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本科生学业动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徐梓岚 王芊越 蔺 芳 王 祯 发布日期:2018-02-24

摘要:学生的学业动力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继而影响学生发展。文章通过对北京大学本科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业动力情况,发现北京大学本科学生学业动力水平整体良好,但存在院系、年级、专业之间的差异。学业动力既会受到学生的性格、兴趣、学业基础、专业认同、成绩预期、目标确定性等内在因素的影响,也会因家庭背景、学习环境等因素有所不同。随后,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提升学生的学业动力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本科生;学业动力;现状;影响因素

 

 

  学业动力是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的驱动力,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形成学习动力是首要阶段。学业动力对学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对学习活动指向一定目标的定向活动,提高信息加工水平,制约学习效果,影响学习行为的改善等方面,对于学习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方案与样本

(一)调查范围

  北京大学校本部正式注册的全日制本科生。

(二)调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横截面数据,然后使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

(三)问卷设计思路

  在影响因素假设的基础上,调查小组设计出了《北京大学本科生学业动力研究》问卷,问卷主要分为三部分,共17题。第一部分是被试者的基本情况调查,共5题,包括性别、专业、年级、成绩和父母最高学历。性别、专业、年级和父母学历是我们假设的影响因素,GPA可以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的学业成就,用以推测学生内在的学业动力状况。第二部分是被试者的学习状况调查,共8题。第812题依据为平特里奇评判学业动力的方法。第三部分是对上文所假设的学业动力影响因素的检验,共4题。

(四)问卷回收情况

  共回收问卷1030份,覆盖面达北京大学本部本科生全体人数的8.79%。其中,理学部回收问卷299份,占问卷总体的29.03%;人文学部回收问卷209份,占问卷总体的20.29%;工学部回收问卷194份,占问卷总体的18.83%;社会学部回收问卷180份,占问卷总体的17.48%;经管学部回收问卷148份,占问卷总体的14.37%。各学部回收问卷比例与总体比例大致相当。

二、调查结果与结论

(一)学业动力状况

1.根据学习者对自己的主观判断描述学业动力情况

  从自我评价的数据方面来看,北京大学35.44%的学生自我评价较高,认为自己有理想有抱负,并正在积极向着目标努力着;48.35%的学生有较高的追求,但对现阶段需要做什么比较迷茫;仅有很小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追求。而从自我学习习惯的评价上来看,60%以上的学生自我评价学习习惯较好;14.17%的学生自我评价较低,认为自己学习较为吃力;其余22.72%的学生则处于中间范围。依据以上数据结果,我们有理由认为大多数北京大学本科生有理想、有追求,自我评价学习习惯较高,具有较高的学业动力,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反而能沉心静气,认为仍有不断提升的空间。但也有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较低,缺乏学业动力。

2.根据学习活动的投入程度描述学业动力情况

  从近一个月的上课出勤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投入程度较高,53.2%的学生表示从不缺席,39.81%的学生会偶尔缺席,其余6.99%的学生表示自己缺席情况较多。从近一个月的听课情况来看,大部分时间保持听讲状态的学生占总体比例的91.65%,只有8.35%的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程度较差。综上,出勤率较高和课堂上听讲状态较高的学生比例占90%以上。从学习活动的投入活动上看,北京大学本科生有着较好的状态。

3.根据学习活动的选择描述学业动力情况

  在对自由时间的支配这一问题上,我们设置了多项选择,问卷结果证明:选择学习、休闲娱乐、体育锻炼、休息的学生均在5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大学的学生并非只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相反,他们关注时事,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善于寓学于乐,劳逸结合。

4.根据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情况描述学业动力情况

  从过去一个月平均每天自习时间的数据上看,有27.48%的学生每天自习时间超过3小时,54%的学生每天自习时间超过2小时,只有15.92%的学生每天的自习时间在1小时之内。北京大学社团众多,开学初的社团招新素有“百团大战”之称,学生会团委组织的文体活动更是形式繁多,让人应接不暇。本科生在完成每日繁杂的课程之余,还有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工作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参加,即便如此,大部分学生保持每天两小时以上的自习,足见北京大学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重视程度。

5.学习者对于学业动力的描述

  当学习者对促进学习的因素进行排序时,问卷结果发现:“找到理想工作,实现人生价值”及“满足求知欲,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这两项在被调查者的选择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如进行更规范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指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动力的来源为“回报父母,减轻家庭压力”或“获得奖学金,进一步深造”;而“担心挂科,害怕毕不了业”这一选项则被学生排在最后,证明挂科及毕业的压力对学生的学业动力影响较小。

  通过对“学习者对自己的主观判断”“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投入程度”“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性”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北京大学本科生都有着较为充足的学业动力,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对学习提不起劲、无所事事的问题,并且学生们之间的学业动力状况差异较大。对于这一小部分缺乏学业动力的学生,为了解其缺乏学业动力的具体原因,我们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对其开展了一对一访谈。

(二)学业动力影响因素

  在了解北京大学本科生学业动力状况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分析对学业动力造成影响的因素。除了上文分析出的,“找到理想工作,实现人生价值”“满足求知欲,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回报父母,减轻家庭压力”“获得奖学金,进一步深造”外,我们还通过相关性分析,考察其他假设影响因素与学业动力的相关性。

  在不同因素对学业动力的差异性影响中,我们选取了出勤情况、自习时间、自我学习习惯评价作为学业动力的描述方式。定义“从不缺席”及“偶尔缺席”为“出勤率较高”,“经常缺席”及“没上过课”为“出勤率较低”;定义“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收获很大”及“有一定的成果,还有提升空间”为“学习习惯自我评价较好”,定义“对学习提不起劲,只要不太差就行”和“同学都努力,所以不得不学”为“学习习惯自我评价一般”,定义“想学好,就是学不好”为“学习习惯自我评价较差”,并衡量出父母最高学历、专业了解程度和未来学业规划三个影响因素对学业动力的差异性影响。

1.父母最高学历因素对学业动力的差异性影响

我们分别将自我评价、出勤率、每天自习时间与父母最高学历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1:父母学历对学生学业动力的差异性影响

类别

初中及以下

高中

专科

本科及以上

合计

卡方

P

自我评价

较高

34.30%

58.70%

62.20%

70.40%

63.10%

59.59

0.00***

一般

35.20%

30.00%

22.50%

18.40%

22.70%

较低

30.60%

11.30%

15.30%

11.30%

14.20%

出勤率

较高

95.40%

94.70%

92.30%

92.40%

93.00%

47.64

0.00***

较低

4.60%

5.30%

7.70%

7.60%

7.00%

每天自习时间

1小时以内

27.80%

16.00%

14.40%

14.20%

15.90%

27.95

0.00***

1-2小时

33.30%

38.00%

31.10%

27.60%

30.50%

2-3小时

16.70%

28.00%

25.20%

27.80%

26.10%

3小时以上

22.20%

18.00%

29.30%

30.40%

27.50%

注:“***”为0.01水平下显著,“**”为0.05水平下显著

从数据中不难发现,随着父母最高学历的增长,自我评价较高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大,而父母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学生,自我评价较低的比例明显低于平均值;从出勤率上看,随着父母最高学历的增长,出勤率较高的学生比例呈降低趋势;而从自习时间上看,平均每天自习两小时及以上的学生比例,随着父母最高学历的增长,呈上升趋势。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父母学历较高的学生,虽然更倾向于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对课堂出勤的态度比较自由,但对自我的主观判断较好,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具有更充足的学业动力。

2.入学前专业了解程度对学业动力的差异性影响

  当我们将自我评价、出勤率、每天自习时间与入学前专业了解程度进行交叉分析时,结果如表2所示。

 

2:入学前专业了解程度对学生学业动力的差异性影响

类别

非常了解

大致了解

了解有限

没关注过

合计

卡方

P

自我评价

较高

77.50%

75.20%

55.80%

42.50%

63.10%

64.52

0.00***

一般

12.70%

15.00%

28.50%

31.90%

22.70%

较低

9.90%

9.80%

15.70%

25.70%

14.20%

出勤率

较高

84.50%

94.10%

93.70%

92.00%

93.00%

9.03

0.03***

较低

15.50%

5.90%

6.30%

8.00%

7.00%

每天自习时间

1小时以内

14.10%

12.70%

16.80%

24.80%

15.90%

27.44

0.00***

1-2小时

15.50%

34.10%

30.10%

29.20%

30.50%

2-3小时

33.80%

24.00%

29.00%

16.80%

26.10%

3小时以上

36.60%

29.20%

24.20%

29.20%

27.50%

注:“***”为0.01水平下显著,“**”为0.05水平下显著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进入大  学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的上升,自我评价较高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出勤率在“对专业非常了解”的学生中出现了异常值,猜测为由于提前学习大学内容,因而课堂的吸引力降低,这尤其在理工科学生当中并不少见;从自习时间上看,随着进入大学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的提升,自习2小时以上时间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由此得出,在进入大学前对本专业了解程度较高的学生,由于在选择专业时有充分的了解,能够较好地衡量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因此他们在入学后对学业的动力较为充足,大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长的自习时间,并且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

3.未来学业规划对学业动力的差异性影响

  当我们将自我评价、出勤率、每天自习时间与未来学业规划类型进行交叉分析时,结果如表3所示。

3:未来学业规划对学生学业动力的差异性影响

类别

有长远目标

有大致方向

有短期目标

无明确目标

合计

卡方

P

自我评价

较高

84.50%

70.00%

49.70%

27.10%

63.10%

136.44

0.00***

一般

9.20%

16.90%

32.90%

50.00%

22.70%

较低

6.30%

13.20%

17.40%

22.90%

14.20%

出勤率

较高

86.60%

95.30%

94.20%

88.60%

93.00%

18.19

0.00***

较低

13.40%

4.70%

5.80%

11.40%

7.00%

每天自习时间

1小时以内

9.20%

12.80%

16.10%

35.70%

15.90%

126.64

0.00***

1-2小时

14.80%

30.70%

41.30%

33.60%

30.50%

2-3小时

20.40%

30.20%

21.30%

20.00%

26.10%

3小时以上

55.60%

26.30%

21.30%

10.70%

27.50%

注:“***”为0.01水平下显著,“**”为0.05水平下显著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对未来学业规划明晰度的提升,自我评价较高的学生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随着学业目标清晰度的提升,学生的出勤率随之提高。不过,这一趋势在“具有长远目标”的学生中出现了异常值,猜测为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规划,因此会有选择地放弃部分课程;从自习时间上看,随着对未来学业规划明晰度的上升,自习2小时以上时间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对未来学业规划清晰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业动力明显上升。

综上,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学生学业动力与父母的最高学历、入学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及学业规划清晰程度呈相关关系。部分异常值的出现,猜测是由于北京大学学生的群体特点——自我效能较高导致的。因此,建议在招生和新生入学时,可增加对专业的介绍和宣传,帮助学生们建立专业认同感、自豪感;并且在大学期间,提供足够的学业指导与职业规划,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业动力。

(三)访谈分析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课题小组选取了来自四个学部的学生,进行了一对一深度访谈。访谈发现,在学业动力较低的学生中,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

1.缺乏清晰明确的学业规划

  部分在问卷中表现出低学业动力水平的学生,在访谈中既缺乏详细的学习计划,又没有长远的学业规划。平时勉强应付作业,期末突击熬夜复习,只盼能顺利通过考试,继而顺利毕业。当问及毕业后的计划,是打算深造还是工作,读研想读什么专业等问题时,这部分学生大多回答不清楚、没想好。

2.入学前对专业了解不深

  大部分低学业动力水平学生,在填报志愿前对本专业了解有限,并非出于个人兴趣,而是由于成绩限制、父母意愿等非主观因素,填报了当前的专业。

3.朋辈影响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同龄人之间能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在北大校园中,个人自由度较高,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容易“形单影只”,朋辈影响的积极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在男性学生中,朋辈影响甚至会发挥负面的影响,存在“开黑”打游戏、结伴翘课等现象。理工科院系由于男性学生人数众多、学业压力大,这一现象较人文、社会科学院系突出。

4.院系和辅导员的关注有待增加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北京大学的辅导员师生比例有待提高,辅导员精力有限。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中等,各方面表现并不突出的学生,辅导员关注对其明显低于学习优秀,各方面比较突出或学习问题较大,急需帮助的学生。

5.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足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北大后,会因为优秀同学强大的竞争力,而产生无助感和行为上的偏差,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自我效能感降到较低的水平。消极的情绪不利于学生各项学习、工作、生活活动的开展,限制了他们对潜能开发的努力和尝试,降低了他们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的持久力和耐力。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问卷数据分析结果,结合深度访谈情况,针对提升北大学生学业动力,从思想教育、专业指导、课堂教学、制度完善、文化建设及自我教育等六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是“三观”形成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首先,在新生教育中融入“三观”教育内容,通过主题班会、校史馆参访、与优秀的学长学姐座谈交流等方式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源头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与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远大的理想,增强其奋发学习的自觉性。除特殊的时间节点外,更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以班级为单位为每一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从院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到班长、学习委员等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关照体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利用学生成长档案进行横向和纵向比对,及时筛查出学生思想上出现的带有极端倾向性的问题。

(二)关注学生心理,开展普遍的专业指导与个体帮扶

  调查发现,部分北大学生知道努力的必要性,却缺乏努力的方向性与操作方法。因此,教育者要充分做好学生大学生涯指导工作,构建系统的生涯指导体系,将第一课堂与院系专业指导相结合。从问卷中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存在“学前不了解,学后不认同”的现象,这对学生的学业动力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就业中心、心理中心等学校相关部门与院系联动,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协同配合,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对未来规划的清晰感,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对提升学生的学业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从供给侧入手,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其设置合理与否不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学校本科生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直观上丰富了学生的日常化学习体验,深层次上激发了学生获取新知、探索未知的潜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业动力。从教育者的角度,一是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突出时代性、趣味性、实用性,及时把出现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充实到教材或讲义中。二是要增加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选择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工具提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教学设置的灵活性;充分增加通识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加大通识教育力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四)建立更加完善的学业荣誉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建立更加完善的学业荣誉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目前,北京大学已经设置了8个单项奖,还有奖学金近20种,同时设立了先进学风班、优秀班集体等若干集体奖项,初步建立了较为丰富的学业奖励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荣誉激励,也要通过各种方式创造使更多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这样的自我效能感也能有效迁移到学业上,对学业产生正面影响。同时,需要在制度的执行层面更加科学规范。在历年的荣誉奖励评定中偶有见到个别学生不满,到校园论坛、树洞等网络平台发帖“吐槽”,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相关业务部门和各院系应当高度重视,及时了解情况,合理疏导,避免造成大范围的负面影响。只有确保了荣誉奖励评价的公平有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于学生的学业激励作用。

(五)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优良班风学风,鼓励良性竞争

  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是环境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不可避免地受到校园整体文化氛围、校风班风的巨大影响。从问卷中发现部分学生在班级中没有较强融入感,周围同学的带动效应不足。因此,应当鼓励班级内部,班级之间,甚至专业与年级之间的良性竞争,形成你争我赶,齐头并进的优良学风,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特别是对自我效能感较低,成绩排名靠后,对专业接受度不高,获得感与成就感较低的学生大有裨益。

(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激发青年主体性,鼓励自我教育

  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能动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日常学习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归因习惯,成功时引导学生进行内在的、稳定的归因,失败时引导学生进行外部的、可变的归因;这样在成功时让学生建立自我肯定,增强信心,失败时则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至于丧失希望而不再努力,同时也避免习得性无助的形成。在进行这样的有效引导之后,就能为学生提供足够宽广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充分激发其主体性,鼓励学生自我教育,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自我发展。

 

 

作者简介徐梓岚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团委常务副书记 助教

     王芊越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团委常务副书记 助教

蔺 芳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助教

                  王 祯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工办工作人员  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