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督导需求调查

作者:刘 丹 刘海骅 发布日期:2018-05-01

摘要:通过自编《高校辅导员对督导工作的需求调查》问卷,本文对3所高校总计212名辅导员进行调查,通过使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仅7.55%的辅导员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超过80%的辅导员只接受过一周的短期培训或完全没有接受过培训;辅导员中有68.40%人非常需要或需要接受督导,以提升自己的心理辅导工作技能。调查结果表明,在高校开展具有案例针对性的、结合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提升技能为主的督导是辅导员队伍急需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督导需求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实施十多年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迈开重要步伐。教育部思想政治司原司长冯刚指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仍面临很多问题与困难。其中包括:政策支持平台系统化不够,以及辅导员职业愿景需进一步明确等。当前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平台系统性不强,缺乏对辅导员选拔培训、评价考核、激励成长等内生动力的总体设计。职业愿景是个人关于工作的偏爱,是对未来与职业目标相关的理想环境的期待。而职业愿景不明确,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主动寻求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积极性。[1]针对这样的困难,一些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提出建议并着手实践,“校方应组织助人者之间的定期交流、科研活动,邀请高级别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督导,促进辅导员工作水平的提升和专业形象的塑造。”[2]除了培训以外,也要努力建立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支持系统。辅导员群体的职业支持体系,彼此可以通过知识互享、信息交换转借社会资源,共同提高抵御风险(比如职业倦怠)的能力。[3]“辅导员所应具备的各维度的能力不是靠一时就能够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心理专家的专业的督导,指导辅导员进行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定期组织个案分析研讨、举办专题研习班、指导个案中个人成长的问题。”[4]

运用督导的方式来促进辅导员心理工作能力的提升,这一理念有不同的来源。有研究提出,高校新任辅导员培训实行督导制是借鉴了社会工作督导理论。它原指由社会工作机构内资深的工作者(督导者)对机构内新进工作人员或实习学生(受督导者),通过定期和持续的督导程序,传授专业服务的方法与技术,以增进其专业技巧,并确保社会工作服务的质量[5]。也有研究借鉴心理咨询中的督导概念。督导是指由一个高资历的专业人员对同专业内下级或初级人员所提供的一种干预。[6][7]作为心理咨询人员,高校辅导员亟需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指导与工作评价、考核;此外,高校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也要求其保持身心健康,不断充实自我、促进个人发展,避免职业枯竭等。因此,心理咨询督导是帮助高校辅导员走出困境,实现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8]

近十年来,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扩大、培训模式仍在摸索期的环境下,已有高校将团体辅导或团体督导形式引入到了辅导员培训的实践之中。此处,团体督导作为对辅导员工作的监督、训练、指导方式,需要与针对现实问题解决或提供心理支持的团体辅导相区分。吕旻[9]在其文章中指出,高校新任辅导员需要加入督导制,进行培养模式上的创新。研究者认为,应为新任辅导员提供行政性督导、教育性督导及支持性督导。辅导员在学生成长中不仅肩负着行政类工作,其承担心理工作的胜任力也不可忽视。徐学等人[10]提出,心理咨询督导对于辅导员困境的解决具有促进作用,可以通过专业指导提高辅导员实践技能;提供情感支持,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效能感;提供职业生涯指导,增强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动力。

2012年来,我们在大学开展以一对一督导、团体督导等形式支持辅导员开展心理工作,得到了辅导员们的积极反馈和学生的广泛好评。在此初步尝试性的工作基础上,我们希望更精确地了解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基本状况及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中的督导需求,以便为后续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完善辅导员培训—支持体系提供具体建议和实施方案。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面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3所高校的辅导员群体展开。分别有89人、82人和41人参与,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12份。其中,男性108人,占50.94%,女性104人,占49.06%。辅导员平均年龄为26.74±5.68岁,女性被试年龄(27.86±6.36)显著高于男性被试年龄(25.67±4.73)。参加调查的辅导员涵盖4类不同背景:硕士77人,占36.32%;博士52人,占24.53%;教师67人,占31.60%;公寓辅导员16人,占7.55%。

参加调查的辅导员来自不同的院系,包括:理科45人,占21.23%;工科118人,占55.66%;医科4人,占1.89%;人文社科22人,占10.38%;经济法律10人,占4.72%;其他13人,占6.13%。

(二)调查主题

一是辅导员从事辅导工作的现状:是否获得心理辅导相关资格,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长,辅导工作中的困难、接受培训的经历、接受督导的经历等。二是辅导员对督导的具体需求:对督导需求的程度、既往督导经历中的不足、督导目标、希望督导中进一步发展的技能等。

(三)调查方法

由3所高校从事辅导员督导工作的6位心理咨询师组成问卷编制小组。6位咨询师,男教师3人,女教师3人。6人平均年龄为41.16岁,平均工作年限为15.5年,平均督导年限为7.16年。

根据各自多年为辅导员培训和督导的经验,6位咨询师分别独立编制题目,汇合后集体讨论,自编《高校辅导员对督导工作的需求调查》问卷初稿,共包含40个题目。经过第一轮5位辅导员施测后反馈,编制小组再次集体讨论,问卷题目经过改写和缩简,形成二稿,包含32个题目。经过第二轮10位辅导员施测后反馈,编制小组再次集体讨论,形成调查问卷最终稿。

调查问卷包含28个题目,其中个人基本信息相关题目4项,辅导员工作基本状况8项,辅导员对督导工作的需求16项。28个题目中,25题为选择题类型,3题为开放式填空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23.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

(一)辅导员基本信息及基本状况

本调查对象中,201名被试(94.81%)已有辅导员工作经历,11名被试(5.18%)还未开始辅导员工作。已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被试平均工龄为2年零11个月(M=34.91(月),SD=44.50(月))。其中资历最老的已工作25年零5个月,最新的已工作4个月。

所有辅导员中,有16人已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占全体被试的7.55%,196人未获得资格,占全体被试的92.45%。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辅导员队伍中,只有不到8%的人获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绝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接受完善的专业培训和规范的心理辅导资格。

(二)辅导员工作中的困难和状况

在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中面对的学生主要问题一题中,占比最高的5项分别为:学业困难(22.05%),情绪问题(16.15%),人际关系问题(15.13%),自我成长困扰(13.85%)和过度使用网络(7.18%)。在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一题中,平均得分最高的前5个选项是:精力不够(5.77),辅导效果持久性差(5.76),处理危机情况能力不足(5.73),理论和技能不足(4.88),辅导经验少(3.80)。其中精力不足和经验少,是系统性问题,而辅导效果差、能力不足和理论不足,是专业能力问题,可以通过培训和督导来解决。

辅导员认为在学生辅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专业培训(27.04%),职业定位模糊(23.46%),没有完善的督导体系(22.27%),工作不被重视(13.12%),缺乏同行交流(12.13%)。数据表明,职业定位模糊和工作不被重视等系统性问题占比为36.58%,而缺少培训、缺少督导、缺乏交流等专业训练部分占比超过了60%,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部分。选用曼惠特尼U检验比较男性和女性辅导员在此项目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女性辅导员在缺乏交流项目上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辅导员,提示女性辅导员更多受到“缺乏同行交流和支持”的困扰。

(三)辅导员具体的培训和督导经历

接受调查的辅导员中,60.38%参加过1周的培训,11.79%参加过3个月的培训,4.72%参加过2年的连续培训,未参加正式培训的占比为21.23%。从数据可以看出,超过80%辅导员中,只参加过1周的短期培训或没有接受过培训。这说明辅导员群体基本缺少规范的专业辅导能力的培训。

在最希望通过培训提高的方面中,得分从高到低4项选项依次为:辅导实践技能(4.13),掌握理论知识(3.06),自我成长(2.77),接受督导(2.34)。工作技能和理论学习是辅导员急需的内容。

在所有辅导员中,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督导的,占比为37.93%,参加过小组(6—12人)督导的占比为29.84%,参加过团体(超过12人)督导的占比为20.16%,参加过个体(一对一)督导的占比为10.47%。数据显示,接近四成的辅导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督导。

接受过督导的辅导员中,体验过小组督导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团体督导、个体督导。其中,参加过小组督导和团体督导的人合计为50%。这说明,在开展高校辅导员督导工作的地方,小组督导和团体督导为主要形式。其中,在接受督导的频率状况调查中,有固定督导的占比为7.08%,偶尔有督导的占比为49.53%。这说明,督导工作成为单位固定工作内容的比例很低。

(四)辅导员对督导的具体需求

回答非常需要督导(16.98%)和需要督导(51.42%)人数合计占比为68.40%,回答没有督导也凑合的占比为23.11%,回答没有必要的占比为6.13%。统计表明,非常需要和需要督导的人数超过了总体的2/3。

回答既往督导不足之处的辅导员中,占比从高到低的4个选项依次为:针对性不够(24.19%),时间不充分(23.39%),形式单一(14.52%),督导师经验不足(4.84%)。辅导员希望在督导中达到的目标,按照得分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提升辅导技能(3.97),学习应对危机(2.72),学习理论知识(1.97),自我成长(1.88)和获得支持(1.82)。选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比较不同受训背景的辅导员在督导目标上的差异显著。进一步进行事后两两比较,发现参加过2年专业培训的辅导员与参加过3个月培训的辅导员(p=0.021)和未参加过正式培训的辅导员(p=0.010)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参加过2年连续培训的辅导员比参加过3个月连续培训和未参加过正式培训的辅导员更希望达到“提升辅导技能”的目标。由此数据可以看出,辅导员最需要获得的专业帮助是提升辅导及处理危机的技能和学习理论知识。经过长时间培训的辅导员,更专注辅导工作技能的提升。

对督导形式的态度,辅导员认为对提升辅导能力最有用的督导形式按照覆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小组督导(55.19%),一对一督导(31.60%),团体督导(21.70%),辅导员之间讨论(20.28%)。该项问题的回答提示,超过一半的辅导员认为小组督导对提升辅导能力最有用。很多辅导员认为多种形式的督导方式都可以达到提升辅导能力的效果。

关于希望进一步发展的辅导技能的开放式提问,获得301项表意清晰的回答。经过分类编码,占比率最高的5项依次为:人际沟通技能(23.92%),咨询及案例工作技能(16.61%),危机应对方法(9.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能(7.64%),情绪调节技能(6.31%)。其他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学业指导技能,深入理解学生技能以及评估和诊断等总计14类技能。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辅导员对辅导技能的需求是广泛的,包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能,也涉及处理和应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方面面的困扰和难题的能力。

对于督导的周期和督导时长的调查结果为,辅导员期待的周期,占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每月1次(60.85%),每月2次(26.42%),每周1次(5.66%),其他(5.19%)。期待的督导时长,占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每次1小时(55.66%),每次2小时(34.43%),每次3小时(3.30%),其他(3.77%),未作答(2.83%)。从数据看出,辅导员最期待的督导周期为每月1次或者每月2次,每次时长为1小时或者2小时。

(五)辅导员对督导工作的建议

本项为开放式问题,共得到26项回答,对其进行分类编码,得到7类具体建议。按照占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督导要深入并具有针对性(34.62%),促进辅导员交流讨论(19.23%),拓展督导形式(15.38%),完善督导机制(15.38%),提供支持(7.69%),结合党团建设(3.85%),以及关注特定人群(3.85%)。结果提示,辅导员期待督导工作要有针对性,可以有效、及时地帮助辅导员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难题。促进辅导员间的交流的建议,与辅导员日常工作反馈中提到的忙于工作缺少同行交流的状况是呼应的。而拓展督导形式、完善督导机制、提供支持3项,则对完善工作体制提出了期待。

三、总结与讨论

第一,从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高校辅导员的现状是接受过长时间心理辅导培训的人数较少,获得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比例非常低。大部分都是在短期岗前培训和单位偶尔组织的研讨会、督导工作坊中学习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心理辅导技能的。而接受调查的辅导员中,接近四成的人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督导。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高校对心理问题的重视,辅导员都能意识到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意识强烈而迫切。但是其心理辅导知识与技能却十分缺乏,这将影响到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11]

第二,高校辅导员有强烈的督导需求以提升工作效果和效率。超过2/3的辅导员,对督导有着非常强烈或者强烈需求。大部分辅导员认为小组督导和团体督导是对提升辅导技能有促进作业的督导方式。督导工作制度化是辅导员的期待。辅导员最希望每月安排1次督导,每次时长为1至2小时。固定的督导安排,可以让辅导员在繁重的工作中,周期性地得到专业人员和团体成员的帮助、支持,不仅可以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效果,还可以避免辅导员的疲惫感和心理耗竭。

第三,高校辅导员不仅渴望提升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果,也希望掌握更多、更新的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充实自己,清晰规划职业发展目标,促进自我成长。这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为高校辅导员安排督导时,不仅要具有针对性地分析工作案例,针对具体解决问题的技能加强训练,还要介绍最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前沿研究成果,促进辅导员更新知识体系,深入了解并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提升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自信心和胜任力。

本调查结果证实了我们过去工作的经验。在高校开展具有案例针对性的、结合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提升技能为主的督导是辅导员队伍急需的。在充分调查分析基础上,对高校辅导员开展系统的督导工作,将会切实促进辅导员心理工作技能提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刘  丹  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  副研究员

                    刘海骅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  副教授

本文为2017年度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支持项目(BJSZ2017YB02)“团体督导提升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冯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

[2] 陈新星.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伦理困境及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

[3] 单筱婷.社会资本视阈下克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2(4).

[4][11]陈虹,叶剑辉.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现状调查及提升对策——以福建省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

[5][9]吕旻.督导制:高校新任辅导员培训的创新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14(2).

[6] 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8][10]徐学,曾天德,曹佳佳.心理咨询督导: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新途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