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燕园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研报告——“北京大学-政府-社区-机构”联动管理养老服务模式探索

作者:李泊桥 李柯柯 王秀娟 发布日期:2017-10-22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面对人口老龄化形势和压力,养老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2016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强调“统筹规划建设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支持面向失能老年人的老年养护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设施建设”,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确定为未来的发展重点。基于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统计燕园街道属地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度与满意度,并结合地域实际与为老主体的特殊性,尝试探索“北京大学—

政府—社区—机构”联动管理养老服务模式。

  关键词:燕园街道;社区居家养老;联动管理模式;养老服务需求

一、项目背景概述

(一)燕园街道基本情况概述

  燕园街道成立于1981年,辖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下辖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街道户籍人口1.5万人,常住人口1.2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000余人,80岁以上老年人1300余人。燕园街道老年人大部分是北京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再加上儿女长期居住国外、平时工作繁忙等原因,导致社区空巢和独居老人比重较大。

(二)调研问卷设计思路

  面对当前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确定为未来的发展重点。[]为切实了解燕园街道辖区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辖区老年人整体生活满意度,燕园街道民政科通过实地走访,先后赴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厦门市思明区、海沧区;参与北京大学人口所合作项目赴台湾调研学习后,斟酌确定2017年燕园街道居家养老需求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共累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1份。此次问卷走访对象,按燕园街道60岁以上居民的15%80岁以上居民的8%抽取。

二、燕园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现状分析

(一)助餐服务需求

  助餐服务指的是为满足老年人就餐、配餐和送餐的需求所提供的服务。调研走访得知:近一半的老人有助餐服务需求。其中,燕北园老人对午餐的需求最高。卡方值检验显示:不同年龄组、不同社区的老人对助餐服务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别。因此,目前社区食堂的运营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某些社区老年人用餐需求,但有些社区仍需建立更完善的助餐服务体系。

(二)家政服务需求

  此次需求调查家政服务的种类包括洗衣、做饭、扫地擦地、擦玻璃、协助购买生活用品、搬运重物和助浴七种类型。就社区不同年龄老人对家政服务需求而言,70岁以上的老人,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最高。其中,老年人对擦玻璃服务需求量最大,需求频率最高;对扫地擦地和搬运重物两项家政服务需求量次之。因此,从社区家政服务产业链来讲,归拢社区分散的家政服务信息、搭建畅通的家政信息服务平台势在必行。

(三)医疗康复护理服务需求

  医疗康复护理服务需求,是指在了解老年人日常照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老年人对照料护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需求。调研结果显示:近一半的老人有医疗康复护理服务需求,且医疗康复护理服务需求与年龄呈正相关。就服务形式而言,近八成老人希望通过提供上门服务,享受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因此,各社区亟需引进专业的康复护理团队和医疗服务机构。

(四)老年辅具用品服务需求

  调研结果显示,近四成老人有老年辅具用品服务的需求,且不同年龄老年人对辅具用品服务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对辅具用品服务的需求量最大,且对老花镜、血压计、血糖仪和假牙的需求相对较高。

(五)居住环境改造服务需求

居住环境改造服务包括家庭内部适老化改造及社区公共环境设施改造。调研结果显示,近六成老人有居住环境改造服务的需求。其中,就家居环境而言,家中光线昏暗、没有扶手、厕所或浴室不好用、门槛绊脚或地面不平、地面滑和家中漏水,成为老年人致病致残的安全隐患;就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而言,社区公共设施数量不足且管理不善,对休息座椅、道路照明、健身器材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相对最高。

(六)文体活动及课程服务需求

  文体活动及课程服务包括文化体育活动及对应的兴趣课程服务。调研问卷显示,近六成的老年人有文体活动及课程服务需求。其中,就娱乐形式来看,老年人喜欢通过散步、慢跑、听广播、读书看报、唱歌等方式满足其文体娱乐需求;就年龄分布而言,以80岁为分界点,80岁以前,老人的文体活动及课程服务随年龄增长而增加,80岁以后呈下降趋势。

(七)紧急救援服务需求

  紧急救援服务包括健康监控、人工急救、叫救护车、送往医院等。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老人有紧急救援服务需求,且不同年龄组老人对紧急救援服务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其中,7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对紧急救援服务的需求最高。

(八)心理咨询服务需求

  心理咨询服务包括为老年人提供聊天,情绪疏导等服务。调研走访数据显示,近三成的老人存在心理焦虑、心情抑郁或失眠等生活障碍和负面情绪,且近一半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和同辈老人聊天。整体而言,社区居民对助餐、医疗康复护理、文体活动及课程服务的需求较为迫切。因此,结合目前燕园街道社区老人高龄化现状和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来看,相配套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亟需“落地”。

三、燕园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完善建议与思考

  (一)充分调动多方资源,有效实现资源整合[]

1.发挥“学校+政府”的能动引导,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燕园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对象是北京大学的离退休教职工,空巢家庭比例较大,老龄化程度较高,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需求尤为迫切。一方面,北京大学应该高度重视社区居民活动及服务硬件设施的投入,跟进、落实并监督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与运营,尝试通过成立社区老年大学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元化、多层次文化娱乐需求;另一方面,北京大学和政府应该互相配合、双向互动,积极鼓励社会其他机构和部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进行资助,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调动多方力量,引入“大院式”街道“学生+社会”志愿者服务团队为特色的优势志愿服务体系,将志愿服务与学生成长相结合。

2.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管理和服务支持

  社区作为北京大学离退休教职工选择居家养老的载体,是实施社区居家养老的主要承担者。首先,依托于北京大学,街道和社区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互惠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组织投资兴办各种养老服务基础设施,营造欢乐和谐的社区氛围,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的生活娱乐需求;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引入专业队伍和社会机构,尤其是发挥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依托专业化医院,提高上门看病及专业健康护理咨询服务,强化精神慰藉功能;再次,借助于“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科技平台与技术引入传统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的发展,不断培育社区网络达人。[]

3.开展“社区为老”主题教育宣传,营造社区居家养老氛围

  在强调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同时,还应做好社区宣传教育与氛围营造工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文化,形成敬老爱老的文化氛围。例如,可以在社区开展以“敬老、养老、助老”为主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整个社区养老的宣传,强化家庭互助照顾的观念。

  (二)引进专业社工机构,带动社工队伍建设

  针对社区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需要充分发挥专业社工机构资源链接的角色,按照社区居民的需求对接不同类型的供给主体并建立稳定联系,为居民提供配套服务。[]

1.发挥社工机构资源链接,培育社区互助文化

  北京大学、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各类供给主体可以提供各种养老服务资源,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依托社区居民之间、老年人之间的互助来提供生活和情感的慰藉。因此,通过社工机构专业的小组工作方法来培育社区互助养老小组,链接

社区互助文化,进而形成稳定的互助养老支持体系和互助文化。[]

2.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提升社工整体综合素养

  目前,燕园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数量短缺、年龄结构老化、为老人员专业水平较低,也就是说,社区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尤为迫切。一方面,街道可以尝试与北京大学相关学科院系合作,通过聘请社工专业的资深老师对社区在职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另一方面,社区可以通过多渠道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社区服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社区要抓紧完善、规范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快培育社区助老员队伍。

3.组建“学生+社区+社会”志愿者团队,发挥学生自愿者、社区助老员与社会志愿者相互带动

  “学生+社区+社会”志愿者团队的建立,是社会工作专业性和经验性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北京大学爱心社学生与社工专业的学生志愿者,抱有为老服务的热心与专业的理念和服务技巧,却苦于缺乏与社区居民链接的渠道,对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和资源尚缺了解;另一方面,社区助老员长期扎根社区,懂得如何获取老人的信任,明确社区老年人的具体需求,但具体的服务过程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因此,可以通过北京大学社团平台来搭建“学生+社区+社会”的志愿者服务团队,也可以借助志愿者网站,实现“互联网+志愿者”。

  (三)疏通养老服务信息渠道,形成为老服务辐射推广链

1.整体政策层面,保证“学校+政府”的托底落地

  北京大学、政府部门、企业、志愿部门共同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进行资源链接、统筹协调,使分散的供给主体互相补充、有效合作,保障社区居民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因此,基于“大院式”街道本身的独特性与社区服务主体的特殊性,燕园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需要依托北京大学和政府部门共同托底疏通为老服务信息渠道,有效辐射带动社会多方力量,从而形成为老服务辐射推广链。[]

2.具体操作层面,激发“居家+社区+机构”的辐射带动

  北京大学与海淀区政府在大力培植和扶持综合运营的老年服务运营商基础上,还应该重点激发“社区+机构”的辐射带动,在居家、社区和机构三个层次同时发力,充分发挥家庭孝老理念、社区为老观念与机构养老模式的整体辐射带动,培育“助人自助”的能力。

  (四)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多样化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目前,各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针对此,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北京大学与政府方面可以考虑在社区养老设施建设与资金补贴上给予支持,以完善社区养老机构配套设施,规范现有的社区养老体制运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建设方面,社会各力量应该加强协调沟通,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养等基本服务,涵盖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健康保健、法律服务、临终关怀等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身体、心理、娱乐、精神、文化的全面支持,营造良好的养老环境,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

四、结语与展望

社区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燕园街道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够体现出北京大学与政府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同时,两者协调配合也是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信息技术及物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要积极动员多方力量探索“学校—政府—社区—机构”联动的智能化信息化健康管理养老服务模式[],这也是应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策略。

 


作者简介:李泊桥 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

     李柯柯 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居民民政科工作人员

     王秀娟 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居民民政科工作人员

[①]程晓青,吴艳珊.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分析[J].新建筑,2017(1)

同①

[③]丛春霞,曹光源.治理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的政府责任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4).

[④]黄冠 .浅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中社工机构 的角色 [J]. 劳动保障世界,2016(17).

[⑤]方丽亚,原伟霞.社会工作者与助老员协作服务失独 老人 [J]. 法制与社会,2016(1).

[⑥]杜恒波,张同全,魏莹莹.城市老年人选择养老院养 老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6(3).

[⑦]汪连新,等 .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研究——基于北京市实证调查分析[J]. 中国市场,2017(5).

[⑧]庞玉芳 ,等 .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设计[J].中国医院,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