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会议发言摘要

作者: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8-05-01

会议时间:2018年1月15日

会议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

会议发言摘要:

主编、青年研究中心主任 蒋广学

1.2017年度杂志工作基本情况

2017年,《北大青年研究》全年共编辑出版4期杂志,120余篇文章,逾70万字,推荐外发61篇。

一是紧扣时政主题,关注教育改革。紧跟十九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精神组织相关稿件,对时事热点密切关注、积极探研。二是关注学校发展,聚焦大学建设。在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双一流”名单出台的大背景下,始终密切关注学校发展及教育综合改革,期望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为学校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重视实践创新,着眼工作推进。充分重视学生工作实际及基础日常性工作的研究,力求以常规工作为起点、为依托,对高校育人工作进行思索和探讨。

2.2017年度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是深刻理解新时代教育内涵发展变化,加大研究力度。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有了新的奋斗目标,青年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面对新使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青年学生应当培养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创新思维和工作方法,以培育新时代新青年作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二是持续探索全环境育人理论平台建设,优化组稿结构。在“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拓展研究领域、优化作者和编辑队伍、丰富议题设置、加大宣传推广等多种方式,进一步突出育人工作的整体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多领域、全方位归纳、思考、研究思政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创新。三是不断激发青年群体自主研究积极性,充实作者队伍。始终注重发挥青年群体的研究积极性,专门为青年作者开设《新锐视野》栏目,把选留群体作为杂志的重要作者来源,《青年视点》多年来也是一直关注青年领域的事件、领域和话题。

3.2018年度工作展望

一是在确保质量和规模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专题研究与实践思考的特色,推出更多来源实践、服务实践的理论成果。二是继续加强专业化建设,促使办刊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拓宽理论视野、加强方法研究,丰富作者队伍,提升研究质量。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搭建好全环境育人工作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杂志在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过程中的独特整合作用,产出更多具有实践指导性质、北大特色水准、全国示范水平、世界一流层次的理论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图书馆前馆长 朱强

网络现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秘不可分,不管是研究、学习、生活、工作都离不开网络。怎样从海量的信息中查找到、选取到自己最需要的,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怎样识别、判断真实和虚假的信息,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信息相关的还有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因此,对于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既与传承有关,更与创新有关,需要更多地予以关注和探索。建议《北大青年研究》未来对此做一些具体的、深入的研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执行主编张永平

《北大青年研究》这个杂志有强烈的时代意识、问题意识、使命意识、道德意识和专业意识。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新青年提出了三个要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在进行网络新青年这一课题研究的时候,可以和习近平对新青年的这三个要求结合起来,把它具体化。

编委、《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夏晓虹

《北大青年研究》有很多栏目很贴近辅导员自身胜任力的需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出台了43号令,对辅导员的职责规定有两个最明显的变化,一是要求辅导员有思想理论和价值引领的本领,二是要求辅导员有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能力,这两点在杂志上都有体现。建议以后的重点选题可以增加价值引领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这对于辅导员工作非常重要。我觉得杂志在起到阵地作用的同时,还更应该发挥智库的作用。

编委、北京教育杂志社社长 李艺英

我们杂志社每年都会对所发的文章做统计,连续五年北大都是第一名,这个功劳主要来自于我们《北大青年研究》,特别感谢!我觉得《北大青年研究》的稿件反应很快,每一期的选题都是真正经过精心策划的。青年研究中心这几年提出的网络文明观、教育观、人生观、青年观等,都是根据时代变化、教育内涵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及时提出来的。关于网络新青年的培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我认为应当加强对网络原住民信息辨识能力的培育,进一步研究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当下与未来的关系。

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段海超

《北大青年研究》虽然只是内部刊物,但很有特色,有很强的政策性、理论性、时代性、实践性。对于新青年的研究,我觉得可以同时关注时间层面的、纵向的及横向的变化研究。纵向的是从时间层面来研究新青年某一个点的变化,横向的比如就道德观或价值选择等某个点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

编委、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祖嘉合

《北大青年研究》办了13年,虽然是一个内部刊物,但它标注着北大,就是北大的名片之一,是不容懈怠的,13年来编委会没有辜负“北大”这两个字。杂志的确在青年研究这个主题上做了很多工作,在网络思政教育研究方面也是领先的。现在这一代人确实是在网络环境下长大的,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加成为一种环境,是逃脱不开的。了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的所思所想是老师的责任,老师应该思考和着力解决如何在智能手机盛行的年代增强授课吸引力、提高学生获得率。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副社长 赵清华

《北大青年研究》不管是栏目设置还是每期选题都紧跟时代,非常好,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北大的研究生群体应该比本科生群体还要大,希望杂志未来能多多发表一些研究生层面的有关德育、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稿件。

编委、《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陈九如

从《北大青年研究》可以看出,北大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非常重视,以一个学校的学工队伍办成一本刊物,恐怕只有北大能做得到。杂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辅导员们可以把工作的点点滴滴凝聚成理论结晶,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对辅导员队伍提升非常有益。“网络新青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非常契合时代特点,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编委、《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毛殊凡

“北大”决定了《北大青年研究》的特色,有些地方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化。研究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在当下必须要结合十九大精神,一定要注重严谨。十九大报告倒数第二段是谈青年的,有三句话都与中国梦相关,就是要培养能担当时代重任的、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翼星

今年是很有意义的一年,是蔡元培先生诞生150周年,也是北大建校120周年。我认为蔡元培的基本思想、大学理念、学术方针,还有沟通文理的思想,把德智体美结合起来、塑造一种健全人格的思想,这些都没有过时。蔡元培讲,教师和学生到学校来是要共同研究学问的。如果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要繁荣学术、发展科学,就必须把学生和教师引导到读书、研究学问上来。我们现在做学生工作,培养创新人才,就是要做引导的工作、做引领的工作,要用我们自己的学问、品格和才学去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我认为这是一个基本的途径。

特约编审 包和春

我为这个会专门写了篇稿子,搜集了很多资料,专门介绍一下我们编辑部是如何提高编校质量的。希望能有更多的退休教师像张翼星老师一样来为我们的杂志写文章,关心青年一代的教育,使我们的杂志办得更有层次更有水平。

编委、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杨爱民

建议《北大青年研究》或者是青年研究中心总结一下近十年来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我觉得可以尝试大家一起做一个网络新青年的比如创新人才的峰会,希望《北大青年研究》能够更多走到台前,扩展其影响力。

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叶静漪

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媒介,这些年杂志的校园受众远不及网络;但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公众心态成熟,大家越来越感受到社会在变得浮躁,需要一批人沉下心来,能够为广泛而深入地探讨、研究问题,提供交流平台。因此,可以说《北大青年研究》面临新挑战、负有新使命,而2012年以来,因为坚持“守正创新”,也做出了扎扎实实的新成绩。

一是作为“理论孵化器”,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全环境育人”理念,一年前被正式写入教育部工作要点,成为了全国范围内持续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的指导原则。二是作为“实践助推器”,通过理论研讨、现场办公、外出交流等多样化形式,积极引导成果转化,实现认识对实践的反推作用,人物榜样、典型方法、系统理论的“杠杆效应”得到了很好发挥。

这两点是我们过去一直强调的,但实际上杂志作为“富矿”,它的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挖掘。首先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风向标”意义,这些年《北大青年研究》坚持每期至少有一篇特稿,发表学校领导和思政大家的文章,对工作进行部署、对热点进行透析,反映的是未来一段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攻方向;而辅导员的文章则是另一个“风向”,大家基于日常工作的所思所想所悟,不论成熟与否,实际反映的是这支队伍的真实面貌,通过从中敏锐发现典型、寻找问题,统筹两个“风向”,有力促进了北大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其次,杂志对倡导良好风气、稳定人心、鞭策鼓励教育工作者聚焦主责主业,具有“压舱石”意义。《北大青年研究》的文章强调源于工作一线的生动实践,这些认识与思考汇集成的学习材料,不仅学工系统在研读,并且辐射到全校教育工作者,见贤思齐,带动形成了共同关心、主动看齐、自觉对标、改革创新的实干氛围,这些年北大学生工作继续保持了可喜发展态势。

2018年北京大学将迎来120周年校庆,这是全面回顾并梳理总结近些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成果、既有经验的有利契机,要为下一阶段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2018年北京大学还将首次迎来以“00后”为主体的大一新生,由于学生群体的新特征,势必迎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层次,以及《北大青年研究》发展的新阶段。

今年是我连续第六次参加杂志年度编委会,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各位专家编委在过去几年的鼎力支持。再次衷心感谢大家过去对《北大青年研究》杂志、对学生工作和学工系统整体工作的悉心支持,也诚挚希望各位编委和所有专家学者,继续一如既往地支持杂志建设,使它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继续取得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

 

 

附:《北大青年研究》2017年度优秀作者、优秀编辑名单

优秀作者:陈  威  滕  飞  石运佳  蒋晓涛  冯美娜  李  晗

优秀编辑:张  莹  于  潇  汪春花  于  晨  蔺  芳  李嘉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