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深度辅导工作的新思考

作者:王心彤 许 扬 发布日期:2018-05-01

摘要:深度辅导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信息时代背景下,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厘清教师先知与学生先知、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有涉与价值无涉等三重复杂关系。文章从目标、形式、实施和评价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深度辅导的新定位。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深度辅导在信息时代的创新路径,包括适应信息时代的学生发展、回归信息时代的教育内容、反映信息时代的教师个性、凸显信息时代的时代品位。

关键词:信息时代;深度辅导;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时代通常是指计算机时代或者数字时代,它是从工业化派生的工业化革命的这种传统工业经济转变为以信息管理为主的知识经济,亦即信息化社会。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的诞生,给人类发展带来新机遇,给社会发展带来新课题,也给高校深度辅导工作带来新挑战与新思路。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就对辅导员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高校对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的重要指示早在2009年就已提出,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曾明确提出把“确保每名学生每年都能得到至少一次有针对性的深度辅导”作为对辅导员的一项具体要求。深度辅导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推进了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走向,更对学生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高校深度辅导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深度辅导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相对隐性的环节,常被要求重视却又恰恰最容易流于形式。深度辅导被要求先进(形式创新)、民主(尊重学生)、效率(教师本位)与和谐(高校发展),而现实却困难重重。

(一)教师先知与学生先知

正如韦伯所说:“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呆的地方”。在课堂上保持态度的警惕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推卸的责任。学生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有着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想法,而这并不需要教师(辅导员)将个人观点强加。信息时代资源的平均分布动摇了教师(辅导员)以往的先知角色地位,甚至不再成为知识先知或任一领域先知的代表,为深度辅导带来极大现实挑战,辅导员不再成为学生获得情感支持或知识帮助的唯一途径,而他们终将会形成关于艺术之美、道德之善或科学之真以及所有对现实问题的本质认识。信息时代下的理性主义在不停地追求自我解放,想象着可以达成一种“无所不能”的状态,深度辅导的概念、方法原则甚至作用都可以预设,在科技化与信息化迅猛前行的信息时代,人们赋予了理性一种极度能力,理性往往被莫名地扩展为控制或标准,覆盖社会边缘的一切角落,都能凭借媒介手段将其找出答案,甚至编造事实。掌握知识的教师(辅导员)更加关注自我,甚至将理性等同于普遍性,凭借辅导员的经验之谈将他们带入现代社会的“自我”领地,被过度运用的先知观念早该停止,教师需要信念修正,知识可以穿越时代进行传递,但教育的方法与原则却要应时代而变化和调整。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学生不再是教师(辅导员)的私人物品,他们值得在思想意识上被尊重。告别了教师先知的时代,使师生关系重新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地位,深度辅导的主客体关系似乎也在逐渐走向一种平衡状态,在深度辅导中任何或明或暗的表达教师(辅导员)个人价值的方式都应被我们反思和制止,选择和获得与己相宜的知识是每位学生的权利。

(二)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仰仗逻辑和理性,可以建立起法律、制度以及各种上层建筑,但无法收获所有人的价值认同。伴随着公众的审视,深度辅导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辅导员)的角色运用上。韦伯曾对一些标榜煽动家角色的教师建议:“到街上去向公众演说”。那里有人敢于反驳、争论甚至批评。不同于公众的是,“在课堂上学生坐在教室必须沉默,教师必须说话”。教育因其为社会阶级服务的特性导致社会本位的趋向性愈发明显,这种社会本位的教育(包括深度辅导)带有明显的指向性,使学生趋于思想统一和行为规范,而深度辅导更突出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关照与行为帮助,更倾向于个人本位的特征。

现代社会经受重重挑战,一种强势的个人本位在慢慢崛起,对普遍有效性的要求变得更加的严苛,而这种有效性是否直接可以归结为民主,是争论的关键所在。深度辅导在社会本位与学生本位之间难以平衡和把握,给辅导员带来诸多的技术挑战,更强调了对辅导员自身的素质要求。阶级吸引力的上升让更多人在形式上逐渐靠近民主政治,而表面的和平往往不能掩盖内在的冲突,一种根源上的分化开始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当所有的知识都带有阶级特色,学生仿佛不能适应这种局限与拘束,于是逃避现实、读书无用论、金钱至上主义成为深度辅导较为普遍的焦点问题。高校培养模式注重的社会本位观念与学生成长过程中体现的个人本位特点矛盾加剧,是高校深度辅导工作遇到的核心挑战。当学习成绩不再等同于个人价值,于是才出现当前流行的一种说法:“精致的利己主义”和“空心病”群体,学生似乎越来越难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三)价值有涉与价值无涉

现代社会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对教师角色的判断,教育功能在于增进人的幸福。然而学知识、掌握本领或技能并不能达到预期结果,现代社会人们的幸福感渐弱,说明单纯的知识不能使个体思想达到全面成熟,甚至无法取悦自我。而回归传统文化,我们思考发现,倘若深度辅导除了传授知识(信息),还能在教化层面加以引领,效果更是不一样。教育之难在于摆出事实而不加以主观评论(传递价值观),在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坚持价值无涉论。“当理智的预言成了社会性表演,社会的烙印便被视为自身合理自主性的表达,真实的成就就此转变。”[1]多元化的时代,学生的意识充分觉醒,个人主义和对自我的关注逐渐蔓延开来,时代对权威需要与否成为思考的重点。辅导员所表达的内容与话语的运用应该是普遍化的、基于时代要求的,时代已不需要贸然的权威扮演者。身为辅导员,如果不具备强大的信念支撑,至少应做到“知识上的诚实”与“头脑上的清明”,减少不公正的社会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威胁”。

辅导员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价值,这表现在日常工作或个人行为中,即使最无个性的辅导员,也不可能隐瞒他们对待世界的基本看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辅导员)的出发点应该永远是学生的需要,而非制度化的要求,合拍于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对一些被时代过滤掉的知识应作出相应的调整。辅导员教育角色的特殊性在于教师与管理的双重身份,但这并不能成为兜售价值的途径和理由,深度辅导应始终坚持价值无涉的底线。

二、高校深度辅导的新定位

(一)目标:从解决问题到思考问题

伴随着现代社会对知识与技能的看重,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专门化,专业化,而这也渐渐成为了现代教育的追求。长久以来,深度辅导更看重辅导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业压力、恋爱烦恼和人际关系障碍等等都可以通过和辅导员“谈心”的方式获得解决途径,但慢慢发现,学生眼前的困惑得到纾解并不意味着一种良好习惯或健康心态的养成。学生没有从根本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辅导员实际在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机会,当精致的预设达到极致,却没有给“辅导过程”留任何机会,无疑给辅导效果设置了某种限制。传统的教育,为了加强意志,使得情感挨饿,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无疑使学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不再需要固定统一的模式和方法,而通过思考所得的方式方法应被我们所重视,深度辅导需要去技能化,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实现助人自助,以自由主义的方式来调和过程与结果之间的矛盾。

(二)形式:从直面谈话到网络思政

生活被信息时代包裹,“草根革命”“人肉搜索”“社区”“博客”这些合拍于信息时代的潮流新词和时尚因子在社会蔓延开来,人们迎来一种全新的状态,自由地发表见解,张扬个性,分享趣事,疯狂地进行着跟随与体验。伴随信息时代的来临,高校网络思政应运而生并深受重视。知识与信息的对等使辅导员相对学生不占有任何优势,但网络空间的利用再次打开师生间交流互动的局面,让深度辅导大有可为。大学生总是对新鲜事物格外热衷,他们关心的应该也是辅导员需要特别关注的。传统的深度辅导以面对面谈话为主,辅导员主动要求学生参与或学生主动咨询,谈话环境的固定性和正式性让很多学生产生距离感,信息时代带给深度辅导一个更为广阔立体空间,但网络私密性体验的获得也同样意味着现实中亲密感的丢失,信息技术是没有温度的,直面谈话与网络思政应相辅相成地开展,打开辅导员与学生互动的双通道。

(三)实施:从理论教导到实践参与

思想理论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也是深度辅导的重要内容,辅导员要求把握最新的理论动态和工作方法,却鲜有对于深度辅导效果的评价机制,我们无法判断学生的收获和关于深度辅导的调整方向,无法与高校的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融为整体,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单一的理论教导显然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境况,我们应寻求与其他活动的资源整合与功能开发,进而展开一系列有意义有深度的思想理论建设活动,以深度辅导来纠正实践过程中的偏差。

生活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信息时代的社会变化要求深度辅导更要契合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满足学生兴趣与需要。循序渐进地“浸濡”于课堂内、校园外、参与学生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党团教育工作,让深度辅导不仅停留于理论层面,更深入实践,深入学生生活,深入问题发生的时刻。深度辅导是完整的过程,辅导员应善于从简至繁,从问题起点一直参与到解决问题的终点,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评价:从学生成长到师生共长

深度辅导对象的固定性使学生的成长一直备受关注,而辅导员常为学生工作中的琐事而感到不堪重负,丧失了自我学习与进步的良好时机。从社会的广度看待时代变化,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并不足以证明时代的前进,其意义本身更在于产生一种人文变革的力量,推动教育改革,甚至是颠覆传统的教育模式,敢于突破,重塑教育价值。更何况,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似乎没有产生任何深刻的信仰,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或理性思想的培养毫无帮助。辅导员不必用“经验谈”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因其自身发展的不完全性并不足以支撑深度辅导效果的达成,于是,辅导员专业化的要求被突出强调,我们不必在每一个领域超越学生的见识,但我们应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让学生的发展得到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深度辅导是一个交互的过程,辅导员要逐渐树立一种学习的意识,聆听学生的想法,善于从中汲取营养,让辅导过程形成一种互动互益的循环。

三、深度辅导在信息时代的创新路径

深度辅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表象,同时也是本质。深度辅导正面临挑战,当裂痕发生时,才被人们以相对客观的形式发掘和理解。信息时代的转变来不及给现代高校教育思考的机会便被一股强大的征服力往前拖,而反思也正在这紧张的节奏中进行。在意识形态视野中,辅导方式可以千姿百态,我们可以从学生发展、教育内容、教师个性和时代所需四方面为当今的高校深度辅导提供创新思路。

(一)深度辅导要适应信息时代的学生发展

新媒体在以人们不曾想的姿态迅速崛起,信息时代更是大数据的时代,当蜂拥而入的信息资源在中国落地,各种教育政策亦或教育方式来不及作出细致思考只能再次一拥而上,这种信息不对称、低时效性和适用度的教育方式应尽早为我们摒弃。信息时代的“新”代替不了传统教育的“根”(即教育本质),原产德国,辗转俄国,而后来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慢慢落地生根、发芽,它好似一种旗帜和号召,指导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深度辅导更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直至当今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但现实却经历被逐渐消解的残酷,面对高校深度辅导中学生诸多的抵触与反感,政治教育是否要割舍掉那些漂浮于风口浪尖的矛盾焦点,抑或坚定地加强辅导的深度和权威,是一直被高校德育所讨论的焦点。用海德格尔的说法:“现代技术所引致的‘新时代’是对整个世界的重新构造。于是被‘碎片化’的世界逐渐地缺少稳定性,可靠性,甚至更加光怪陆离,不可捉摸。”深度辅导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是现实政治教育的缩影,最终我们还是要找到现实的平衡点,谋求与时代吻合,与学生发展相协调,迈向一条更为成熟理智的深度辅导之路。对于当前社会趋势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状况,深度辅导显然不足以应对学生的新问题,因此,理念的完善比提出更显得有意义。

(二)深度辅导要回归信息时代的教育内容

高校教育处于转型期,深度辅导也在为不断变化的现实服务。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掌握更多的资源,面对如此“真实”的社会环境,学生的价值观也在逐渐生成:阶层、学习、就业以及恋爱等等观念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颠覆性挑战。而相对于驾驭知识更新与新技术应用的难度,便不值一提。信息时代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遥远,反而对亲密感的获得更被需要,深度辅导恰逢时代的契机,进而努力转变为类似网络思政的新模式在悄然走进学生日常,深度辅导正逐渐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

洛克无疑是“有效教学”的开创者,他的绅士教育则指向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其内在逻辑紧扣“自然状态”的极致发挥。深度辅导也追求自然状态,不再强求深度辅导的固定场所与次数,不以空洞或不合时宜的辅导主题创造对话模式,将一切可能带给学生的消极影响在预设中规避,这从根本上也遵从政治教育的初衷。信息时代背景下开展深度辅导,唯有改变以谋得生存。雅斯贝斯提醒我们,潮流不等于前沿,现时代的新形式大多数会被时间过滤掉,而剩下的即是深刻的本质,深度辅导追根溯源还要还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中考量,其本质仍是对人的教育,乃辅导员的重要使命。

(三)深度辅导要反映信息时代的教师个性

高校辅导员在我国高校普遍担任班主任一职,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一或两门政治公共课的讲授工作,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角色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理智化时代的兴起,权威被逐渐消解,演变为分散的追求碎片化的“个体”,政治教育被一再否认,意识形态建构迎来现代化的全新挑战,辅导员的教师角色也正面临调整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久以来都是工作创新的重点,这说明高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不够有趣,从本质上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无法调动学生来参与,这一趋势在当前高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深度辅导也是如此。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无疑被时代抹上一笔时尚的色彩,同时伴随着公共的审视,将更多的注意力尤其集中在她们应具备的个人品格与性格上,辅导员也走向了一种专业化的成长轨道,通过心理咨询或职业生涯规划或学业辅导的方式,能够让自身在一定领域内有所专长,这些都凝聚着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个人品位,每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充分运用自身资源打造教学特色,是信息时代最鲜明的标志。

(四)深度辅导要凸显信息时代的时代品位

深度辅导在现代高校中经受重重挑战,一种强势的态度在慢慢崛起。社会在慢慢变得超脱于人们的想象范围和理解范畴,于是诸多偏离时代背景的亚文化横空出世,比如自我安慰的鸡汤文化、低级趣味的恶搞文化、竞相模仿的段子文化等等,都是信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在当今这个充满理智的时代里,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疾风迅雨般的冲刷,虽然丰富了深度辅导的内容,但却对辅导员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隐性的文化灌输(如美国“薯片、大片、芯片”三片输入)辅导员应率先作出意识的觉醒,一场师生间的思维摩擦与碰撞在所难免。多元化的时代特性促使辅导员向着全面人才转变,公众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智慧来包容时代的弱点,理解时代的产物,选择时代的精华,这是信息时代对社会文化、公众视野以及教育的馈赠,深度辅导的内容跟随时代主题而变化,辅导员应有能力选择符合时代品位的知识与学生进行对话。信息时代的复杂与多元,不可预测与潜能永远地将变化置于一种超越稳定的状态,深度辅导要善于将时代的精华与品位延续,继续服务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王心彤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教学部团委书记、辅导员  讲师

                    许  扬  北京大学医学部护理学院团委书记  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1][美]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宋继杰,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