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的正式确立。在这一背景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团校结合往年办学经验,进一步明确团校办学定位,探索了如何利用“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化“青马工程”培训体系,尝试提出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如何抓住团校学员这一关键少数,并结合实地回访调查,总结了未来经济学院团校对于基层团校推行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思政格局;青马工程;团校;供给侧改革
一、高校团校建设的理论背景与核心定位
(一)重视大思政战略格局下的“关键少数”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大思政”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的正式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团学组织要逐步探索形成党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工作格局,而团校学员作为基层院系中重点培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正是其中的“关键少数”,在推进“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建设“青马工程”体系下的“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团中央学校部指出,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主要涵盖以下五个方面:党团学工作履历、志愿公益经历、参与团学活动情况、实践活动经历、创新创业创优等。[i]这对于团校的定位布局与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基层院系团委需要深刻思考“青马工程”体系下的第二课堂定位,在广泛培养综合素质高、受社会认可的青年学生的基础上,着力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团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明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的“核心定位”
在“大思政”格局与“青马工程”的大背景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团委总结基层一线实践经验,尝试对高校基层院系的团校工作进行探究。笔者认为,高校团校是立足党团人才培养工作,以高校环境为背景,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的青年培育基地。具体来讲包括两个特征。
1. 团校的核心属性是政治性
团校,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是党领导下的共青团支部为了加强党、团的事业接班人——团干部和青年团员的培养,而建立的“学校”。本质上培养的是党、团工作的接班人,培养的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2. 团校教育是大学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下,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已纳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另一方面,团校作为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基地,更是作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为传统的思想理论教学提供实践机会,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关键少数”提供进一步的思想引领。
而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同点在于,团校不仅培养信念坚定的青年政治骨干,还要培养业务过硬的学生工作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团校既要完成党、团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间的思想政治引领,又要服务大学生“提升自我,自由成才”的个人需求。
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团校的培养理念与实践成果
基于对团校定位的理论性认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以下简称“团校”)以“大思政”战略定位为行动遵循,以推进“青马工程”系统化为重要任务,针对教学需要,制定《团校章程》和《年度培养方案》,设置包括理论学习、技能培训、经验分享、志愿服务、实践参访、社会调研和团队建设等七个大的方面的课程,成为联系起青年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生活与“青马工程”建设的重要纽带。
(一)坚持因材施教,注重思想引领
“青马工程”是需要广泛青年群众基础的人才培养工程。为扩大团校覆盖面,满足各年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经济学院团委分别设立初级团校与中级团校,前者主要面向大一学生,后者面向学生会、研究生会的主席团和部长团成员,全方位地推动团校学员的集团式成长。
经济学院团校课程设置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基,从最基本的团学组织架构知识培训,到党史、团史、院史学习,从关注社会热点的时事评论沙龙,到响应时代号召的“雷锋精神”学习会、“四进四信”研讨会、“两会精神”学习会,帮助大学生骨干在各类理论学习中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提高问题分析与理论思辨能力。
(二)丰富形式内容,量化评价方式
经济学院团校根据以下五个方面设置大学生骨干的培养课程: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对外交流、课题研究。同时,积极扩展对外交流资源,目前已与斯坦福大学、香港瀚思培训等多家高校、教育培训机构合作,从空间上拓展骨干培养平台,给予团校学员国际文化交流、语言学习和实习体验的机会。除了拓展内容,经济学院团校注重创新课程形式与细节,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在卢沟桥参访中,采用寻宝游戏、小组辩论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将团学组织中“传帮带”落到实处,经济学院团校在学员组织上采取小组制,聘请高年级学生骨干和已毕业的优秀校友代表分别担任团校学员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带领指导小组成员参加为期一年的学习活动,并对每一位学员的表现进行量化综合的评价:团校课程的出席和表现,小组活动的活跃情况,组间竞赛的团队与个人表现等都会被量化,并计入团校总评。量化的评价机制兼顾效率与公平,既提高了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又是对其学习成果的保护和肯定。
(三)紧密结合需求,理论联系实践
团校针对不同年级学员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一方面,分别设置必修和选修课程,在保证团校培养框架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明确初级团校与中级团校的不同培养侧重,对低年级学生注重技能培养与素质拓展,对高年级学生强调职业素质提升与团队建设。
团校鼓励学员在理论学习之外,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团学活动、调研项目帮助学员学以致用、聚焦校园,志愿活动、参访项目又引导学生们走出校园、放眼社会。单纯的理论教育已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全部需求,唯有实践方能出真知,帮助学员实现全方位的成长,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以学员为本看基层团校的供给侧改革
团中央指出,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要着眼于促进高校共青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提升服务引领学生、服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学员作为团校服务的对象,其需求正是团校结构调整的重要考虑因素。因此,经济学院团校随机抽取了三届团校学员共50人进行了“团校思想政治教育”回访调查,深入了解了不同年级的学员对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建议,回收有效问卷共48份。笔者对问卷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统计,总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经验与建议。
(一)团校实践中的问题与矛盾
1. 对团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认同与理论学习动机弱化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是团校的核心工作,那么在学员们的眼中,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体是否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呢?关于如何认识思想政治和精神风貌建设在团校活动中的重要性,高达96%左右学生认可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通过访谈笔者发现,除去活动形式的影响之外,主要有以下两个本质原因: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们解决了思想矛盾。大学之后,学生们存在着各种疑问和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以更好的精神状态面对压力和挑战。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了学生们对政治的参与热情。学生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对政治参与充满向往。学员在活动中可以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
团校学员对思想政治学习的认同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笔者也注意到,对团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认同并不等同于团校学员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为动机加入团校,也不等同于对理论学习活动形式的认可。当被问及加入团校的初衷时,只有不到40%的学生选择了“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引导”。这表明,在学员的认知上存在着对团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认同与理论学习动机弱化的矛盾。
2.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与理论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矛盾
笔者将团校的活动分为七类,分别是技能培训、志愿服务、理论学习、经验分享交流、助力大型活动、素质拓展与团队建设、实践参访与社会调研,并让学生们根据印象深刻程度进行排名。
其中,理论学习课程排名靠后。一方面,这进一步表明上文中提到的认知矛盾,即对团校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认同与理论学习动机弱化。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理论学习在“印象深刻”中排名靠后,并不能代表学生不接受不喜欢思想理论本身,而是提醒团校组织者需要创新理论学习活动模式,拓宽工作思路,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自主性讨论,让学生们从中受教育,长才干。
3. 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与信息时代下思想多元化的矛盾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而多变的世界,全球化开放大潮涤荡封闭与守旧,技术发展颠覆社会生活的底层逻辑,社会转型期急剧破立,信息渠道广而畅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与海量信息、多元化思想及团校学员的独立思考相适应,就成为团校工作的重要考虑因素。在对团校学员进行的回访中笔者也了解到相关看法。
另据笔者的调查,关于是否认为思想政治建设与思想多元化可以相适应,有将近一半的学生也表达了对其可行性的担忧。但是这种担忧恰恰源于没能深层次地了解到思想引领的精髓所在。在思想争鸣的大信息时代下,团校更应当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自由讨论与发展的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用“建造堤坝”来堵塞思想,而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以更积极的态度和更科学的思想理论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二)团校建设中的经验与建议
1. 调结构,平衡“娱乐性”与“自主性”
团校培养的是思想信念坚定的青年政治骨干,是业务能力过硬的学生干部。因此在课程设计上,活动组织者既要考虑到课程对象,灵活设计和调整活动形式,又要坚持团校的严肃性与先进性,不能过分为迎合学生对娱乐性活动的偏好而舍弃教育意义,来换取学员的认可和参与度。这一点在访问中也获得了大部分团校学员的认同。
同时,当代大学生已经厌倦了教条式、填鸭式的说教模式,喜欢互动式学习,重视参与感。在面对现代社会的海量信息时,学生们应当培养的是独立人格与批判性思维,而不是人云亦云、不分是非地盲目信仰。两者都说明锻炼学员的自主思考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团校育人目标。
2. 创形式,结合“面对面”和“键对键”
很多学员提到,对于团校最初的情感来自于创新的细节和形式:在团校的“纸桥承重”素质拓展项目中,组织人员特地换来了1000枚硬币用于最后的测试称重环节;以“学员面试”为宣传的面试技巧培训,让团校活动充满“惊喜”。可见,创新的细节与形式更能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学员们普遍感到,线下的活动很丰富,但是缺乏线上的活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需要加快网络新媒体战略转型,以网络平台为阵地,将“面对面”与“键对键”相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新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可以通过展示优秀学员风采,分享培训内容,交流团校观点,创建基层团校育人新阵地。
3. 听反馈,转变“创需求”到“顺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的内涵是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相应地,在基层团校工作中需要提升培养方案对学生需求的适应性与灵活性,需要倾听作为活动参与者和受益者的团校学员的声音,从而让改革顺应需求、落到实处。这也是经济学院团校此次调查回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调查采访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很多团校学员提出的观点都非常具有思想性和建设性,这为今后的团校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教育工作者需要倾听学员反馈,不做“拍脑袋”决策,让团校工作的切入点从由上至下的“创需求”,转向由下至上的“顺需求”,才能打通共青团组织与优秀团员个体之间的信息渠道,保证基层团校供给侧改革的鲜活生命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身为基层团干部、基层团校的负责人,笔者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要责任。要主动理解我国“大思政”的战略定位和工作格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思考与实践,切实增强使命自觉、切实推进改革创新、切实提升能力水平,围绕中心、不断奋斗、锐意进取、踏实肯干,要引领学生自觉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六有”大学生。
何 佳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团委书记助理,经济学院2015级本科生
① 团中央学校部就推行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答记者问[N].中国青年报,2016-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