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把握新时代,明确新使命,锻造新能力,培育新青年——关于“网络青年观”的内在结构与体系意义

作者:青年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8-01-22

摘要:党的十九大吹响了新时代的号角,为青年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互联网时代青年成长环境和主体特征发生深刻变化,青年教育和培养需要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本文通过对新时代、新青年、新使命与新能力四个要素的逻辑梳理和内涵解读,提出了以“创新·责任·共享”为核心的网络青年观,并阐述其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以期能为新时代立德树人事业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新使命;新能力;新青年;网络青年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强调青年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中的重要作用,寄语青年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青年成长指明了前进方向。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在专题发言中,将贯彻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同高校育人事业相结合,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流人才”,进一步明确了北大育人事业的目标。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创新之源。在当前以互联网技术变革和应用作为主驱动力的网络信息社会,创新成为信息化新时代的本质属性,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基本精神,更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育人工作者适应社会变革的基本能力素质。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有了新的奋斗目标,作为中国梦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代青年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责任,面对新使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青年学生应当培养新能力,回应新时代的号召。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思维和工作方法,结合新时代的精神实质,深刻理解新时代内涵和新青年特征,明确育人新使命、锻造学生新能力,以培育网络新青年作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如何解读新时代、新青年、新使命、新能力的逻辑结构和历史内

(一)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纵向发展与横向比较的角度,我们所面临的新时代呈现如下几个主要特征:首先,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网络社会的崛起和信息时代降临,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极大改变了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中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以迅猛的发展态势紧跟网络社会浪潮,当前,国家全面推行“互联网+”发展战略,互联网深刻影响着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并催生“网络世代”的成长。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拥抱互联网、领会互联网精神,以时代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民族复兴事业进入新的阶段,要求我们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精神与振兴中华信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高度热情自觉投身到国家建设工作当中。最后,这是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同步前进、协调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命运共同体。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大胸怀、大气魄,坚持国际化视野与使命担当意识,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力量。

(二)新青年

新时代呼唤新青年。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与希望,进入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更新对于青年群体的定位与期待,以更好地发挥青年群体在各项事业中的生力军作用。首先,需要从历史和未来中把握青年。历史进程和经验告诉我们,青年一直都走在社会变革的前沿;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词中发布《敬告青年》,对当时的青年群体提出殷切期望,在现在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现如今的青年群体,继承了五四新青年的精神遗产,熏染着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精神,是民族复兴事业的中坚力量。其次,需要在中国与世界关系中界定青年。新时代的新青年应当是扎根中国、走向世界的,需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与传播者,成为其他国家先进文明的交流者、学习者,更应成为人类文明的贡献者。最后,需要从虚拟和现实中理解青年。新青年之“新”,主要源于成长成才环境的“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深度交融。为此,我们需深刻理解虚拟环境对于青年群体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把握青年的能力优势与缺陷,了解青年群体的成长诉求,以培育更多更好的新青年。

(三)新使命

新青年承担着新使命。从个人发展诉求与时代发展需要的互动角度而言,新青年重视个性的发扬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这与时代发展对青年群体的要求并不矛盾。相反,时代发展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前沿意识的青年,推动社会除旧布新,引领技术、文化、制度等各层面的进步。经过数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累,我们已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保障和广阔的平台空间,助力青年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中华民族复兴与全球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辩证关系而言,新青年群体之于民族复兴事业的作用不再是救亡图存、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相结合。民族复兴事业的要求从“对抗”走向“协作”,意味着青年群体不仅需要有除旧布新、力争上游的勇气与锐气,还应具备放眼全球、兼济天下的气魄与胸怀。

(四)新能力

承担新使命,需要具备新能力。新青年应具备何种新能力?我们基于北京大学网络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和全环境育人理念的理论探索,对新青年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如下要求:首先应包括正确看待认识当前的网络社会的能力,为此,2014年我们提出弘扬以“融入·节制·创造”为核心的青年网络文明观,号召青年积极融入网络社会、有节制地使用网络并在网络时代创新创造;其次是实现网络时代青年自我成长的能力,为此,2015年我们提出弘扬以“自信·自省·自育”为核心的青年网络教育观,号召青年以自信的姿态走进新时代、以自省的态度审视好时代、以自育的方式塑造自我;再次,是实现信息化社会中自我人生价值的能力,为此,2016年我们提出弘扬以“自主·自律·自新”为核心的青年网络人生观,号召青年自我学习、自我更新、自我成长、自我创造。最后,是如何深入理解新时代精神要求和倡导的青年责任、青年使命、青年角色的能力,这不仅是对青年群体的希望,更是对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教育者的要求,2017年我们提出弘扬以“创新·责任·共享”为核心的网络青年观,号召青年以创新能力引领新时代浪潮,以责任意识担当新时代使命,以共享精神把握新时代脉动。

 

二、如何解析以“创新·责任·共享”为核心的网络青年观

 

(一)网络青年观的具体内涵

新的历史背景下应当如何看待新时代、新青年、新使命和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对北大精神的传承,更是北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应当承担的时代课题。结合新时代精神内涵和北大传统文化底蕴,我们提出以“创新·责任·共享”为核心的网络青年观,思考新时代北大青年价值观的内核,并在2017年“双十一”之际发出倡议《创新·责任·共享:生逢新时代,何以新青年——“双十一”前致青年网民倡议书》。倡议被中青在线、新浪等媒体和平台转载,引发校内外网友的高度关注。

青年要以创新能力引领新时代浪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强调创新在民族进步中的灵魂地位。而“北大是常为新的”,一方面,创新是北大和北大人一直以来的传统,也是北大青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120年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传播和中国化,还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青蒿素研究的重大突破,北大人一直是引领时代的先行者;进入新时代,面对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还涌现出ofo等一批融入和创造时代的先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成为指引北大人不断前行的动力。另一方面,创新是时代与个人的必然需求,对于时代,创新是变革时代前行的动力源泉,也是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的最终良策;而对于处在互联网时代庞大信息量和强大信息革新能力背景下的个人,转化创造能力是紧跟乃至引领互联网时代的必备素养;而作为互联网原住民,青年与互联网时代的交融更为深入,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方式进行创新创造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因此,北大新青年培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是历史传承与时代课题的相统一,北大新青年有能力、有责任也应当有勇气运用创新能力,引领新时代的浪潮。

青年要以责任意识担当新时代使命。北宋思想家张载曾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从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四个层面阐发了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和历史责任,自此上溯至儒家文化传统,这种责任意识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不懈的追求,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生动反映。数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北大人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传承者,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和时代榜样。如今,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大潮中,知识分子创造历史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手段不断革新,但使命精神与价值核心仍一脉相承。针对青年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寄语青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北大青年,更应当传承使命感,增强责任意识,勇于担当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青年要以共享精神把握新时代脉动。共享是互联网的核心精神,是互联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正如互联网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对互联网的最初设想“就是任何事物之间都能潜在联系起来。正是这种理想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自由,并使我们能比在束缚我们自己的等级制体系下得到更快的发展”,信息和资源的相互联系与开放共享,构成了互联网的基本条件。而随着互联网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共享和开放精神不仅是互联网赖以发展的基础,更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基本准则,成为网络社会每一个人应有的价值观念,要求每一个参与者以客观、公允的视角和持平、协调的方法去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立足多元立场,秉持开放心态,兼顾历史的和当下的、超脱的和融入的、理想的和现实的维度看待问题,推动各方协调发展。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作为大国青年和北大青年,更应当扩展视野,以共享精神和开放心态发扬新时代内涵,把握新时代脉动。

(二)网络青年观的内在逻辑

创新、责任、共享作为新时代网络青年观的核心理念,构建了新时代网络新青年的基本特质和整体面貌,而三者之间也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前提、责任意识作为核心要求、共享精神作为更高追求,才能真正把握新青年精神,塑造新时代网络新青年。

创新能力是北大传统赋予北大新青年的精神财富,是青年承担时代责任的基础与前提。在北大兼容并包的氛围中,创新成为北大青年的自觉选择,创新能力成为北大青年必备的基本素养。互联网时代需要创新,发展中的中国也需要创新,因此北大青年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将成为承担时代责任和民族使命的天然优势和基础前提。

责任意识是网络青年观的核心要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经之路。创新能力是网络新青年的基础素养,责任意识则是网络新青年应当自觉发掘和培育的价值核心,是由创新能力向时代贡献转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嘱托青年学生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知之,更要行之,这就要求北大青年在多元价值环境中保持理性,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使命感作为价值核心要素。

共享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与互联网时代特征对于青年的呼唤。共享精神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在互联网时代的统一:天下大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中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和谐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对于青年而言,共享精神之于创新能力与责任意识是更高层次的立场和心态,是青年拥有新能力和新观念之后应有的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也是青年在基本能力与素养基础之上的更高价值追求。

 

三、如何解答弘扬网络青年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蕴

 

网络青年观进一步充实、拓展、完善了网络新青年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对全环境育人体系的回归与提升。近年来,北京大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全环境育人理念,并用以指导网络育人工作。[3]其中,网络社会理论是全环境育人理念的逻辑和现实起点,而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则是全环境育人在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落脚点和目标追求[4]。网络青年观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新青年培育的方向与要求,充实了新青年培育的内容,拓展了新青年培育与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网络青年观的核心内涵与全环境育人理念及青年主体性原则同源,均建立在网络化、全球化时代的基础上,力求更好地理解青年、教育青年、激发青年主体作用,实现了对全环境育人体系的回归与提升。

网络青年观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回应,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元素和实践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包含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及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进入新时代,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均面临着新环境与新要求,对于青年群体而言,尤其需要更加具体充分地回答能力与使命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青年观与网络文明观、网络教育观、网络人生观一起,建构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指向——青年学生如何合理界定和正确处理自身与网络世界的关系。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人必然与世界发生联系,人与世界关系如何、人应当如何看待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人如何决定自己的思想,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最终指向人应当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还必须以这个大关系作为基本的思维维度和实践尺度来看待和处理世界本身的各种关系,尽可能使这些关系的演变服从于或有利于人与世界的大关系的和谐协调,从而保证人自身能够持续地依赖世界而生存和发展”。而从这个问题出发,在教育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即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看待时代、看待自身,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青年在时代中所处的角色出发,以此为基准和尺度,思考从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融入世界和时代,从而保证自身和世界的和谐发展。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互联网伴随青年学生成长、融入青年学生生活、影响青年学生思想的现状,提出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青年学生如何合理界定和正确处理自身与网络世界的关系,这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工作者对人与世界关系这一终极问题应有的哲学追问和理论思考。网络文明观、网络教育观、网络人生观、网络青年观即是对这一问题进行内涵建构和初步解答的创新探索。

 

执笔人:

蒋广学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主任 副教授

周培京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干部 实习助教

王志杰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兼职干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2]张载.张子语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4.

[3]蒋广学,等.全环节育人理念的探索实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蒋广学,等.网络新青年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