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共享单车管理工作问题研究与模式创新 ——以北京大学师生专用车为例

作者:赵琳 石慧 冯支越 发布日期:2017-10-22

摘要:共享单车是移动互联网和租赁自行车融合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是分享经济的典型业态,校园共享单车的发展对面积有限、环境相对封闭、道路使用主体不明确的高校校园影响显著。如何创新管理,扬长避短,对于促进校园共享单车和谐有序发展、推进“品质校园”建设意义重大。文章从高校共享单车管理工作的背景与现实困境入手,分析校园共享单车的理念、作用,并结合北京大学师生专用共享单车的管理探索与实践,研究师生专用车的优势与问题,为高校共享单车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共享单车管理;师生专用车

 

共享单车(又称“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是移动互联网和租赁自行车融合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是分享经济的典型业态。其无桩式的设计与互联网控制的功能,使得自行车的寻找、取用、停放、归还实现了随用随取、随停随放的灵活与便捷,在更好地满足出行需求、改善交通环境、发展绿色交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车辆停放混乱、运维不力、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在面积有限、环境相对封闭、道路使用主体不明确的高校校园,其影响更为显著。本文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北京大学共享单车管理的工作实际,探索高校共享单车管理工作的模式与方向。

一、高校共享单车管理工作的背景与现实困境

(一)平安校园提升工程的总体要求

平安校园提升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创建和谐稳定校园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师生根本利益、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的基本要求,也是“品质校园”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所谓“品质校园”,就是一个日益品质化和现代化的校园,是环境更加优美整洁、管理更加科学智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如何提升师生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对于品质校园建设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校园中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进出频繁。然而校园面积是固定的,在短时间内难有大幅增加,且校园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硬件更新频率较慢。需求的增加与资源的稀缺形成鲜明对比,校园人、车、路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学校的交通环境与秩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考验。

交通建设不仅影响出行感受与体验,还关乎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校园交通管理要以保障交通安全为核心,以改善校园交通秩序为导向,转变校园交通结构,倡导绿色出行理念。“无车校园”计划就是在深入理解和分解平安校园总体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包含机动车、非机动车、基础设施、管理制度、信息化建设等众多维度。目前,大学校园道路一般都是人车混行的方式,道路空间有限且使用主体不明确,各种交通方式叠加、混杂,抢占道路的行为时有发生,易产生人际摩擦和交通安全隐患。长远来看,教学区、生活区机动车限行,高校机动车停放周边化、地下化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而共享单车将成为校内交通体系的有益补充,其创新管理有利于有效满足停车后的校内出行需求,构建安全、文明、畅通、有序的校园环境秩序。

(二)高校自行车管理工作的主要难点

自行车因体积较小、使用便捷、灵活性高、价格较低等优势,成为师生在校内出行主要选择的交通方式,但同时也存在“僵尸车”堆积、停放混乱、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影响校园的交通秩序与管理,管理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校园内每年自行车“走进来”的数量远远大于“走出去”的数量。每年新生开学,校园都会新增大量自行车。而每年毕业生离校,校园又会留存一些无主废旧车。同时,随着新生对大学校园的适应与生活节奏的变化,以及回家、交换、实习等阶段产生的离开校园、改变出行方式等情况,部分校园自行车使用率较低,甚至因破损难以使用。然而,这些不使用或不能使用的车辆大多成为长期停放的“僵尸车”,较少得到有效回收和处理。以北京大学为例,学校每年都会产生大量废旧自行车,如20168月清理废旧自行车2800余辆,20173月清理废旧自行车3754辆。这些“僵尸车”不仅挤占了有限的停车空间,影响校园环境的整洁美观,还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加之辨别、清理无主废旧自行车的工作十分困难,使得校园自行车保有量一直处于一个随着学生流动、新车加入、旧车沉积而不断增加的恶性循环。

其次,自行车停放秩序一直是校园秩序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就近、随意、占道停放现象随处可见。由于校园内教学区、办公区、宿舍区等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师生上下课时间与路线比较统一,校园内有明显的人流、车流高峰期,并在特定时段的热点区域出现大量自行车堆积,有限的交通资源也会因为自行车的集中无序停放变得更加紧张。

  最后,自行车缺乏识别标志,流动性大,也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一方面是车辆与车主信息难以对应,无法在自行车停放不当的情况下沟通联系,也无法在自行车出现违规驾驶行为时有效提醒、处罚;另一方面,除人工观察的方法外,学校很难准确掌握私人自行车的存量信息和分布情况,因而缺乏整体部署和科学决策的充分依据。

这些既是高校共享单车管理工作的背景,又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短期来看,在校园交通资源供给不能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需求的引导工作、分类工作、调控工作至关重要。如何让校园共享单车为我所用,真正服务师生,为师生创造便利和实惠,是高校交通管理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校园共享单车的功能错位

2014年,第一批共享单车在北京大学校园投入使用,创立者旨在方便教职工和学生的校园内出行。而后,共享单车逐渐发展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城市交通工具,并随着推广和普及进入更多的高校校园。然而,高校校园环境和交通状况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粗放式的野蛮生长难免水土不服,偏离方便师生出行的初衷。

企业经营主要以扩大市场和盈利为目标,不以改善校园交通秩序为目的,这使得校园共享单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使用混乱、管理薄弱、贡献有限,甚至弊大于利等问题,以致于被部分高校叫停。究其根本,是因为车辆的投放、管理与校园实际脱节,大量校园共享单车被校外游客使用,在校门内外和景区集聚,偏离宿舍、教学楼等核心区域,以至于校内师生员工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自有自行车需求不减,而校内自行车总量大大增加,进而导致有限的校园空间难以承载更多共享单车。最终,校园交通压力未能得到疏解,交通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固有问题却更加突出,影响车辆、行人正常出入,埋下安全隐患。

因此,高校需要结合校园实际,以服务师生为根本目标,探索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新模式,对共享单车进行针对性管理,既监督企业有序投放、科学运营、提升服务,又引导学生文明用车、安全骑行、规范停放,形成良性循环、三方共赢的机制。

二、师生专用车的逻辑支点与模式创新

(一)校园共享的理念剖析

“校园共享单车”,即校园范围内的单车共享服务,其本质是通过分时租赁在校园这一有限的空间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主要满足师生这一特定群体出行需求的服务。因此,校园共享单车的发展应立足校园,以校园实际为基点,以服务师生为核心。其意义价值在于,通过共同分享自行车使用权的方式,既充分满足师生出行需求,又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让自行车在共享的带动下流动使用,从而减少对空间资源的占用,营造和谐有序的环境。而这也是“师生专用车”的逻辑支点。

根据北京大学保卫部关于校园共享单车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在1146名师生员工中,自行车和步行是师生主要选择的校内出行方式,分别占88.39%1013人)和76.53%877人)。约40.49%464人)的师生目前拥有私人自行车,其中,使用频率大于每天两次的仅占50%232人),15.73%73人)的师生“几乎不使用”私人自行车。而在目前没有私人自行车的师生的考量中,“校内共享单车使用较便利”“私人自行车易丢失”“校园不大,步行基本可以满足需求”“私人自行车存放麻烦”是排名前四的理由,占比分别达到64.81%442人)、53.81%367人)、51.76%353人)、51.17%349人)。对于校内共享单车为出行增加便利的积极作用,有77.92%893人)的师生表示了赞同。然而,也分别有50.79%582人)和45.38%520人)的师生提出校内共享单车目前存在“停放秩序混乱、影响校园整洁”与“还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师生出行需求”等弊端。由此可见,私人自行车的使用频率并非绝对高频,共享单车若能充分满足需求,将有助于兼顾便利师生和减少校园自行车保有量两方面要求,进而从根本上推动校园交通秩序的完善。而充分满足需求的前提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校园共享”。

只有依据校园实际特点,开发共享单车定制服务,实现师生对校内共享单车的专属专用,才能切实保障共享单车与校园需求契合,实现“校园共享”“绿色交通”的理念和目标。

(二)定制专用的模式创新

由“校园共享”的内涵延伸,北京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校园共享单车管理工作小组,提出“师生专用车”的共享单车管理新模式,并通过问卷调查与暑期试运行观察、研讨,不断调整方案。

定制专用模式,就是通过定制车辆与身份认证的方法,实现师生对校内共享单车的专属专用,并结合校园实际需求定时、定点投放和管理,从而充分保障师生在校园内用车需求的管理机制。调查显示,如果实行北大校园师生专用车,有81.41%933人)的师生员工愿意尝试和使用,其中,除本身没有私人自行车(共282人)的情况外,约70.5%459人)的师生表示有了定制共享单车后有可能放弃私人自行车。86.56%992人)的师生表示可以接受“校园及周边2公里以内”的专用车骑行范围设置。然而,按照允许骑行至校外23公里的规则,暑期投放的600辆专用车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几乎全部出校,最远到达五环之外,难以及时收集回校、满足更多师生的骑行需求。加之定制专用车的硬件设施要求更高,生产数量有限,轻易流出损失巨大。因此,在正式运行阶段,北京大学采取了专用车“不出校”的管理制度,并协调投放了一定数量的非专用共享单车(一般车辆),以满足师生出校的需求。

三、师生专用车的优势与问题

(一)优势:专属专用的针对性共享

由于师生专用车是师生专属专用的定制共享单车,因此它既保留了共享单车方便骑行、绿色低碳的优势,又解决了一般共享单车数量不定、找车困难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在校园有限空间内对资源的最大利用,并随着优惠政策的配套落实,给予师生真正的实惠和幸福感。

而“僵尸车”的清理与新生购车意愿的下降,又将使师生专用共享单车与自有自行车的数量关系趋于和谐,校园自行车总量与校园空间的矛盾逐步调和,从而进一步完善师生专用共享单车供给与需求的匹配,为未来限制机动车校园内行驶、推进“无车校园”建设打下基础。

此外,专人管理、及时运维的企业服务模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仅靠自律摆放难以解决的自行车停放乱象,有利于改善校园交通秩序和道路环境。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也将使自行车存量、流向、分布等数据实时可控,为校园动态交通与静态交通的分区、分类管理提供支撑,进而推动校园交通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与智慧化。

(二)问题:磨合期的不适与阵痛

虽然长远来看,校园师生专用共享单车的发展符合高校和师生的利益与需求,但是,也不能忽视其在初期阶段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及其引发的不同声音。

结合北京大学的实际运行情况,目前师生专用车的管理难点与争议焦点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秩序与调度问题。为了保障以新生为主的用车需求,实现减少新购自有车的目的,北京大学在9月开学季分批投放了2800辆师生专用车。一方面,其集中使用、扎堆停放,导致教学楼、宿舍、食堂、快递点等热点区域在特定时间交通秩序混乱,也在一定程度挤占了自有自行车的停放空间,给师生出行造成困扰。另一方面,目前投放的专用车远远不能匹配师生随时满足需求的个性化要求,加派调度人手和提高调度频率的方式并不能从根源消除矛盾。

二是共享与专用问题。师生专用车的特殊定位决定其是在校园范围内、面向师生提供的共享服务。因此,在普通的“共享”概念之外,“专用”的意义赋予其与师生特殊的关联,需要师生配合爱惜车辆,遵守“不出校”的规定,避免车辆的无谓损毁与流失。然而目前仍处在共识与理解尚未形成的阶段,校园门口对专用车出校的阻拦与政策理念的宣传都是管理与争议的焦点。

三是利益与监管问题。长远而言,校园师生专用车的“三赢”体现在三个方面:1.师生通过企业让利与学校补贴的方式获得专享服务、使用便利与价格优惠;2.学校通过符合自身实际的合作模式,形成科学、规范、智慧化的管理,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校园品质;3.企业收获稳定市场,积累经验,探索模式并逐步推广。然而,初期阶段模式尚未完全确定和成熟,信息的不对称难免引发利益猜测与对后期垄断、监管缺失的担忧,部分师生对政策是否真的能服务校园持疑。

四、推进高校共享单车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正视问题

师生专用车作为高校发展绿色交通、优化交通结构的有益探索与尝试,起步阶段难免存在问题,不应当回避和否认。相反,管理部门应该珍惜批评与反馈,正视争议与矛盾,换位思考,全面调研,进一步完善建设、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发挥主导作用与组织作用。

(二)协调矛盾

正如林建华校长所言,“改革是系统工程,改革没有止境,要统筹协调,保持耐心”。师生专用车的推行,涉及新生、老生、教职工等不同身份的主体,关乎与行人、自有自行车、机动车等多方面的协调,受到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工程。解决其中的矛盾需要突出顶层设计、大局理念与长远视角,定期进行调查和沟通,从问题导向方案,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形成高校、企业、师生共同治理的局面。

(三)长远布局

推行师生专用车最重要的是做好校园交通管理的整体设计工作、规划工作、协调工作,研究建立与校园空间承载能力、停放设施资源、师生出行需求等相适应的运营管理机制,明确师生专用车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顶住压力,虚心前行,通过把握时机、解读政策、实施举措,更为主动地引导舆论,赢得师生的拥护。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保卫部交通管理办公室干部  研究实习员

    北京大学保卫部秩序管理中心东区队干部  助理研究员

冯支越  北京大学保卫部部长  研究员

①交通运输部.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zizhan.mot.gov.cn/zfxxgk/bnssj/dlyss/201708/t20170802_2803351.html.

②王光荣.共享单车的交通价值与发展路径[J].城市,2017(4).

③林建华.守正创新引领未来——关于北京大学办学使命的几点思考[J].北大青年研究,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