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试述新时代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问题

作者:吕 丽 发布日期:2018-05-01

摘要:新时代对教育和教育者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对于辅导员的需求和认识也随之改变。深入了解学生对于辅导员的需求,将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开展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从学生的关注点出发,结合辅导员工作的目的、意义与职责,对辅导员队伍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将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融入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的全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实现岗位价值。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需求

 

从1953年政治辅导员制度的提出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1]。200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施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开始从国家层面加强和推动辅导员工作的队伍建设,对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组成、学历层级、知识基础、专业素养、职业技能等多方面进行了规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了辅导员在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对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作出新的部署。2017年9月,教育部修订出台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是以习总书记讲话的重要精神和《意见》为遵循,依据《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的衔接。《规定》强调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对其内涵进行扩充和发展,重点强调高校辅导员要在学生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使新时代下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

新时代下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核心思想,辅导员不仅要完成好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内的9方面工作内容,同时更要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发展的知心朋友[1]。

一、新时代辅导员所面临的变化

(一)学生群体的变化

新时代辅导员工作所针对的学生群体年龄发生了变化,他们是在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们。这一群体有着他们的特殊性,不同于大多数出生在“筒子楼”“四合院”的“70后”“80后”,他们不再需要数着粮票过日子,跟一群兄弟姐妹争抢饭吃,也不再需要为衣不遮体而发愁,按照长幼等待着哥哥姐姐穿不进去了的旧衣。他们成长在相对独立封闭的公寓环境中,感受着来自父母、来自长辈、来自社会的关爱。他们从小便接触教育、接触科技、接触飞速发展的社会,他们的所思所想也就因此发生着变化。辅导员被“保姆化”或被“边缘化”的现象日趋明显。

(二)学生需求的变化

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以学生为本,做到以心换心,才能将思想引领、价值观教育真正地落到实处,真正地对学生起到指导和领航的作用。因此,做好辅导员工作就要求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够真切地了解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感学生之所感,掌握学生的真实需求[2]。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应该紧紧围绕时代背景、学生群体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展开。对此我们以学院本科生为对象进行了相关调研工作,希望探寻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对于辅导员的需求。参与问卷调研的有565人,其中大一年级157人,占比27.78%;大二年级139人,占比24.60%;大三年级141人,占比24.96%;大四年级128人,占比22.66%,各年级参与调研人数比例与总体人数比例大致相当。

在调研工作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希望能与辅导员有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希望增进与辅导员的深入沟通,不仅仅局限于班会等集体活动中“一对多”的交流方式,但是已经开始出现辅导员被边缘化的现象,部分学生并没能意识到辅导员存在的作用和价值,对于这部分学生,适度地引导及通过周围同学间接了解其学习生活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见图1)。在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逐渐增大的今天,学生更希望与辅导员保持着每月1—2次的交流,或者至少每学期1—2次的交流(见图2)。

图1:与辅导员进行一对一交流的需求情况

图2:学生期望与辅导员的交流频率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沟通变得更加及时、便利,但是多数学生仍倾向于能与辅导员有线下生活中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部分学生由于性格、生活习惯等原因,更倾向于采用线上的方式与辅导员进行交流,这就对于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见图3)。

图3:学生偏好的沟通与交流方式

在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政治面貌上,他们更希望辅导员可以拥有与自己相同或是相关的专业背景,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辅导员的政治面貌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见图4、图5)。他们希望从辅导员那得到更多关于生涯规划、校园生活等方面的指导(见图6)。

图4:辅导员的专业背景需求

图5:辅导员的政治面貌需求

图6:辅导员指导方面的需求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如何适应新要求

辅导员的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形式,而应是切实地去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3]。当我们的服务群体从年龄,成长环境,需求发生了变化的时候,我们只有随时保持敏锐的嗅觉和洞察力,时刻紧跟学生需求的变化,超越学生思考的维度和边际,从宏观到微观,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思想,造就新时代需要的接班人。

(一)工作理念的转变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的工作要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具有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身份[1]。在管理与服务并存的工作职责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培养首先要着重于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找准自身定位,在学生成长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走出“保姆化”或是被“边缘化”的境遇。

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可以与辅导员有一对一的沟通交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群体的沟通,他们希望辅导员可以更进一步地走进他们的生活,走到他们身边与他们进行更真切的交流(见图1、图2)。但辅导员的工作不同于“保姆”,我们的辅导员队伍肩负着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职责和任务,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既要让学生明确校园中的规章制度,感受到辅导员的关心与帮助;同时,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我成长和探索的空间,让他们真正地成为大学校园的主角,为迈入社会迎接挑战做好准备。

(二)工作途径的扩展

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在发生着转变,因此,辅导员工作的方式也随着时代而发生变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便捷通讯设备的快速普及,都使我们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和顺畅。当沟通成本降低时,当线上交流可以提供不受限于物理空间、经济成本、时间维度的沟通渠道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包括不少辅导员老师也开始习惯于这种交流的方式。

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虽然较大比例的学生仍然希望能与辅导员有一对一的线下沟通与交流,但是有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倾向于使用线上的交流方式

(见图3)。那么对于技术快速变革的今天,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就要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探索如何通过线上的渠道与学生完成有效的沟通,了解屏幕后方学生的真实感受,探索这样的学生群体他们诉求是什么,他们会喜欢线上沟通方式的原因是什么,是习惯了网络沟通的方式,还是不敢与辅导员有面对面的交流。

我们的辅导员队伍一方面需要利用好线上渠道沟通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与学生开展有效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又要加强自身技能的提升,能够将学生从网络的另一端,从屏幕的另一端带到生活中来,培养学生线下沟通和交流的意识。将线上与线下工作紧密结合,保障学生工作无死角,全程沟通无障碍。

如今的学生群体,他们更加独立自主,同时也更加期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与肯定,这也意味着他们更倾向于向陌生的网络世界去吐露真言,而羞愧于向身边的人倾诉烦恼。这就使得辅导员有效地开展深度辅导工作,增强与学生的联结,建立学生的信任等成为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辅导员队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方法等将会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工作方式的变化

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们,他们判断思考事物的方式在发生着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说教往往不能在他们的身上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者的辅导员,如何从思想上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成为现在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的重点内容(见图5、图6)。

辅导员要真正地在学生身边以身作则,要在平时的点滴中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与代表性,要在对身边小事的观点讨论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建立正确健全的人格品质。例如,如今的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在增加,大量信息的涌入、碎片化新闻的灌入,往往容易引起学生主观、片面地对事物进行判断,由此而引发的讨论又常常演化成辩论,这就使得学生忽视了最初对于事情本质的判断的审视,而是转而寻找争议性的声音、不同观点的纰漏。这样的讨论无论是在过程中还是从结果来看,都不会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带来提升。辅导员则需要在其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跳出问题的表面去思考和探寻事物的本质,指引学生更加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同时,引领学生寻找正确的问题解决与处理的方式,帮助学生摆脱思维的局限性,塑造正确的思想理念。

学会运用实践机会,将教育工作从书本文字的外在灌输转为在亲身体验感受中的内向萌生。例如,对于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国防科技企业的走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同时看到未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卫祖国,甚至是改变世界;对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居住与工作环境的走访,让他们学会反思自己,感受到那种无私无畏的爱国气节;对于自然灾害遗址的参观,让每一个人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学会珍爱自己、尊重他人,同时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力量,为自己所在的这个民族感到自豪。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脚步去体味、去发现、去探索如何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工作技能的提升

我们通过调研与观察看到学生对于自己的辅导员是有着多方面的需求,他们希望知道大学该如何规划时间去合理地生活和学习,如何处理与同学、导师、室友或远或近的关系,如何做出合理的生涯规划、获取出国经验、得到就业培训,哪门双学位的课程对他们有利、哪些社工值得尝试等(见图5、图6)。这些问题方方面面体现着他们对于辅导员的期待。

辅导员个人没有办法拥有全面且深入的知识技能,但是我们的队伍建设可以有意识地培养辅导员团队合作的精神、分享的意识以及运用资源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可以将不同辅导员擅长的各个方向做整合分享,解决不同学生不同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学院与学校永远是辅导员队伍坚强的后盾,专业导师、生涯导师、社工小组、学习工作坊、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等组成了强大的资源网络和支持系统,满足学生在各个发展阶段的需求。掌握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及使用方法,让辅导员了解在不同阶段应该为哪些学生提供怎样的资源帮助他们成长,同时培养辅导员自身具有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具有将深度困扰分解、转移、对接的能力。

三、小结

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快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将成为做好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学生对于辅导员的需求多体现在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上,而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是要很好地融合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辅导员要做好在学生成长的时候,针对学生提出的、表现出的各种合理需求,及时进行合理的帮助;在学生成功的时候,站在他们身后鼓掌。无论是岗位上默默无闻的一颗螺丝钉,还是思想教育前线无名的奋斗者,都要用尽全力指导学生扣好人生的这粒扣子,成就每一名学生。但辅导员绝不是“保姆”也不能被“边缘化”,他们要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目标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在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的领导下,共建和谐美好校园;在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道路上,实现自身价值。

 

作者简介:吕丽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专职辅导员  讲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2] 马娟.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效性研究——基于对广东省40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14(4):69-75.

[3] 贺龙军.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提升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8(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