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路径探索——以北京大学团委与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共建共育项目为例

作者:尤宇川 邹瑞阳 傅泽雨 发布日期:2018-02-23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党的十九大再次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写入报告。文章以北京大学团委与北部战区陆军雷锋生前所在部队共建共育项目(以下简称“雷锋团共建共育项目”)为例,通过对该项目缘起、理念、做法及成效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挖掘北京大学在军校共建联动育人、探索育人共同体方面的经验及启示,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实践育人;共建共育;军校共建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党的十九大再次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写入报告,五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教育工作,特别是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形成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实践育人是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然而,在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形势下,高校普遍存在着育人模式相对单一、育人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这成为高校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形成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重大难题。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难题,北京大学团委始终致力于对实践育人创新路径的探索。201235日,北大团委与原沈阳军区雷锋生前所在团(以下简称“雷锋团”)正式建立了“共建共育关系”。五年来,北大团委与雷锋团以军校共建形式为载体,积极探索育人共同体,协同联动育人,取得良好成效。本文试图以雷锋团共建共育项目为例,深入挖掘项目经验及启示,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

一、雷锋团共建共育项目的缘起与理念

(一)项目缘起

在全国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轻德”的倾向,距离立德树人、引领示范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育人模式相对单一,育人资源整合不足,高校育人工作多数还停留在简单说教、校内动员层面,未能打开思路和局面,把校内外各方资源有效整合,形成育人共同体;三是实践育人工作与学生日益增长的实践需求相比还有距离,部分大学生社会认识不准、责任意识不强、创新意识不足,与实践育人工作缺乏机制保障和吸引力不足密切相关。

同时,伴随着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也产生了巨大转变,以“雷锋精神”为标杆的助人理念、责任意识、道德水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与缺失,这种变化十分令人担忧。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接见“雷锋连”指导员时说:“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习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与时代内涵,为北大青年弘扬雷锋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行动指南。北京大学是文化的重镇,也是全国高校的排头兵,拥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悠久的育人传统,早在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期,就把立德树人问题摆在了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同时,实践育人也是北京大学的光荣传统,早在20世纪初,李大钊先生就在北大积极推动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大学率先举起了高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大旗,第一个发起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历史和现实都决定着,北京大学必然要在传承发扬雷锋精神和推动实践育人工作中寻求契合点,并发挥示范作用。201235日,雷锋团共建共育项目正式启动。

(二)项目理念

一是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雷锋精神从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需要在生活实际中广泛地实践和发扬。北大团委和雷锋团发挥自身优势,摸索以理论研讨、思想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抓手的军校合作模式,在举办学术讲座、雷锋精神分享会等理论学习活动的同时,建立学雷锋共建共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以实践促共建,为北大学生在身体力行中践行雷锋精神和雷锋团官兵更好地接受北大优质教学资源提供平台。

二是军、校两类青年群体相结合。雷锋团共建共育项目以军校共建形式为载体,通过北大青年学生与雷锋团官兵结对子、搭班子,发挥双方自身优势,推动资源共享,发挥“1+1”大于“2”的实际功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找准学校和军队两个青年群体在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契合点,助推北大青年学生通过与雷锋团官兵共同学习和分享,铭记雷锋同志光荣事迹、继承和发扬雷锋精神,认识到雷锋精神与北大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内在一致性,并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精品试点与辐射推广相结合。雷锋团共建共育项目致力于不断从“精品试点”走向“辐射推广”。项目从育人受众的角度讲,因亲身参与共建结对的人员有限,可以通过其回到所在集体后进行更广泛的教育宣传,即“二次分享”,深化育人成果;从开展活动的角度讲,通过不断打造品牌活动,并对其加以拓展和创新,丰富共建共育形式,优化共建共育体系 ;从项目本身的推广角度讲,将雷锋团共建共育项目作为试点,在此经验基础上辐射推广,打造更多共建共育项目,激活实践育人局面。

二、雷锋团共建共育项目的具体做法与取得成效

(一)项目具体做法

第一,以理论研讨和专题培训为基础,进一步深化对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学习和深入研究。以雷锋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北大团委与雷锋团结合各自特色,开展了系列学习交流研讨活动。一是以理论研讨深化共建共育理念。双方先后举办了“雷锋精神与全球化视野下中国当代青年的精神构建”“雷锋班班长与北大青年面对面”等座谈会,共同对雷锋精神的本质、在新时代条件下的社会价值进行深入解读,并就如何结合学生特点办好学雷锋活动开展专题研讨。二是以专题培训提升共建共育实效。双方共同策划开办了四期“学雷锋共建共育培训班”,雷锋团以班为建制向北大派出优秀官兵学员进行短期学习,学校则邀请校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官兵学员开展系列专题讲座 ;在培训过程中,北大学子与雷锋团官兵同吃同住,并通过共同学习、素质拓展、文体比赛、实地参观加深了解、深化感情。三是以党团活动扩大共建共育影响。北大团委与学生工作部联合组织班级、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通过学雷锋主题演讲、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了富有特色的学雷锋主题党团日活动。

第二,把军校实践作为学生思想引导的最好教材,打造雷锋团社会实践基地,以实践促共建,以实践求真知。自双方共建以来,社会实践活动便成为北大团委和雷锋团的重要活动方式之一。20128月,校领导带领北大共青团系统教师以及各领域学生代表赴雷锋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成立了“沈阳军区雷锋生前所在团北京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此后,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双方多次开展互访活动,北大团委先后组织学生志愿服务类社团代表、北大学生骨干训练营等多个团队赴雷锋团开展社会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参访雷锋团驻地、“一加一”结对、参观雷锋纪念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住在部队、学在部队,近距离了解雷锋事迹,近距离感受雷锋团官兵几十年如一日践行雷锋精神、传播雷锋精神、做雷锋精神种子的坚守。

第三,以雷锋精神引领志愿服务工作,鼓励北大学子做雷锋传人,以志愿服务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北京大学志愿服务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以此为基础,北大团委抓住与雷锋团共建共育的良好契机,抓准志愿服务这一共建共育高度契合点,共同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 ;同时,北大青年志愿者与雷锋团官兵一道携手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将雷锋精神作为北大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标杆。共建共育项目启动以来,双方先后举办了“雷锋存折落户北大”暨“学雷锋”志愿服务专项基金捐赠仪式等活动 ;北大团委曾邀请雷锋团官兵参加北京大学学生志愿服务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并就新时期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的推进展开研讨。2016年年初,北大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生支教团与雷锋团合作,将“温暖衣冬”公益活动与雷锋团“善淘在行动”活动相结合,把雷锋班“善淘箱”收集的旧衣物和学生贡献出来的旧衣物送给有需要的弱势社会群体;雷锋团和北大团委还共同发起“小天鹅圆梦行动”,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项目取得成效

首先,教育质量高,先进个人和集体不断涌现。随着雷锋团共建共育活动不断开展,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成才方向正确,实际本领牢固,品质作风优良的学生个人与集体涌现出来,展现出共建共育工作的丰硕果实。北大以“青春奉献爱心、知识回报社会”为主题,先后开展了公益植树、义务支教、慈善义卖等50多类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 ;在第55个全国学雷锋纪念日正式推出北京大学青年志愿服务“家燕行动”,教育和引导北大青年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让“志愿”成为北大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依托研究生支教团、爱心社、法律援助协会、学生服务总队等40多个志愿服务类社团,17000多人次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北大还涌现出学校历史上第一位赴雷锋团参军的大学生义务兵唐青,作为雷锋班新生班长,参与了多次学雷锋主题宣讲活动并在雷锋团入党,现身说法践行雷锋精神,曾获评北部战区陆军“百名强军先锋人物”。

其次,活动辐射范围大,受关注度高。雷锋团与北大牵手同行,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有效提高了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新华社、凤凰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了《花开并蒂分外香 ——“雷锋团”与北京大学共建共育开展学雷锋活动记事》。中新网、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了北大学生赴雷锋团骨干训练营活动。中国军网、《解放军报》等媒体对“雷锋存折”落户北大进行了专题报道。截至目前,“雷锋存折”的存款额已增长近三倍,北大人民医院、北京地坛医院、雅安地震灾区、长沙雷锋小学等全国23家单位先后收到过署名“雷锋”的捐款。

最后,共建共育工作形成典型经验并向全国全军推广。雷锋团共建共育项目经过五年的发展和积累,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成效和示范效果。201534日,雷锋团共建共育项目成为全军“中国梦·强军梦·我的梦”主题团日活动汇报展示中涌现出的13个优秀成果之一,与各军区各军种的代表一并向全军展示,生动展现了雷锋精神在北大学子与雷锋团官兵这两个青年群体中如何落地生根。同年 68日,在深入总结雷锋团共建共育项目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正式下发《深化共建共育做好青年官兵与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意见》,积极推动百个军队英模单位和百所地方高校建立共建共育关系。

三、经验与启示 :探索军校育人共同体

五年来,雷锋团共建共育项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良好的育人成效,也为高校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提供了有益经验。结对共建、联动育人,校、军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了一个合作共赢、相得益彰的“育人共同体”。以此为思路和指引,我们不难得到一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领示范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育人的重点导向,积极探索多领域、多层次的育人共同体的高校实践育人创新路径。

(一)“四结合、四促进”的育人共同体理念

首先,在开展共建共育活动、打造育人共同体时,要高度重视“四结合”: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逐步探索以理论研讨、思想教育为基础,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抓手的合作模式,实现实践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双提高”。学习与服务相结合。既珍惜共建机会,虚心向实践学习,又积极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共建方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实践中有所作为。校内基础与校外资源结合。依托校内扎实基础,充分吸引、整合、运用校外资源,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不同空间、不同青年群体相结合。共建共育涉及到多个空间转换和多个群体的碰撞,注意挖掘契合特点,立足自身优势,充分整合资源,就能发挥出“1+1”大于“2”的思想引领实效。

其次,在育人目标上,要着重实现人才培养“四促进”: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增进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促进学生确立成才方向,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促进学生掌握实际本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培养优良作风,在艰苦地区、基层一线、军队熔炉经受多元考验和挑战,砥砺品质、磨炼意志、锤炼作风。

(二)聚力实现一个根本任务、紧密围绕两个需求端口、建立健全四项体制机制

首先,聚力突破一个根本任务,将立德树人贯穿共建共育工作全过程。立德树人始终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挖掘共建共育活动特色的关键,是重点突破思想政治教育难题,避免单一枯燥的政治课和模式化、封闭化的党团活动带来的实效不足,切实将立德树人贯穿共建共育全过程。因此,要通过多领域、多层次的校地共建、校企共建等共建共育项目,引领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其次,紧密围绕两个需求端口,搭建学术科研和就业创业共建共育平台。从学生需求出发,是共建共育工作开展的基本着力点。大学生面临最普遍的现实需求,一是入学后的学术科研,二是毕业后的就业创业。高校若能牢牢抓住学业和职业这两大现实需求,以共建共育方式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践育人服务学生需求、助推学生需求,就能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把立德树人渗透到实践育人的方方面面。

最后,建立健全四项体制机制,最大范围激发共建共育多方力量。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共建共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在打造育人共同体、开展共建共育活动的过程中,应着力建立健全四项体制机制,形成良好的运转局面 :第一,通过高位统筹机制,校领导牵头“挂帅”,组建领导小组,从校地、校企、校军合作角度出发统筹共建共育项目,与政府、军队、媒体、高校、民间团体等签署共建共育协议或战略合作协议;第二,塑造校内协作机制,打通校内渠道,统筹各单位部门,统筹协调,资源共享,构建育人共同体 ;第三,建立社会动员机制,将涵盖校友资源、网络资源在内的大量社会资源,以众筹思维引入学校,引入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第四,健全校地携手机制,积极与地方、军队、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大量共建共育基地,为学生搭建理论学习、实践调研和就业见习等方面的学习锻炼平台,引导学生在基层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夯实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尤宇川 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

(兼)讲师

邹瑞阳 北京大学团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团校常务副秘书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傅泽雨 北京大学团委组织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