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从战略管理视角看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作者:陈 威 杜津威 发布日期:2018-01-22

摘要:文章从战略起点、战略格局、战略层次、战略路径、战略心态、战略保障等六个层面对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进行了分析,认为报告明晰了北大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实现了从“红海”向“蓝海”的战略转变,提出了北大特色的竞争战略,建立了“家国一体”的目标体系,彰显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自信,凝聚了人心和力量。

关键词: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战略管理

 

2017111819日,北京大学成功召开了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会上,党委书记郝平代表北大第十二届党委作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  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新征程》的工作报告。报告求真务实、凝聚人心,明确了北大的初心和历史方位,科学设计了学校“双一流”建设与综合改革的“施工图”,展现了北大进入新时代的新气象,开启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新征程。

从战略管理视角来看,和学校往届党代会报告及以往战略规划文件相比,北大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有几个突出特点。

一、战略起点上,明晰了使命、愿景、价值观

愿景(Vision)、使命(Mission)、价值观(Value)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构件和信仰追求,同时也是战略管理的逻辑起点和关键的顶层设计。这三者互为支撑、紧密相连,分别回答了组织“发展方向是什么”“为何要发展”“发展应遵循什么原则”这三个根本问题。

相比于需要时刻警醒生存之道的企业,宽松的生存氛围和时代不断赋予的新职能,让大学的愿景使命价值往往不那么明晰。北大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综合性大学,拥有中华数千年太学血统,师仿过日德美苏等国的大学之道,在风雨飘摇的年代又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交织,相比于一般的大学,北大的精神内涵更为丰富复杂,但也更难厘清。正如“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北大图腾形象。

人生最难的是认识自己,对北大而言,说清楚自己同样不易。在不同时期,北大一直在努力诠释自己,提出了很多关于愿景、使命、价值观的表述,但模糊交叉,相对散落,系统性缺失,而这次党代会报告作出了较为清晰完整的阐释。

在使命上,报告系统回顾了学校近120年来的风雨历程,用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实践证明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就是北京大学的初心,是全体北大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固然也是大学的使命,但为国家和民族而生的北大应该更加目光远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于北大如同氧气、食物和血液之于人,虽不是北大的生命目的,但没有它们,北大就失去了生命。

在愿景上,报告提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将实现几代北大人的梦想,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以强者之姿屹立于世界大学之林”“将稳稳立于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真正成为‘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的‘伟大的大学’。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愿景反映的是组织对未来的梦想、憧憬和渴望,是驱动成长的持久动力。张百熙、蔡元培、蒋梦麟、胡适执掌时期及改革开放后,北大都曾提出过比肩“世界一流”的雄心壮志,这份执着追求穿梭了120年的历史在报告得以呈现。

在价值观上,报告提出了五条经验:“必须始终坚守自己的光荣传统”“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繁荣学术、追求真理作为根本追求”“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挺立时代潮头,投身社会发展的主流之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与我们党砥砺奋进的步伐同向同行”。价值观是一切行动、任务的最高准则和依据。这五条“必须”是北大沉淀了120年的精神财富,也是北大永远成为“北大的根源所在。

二、战略格局上,实现了“红海”向“蓝海”的转变

依据竞争开展的范围,现有的战略管理理论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红海”战略,即给定行业不变,按照既定的行业规则,通过综合环境和自身因素,规避劣势、发扬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进而击败行业内的其他对手,占据行业的领先位置。我们所熟知大部分经典战略理论,如安索夫的市场策略矩阵、安德鲁斯的SWOT分析、亨德森的波士顿矩阵、波特的五力模型和价值链分析等,都属于这类。第二类是“蓝海”战略,即否定行业是不变的,认为同竞争对手的对抗会减少利益,恶性竞争只会造成“红海”局面;企业的成功来自跳出行业的束缚,开辟具有高增长潜力且未开发的新市场空间,即“蓝海”。这个理论的提出者W.钱·金所言“当你以行业确定论的视角审视你的企业时,你就成了行业的牺牲品。当你停下脚步,思考怎样才能创造一个全新的行业时,你就打破了固有思维。伟大的观点而非丰富的资源创造了所有行业”。

211”“985工程实施以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中国高校的共同目标;如今“双一流”建设中进而又吹响了“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冲锋号。其实,中国高校发展的战略格局一直没有变化:即默认“世界一流大学”有公认标准(即行业先行给定),我们进行的是同行竞争(行业内),即按照“国际标准”,跻身现有“世界一流大学”梯队,并进一步挤进前列。这就是典型的“红海”战略。

北大亦是如此,自1994年北大第九次党代会率先提出“把北大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以来,北大一直将精力聚焦到“创建世界一流”上。从党代会来看1999年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2003年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进程”2012年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更加执著地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从战略规划体系来看,1998年出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并于20012003年修订;2008年出台发展《战略纲要2008》;2012年出台《学校“十二五”规划》;2016年出台《北大“十三五”规划》,都是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这次北大党代会报告主题是“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新征程”,并没有凸显“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文字表述变化的背后是北大战略格局的转变,即开始思考跳出现有世界一流大学的“行业圈子”,淡化“跻身前列”的目标,不再一味追求“国际标准”,努力绕开“红海”竞争,转向“蓝海”发展的新时代。这个“蓝海”就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就是扎根中国大地,成长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物种”,发展“中国标准”。

三、战略层次上,提出了北大特色的竞争战略

完整的战略管理体系,应该包括总体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三个层面。总体战略是组织最高层次的战略,是关系全局的重大布局;竞争战略又称业务单位战略,属于二级战略,是指导组织如何在各自领域开展竞争;职能战略是职能领域的战略,是为各级战略服务的。常见的总体战略有防御型、稳定型、紧缩型、混合型、进攻型、增长型战略等;常见的竞争战略有低成本、差异性、专一化战略等;常见的职能战略有财务、人力资源、国际化战略等。

 

1:不同层次战略关系图

梳理北大的战略层次,总体战略一直是有的,我们所强调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是进攻型总体战略;职能战略层面,北大也是比较健全的,全球化、人力资源、校园空间等专项规划都有覆盖。但北大的竞争战略,也就是业务单元战略是不完备的。

对于高校而言,业务单位就是学科。虽然我们过去在“211”“985工程中,有比较详细的学科规划,但若提升到战略高度,还有些缺失:一是学科规划主要从自身角度出发,而不是基于竞争对手所做的判断;二是笼统地将所有学科的发展目标都概述为“世界一流”,对于学科间的差异性区分度不够,过于突出国际标准和量化考核。

但这次学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比较完备的竞争战略,明确提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目标任务:人文学科长期以来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任务主要是继承优良传统,增强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不仅要认真研究西方的理论,更根本的是要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也要为解决世界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论文数量并非衡量一流的唯一标准;理工医农等学科不在最前沿,就是落后,要在各项指标上继续追赶并努力超越现有的世界一流大学。

四、战略路径上,建立了“家国一体”的目标体系

战略规划能举旗定向,目标体系的制定最为关键。这次的党代会报告上承“党的初心”,下启两个“全面融入”工作主线: 一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指导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各项工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办学思想、教育思想,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用新思想培育一代新人;二是更加自觉地把学校发展方向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融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明确了从中长期到五年的战略目标体系,实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战略部署与北大发展战略的紧密融合。

在中长期发展目标上,报告提出要全面融入、主动对标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并描绘了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北大分别应该成为什么样子。

在五年发展目标上,报告以系列重要时间节点为坐标,部署了七大战略发展任务:一是贯彻“德才兼备、体魄健全、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方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三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确定不同的任务,努力创造能够推动国家和人类进步的新知识、新思想、前沿科学和未来技术,形成一批世界领先的标志性成果;四是进一步形成中国风格、北大学派,构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五是发挥北大医学优势,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中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六是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七是全力配合首都发展战略,全力支持首都重大工作,深化共享理念,普惠发展成果,承担社会责任。而这七大任务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各项战略部署紧密呼应,目的就是让全校师生员工、各个学科、各个单位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清楚自己在党的十九大宏伟蓝图中,能作怎样的贡献。

五、战略心态上,彰显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自信

战略是一种心态。心态自卑或自信,发展模式截然不同。前者是承认自己技不如人,所以策略上需要谦虚学习,快速缩小差距,是跟随式发展,其逻辑是求同,追求“共性”;后者是充分相信自己能力,能颠覆格局,是引领式发展,其逻辑是求异,追求“个性”。

标杆学习法(Bench marking)就是跟随式发展经典理论。它由美国施乐公司于1979年首创,提倡通过自身与行业标杆企业的系统持续评估,寻找差距,进而努力提升竞争力,也被证明是提高竞争力最有用的管理工具之一。

20年来,北大乃至中国高校的发展,采用的就是标杆学习。其逻辑是承认自身与顶尖高校(行业标杆)的差距,聚焦“国际标准”,分析差距,努力改进,从而实现办学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如今北大整体上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部分学科已经跻身世界顶尖行列,然而标杆学习虽缩短了实力差距,但没能解决心态问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与强者赛跑。你能赢,首先你得自信。自信是超越对手的关键因素。

这次北大党代会报告充盈着自信。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的国家正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而与民族共命运、国家同进步的北大,改革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标志着北大战略心态的转变,也是对“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的最好解读。这种自信植根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植根于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植根于中国延绵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的昌盛国力,植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关于北大第十三党代会,人民日报于20171124日头版头条发表了《北大 新时代昂首阔步再出发》的评论。历史回拨至5年前,关于北大第十二次党代会,同样是头版头条,人民日报2012614日发表了《北大 志存高远又出发》的评论。从“志存高远”到“昂首阔步”的变化,就是北大战略心态转变,充满自信的写照。

六、战略保障上,凝聚了人心和力量

战略管理大师明茨伯格认为战略是组织成员通过他们的意图和行动所分享的一种“观念”。如何让这种“观念”进入集体观念的领域,让战略意图在组织系统中扩散并形成共享,是战略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通俗来讲,只有深入人心,凝聚力量,战略才能真正成为指导全局的蓝图。而唤起认同,实现“观念”共享的关键在于“温度”和“立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次北大党代会报告也一以贯之,是份有情感温度、真诚厚道的报告:一是行文风格接地气、饱含情感。报告中闪烁着“老同志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让师生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更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刻苦学习、又快乐生活”“让我们的老同志能够下楼、能够回家”“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打好‘团结牌’”等金句,赢得了大会现场的7次掌声,赢得了全校师生员工认同。二是篇章结构上,报告以民生为落脚点。提出“始终把抓好校园民生、满足师生美好生活需求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使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学校发展要“惠及每一个院系、每一个单位、每一位师生,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道心一万,不及民心。北大宏伟战略目标的推进和实现,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而“人民”就是“师生”,这是蓝图实现的最好保障。

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是指导全校师生员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这份报告在战略管理层面确实有着诸多重大突破,是北大近120年办学治校历史经验萃取,是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智慧结晶,是北大发展史上的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报告,必将开启北大发展的全新时代。

 

 

作者简介:陈 威 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战略规划办公室主任 助理研究员

                 杜津威 北京大学政策法规研究室综合办公室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