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探索——以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为例

作者:王逸鸣 石运佳 蒋海涛 发布日期:2018-02-23

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重要任务,构建新型的多方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是创新高校思想工作、做好实践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和历史责任。文章以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为典型案例,全面回顾和阐述了北京大学团委在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开展过程中的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总结这种符合中国国情、紧扣时代特征、富有学校特色、符合青年特点的高校实践育人模式,为高校的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暑期专项实践活动

 

 

实践育人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实现方式,是当今世界发展对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主要手段。国外很多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阐述自己的办学理念时都加强了对实践、对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调,如MIT、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常青藤大学,都制定了实践教育计划(Practical Education Program)、学生科研计划(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Apprentice Program, URAP)等[1]

实践育人也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创新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特别强调要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新生代在新形势下带给高等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呈现出新方式、新状态和新问题。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新问题和新挑战下,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构建新型的多方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成为做好实践育人工作的必然要求。笔者尝试以典型案例,从微观层面探讨这种新型实践育人体系建立的机制,总结经验和教训,促进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本土建构。

北京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坚持把学术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一直将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育人目标。在协同体系构建中,如何在共青团改革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基础平台作用,提升实践育人效果,提高部门协同工作成效,对于新时期的高校共青团工作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概述

1983年夏,在时任北京大学团委书记李克强的指导下,北大学子走出校园,拉开了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北京大学团委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成功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模式。

2009年以前,北京大学主要以学院、社团等为活动主体,以政策调研、支教锻炼等为主要形式,由点及面开展各类实践调研活动,对北京大学实践育人理念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积累。自2009年以来,北京大学团委不断提高实践基地的质量和数量,截至2016年,累计建立90余个基地,征集岗位逾2000个,吸引数万名学生报名,累计派出3000余名学生,涵盖人文、社科、理工、医学等诸多专业领域,组织数百支见习、挂职及博士生服务团队奔赴各地进行服务锻炼。建立长期合作的实践育人基地,开展连续性的见习实践活动,有效增进了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期社会效益。北京大学团委与合作单位密切配合开展“成建制、成规模、高标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活动,并逐步形成了以博士生服务团”“研究生挂职”“青年就业创业见习等为主要品牌项目的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着手构建实践育人的协同体系,以满足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北大学子的不同需求,为北京大学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素质搭建了制度平台,也为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提供了畅通渠道。

(一)青年就业创业见习

北京大学“青年就业创业见习活动是在团中央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团委针对时下青年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就业创业而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见习制度为广大企事业单位储备高素质创新人才、选才用才提供了新途径。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学校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见习纳入工作全局,根据北大学生就业特点,通过学生与用人单位间双向选择的前置,一方面引导非毕业年级学生在见习中提高技能水平、增长阅历才干,另一方面鼓励毕业年级学生到艰苦地区和国家需要的地区去建功立业。活动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赴地方党政机关、重点企事业单位,开展为期12个月的见习。

(二)博士生服务团

北京大学“博士生服务团活动是北京大学团委开展研究生第二课堂教育、搭建高校与地方合作互动平台的一项重要举措。活动旨在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有计划地选拔在读博士研究生及部分优秀硕士研究生,利用学期中及寒暑假时间,以课题研究、项目合作、科技咨询等形式,赴地方进行1周至1个月的调研,为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政策制定和发展规划提供咨询,推动学校与地方、人才与项目的对接。

(三)研究生挂职

北京大学“研究生挂职项目主要是指以短期体验式挂职(12个月)为主,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实需要,以攻坚课题或重点项目为依托,以地方引才工作和北京大学鼓励学生赴基层谋发展、回家乡作贡献为导向,有计划地选派政治素质高、知识技能好的在读研究生,以挂职锻炼的形式,赴地方党政机关开展社会实践和服务工作,为基层政府更好地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提供智力支持,作出理论和政策贡献。

二、以专项活动为抓手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高校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由高校、社会、地方、企业、学生等各个要素以一定的结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有要素集合在一起共同产生实践育人的功能。实践育人目标的达成,依赖于协同体系的搭建,依赖于体系内各个部分和环节的有机配合与协调运转,必须通过良好的沟通反馈、目标设定与制度安排,确保体系中的各部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环节有序配合、充分协作,产生最大的育人合力。按照北京大学学生就业群体特点,研究生为就业的主要群体,如何以社会实践作为育人手段,实现研究生的思想引导、素质提升、知识拓展,对于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打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的开展,北京大学团委积极探索,以共青团组织为基础平台,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任务导向,育人为本,逐步构建起了一个有效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多部门沟通协作、合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通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调研活动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同时推介地方特色和发展规划,协助支持地方实现人才引进。将校内、地方、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资源统一纳入到高度协同的实践育人体系之中,形成育人的合力,为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思想意识的培养做好引导,为育人和引才做好无缝对接,促进人才全程培养和人才全面发展的落实和提升。

(一)校内协同

在高校范围内,实践育人并不仅仅是专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承担的责任,需要“全员育人[2]。为全面深入推进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北京大学共青团秉承团组织的工作特点,发挥团组织优势,重视校内不同层面的组织工作协调,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形成一种推进活动发展的合力,助力青年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北京大学团委不断加强和学校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一方面充分发挥院系团组织在就业创业方面的专业化优势,有针对性地探索实践基地由院系团组织属地化管理的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院系团组织参与积极性,并动员各院系团组织积极配合宣传;另一方面整合校内各职能部门资源,尤其加强与学校国内合作办公室、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沟通协作,充分利用各部门的优势,形成全校推动实践工作的合理机制,使实践育人成为学校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一项整体性工程。

(二)校外协同

实践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始终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不断完善高校与政府、社会、企业的双向和多向合作交流机制,以协同模式充分利用各类校外资源达成育人目标。为了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确保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北京大学团委积极组织校外协调,与各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密切的沟通协作,使实践基地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力求实现学生的需求和地方需要形成有效的对接,提高活动本身的质量和效果,为地方发展和学生成长提供更准确的支撑和服务,增进双方的互利互信,提高校外协作的质量和水平。

首先,加强传统“走出去方式,即积极主动与各基地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北京大学团委秉承合作双赢的工作理念,不断加强与社会单位的合作,着眼于北京大学青年在实践中对地域、岗位以及未来择业的实际需求,根据北京大学学生的学科背景特点,把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作为重点联系对象,利用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以及充分的经费保障,建立长期有效的实践基地;其次,逐步加强请进来策略,北京大学团委组织一批实践基地进校园,以崭新的活动方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加深青年对地方、单位文化的了解,也帮助基地更好地贴近和对接北京大学学子。

三、北京大学团委探索高校实践育人

多年来北京大学团委借助各方面资源优势,以完善发展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尊重实践育人规律,深入探索协同体系,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活动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组织效能明显提升,育人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一)成功经验

1.整合利用校友资源,推动活动顺利开展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在社会各界拥有大量杰出校友。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北京大学团委高度重视整合校友资源,以举办主题校友联谊会、组建临时校友会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接各地校友,各方校友在实践基地开拓、岗位征集、活动开展、社会调研以及实践保障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促进了见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沟通反馈机制,充分回应各方需求

为了确保实践育人的效果,北京大学团委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协同体系中各个利益相关方——校内部门、社会、地方、企业、学生等——的诉求,通过电话沟通、网络评价、访谈座谈、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建立了针对各方、贯穿全程的沟通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各方意见,尽量协调资源满足各方需求,使得各方能够共享育人成果,最终促使各方不断增加对于协同体系的投入和参与,使体系不断完善,自我进化,良性运转。

3.把握基地特有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也是高校育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北京大学团委研究生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和把握地方特色资源在实践过程中有效融入爱国思想教育、革命历史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如湖南长沙和嘉兴南湖区的红色革命历史教育资源,让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教育,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方面发挥积极主动性。

4.重视团队组织建设,加强育人过程管控

在团队的组织建设方面,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临时团支部的作用。每个实践团队通过自荐、推荐、民主选举等方式选出1名临时团支部书记作为团队的总负责和协调联络人,由团支部书记根据需要选拔主持工作的团支部副书记,负责团队的日常管理、安全联络、团员沟通及组织等工作。通过完善的团队组织建设,北京大学团委可以对各团队的行前培训、在地实践、成果总结等育人环节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和管控,也确保了学生实践期间能够向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展现北京大学学生的良好风貌。

5.立足岗位精耕细作,面向地方建言献策

实践团队以实践岗位为切入点、以社会实践
形成工作面。团队成员不仅在各自岗位上认真、踏实地工作,还积极主动地开展同地方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既锻炼了自己的就业创业能力,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受到了合作单位的普遍好评。利用基层走访、调查研究、座谈讨论、主题交流等活动形式,北京大学团委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效的人才交流机制,实现了人才互动、信息交流、深入合作,探索出了一套可行的合作模式,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同时,加强了北京大学学子与地方各界的联系。

6.强化系统宣传意识,提升活动品牌效应

暑期研究生专项实践活动不仅使参与者本身能得到切实的历练和成长,为走入社会奠定好坚实的基础,同时,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传播渠道,通过新闻稿、实践日记、活动图片以及参与活动本人作为宣传载体,一方面加强活动本身的系统宣传,另一方面对其他未能参与活动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影响和传播效应,扩大活动本身和活动内容的影响,推动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面临问题

近年来北京大学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逐步完善,以“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实践育人工作在取得良好评价和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在校内协同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笔者感受到高校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探寻协同育人新体系尚属全新的工作领域。就工作职属而言,其属于校内主管学生就业的相关部门;就工作维度而言,该工作有很强的“对外成分,需要遵从一定的社会规律;从工作发展角度而言,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的力度。因此,协调学校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实践基地开拓以及与合作单位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使资源整合成助力是今后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而在校外协同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有时会存在由于信息交流不畅或双方需求不够清晰所导致的拓展基地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岗位对接率低、专业匹配度低、锻炼机会不足、基地对学生的保障政策落实不力等问题。北京大学团委今后将对地域分布和基地质量严格把关,认真做好调研反馈工作,从源头确保青年学生个人发展与地方单位用人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

大力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实践型人才,充分发挥莘莘学子的智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北京大学以共青团组织为基础平台,依托“研究生暑期专项实践活动,有效增强了校地、校企联动,与各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携手合作,构建了紧扣时代特征、富有学校特色、符合青年特点的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不仅有利于北京大学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更为将来在更多的综合性大学中移植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成熟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未来北京大学团委将继续探索一系列有培养意义、有锻炼价值、有教育引力的实践育人活动,统筹更多的校内外育人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北京大学模式,让一批又一批的北京大学学子走出校园,走入基层,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调研中服务社会,在活动中升华自我,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北京大学梦、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王逸鸣 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 副教授
石运佳 北京大学团委学术科创部部长 讲师
蒋海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14级博士研究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课题以共青团组织为基础平台的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探索(项目批准号15JDSZ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胡和平.深化实践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z2):13-15.

[2]桑玉成,黄芳.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理念[J].复旦教育论坛,2005,3(3):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