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从高校学生接受角度浅析思想政治工作阵地设

作者:李 喆 任一丁 发布日期:2017-10-23

摘要: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作为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要会议,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的里程碑,对新时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总的方向。其中,阵地建设是一个重要的题中之义,是沟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媒介。文章试图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新时期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做一点小结,从高校学生接受的角度入手, 论述建设线上、线下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特点要点,探索新时期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生接受 “线上—线下”;阵地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

 

作为新时期指导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16年第31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指出,要加强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和校园环境。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文化阵地也在线上、线下的不同领域展现出鲜明时代特点,加强阵地建设、严格规范管理的工作刻不容缓。《意见》强调,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原则,要求工作中需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普遍要求和分类指导,提高工作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教育工作者在守好土、站好岗、把好关充分掌握教育主动权的前提下,也要从高校学生接受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阵地参与主体的心理倾向及参与态度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落实思想政治工作为他们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一、学生接受:“线上—线下”的社交方式及其影响

众所周知,以社交网络为依托的社交方式正彻底改变着青年学生的生活——由于社交网络爆炸性的信息量和圈子化的特征,可以提供以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各异的不同圈子来使青年学生完成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过程,在相当程度上提供并实现着青年学生表达、交流、获取情感等诸多社交功能。这标志着既有的单一性的空间维度社交(线下聚会、面对面交流)因其效率低下的特征,越来越无法满足青年学生对高质量社交的要求,而以兴趣为导向的线上生活,正以越来越丰富的社交功能,成为学生价值观养成和归属感培育的所在。

但同时,线上生活又不构成一个封闭的“独立王国”。事实上,校园生活相比趋于严格的“家—工作—家”两点一线的社会生活,更依赖于线下活动而展开:课堂学习、课外交流、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等等,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复杂的线下活动体系。而校园时代,又是一个人价值观养成的时期,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师长朋友,都向青年学生无意识地灌输着“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在大学交真朋友”“在大学谈恋爱”等积极参与线下社交的观点。可以说,青年学生对于高质量的线下生活是抱有很高期待和很强需求的。

通过线上生活实现自我定位和归属感的挖掘;通过可选择的线下生活(兴趣社团、生活圈子等)来最大程度地强化这种自我定位和归属感,再通过线上生活(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来完善、巩固这种归属感,这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线上管理需落实,网络文化需引导;线下育人需无声,教育实践需入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对此,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接受与参与的取向及特点出发,创新线上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思路,做好阵地建设的“供给侧”改革,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新成果;同时,总结提炼育人实践中体会到的学生普遍而真切的需求,改进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方式,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学生真正感受教育的温暖和信仰的力量。

二、线上阵地——要抓住学生的接受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管理工作,把互联网工作提升到思想建设层面,要求“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掌握舆论战场的“主动权”。互联网、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已被反复论证,笔者在此希望关注学生参与线上阵地活动的接受特点,探讨学生需求对线上建设“供给侧”的启示。

(一)线上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时间的延展性

学生对老师的“敬畏”往往来自前者的被动接受与自我认同感的动摇。传统教育形式依赖面对面传授——这一线性的接受、灌输过程,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线上思想文化阵地实现教育内容的平等展现,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自我定位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传播和接受的“时间差”中为自己的思考和领悟“留白”。在线上学习,学生不再需要诚惶诚恐地紧跟进度、低头笔记,可以实现查看、倾听和分析多种形式的切换,延长受教育的有效时间

(二)线上思想政治教育要有空间的拓展性

高校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教条”式的偏见和误解,这很大程度上因为,学生停留在机械识记“概念”的阶段,无法多维理解其中体现的复杂智慧与经验、价值。线上思想文化阵地作为连接“现实”与“虚拟”的桥梁,纠正了学生对知识与观念的扁平化理解,启发他们发挥日益成熟的信息搜索能力和资讯整合能力,在学习、筛选、比较信息的过程中,进行个性推导,有效促进多维空间融合,为文字概念搭起经纬架构,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变得立体化。

(三)线上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内涵的开放性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与接受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都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肯定及褒奖。由于线上文化阵地具有一定的时空张力,可以放大信息开放性功能,让高校学生不仅扮演接受者的角色,还可能成为信息加工者、传播者,用学生表达体系里的语言进一步宣传,激起更多的思考碰撞,有效引导舆论、凝聚正能量。

三、线下阵地——要了解学生的接受动因

线下思想文化阵地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践场所,无论是报告研讨、讲座论坛,还是课堂教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教师和组织者们兢兢业业,结合历史、文化和国情特点,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但不可否认,工作惯性消磨了创新与改进的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出勤率低、学习分享参与者寥寥、文化培育活动流于形式……“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些问题都体现出线下思想文化阵地的组织方式与当下高校学生的选择取向产生错位。

(一)学生具有“微型社会”的学校定位

参与兴趣社团活动、向同专业、同兴趣导向的前辈请教,这都体现出学生对传统熟人社会社交网络的依赖。一方面,线下阵地具有相对紧密的人际联系,可以为学生提供稳定、深入且有针对性的参照物。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这项优势,会让学生在“安全感”的支持下更充分地吸收各类思想政治资源的影响。例如,一位朋辈辅导员,如果能够从自身经历出发剖析课堂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轻松打消学生对课程知识“纸上谈兵”的疑虑,通过信赖情绪驱动主动学习,沿着前辈引导之路,接近心中“榜样”。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的情感引导下,格局较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被有效分解为具体鲜活的元素,以及一个个身边的故事,从而实现理想与生活、奉献与情怀、荣誉与情谊相结合,类社会化的渗透模式构建出优秀的思想文化氛围,让学生们身处其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接受“准社会人”的社会化标准,自觉向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向靠拢。

(二)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目标需求

高校学生在自我期待中努力奋斗,同时背负着家人与社会的厚望,荣誉、就业作为学业的一种“证明”,不可避免地成为学生最为关心和在意的一种社会问题。笔者在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中发现,求学期间,不少学生会出于荣誉导向、职业导向、生涯发展的需求选择(甚至刚刚开始选择)群体活动,并期望在活动中获得人生规划、职业技能、就业意识的启发和锻炼,增强未来竞争力。所以,要增强学生对思想文化阵地的认同感,必须提高阵地影响的实效性,让他们在思想政治的促进作用下找到未来奋斗方向,从而引导他们自觉把国家前途命运同解决学习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起来。例如,以行业知名人士讲座为形式,将学业、择业、就业、生涯规划这类现实问题与人生观、价值观这类抽象问题融合起来,既能够提供方法论指导,又能够发挥榜样作用、标杆力量,激发学生对正能量的追求向往。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结合学生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人生“扣子”,引导学生积极寻找人生的“扣子”

(三)学生具有即时互动的表达欲望

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三条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其中,既要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长期规律,也要关注现实学习中的短期规律:将后者“吃透”“挖深”才可能在活动中创造性地开展育人教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及针对性,满足学生诉求。传统教育模式要求学生落实口头或书面的“学习感想”,但往往并不强调教育互动中参与者谨慎、规范、准确的反馈,从而流于形式,无法入脑入心。学生在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时,也更倾向及时、直接、真实的表达。“表达”是青年学生自主学习规律中的重要一环,ButlerWinner的研究认为,反馈(feedback)是一种内在的催化剂。所以在线下阵地建设中,学生可以经过重写、调整自己的记忆内容和思考逻辑,主动进行“共时反馈”(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反馈)。要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不仅离不开传统经验总结出的“规定动作”,即落实教育内容、完成教育计划;更要为学生留下表达空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线下阵地的大舞台上自主完成“自选动作”,产生深刻的教育共鸣。一次深入浅出的交流、一个鼓励性的课堂报告、一次校园政治活动的引导甚至一次群体性活动的沟通对话,如果学生有空间、有途径即时表达,而不让其自我思考受到压抑和限制,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效应便能激发出更具深意的育人功能。因此,要做到对接需求、规划主题、抓好设计、创新形式、提供活动、引导学生,给学生以充分展示、发挥、对话、沟通的舞台。

(四)学生具有多元融合的参与倾向

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校门内外的阻隔越来越小,高校学生面临的成长选择也就越来越多。学生已越来越适应并且自主选择多元化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既可以提高学习趣味性,也丰富了学习体验、提高了学习效率。事实上,线下阵地可定位为运动型、研究型、服务型、文艺型、组织型等多种群体形态;可落实为竞赛、表演、考核、活动、讨论等多种开展方式;可指向联络感情、提高技能、拓展兴趣、培养情操、投入科研等多种目标宗旨。在线下阵地中,学生可充分汲取全面发展、茁壮成长的营养,还可以结合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的主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此外,线上与线下阵地还可以互为辅助,既为学生搭建仰望星空、自由奔放的“虚拟舞台”,又为学生提供脚踏实地、丰富多元的“现实园地”,形成全方位的科学培养体系,让学生们充分感受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的尊重、理解、关心和满足,从而真心接受,积极投入其中。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这一国家战略、世纪规划、民族工程,也应该是北京大学必须明确的首要课题。哪里有斗争,哪里就是阵地。毛主席曾经说过,“思想这个阵地,你不占领,别人就会占领”。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以学生为中心,认识、了解、关爱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仅是服务教育、爱护学生的实质,更是遵循规律、改善工作的要旨。在阵地建设中,应当结合学生“接受”与“不接受”的动因,从而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和现实抓手。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

     任一丁 北京大学党办校办工作人员助理研究员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习近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给侧.重:新华社2016-1-6.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北京:新华社,2016-12-8.

Deborah L. Butler & Philip H. Winner.(1995).Feed back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A Theoretical Synthesi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Vol.65,No.3,pp.245-28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北京:新华社,201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