,坚持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锻造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培养引领未来的人,这是大学最核心的使命、最根本的任务和最大的价值所在。

在持续变化的世界中,大学无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挑战。我们既要面对功利主义的盛行、人文精神的缺失,也要应对现实世界的诱惑和公信力的危机。同时,网络的发展也对现代教育造成了冲击,鱼龙混杂的各类信息削弱了信仰的力量。大学要迎接变革,适应变化,必须坚守“育人”这一核心使命。这不仅是国家、社会对大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长远声誉最重要的来源,使大学得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葆自身的璀璨光芒。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北大应当毫不动摇地坚守核心使命,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完善适合中国国情、适应社会变化的教育体系,坚守道德和价值底线,使大学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灯塔,成为繁荣学术、追求真理的圣地。我们需要弘扬家国情怀,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敢为天下先,能够担当重任,成长为栋梁之才,在推进中国社会进步发展、拓展人类知识边界上有所作为。

三、完善大学运行逻辑体系是北大“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目标

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是相互联系、高度统一的逻辑整体,需要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协调推进。在大学的逻辑体系中,学生始终处于核心位置,人才培养是核心使命。我们要把大学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来,必须统筹协调核心使命和外延任务的关系,让大学各项工作都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不断强化多平台、多系统协同育人效果。

第一,现代大学制度与治理体系必须清晰表达大学的核心使命和价值追求。要明确学校的愿景,确定阶段性的战略重点目标,制定配套的综合改革计划,梳理管理架构和流程,明确责任、权力和资源配置方案。要平衡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诉求,引导院系、部门以及教职工的价值取向,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提高资源配置和系统运行的效率。

第二,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一方面,要参与到国际人才竞争中,从全球范围内引进最优秀的人才,加强跨学科教学研究机构建设,营造更好的学术环境,促进教师之间的互补与合作,产出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认真把握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评价标准,切实加强规范管理和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一批杰出学者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优秀教师。我们要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持续实施“博雅人才计划”,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学术生态,实现“近者悦、远者来”。

第三,要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全面成长。系统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课堂研讨、小组学习等多种途径改进学生学习体验,将学习过程打造为师生共同的探索之旅。将学术研究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鼓励以发现和探索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将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有机结合,把研究经验、体会和成果融入教学,真正推动教研相长和教学相长。

第四,要重塑大学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内在精神与文化,用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凝聚大家的力量。要为师生营造一个好的、有品位的校园环境,培育宽松自由的校园氛围,让校园成为消解躁气的文化空间,给师生以身心愉悦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体验。要坚持服务学生成长,建立融洽的校园关系,通过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以及管理服务工作,增进学生与学校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冷静思考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1952年,国家推动院系调整,借鉴苏联模式,重新布局学科,提高了专业教育的办学水平。1978年以来,国家迈向改革开放,把教育和科技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陆续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让一批中国大学和学科进入到世界一流行列。201852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北京大学乃至中国大学进行第三次创业奋斗,坚定勇敢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中国高等教育振兴之路,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创新、引领未来,把北大建设好、发展好,使她真正成为世人向往和景仰的学术殿堂。

 

 

作者简介:林建华  北京大学校长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