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在加强海峡两岸高校教育的合作交流的背景下,学生层面的海峡两岸交流活动不断发展。只有对活动影响力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才能助力活动的管理模式与内容设计,更好地促进海峡两岸高校学生的对话与合作。笔者作为参与设计和实施了七届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的成员,对七届活动的基本信息和特点进行了整理、归纳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活动影响力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为两岸高校教育在学生层面建立广泛的、实质的、连续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提供借鉴与依据。
关键词: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项目负责制;影响力
在深化两岸合作与交流的背景下,加强海峡两岸高校教育的合作交流,越来越被大家关注与认同。两岸高校教育的对话与碰撞,为增进两岸教育共识、促进两岸教育深度合作和共同发展而寻求更多的平台与机遇。
北京大学医学部(以下简称北医)是最早与台湾地区医学院校建立交流关系的大陆高等医学院校之一[1]。目前,北医在科研合作、医学教育、学者互访和学生交流等领域,已经与台湾地区多所医学院校建立了正式的交流关系。这种交流关系体现出多轨道、多层次的特点。其中在学生层面,连续举办了七届的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北医与台湾地区医学院校进行深度交流的重要活动和重要标志之一。
一、活动发起与目标
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始于2010年,为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支持项目,旨在通过学生间的深入沟通和全面交流,增进两岸医学生的了解和共识,促进两岸师生的友谊,展望于未来海峡两岸在医学和教育领域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与融合。该活动由北医和台湾四所医学院校(台湾大学、阳明大学、高雄医学大学和中国医药大学)联合发起、共同举办和轮流承办,每年举办一次,每届活动时长为1周或以上。参与活动的学生包括北医和台湾四校的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学生总数近2000人。海峡两岸交流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2010—2016年),被北医的学生们习惯地称作“台湾团”,而海峡对岸的台湾学生也多称呼这个活动为“北大团”。
二、活动信息
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以两岸医学生论坛为主线,同时也囊括了文体活动和文化参访活动,兼顾形式、内容和趣味性等因素。各校也在活动中尽可能展示自己的特色,为学生们搭建丰富、立体、全面的交流平台。笔者对七届活动信息、论坛主题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整理,参见表1。
表1:七届海峡两岸交流活动情况回顾
*接待方的志愿服务人数较为灵活,目前为保守方式的预估人数。
三、活动特点与发展
北医在组织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时,借鉴了项目负责制的模式,通过招募—申请—面试制选拔活动的总负责人(台湾习惯称为“总召”,后来被两岸学生沿用)。总召需要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确认自己的核心团队和志愿者团队,并由总召带领大家进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基于扁平化管理模式的项目负责制是北医组织海峡两岸交流活动的最大特点,也决定了该活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可能与潜力。
(一)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活动的主人
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具有规模大、时间长、内容多、要求高、不断创新与突破等特点(笔者整理了各校筹备投入所需的基本元素,见表2),但是无论由何校承办,无论是出访学校还是接待学校,各校老师仅作为指导,由学生总召团队进行顶层设计,并和团队一起完成从志愿者招募、活动策划、前期联络、活动筹备组织、后期总结等各项工作。由于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均为申请制,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创新意识更强,获益相应的更加明显。
因此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们不仅提升了参与校务管理的能力,也为学生们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提供更广阔的体验环境;更重要的是,这一做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自己活动的主人。
表2: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的投入元素
(二)海峡两岸医学生论坛是活动的灵魂
经过七年的发展演变,海峡两岸医学生论坛,从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显著提升,具体见表1。从论坛讨论题目来看,从最初的医学教育和医学生生活的异同比较,扩展到医学以及医学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们的视野更为宽广了,探讨的内容也更为深入了。从论坛呈现形式来看,近几年的论坛活动在传统的论坛讨论的基础上,不仅纳入了工作坊、杏林座谈等形式,还融入了分站式的实践环节,甚至纳入了模拟法庭、记者发布会和PBL讨论的元素,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趣味相呼应的状态,更加稳固论坛的成果。从论坛总结汇报来看,在传统的主题报告的基础上,纳入了辩论赛、手绘海报、舞台剧等丰富的元素,让收获更加生动,让听众更加投入,也促使了专家点评更加精彩,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与热情,当然也会收获其他活动难以体悟的珍贵友谊。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份友谊中既有同校学生长期合作的战友情,又有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同胞情。这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了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在两岸各校学生间的口碑,更是各校学生每年最为期待的年度盛会。
四、影响力分析
(一)分析背景
北医不仅是最早与台湾地区医学院校建立交流关系的大陆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在学生交流层面,北医更是成为国内医学院校的前驱者。两岸医学生的交流可以追溯到1995年,台湾阳明大学组织了百名学生交响乐团来原北京医科大学访问;次年,原北京医科大学率领由31名师生组成的访问团与台湾阳明大学、东吴大学等进行了交流活动。之后到2007年,北医接待了阳明大学领袖访问团一行12人,该团在北京访问期间与北医学生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同年,北医选派了20名学生,和管理团队一道,参加阳明大学校庆,并进行卫生事业管理、学生管理等领域的交流活动。再到2009年,北医接待了由66名台湾师生组成的学生冬令营活动;等等。
上述活动确实让两岸学子,特别是北医学生获益,也确实有当时参加活动的学生,至今与海峡对岸的好朋友保持着相互问候、甚至是定期相聚的情谊。但这种缺乏连贯性、完整性的交流活动存在更多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很难形成稳定、惯序、深入、递进,甚至带有辐射性的影响力。
因此,经过全面考虑,自2010年,北医牵头,和台湾四所医学院校一道,发起了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已经坚持了七届,今年7月将在北京举行第八届活动。
(二)影响力的客观分析
政策支持至关重要。在政策支持层面,海峡两岸交流活动不仅连续多年被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列入对台重点交流项目,还获得国台办支持。
服务管理突出以学生为本。由于项目负责制的引入,让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校管理部门相比于以往,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决策和自我管理的空间。老师的角色由主导者向指导者过渡,并最终转变为引导者。
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位参与活动的台湾著名教授,来北医做客和进行专题报道,当然也得到北医学生的更热情回应。这为北医带来更加丰富的人文素养提升的资源。此外,基于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的良好平台,自2014年暑期开始,北医和阳明大学共同启动了基层社会实践活动,让两岸学习的交流增加了一个新的领域和平台。
学生交流促进了教师层面的深入互动。利用海峡两岸交流活动的契机,不仅各校教育管理者层面建立了深厚而持久的友谊,两岸专业教师也通过活动的平台,得到了在专业领域内合作与交流的可能。
(三)影响力的主观分析
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于北医学生而言,其影响是深远的。正如有位学生在参加了一次活动后的分享中提到的“八天,不只是八天,它是一段青春的开始”。
1.交流共鸣的学术氛围
海峡两岸交流活动的主要线索是两岸医学生论坛。用论坛负责人自己的话说:“我们关注最热点的核心话题,我们投入最强大的学术热情。希望我们从身边出发,从现实入手,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理念,纵横论道,为医学之航路张开理想之帆”。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关注论坛所探讨的内容,是否关注自身、是否关注医学,能否让论坛中参与的学生们均能畅所欲言,能否在交流的碰撞中进步,在友谊的陪伴下成长,在深度沟通中快乐的学习。真正做到交流后的共鸣。七届的努力,两岸医学生论坛不断形成了交流共鸣的学术氛围。
第一,论坛主题多样,拓宽视野。由于是学生自己选择确定论坛主题,因此学生会有更大的兴趣与更多的动力深入调查研究。历次的主题涵盖医学人文、公共卫生、转化医学、医患关系等多个领域,开阔了医学生的视野,在深入思考后激烈交流,碰撞火花,获得最大的收益。第二,论坛深入社会,实地调研。近几届论坛活动均加入了分步骤、分领域、有重点的社会实践环节。在前期准备中,学生们还要实地勘察,走访调研,这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主动体验实践与反思改进的机会。第三,论坛实现了轻松交流,火花碰撞。后几届的论坛讨论部分,大多采用PBL的基本讨论形式,这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思想,了解到该领域在两岸的现状,更直观地发现相同与不同,探讨原因,寻找改进的方法。这样限定在一个主题下的交流有约束,但不拘束,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中,接受了不同角度的思考,丰富了自己的认识。第四,论坛强调持续的关注,拓展深度与广度。很多学生在活动结束之后仍然在持续关注着论坛中探讨的主题,甚至变成自己的社会实践方向或研究领域之一,带着思想火花碰撞后更深入的思考,继续追踪调查、深入研究。
2.激发参与者潜力
学生们是这样形容自己在活动期间的状态的:“不管是在台湾或是在北京,每个人都恨不得不要睡觉,一天‘25’个小时的陪伴、交流。彼此都毫无保留地展现着自己最真实的一面,窘迫、尴尬,机敏、聪慧;一起吃、一起睡,一起学习、一起玩闹,大声诉说着心底的快乐,诉说着对彼此的不舍,而不再把感情深藏于心。”也或者是这样评价这个活动:“台湾团的那七天像是一场梦,热烈、美好,却转瞬即逝。”
严谨与沉稳的厚道精神是北医学生共同的特点,而台湾学生的特点则是张扬与绽放。海峡两岸交流活动对于北医的学生最大的魔力就在于让他们在短短七天的时间里,会让参与的学生们发现自己的更多的潜力,发现不一样的自己。而最让人欣喜的是:活动结束后,这些张扬开放的特点便永远留在了很多人身上,使得参与过的学生变得更加开朗热情,更加绚烂缤纷。
正是由于上述的综合因素,七届海峡两岸交流活动,不完全统计的直接参与人数,累计将近2000人,而通过论坛活动和文体活动影响辐射近万余人。
2018年暑假,北医将作为主场,举办第八届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迎来来自台湾地区四校的老朋友和新朋友。目前,虽然离活动还有4个多月的时间,选拔核心队员和学生总召的招募贴从“北医学工”微信平台上一出,已经引起学生高度关注。第八届活动将继续以两岸医学生论坛为视角,将两岸学子的专业交互与友谊长青推向新高度,也将该活动的影响力不断巩固与深远。
海峡两岸医学生交流活动模式开创了与以往不同的两岸学生了解与互动的路径,不仅在学生层面意义深远,更延续了教育管理者层面的理解与交流,医学专业领域内的互访与合作,进而亦成为两岸医学院校形成深厚友谊的重要纽带和平台之一。这也为两岸高校教育建立广泛的、实质的、连续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与参考。
作者简介:郑凌冰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处长助理、预科管理办公室主任 讲师
李文胜 北京大学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医学部党委副书记 教授
参考文献:
[1]李晓佳,等.海峡两岸一学生交流活动模式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5):68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