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浅谈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优化方向

作者:汪春花 张善依 刘海骅 发布日期:2018-01-25

摘要:文章参考了国外关于辅导项目的实证研究,就辅导员共性、教育环境中辅导工作的理论性基础、辅导工作(项目)类型、影响辅导效果的实际操作进行了综述。结合国内高校辅导工作的现状分析,提出对未来辅导工作(项目)优化方向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辅导工作;理论性基础;朋辈辅导

 

 

广义上,辅导被定义为一种“在一个年长的、更加有经验的成年人与一个无关的、年轻的被辅导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成年人提供不断的引导、教诲及鼓励旨在发展这个青年人的胜任力和性格”[1]。辅导关系可以非正式地发生,也可正式地通过结构化的项目发生。在正式的辅导项目中,成年人和年轻人进行匹配、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关系,从而能在社区中、工作中或学校环境中提升积极的青年发展和成长。

在美国,基于学校的辅导项目在正式辅导项目中所占比例超过70%[2],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基于学校的辅导项目呈现戏剧性增长。相关领域的专家认为这个增长是出于对好几个因素的回应。首先,由于国家对教育结果的要求增加(比如高出勤率、低退学率、学业成就等),学校处在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压力之下,与此同时,学校大量非学业项目上资源相对减少(人员减少、开支收缩),志愿辅导员可以帮助减缓这些困境。其次,学校设施有着天然的结构性优势(比如可以更便利地接触到年轻人,更可能获得受过专业培训的学校员工的监测与督导),使得辅导项目相对容易推进。最后,时间及金钱上的低成本使得基于学校的辅导很受欢迎。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在国外,基于学校的辅导项目中,辅导员辅导工作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尽管来自学校的员工及教职工也可以是辅导者,但开展所谓的结构化的辅导的主体并不是这部分人。这和我国高校辅导工作比较类似,一些教师或者导师也可以辅导学生,但他们的主要责任还是在提升学生某个特异性方面的知识技能(比如某门学科的知识、某个试验的开展)。而辅导员更倾向于是对青年人的长期的、一般性的成长和发展进行辅导(比如毕业、学业成功等)。因此,任何有助于成长的方面都可能成为辅导员辅导的对象。

一、辅导员常见共性

鉴于辅导者角色和功能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研究目的所关注方面的差异,有关辅导的定义也是相当多的。不过,尽管如此,对辅导进行研究的学者们还是认为辅导具有以下一些最基本的共同点。这些就其本身来说并不足以成为一个定义,但它们至少提供了对后来工作的一个基础[3]

1.辅导关系是一种帮助性的关系,通常致力于对成就方面的帮助。辅导关系的主要动力是辅导者提供给被辅导者以援助和支持。这个支持可以采用很多形式,但它最倾向于帮助被辅导者在学校或者工作中获得成功。

2.尽管辅导者提供给被辅导者的特异性功能是各种各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为以下三个功能的部分或全部:情绪性及心理性的支持,对生涯或职业发展的直接援助,角色示范。

3.辅导关系是相互的关系,辅导者和被辅导者从关系中彼此获益,这些好处可能是情绪性的或是实际具体的,但这个好处绝不是费用或者服务。

4.辅导关系是个体的,要求辅导者和被辅导者之间直接的互动,而这些关系不必要非是长期的或者是亲密的,但他们确实存在着一些信息的交换,这些信息往往可能超越公共渠道获取的范畴。

5.在一个特定的组织或环境中,相对于被辅导者,辅导者显示了更多的经验、影响力及成就。由于辅导项目中的辅导关系是该项目能否获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以上辅导关系的总结为实际辅导工作中辅导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方向和参考标准。

二、教育环境中辅导工作的理论性基础

尽管辅导工作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发展日益繁荣,但回顾文献,我们发现有关辅导工作的实证性研究的弱点之一,就是缺少一个理论性或概念性的基础来解释为何辅导项目能对学业成功产生积极的影响。所谓的理论基础,简单来说,就是解释辅导项目工作的机制。比如,如果辅导项目设计的目的是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指导,那么辅导的活动可能主要围绕在如何提升对辅导对象认知的水平的目标上,通过开展某些活动(比如专家学者的讲座或座谈会),使得那些具备较高发展水平的个体发挥角色示范作用,来促进辅导对象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整合。简而言之,一个理论性基础,将决定后期对辅导工作的有效性评估。因此,在辅导项目的理论基础不清晰的情况下,这个辅导项目将会比较随意,甚至不适当地发展。而且,将很难获得合适的评估效果。从实践的角度,一个辅导项目是否按照某个理论结构执行,以及根据理论来实施辅导内容,将对后期改进与发展形成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学习理论(Bandura,1977)提供了一个对辅导的理论性基础。不过社会学习理论描述了辅导中的示范角色作用,没有解决其他的辅导方面——比如职业的或情绪性的支持。以下所总结的理论方法当中,辅导工作被整合进其他的高等教育理论,来补充发展辅导关系模型。

(一)学习投入度

Astin(1977)声称一个学生投入一个教育性过程的程度是教育和学业成就的一个好的预测因子。综合一系列对大学影响的实证研究,学者们总结:大量的研究证据提示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的时间和努力越多,对自己的教育投入的努力强度越大,他们的成长和成就、教育体验、在学业的坚持就越明显,他们越可能会继续他们的学习。从这个视角来看,辅导可以被视为提升学习投入度的一个工具。辅导者将鼓励和驱动学生来加深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度。这个评估辅导对学业成功影响的辅导实证研究,将投入度作为一个干预的变量。通常,学生的投入水平可以通过参与各种不同活动及时间投入来评量。

(二)学业性和社会性的融入

Tinto(1975)提出了一个预测性的模型,其中毕业率或退学率被视为对组织或教育过程的承诺与融合的主要指标。简而言之,融入模型认为学生将其特定的特点带入到大学,比如家庭背景、人格因素、学业态度,以及目标和组织的承诺。当其他条件相似时,学业及社会融入的水平越高,学生自动离开组织的可能性越小。

(三)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理论致力于探索及减少压力的有害性影响、增加个体有效应对压力的能力。最常见社会支持的定义是:个体根据大量的信息,从而相信自己被关心、受到爱护,以及是社会网络中的一员。House(1981)提出4个广义上的社会支持类别:情绪性支持(自尊、感受、信任、关心、倾听),评价支持(确认、反馈、社会比较),信息性支持(建议、暗示、指导性信息),操作性支持(某类型的协助、金钱、劳动、时间、改变环境)。很多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社会支持在预防压力或缓和人们对压力的负性效应上是有效的。从这个视角来看,辅导提供了情绪性、评价性、信息性及操作性的支持。这些预防既缓解了学生的压力,又能够更好地应对大学环境的要求。

(四)发展性支持

尽管不同的发展性理论强调了辅导员的重要性,但并没有专门的发展理论是针对辅导项目的。所谓的发展性的支持,通常认为辅导员需要具备对被辅导者所处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敏感性,知道自己如何去影响被辅导者,帮助被辅导者进入到超越目前阶段的认知水平。在这个水平上的辅导,理想的辅导者自己需要已经发展到认知发展的较高水平。

三、辅导工作(项目)类型

将一个辅导项目固定在一个理论性的结构框架中是该辅导项目获得成功的关键,因为这个结构将有助于确认项目的目标及对象,对象群体和项目的组成,以及将这些组合起来的整体。目前很多的学校辅导项目还是一个以通过辅导提升个体韧性的预防性质的辅导,少部分是自我发展成长性质的。

理论学家认为一些个体相对于他的同伴在体验生活中的困难时,具有较高的风险,比如负性朋辈影响或贫穷。有关这个领域的调查检验了在有危险的前提下,韧性或者其他个体性特质如何实现成功。在韧性视角下,辅导关系被认为在帮助个体克服危险因素,进而获得成功方面具有积极影响。比如,在一个缺少积极因素甚至较差的亲子关系中,其他的成人辅导员可能有助于补偿父母关系的缺失或加强亲子关系,因而作为一个保护性的因子来运行。基于每一个辅导项目关注的水平和强度,预防性的辅导项目通常采用以下3种形式:

1.一般性的——倾向于对所有的群体成员,比如HIV预防。

2.选择性的——针对群体中的某个亚群体,通常处在某个困难体验的平均危险之上,比如新生适应。

3.指示性的——设计给那些高风险的孩子,比如有着严重的行为和学业困难的人。

自我提升性质的辅导项目目前受到的关注度不如预防性质的辅导项目,但为了满足学校中那些希望获得更好自我发展的青年人的需要,这个方面的辅导项目也将作为学校辅导工作的一个必要补充。

四、影响辅导效果的实际操作

DuBois等人[4]总结了一些常见的辅导项目的实际操作组成。包括投入的时间长度、沟通的频率、辅导员的筛选、辅导员的培训、辅导员的匹配、结构性的活动、辅导关系的监测、个体的督导、辅导员支持小组、持续的辅导员培训。

很多有关辅导项目的实证研究都包含对这些操作性成分绝大部分或全部的评估。它们被认为决定了辅导项目的实施和发展。在这些成分中,有关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之间的沟通频率及时间处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是和辅导项目中辅导关系是基础的观点是一致的,显然投入时间是关系建立的必要条件。

此外,在这些实际操作组成中,有好几个是致力于支持辅导员的。比如匹配前的筛查和培训、匹配后的支持和督导。从国内外辅导项目的开展情况来看,大多数在辅导开始前的培训工作得到了普遍的执行,而辅导开展后的监测及持续培训则相对要薄弱。

五、高校心理辅导工作(项目)的优化方向

在国外,基于学校的辅导项目中,学校的社会工作者及咨询机构担负着一个辅导项目的设计、执行、监测和评估。国内高校的辅导工作有其本土化特点,一方面渗透性强,工作开展积极主动,服务内容涵盖范围广;另一方面缺乏边界,大包大揽。这些特点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辅导效果既有积极性的影响,也有限制性的影响。从北京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有关对辅导员的培训及小组督导已经开展,但对辅导工作的理论基础、目标及评估方法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结构,这影响了对辅导员工作的效果评估及进一步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制定。结合有关国内外学校辅导工作的实证研究综合分析,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工作的效果和效率,未来的辅导员工作结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对传统的辅导项目进行效果评估,形成有效的辅导项目结构化流程

根据辅导项目的理论框架(增加学业投入、社会支持等),形成某些结构化的辅导活动,对干预变量及结果变量的前后测,或者控制组对照,形成一套有效的辅导项目执行及评估流程,并根据实际过程中的问题形成改进方案,进而对辅导项目的某些环节(比如辅导的频率、时间、个体督导)进行优化。随后有关该主题的辅导可以以这种流程化的方法来推进,提高辅导的效率,减少辅导者的个人压力。以新生适应辅导项目为例,可以思考哪些活动内容能够促进大学新生融入集体,以何种形式、怎样的频率及多长时间来展开辅导,哪些变量对新

生的适应过程产生积极影响等。

(二)开展新型辅导项目制定、设计、执行、监测与评估

如前所述,形成一个辅导项目的蓝图具有非常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结合新形势和新动态,针对高校学生中的一些热点现象和共性问题,设计并执行新的辅导项目,也是未来需要开展的工作之一。比如针对抑郁学生的网络支持项目、性少数群体的心理健康辅导等,由于专业受限,这些特殊的议题对辅导员具有更高的挑战性,如何设计制定好有效的培养和辅导方案直接决定了辅导的效果。

(三)进行辅导项目的科学分流,加强心理中心的专业后援力度

由于我们目前并没有像国外那样引进志愿辅导员来参与学校的辅导项目,因此,学校辅导员不得不承担着所在院系的所有学生的所有辅导工作。而辅导关系的建立决定了很多的辅导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必然造成辅导员在单位时间内的实际工作超负荷,也影响了辅导工作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些困境,需要根据辅导项目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流,比如重点难点学生推荐给学校的心理机构,一般问题学生分流给年资较轻的辅导员,而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辅导交给有经验的辅导员。与此同时,为了给辅导员提供更多的支持,个体形式或小组小时的督导和连续型培训也有必要加强。

(四)培养朋辈辅导员,实现助人—自助的新型辅导项目

尽管辅导在定义中是发生在一个年长的人和一个较年轻的人之间的关系,但有关朋辈辅导的研究认为,辅导也可发生在朋辈之间[567]。而朋辈在年龄相似、背景相似上的优势也被认为具有传统的辅导员和专业人员所不具有的一些辅导特点,比如感觉更容易被理解接受,更容易接近等。有关辅导工作的项目的评估也发现,一些结构化的项目完全可以利用朋辈辅导员来开展,比如新生选课辅导、预防HIV的行为管理项目等。而由于辅导关系的互惠性,朋辈辅导不但帮助了被辅导者,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辅导者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从被辅导者那里获得一些其他方面的对己有利的信息等,从而达到了助人且自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Rhodes.J.(2002).Standbyme:therisksandrewardsofmentoringtoday'syouth.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

[3]Johnson,C.S.(1989).Mentoringprograms.InM.L.Uperaft&J.Gardner(Eds.),Thefreshmanyearexperience:Helpingstudentssurviveandsucceedincollege(pp.118-128).SanFrancisco:Jossey-Bass.

[4]DuBois,D.,Holloway,B.,Valentine,J.,&Cooper.H,(2002).Effectivenessofmentoringprogramsforyouth:Ameta-analysis.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30,157-198.

[5]梁深.关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如何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3(7).

[6]刘艳.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模式探新——以浙江大学朋辈会心团体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

[7]任宁.朋辈心理辅导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教育理论与心理学,2013(4).

 

作者简介:汪春花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工作人员讲师

      张善依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工作人员

      刘海骅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