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寻访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不仅是实现精准资助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近十年来,寻访困难生家庭工作已在北京大学全面展开,全校数十个院系的辅导员都有参与其中。实践表明,寻访困难生家庭不仅有利于完善困难生认定指标,体现学校对困难生的关心与慰问,而且还有开拓辅导员视野、丰富辅导员阅历、增进师生感情、延伸学校教育广度等作用,是辅导员与家长联络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困难学生;辅导员;寻访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具备“解困”作用,更承担着育人的功能。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作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基本任务之一,要求建立“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目前,高校在校生的主体已逐渐成为“95后”甚至“00后”,存在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群体特点也已与十年前有着明显区分。寻访困难生家庭活动,不仅能使辅导员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立体地、多维度地看待学生,更有助于推动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使资助育人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寻访困难生家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学生成长的需要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中,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不同的性格。家庭环境和家长素质的差异,包括是否关心子女、教育子女的方法是否得当等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时,每个困难生成长的背后,都有一个充满期待的家庭,每一位家长都付出了很多心血。一名困难生的成长成才,不仅被家庭寄予厚望,甚至凝聚着整个家族的希望,这些学生更需要学校给予特殊关注和关爱。通过寻访活动不仅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学校的相关政策及学生的在校表现,而且可以让辅导员走进学生家庭,了解学生,了解家长,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
(二)辅导员工作的需要
要提高辅导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辅导员就要努力拓展工作途径,尽可能多地走进学生的家庭,贴近学生,贴近家长,做到寻访工作与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与宣传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相结合,与帮助受访困难生解决困难相结合,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力争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寻访困难生也可以促进辅导员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并丰富工作经验,提升辅导员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加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并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学生工作者。
(三)学校育人机制的需要
寻访困难生活动有助于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各类情况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生活、资助、就业和心理等方面的信息,以此为契机,学生家长可更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从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寻访活动可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而且对于培养全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逐步形成和完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的重要途径。
二、寻访困难生家庭的准备与内容
(一)寻访活动的前期准备
1.寻访对象和寻访队伍的确定
以北京大学为例,每年寻访对象的选择都会结合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为孤儿残疾和家庭患有重大疾病等特殊情况、在校期间的学业表现、心理状况、家庭结构以及地域差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侧重选择低年级学生,对筛选地区较为集中的部分学生分地区分时间分小组统一寻访。每支寻访队伍均由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或学生资助中心工作人员组成,寻访小组的寻访对象都以辅导员所在院系的学生为主。
2.寻访资料的准备
在寻访活动出发前要对受访的学生基本信息进行仔细核对和梳理,尤其对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成绩、获得资助奖励情况、在校表现、性格特征和目前出现的主要问题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针对部分辅导员初次参与寻访活动,经验不足的情况,学生资助中心每年均会统一制作寻访工作手册,手册中包括寻访目的、寻访准备、寻访预算、寻访要求、寻访的注意事项以及寻访提纲等,让寻访人员都能做到有备而去,有的放矢。
3.召开寻访培训会议
寻访前需要召开培训会议,明确寻访内容和意义。出发前2—3个星期,学生资助中心会对全体寻访团队成员进行寻访活动的专题培训。一是提醒辅导员寻访路上注意交通安全,寻访过程中要保持廉洁自律的形象,不要给被访家庭带来负担。二是要求辅导员寻访前要认真“备课”,把学生按家庭地址归类,设计寻访路线,在保证重点走访本院系重点学生的同时,也要顺路走访其他院系的学生。三是培训教师寻访后如何撰写寻访报告,并提醒辅导员寻访时留下图像资料。寻访报告应包括被访学生姓名、寻访时间及地点、寻访目的、被访家庭情况、被访学生当前现状形成原因分析,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和教育管理服务的措施,以及启示、建议和体会等方面的内容。
(二)寻访情况与沟通策略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性格通常偏内向,且生活经历相对比较单一,心理比较敏感。在被访学生中,学生家庭情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学生大多出身农村,家庭收入较少;父母身体条件较差,有的身患残疾卧病在床,缺乏经济来源,生活无保障;多子女家庭较多,需赡养老人,家庭负担较重,部分贫困生父母丧失劳动能力,很大一部分学生为单亲家庭。很多学生因回家交通不便、网络不通且学业繁忙等,一年甚至几年回一次家,在家时间较短,回家后因家长务工或文化水平较低,不愿意和家长谈及学校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而家长又对学生抱有很大希望,很多家长均表示即使家里非常困难也要全力协助学生读研甚至出国。因此,针对贫困生的寻访,需要详细讲解国家目前针对困难家庭及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保研政策、就业政策、出国政策以及奖助学金措施,引导学生和家长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暂时的困难,让家长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换取未来美好的生活。在寻访过程中要更倾向于慰问关心,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家长感受到寻访教师的帮助和鼓励,树立自信心。与此同时,寻访能真正地了解贫困生的实际困难程度,为特困生资格认定及困难生的心理问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寻访需注意的主要问题
1.同路走访的人数和成员组成要适当
一般情况下共同走访不宜超3人,否则不利于家长与辅导员沟通交流。在人数较多的场合,家长只能讲些客套话,很难达到寻访的效果。且寻访地区较为艰苦,为安全考虑至少需要一名男教师。
2.避免为完成任务而走访
辅导员有时候制定的走访任务过于繁重,需短期内集中走访。由于每天走访人数较多,到每个学生家庭时只是简短聊几句,不能与家长深入交谈,寻访容易流于形式。
3.避免对专业性问题的准备不足
辅导员在寻访中有时会遇到家长提出专业性问题,例如出国奖学金如何申请以及每个专业的就业方向和薪资水平等等,由于辅导员所学知识的局限,对这些问题内涵了解甚少,提不出实质性的解决办法,无法满足家长及学生的需求。
4.需要注意巩固寻访的成果
辅导员寻访活动结束并不意味着任务完成,而应趁热打铁,巩固寻访效果。辅导员寻访后的学生,必定会有心理上的变化,有的学生正在进行自我认知和辅导员的引导之间的对抗,这时若有外部助力,就能达到思想上的转变。因此寻访后,辅导员要多关注寻访的学生,巩固寻访效果,这也是辅导员寻访工作中一个延伸,是寻访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关于寻访困难生家庭活动的思考
(一)提高辅导员对寻访工作的认识
寻访工作是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工作延伸,要提高学校对辅导员寻访工作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对学校而言,寻访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手段,有助于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对辅导员而言,寻访不仅能帮助自己探寻影响学生在校表现的深层次的原因,而且还能掌握与学生和家长沟通的方法;对学生家长而言,寻访能使其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及相关申请途径,有利于缓解家长的紧张与焦虑感,利于和孩子的后续沟通。同时,为提高辅导员对寻访工作的认识,消除畏难情绪,需要加大对寻访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辅导员工作例会和辅导员培训等机会加强信息沟通,培训基本知识和技能,将寻访工作提升到资助育人的高度进行。
另外,学校层面应该将寻访工作列入院系常规工作,提高院系党政领导对辅导员寻访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求院系要空出一定的时间作为辅导员寻访的工作时间,让更多的辅导员能够加入到寻访队伍。
(二)创新寻访的方式方法
首先,应该加大动员力度,拓宽寻访工作的参与面,建立以一线辅导员为主体,其他学生工作、心理咨询、社会工作及职业规划相关专业教师等参与的寻访工作团队。通过学校寻访工作组与社区、街道、乡镇干部共同走访特殊群体学生等方式,增加寻访工作的效果。同时,应构建多渠道的寻访模式,创新寻访工作的方式方法,广泛运用电话寻访、微信寻访和邮件寻访等网络寻访等多种形式,全面增强寻访工作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学生家庭地域分布广,进行大规模家访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选择适合的家访时机及方式十分重要。以往,辅导员寻访多集中在假期。其实,学生生病在家休养时、家庭遇到变故时、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取得进步时,以及学生与家长在沟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辅导员此时进行寻访,必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拓宽受访学生的覆盖面
寻访应该不仅仅是围绕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学生,而应该由特殊学生向全体学生发展,面向更多学生,让他们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把这种关怀教育形式普及到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尤其是对成长发展中存在偏差的,心理和学业出现问题的学生,应实时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地进行寻访,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提高参与寻访的积极性
寻访工作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长效机制,理应成为辅导员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辅导员工作琐碎繁杂,日常事务性工作几乎占满了每个工作日和休息日,有些辅导员无法参与寻访或者积极性不高,很难保证寻访工作常态化。此外,由于时间、精力、体力、安全、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辅导员对于寻访工作存在顾虑。因此,学校需通过宣传,鼓励更多相关教师参与到寻访团队中,提高寻访的实效性。为了调动辅导员的寻访积极性,学校需要在寻访方面加强工作激励并提供经费保障,在辅导员绩效考核时,要求最好有寻访经历,并予以适当加分。
作者简介:曹 蓓 北京大学学生资助中心副主任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