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大学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调查思考

作者:段亚超 李贵富 吕现状 发布日期:2018-02-24

摘要:手机依赖指的是人们过度沉湎于手机,并因此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危害健康的现象。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在课堂中过度使用手机已经成为显著趋势,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文章通过调查大学生对手机的拥有量、依赖性、自控力及其中的学习导向性等情况,总结出了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过程中表现出的自律、侥幸、担忧和无所谓等几种心理类型,并从加强引导、重视管理和创新教学模式等角度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手机依赖;大学课堂;心理

 

 

手机依赖,是指人们过度沉湎于手机,并因此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危害健康的现象。大学课堂手机依赖不仅会冲击原有的课堂秩序,还会对大学生专业理论学习、人格和身心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抵制手机依赖,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一、大学课堂中手机使用现状的分析

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座谈和抽查课堂纪律等形式,对24个省份、64所高校中分属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1360余名高校学生、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进行了调查。其中共发放问卷1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40份,有效回收率为99.2%,访谈教师、学生代表48人次,组织座谈会20次,随机抽查5个班级,获得了大量翔实的样本数据。

(一)手机拥有量高

本次调查问卷显示,只拥有一部电子设备的只有423人(34.11%),而拥有两部电子设备的有622人(50.16%),拥有三部以上电子设备的有195人,占到15.72%的比例。可见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在大学生中的拥有量相当高。

(二)手机依赖性强

在本次调查中,课堂上不怎么玩和绝对不玩手机的人分别只占15.32%和0.81%,而经常玩手机的占到了38.7%,可见大学生在课堂上的手机依赖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重视的地步。许多学生沉迷手机无法自拔,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逐渐将手机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打发时间的工具。

(三)学生自控力差

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学生认为进入了一个放松的阶段,于是便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逐渐丧失了自我约束力,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不能保持理智,最终成为手机的依赖者。本次调查中仅有0.81%的学生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在课堂上玩手机,其余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控制不住自己在课堂上玩手机。

(四)外因影响大

通过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的行为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外因对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更大,例如很多学校忽视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和引导,对上课玩手机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很多学生也认为老师讲课不好、班级人数多及周围同学的影响等都是促使自己上课玩手机的主要因素。

(五)矛盾情绪多

虽然有42.74%的学生认为上课偶尔玩手机也无妨,并不会影响学习,但当被问到上课玩手机是否会影响到老师讲课心情和自己成绩时,绝大部分学生却又对此表示了担忧。可见学生对上课玩手机也持有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不愿意听课,想玩玩手机打发时间,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被老师发现,因此影响自己的成绩。这种无所谓而又担忧的矛盾心理其实非常普遍,但是总体而言担忧情绪还是居于主导地位,这也为治理学生的手机依赖提供了可能。

二、大学生在课堂手机使用行为中表现出的心理类型

(一)自信自律型

虽然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已经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但还是有极少数“异类”,在整个的调查数据中显得“格格不入”,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控能力,能够抵制住手机的诱惑,做到绝对不玩手机。虽然这类学生在调查中只是少数,但是他们却给周围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对于这类学生,学校应该主动发掘、做好宣传,培养自觉抵制手机依赖的校园风气。

(二)欲罢不能型

有些学生的自控能力虽然相对较弱,但也能在课堂上理智地使用手机,即使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但基本都是打开看一眼就关掉,能够很快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类型的学生在样本中并非少数(402人,约占总人数的32.26%),相较于第一类学生而言,他们知道自己的自控力较差,有时会给自己设立各种各样的目标和规划,以期通过外部目标的督促来克服自己的缺点。这类学生在主观上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应该给予鼓励,促使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随波逐流型

此类学生代表了大多数学生(570人,约占总人数的45.97%)对手机的态度:虽然知道上课玩手机的行为不对,但缺乏主见,容易被大环境所影响,尽管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有待加强,意志力也并不是太坚定,但他们向往进步,期待自己变得更好。对这种类型的学生应该加强督促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四)不由自主型

随着手机依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类学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他们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但当被老师提醒后就会立刻收起来,因为他们担心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以至于影响自己的成绩。如果对这类学生不加以引导和管理,很容易会发展成第五类学生,而且会给身边的同学带来不好的影响。

(五)顽固不化型

几乎每个班都有此类学生,他们经常肆无忌惮地玩手机,对老师的提醒带有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会影响老师讲课的情绪,干扰其他同学正常听课。虽然这种类型的学生并不多,但他们的存在会破坏整个班级的风气。对他们应该注意加强思想上的引导,辅之以必要的管理措施甚至惩罚来加强约束,以尽量转变其学习态度。

三、克服大学课堂中手机依赖的对策

治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生干部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全面参与;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监管,还需要重视教育引导,更需要学生强化自我管理,提高自律意识,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全校、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实现全要素参与、多方面共管的综合治理,才是根治手机依赖的对策。

(一)加强教育引导,增强自律意识

思想的觉悟是进步的开端。学校必须要重视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将思想教育作为日常管理的主要抓手。例如,很多学生沉迷于手机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因此可以通过举办新生教育讲座、新老生经验交流会、优秀校友事迹展示和先进模范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开展专题教育、设立“无手机日”、组织辩论赛和大讨论,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得到教育、提高认识。此外,还要将思想教育融入到社团活动当中:组织社团在食堂、教室人员集中的地方悬挂“不将手机带入课堂”等标语、发放“无手机课堂”倡议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思想上抵制手机依赖;还可以通过召开学风建设分析会议,通过奖励先进、惩罚落后的方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二)重视自我管理,营造学习氛围

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提高管理的教育性。首先,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督促,比如设置党(团)支部、学习小组等各级组织结构,在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互相监督上课玩手机的行为,从而逐渐增强自律意识。其次,还可以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比如可以引导他们做警示牌、写警示语、告诫自己不将手机带进课堂或者主动上交,通过心理暗示来加强自我约束,在潜移默化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克服上课玩手机的不良习惯。

(三)创新教学模式,增强课堂魅力

本次调查中有21.23%的学生认为课堂内容枯燥是促使自己上课玩手机的因素之一,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该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趣味性。首先,老师要与学生建立融洽、平等的互动关系,增强自身人格魅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其次,教师还要提高课堂参与度,如提前布置课下预习内容,让学生阅读指定的文献并根据课后问题归纳知识点,课上采用小组讨论、发言总结等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课堂上来。最后,还应该强化教师的管理地位,对一些上课玩手机而且拒不改正的学生,可以允许老师对其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提高教师的威慑力。

(四)加强行为管控,落实规章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石,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之外,还必须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比如,尝试建立分时分区断网制度,将校园网与教室课表、学生课表相结合,校园网学生账号登录后与本人和所在教室课表相对应,如果发现本节该生或者该教室有课,校园网可以自行停止对其提供信号服务。此外,可以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建立一整套关于手机使用的规定,明确禁止使用手机的时间、地点,以及违反后的处理措施等。同时也要做好制度的监督落实,可以依托学生管理干部和学生骨干成立学风督察队,实行常态化的日常监督,对多次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学生可以责令其作检讨,教育后仍不改正的可以给予适当处分,有挂科行为的学生可提出学业警告,特别严重可以考虑退学处理,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外部监督对学生的上课行为进行约束。

(五)发挥社会作用,强调综合治理

手机依赖不只存在于学生之中,它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在治理大学生手机依赖时更要重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强调综合治理。应当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学管理当中,让父母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尤其注意分享在抵制各种不良诱惑时的经验教训,帮助孩子正确看待手机所带来的诱惑;在放假回家时,可以对孩子玩手机的行为进行一定限制,带他们看书、旅游,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从而转移他们对手机的注意力。另外,家长、朋友及学生管理干部也要注意联系学生的时间,在正课时尽量不要给学生发信息,多利用课余时间沟通交流。还可以开发手机APP,鼓励、引导学生安装使用,通过导入课表及帮助其制定学习计划的方式,在特定时间限制或者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某些功能,帮助其克服手机依赖。此外,也要加强媒体的舆论宣传,对沉迷手机的社会风气进行批判,对科研工作者等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作者简介:段亚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与反恐怖学院  国防生

李贵富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北大、清华选培办 副教授

吕现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与反恐怖学院  国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