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从制度分析视角探析新媒体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应用 ——以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第四教工党支部为例

作者:刘 宁 张晓东 发布日期:2018-01-22

摘要:新媒体异军突起,在变革媒体传播的同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为基层党支部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党支部在实践层面开始尝试使用新媒体,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制度创新。文章以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第四教工党支部工作为例,分析基层党建新媒体应用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和动态均衡模型,并从制度供给和需求角度,探讨基层党支部提高新媒体应用制度水平的做法。

关键词:新媒体;基层党支部;制度分析

 

 

近年来,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社会成员包括党员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基层党支部需了解、适应并善用新媒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党务工作者的共识。如何运用新媒体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摆在党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将在基层党支部工作中运用新媒体视作一种创新制度,立足于党支部建设新媒体应用的制度供求关系分析,探析党支部应用新媒体的制度均衡和制度变迁,并给出提高新媒体制度供给水平的建议。

 

一、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

 

制度分析的内核主要是“从一个整体的、相互联系的、辩证发展的及历史的视角研究经济制度的变迁及其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互动作用。制度分析不是将经济制度及其运行作为一个孤立、抽象和现代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和设计的经济机制,而是将其视为经长期历史演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是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天、地、人系统的一个有机链条”[1]

制度分析的对象是制度体系。所谓制度,就是一种显著的自适应式社会交互,它通过潜移默化的共同信念和规则形成游戏规则[2]。制度体系则是一系列具有相关性的规则构成的整体。本文将基层党支部新媒体应用看成一套规则体系,并统一称为新媒体应用制度。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基层党建新媒体应用制度,不能简单地套用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框架,需要在制度分析框架下找到适合的分析范式。本文所指基层党建工作新媒体应用制度是指在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中运用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的各项制度,从制度供给方、需求方不同角度,结合“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等,提出制度供求关系的动态均衡分析范式。

二、基层党建新媒体应用制度概述

基层党支部在主动适应、积极使用新媒体方面做出了大量有益尝试,并逐步形成一种制度创新的局面。以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第四教工党支部为例,支部通过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网站等载体,实现了党员信息统计、通知发布、理论学习、活动开展等多种功能,支部新媒体管理制度、信息发布制度、学习制度、线上活动制度初具雏形。

(一)新媒体管理制度

党支部新媒体管理对象主要有网站、微信群、微信公众号、问卷星、H5页面等。根据载体特性和工作性质,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其中,支部书记负责微信群议程设置及活跃度维持,组织委员负责人员更新、活动通知发布,宣传委员负责学习计划的安排和督导,微信群要求工作日内每天都有有效新内容产生。微信公众号栏目的设置和更改由支部委员会研究决定,功能开发和信息编辑由具备专业特长的积极分子负责,固定栏目每季度更新一次,群发信息根据栏目不同,每月、每周更新。问卷星和H5页面的制作,由支部安排专业人员对部分党员和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并形成AB互补角色,保证信息的及时制作。新媒体管理效果纳入学院年度考核党务考核部分,以增强管理制度的约束性和激励性。

(二)信息发布制度

新媒体的交互性、即时性与共享性,在方便党建信息传播的同时,也为党建信息出口把控带来挑战。支部在新媒体信息发布制度上,通过设定发布权限和审核程序,确保信息发布的正确导向。在发布权限设置上,微信平台、问卷星、H5页面主要通过党支部书记手机号码关联相关账号,把住信息发布的最后一道关口;微信群主要通过支部委员会实时监测,对发布内容进行评估,对于不适合在群内发布的信息,由第一发现人及时与发布人沟通,进行撤回操作。在审核程序上,无论宣传稿件、通知公告还是学习资料,均需主管支委进行审阅,确认无误后再进入流通程序。

(三)学习制度

支部在利用新媒体开展学习活动时,坚持统筹规划、拓展渠道、丰富形式、注重内容、全员参与的原则。支部学习的要求和目的是多重的,要增强党员、积极分子对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的学习,增强党组织对普通群众的吸引力,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要将日常党建工作和专项学习活动有效衔接,做好统筹规划。同时,支部学习避免“中心辐射”,强调“多渠道互补”,在拓展载体渠道的基础上,对载体功能划分和栏目设置进行科学配置。如微信平台开设固定专栏,设学习专栏、支部风采、活动报名三个一级菜单,其中学习专栏下设纪律规矩、理论评论、名言警句、榜样力量四个二级菜单,主要满足日常学习需要。平台群发文章及微信群学习资料则以专题和多角度学习为主。学习形式上,不仅有文字、图片资料,还鼓励推送音频、视频。学习内容上,除了规章制度、理论评论、时政热点,还纳入优秀思想汇报、党课手记、读书报告等原创内容。学习过程中,注重全员参与,除发布原创内容外,在微信群学习活动中,由宣传委员统筹,安排党员和积极分子接力,每人负责一周的学习资料推送,既调动学习热情,又提升学习效果。

(四)线上活动制度

在支部活动组织过程中,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的原则,在活动不同阶段,使用新媒体的不同功能。在活动或会议报名阶段,主要通过问卷星网络填写实现,活动展示期主要通过微信平台群发文章或H5页面进行,部分活动在反馈期以微信群讨论或微信平台群发文章实现。利用网络平台报名,将烦琐的报名程序和统计工作进行简化,在线上开展时政知识竞赛、“学一做”书法作品线上评比等活动,使活动时间更自由、活动形式更简单、传播效果更广泛,形成了一系列网络线上活动制度。

三、新媒体应用制度的理论分析

基层党建新媒体应用制度的产生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个别现象,有其深刻的社会和经济逻辑。

(一)制度供给分析

新媒体应用制度的供给者是基层党支部委员会,支委会是否采用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影响要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现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情况、科学技术进步程度、成本与预期收益分析等。

首先,基层党支部是否采用新媒体应用制度以及使用新媒体的程度、内容、范围等,受制于现有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对于基层党支部,所有党建工作都必须符合现行党章党规和上级的有关规定,必须与相关正式制度协调一致,同时也有工作传统、工作习惯、意识观念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以上对新媒体应用制度形成一定约束。

其次,科技进步程度与新媒体应用制度供给直接相关。随着网络时代发展,智能手机、APP等网络应用技术水平快速提高,新媒体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应用的必要性也随之增强。

最后,成本与预期收益也是权衡是否会供给新媒体应用制度的重要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历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只有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一项制度安排才会被创新[3]。基层党支部在设计新媒体应用制度时,会考虑实行新媒体应用制度的成本总量,如制度设计成本、实施成本等,预期收益主要包括实行新媒体应用制度带来的学习效果提升、活动效率提升、党员群众满意度提升等。若一项新媒体应用制度的预期收益无法超过实行该制度的成本,则倾向于不实行该制度。

(二)制度需求分析

基层党支部新媒体应用制度需求主要来源于上级党组织对于新媒体应用制度创新的要求,基层党支部委员会自发采用新媒体应用制度及党支部所管理服务的对象——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对新媒体应用制度的需求等三个方面。

首先,上级党组织对党建工作创新有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做到网络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4]强调要以信息技术手段改进党建工作。上级党组织根据中央精神和相关文件规定,普遍要求基层党支部采用新媒体等创新手段开展党建工作。其次,因新媒体应用制度有利于创新党建平台、拓展党建空间、丰富党建形式、提高党建效率,所以基层党支部委员会有自发采用新媒体应用制度的主观需求。最后,从基层党支部所管理服务的对象角度看,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群众普遍欢迎并且需要新媒体应用制度。

本文以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为调研对象,进行了“新媒体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需求调查”,主要数据分析及结论如下。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73份,有效份数73份。调查对象年龄以31岁至40岁为主,占全部样本的64%。其中,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25人,占34%;入党积极分子12人,占16%;群众30人,占41.1%。党员群体中党龄在615年的居多,共16人,占党员总数的64%

2.被调查者使用新媒体基本情况

97%的被调查者经常使用微信,排第一位;64%的被调查者经常使用互联网门户网站,排第二位;48%的被调查者经常使用移动设备新闻客户端APP,排第三位。81%的被调查者偶尔会使用或者很少会使用传统媒体;相比之下,92%的被调查者几乎每天用到新媒体,另有7%的被调查者虽达不到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情况,但表示经常使用。面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74%的被调查者倾向于使用新媒体,23%的被调查者倾向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均可使用,只有3%的被调查者倾向于使用传统媒体。

3.被调查者对于党建工作中应用新媒体制度的需求情况

90%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或者很有必要运用新媒体开展基层党支部工作。89%的被调查者认为党组织安排学习任务时,适合采用新媒体形式进行宣传和发布。对于党建新闻发布的形式,48%的被调查者倾向于用微信平台发布,30%的被调查者倾向于网站发布。对于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报名形式,81%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采用线上报名形式,18%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采用邮件报名形式。9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党建工作中应用新媒体制度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89%的被调查者认为微信平台需要增加互动功能。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基层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运用新媒体的比例、频率非常高,普遍认为在党建工作中应用新媒体制度能够提高效率。从主观意愿调查结果看,普遍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进行党建工作。随着新媒体传播方式运用的普遍性增强,基层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对于基层党支部应用新媒体制度的制度需求不断增大。

四、制度均衡与制度变迁

(一)初始状态下的制度均衡

基层党支部新媒体应用制度的制度供给和需求均衡曲线状态,如图1所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技术条件、制度环境和集体意识背景下,基层党支部新媒体应用制度供给与需求呈现一定程度的稳定状态,制度需求曲线D1和制度供给曲线S1O1处实现制度均衡。

1:基层党支部新媒体应用制度变迁的供求均衡

(二)制度变迁推动新的制度均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应用的推广,以及新媒体技术所依托手机、计算机等设备价格的下降,基层党支部实行新媒体应用制度的成本下降,制度成本曲线由S1移到S2,由于供给曲线移动,制度均衡点由O1转为O2,可以看出新的均衡点制度成本下降了,新媒体应用程度增加了。

随着新媒体手段的普及,从制度需求角度来看,无论从上级党组织,还是党支部委员会自发动力以及党支部服务对象的需求,整体制度需求上升,制度需求曲线由D1移到D2。当然与此同时,新媒体应用制度的设计成本、实施成本等也随之上升,制度均衡点由O2转为O3,新媒体应用程度显著增加。

五、提高基层党支部新媒体应用制度供给水平的建议

(一)提高制度供给推动力

新媒体应用制度的实施、安排与供给受制于当前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制度推动力度尚显不足。正式制度层面,课题组研究发现,并没有强有力的正式制度安排推进新媒体在基层党支部工作中的应用。非正式制度层面,传统的党建工作方法影响力尚强,使用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的意识还有待加强。上级党组织可以通过工作要求推动新媒体应用制度的推行,也可通过课题研究上给予支持、在先进典型上给予宣传表彰等方式,引导基层党建工作者增强善用新媒体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使新媒体成为党建的“新堡垒”。

(二)降低制度供给成本

虽然科学技术水平在提高,新媒体设备价格在下降,但制度设计、实施等需要的人力成本、组织管理成本在现代社会反而有上升的趋势,因此需要探讨如何降低新媒体应用制度的供给成本。上级党组织和党支部委员会可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科学规划新媒体应用制度等准备工作,加大制度的前期一次性投入,培养一批掌握基本新媒体技术和舆论传播理论的党建工作者,在成熟的制度环境中,制度应用边际成本会明显递减,制度应用效果将持续得到保证。

(三)刺激提升制度需求

在提高基层党支部委员会在党建工作中应用新媒体制度自发性和创新性的同时,要深谙新媒体只是一种工作手段,使用其目的是实现思想引领和党建管理,因此在制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功能差异,做到线上线下有效结合、优势互补;要从根本上关注内容设计,在议程设置、表达形式、文字主旨上下功夫,使新媒体制度下的党建工作入脑入心,发挥正能量;要充分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善用新媒体编码语言,发挥新媒体互动长处,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提供便捷的教育、管理、服务功能,以此提升支部服务对象对于新媒体应用的制度需求。

 

 

作者简介:刘 宁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综合办公室主任、第四教工党支部书记、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讲师

     张晓东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团委书记、第四教工党支部组织委员 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2016 年度北京大学党建研究会一类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基层党建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林义.制度分析及其方法论意义[J].经济学家,2001(4):79-85.

[2]赖茂生,张丽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初探:制度供求、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1):30-34.

[3]North D. Transaction costs,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CS Press, 1992.

[4]许峰.浅谈新媒体时代的国企宣传工作挑战与机遇[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