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形势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同机制的研究

作者:谷士贤 张爱京 李颜 发布日期:2017-10-22

摘要: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最主要的两项工作,是两个既相互独立、相互作用又相辅相成的工作系统。文章探讨了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不协调的现象,并提出了建立两者联合协同机制的有效途径。协同管理机制要求,在医教协同的新背景下,从管理体制、指导教师管理、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教学—学工联合活动及现代化教育技术等层面实现共同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整体研究生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

关键词:教学工作;学生工作;融合;协同育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都以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使命,目标一致,分工不同,应该有机配合、协同育人,以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和育人效果[i]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重要的研究生教育形式。2014630日,教育部等6部门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因此,鉴于目前的新形势新背景,如何将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并形成协同管理机制,保证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开展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关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并行,缺乏有效沟通

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院机构设置一般会设置招生就业办、培养办、学位办和研究生工作部,而培养办和研究生工作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职能部门,分别对应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在学院层面,各学院分工不统一,有的学院按照学生类型进行全程管理,有的学院按照研究生院的各部门职能进行分工管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取全程管理的模式,辅导员老师从招生、培养、学位到思想工作全程参与,为教学—学工一体化工作机制的落实奠定基础。但目前的管理模式还是以行政系统抓教学,党政系统抓德育和党建,原本作为有机整体的智育和德育被分成了两个各自独立的系统,缺乏充分的交流沟通。

(二)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定位存在偏差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教学工作被认为是专业教育,所以专业教育地位高;而学生工作被认为是事务性工作,无专业性可言,所以学生工作往往不受重视。高校部分学生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对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认识定位存在偏差,专业教师往往强调临床和科研,对教学重视不够,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授业不重传道。而部分学生工作者一味强调学生活动,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所知甚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脱离专业学习,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显得空洞而缺乏说服力。

(三)专业学习与学生活动脱节

许多专业教师对学生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有效地开展学生活动的指导,此外,学生活动过多,部分活动与学生所学专业关系不大,长此以往,过多的学生活动分散了学生学习的精力和注意力,在工作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专业学习成绩却日渐下滑。

二、教学—学工联合协同管理机制的探索实践

(一)共管齐抓,携手同心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领导层要高度重视,达成统一共识,统筹利用两部分资源,互相协作,相互支持,实行联动工作方式,把工作重心统一到育人为本的目标上,使两个工作系统能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和发展。目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已经形成定期会商机制,定期组织辅导员例会、研究生班主任例会、教学主任、教学秘书沟通会,对临床型研究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效地予以解决,对研究生存在的个体化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携手解决。比如,针对研究生们最关心的奖学金评比事宜,除了采用座谈会的形式征求研究生们的意见,还广泛征求导师、教学主任、纵向班班主任等教师们的意见,共同出谋划策,以期使奖学金评比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也使教学—学工工作有效地联合协同起来。

(二)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

导师是育人工作的主体,同时身兼教学和学工两项职责,因此要充分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于2016年开始施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研究生导师管理的实施细则》,根据导师工作职责和学科特点,从工作态度、德才表现、学术水平、科研条件、临床技能、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对导师的履行职责程度和指导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考核结果作为能否继续招收研究生的重要依据。此外,要求导师应保障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定期与研究生见面,并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思想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帮助。另外,加强导师培训,提高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对于学生工作的认同,从工作理念上进行转变,不能把学生出现的问题都直接推给学生工作的老师,强化导师们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由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各科室分散轮转,教学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学院专门制定《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关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二指导教师的管理规定》,允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聘请第二指导教师,并且从工作职责、年龄、职称、数量等方面严格规定,以加强导师队伍育人力度,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提升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

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增强自我认同感,赢得导师们的认同,这是促进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同育人的工作基础。首先,积极鼓励班主任和辅导员主动参加各项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其次,在各项事务性的工作中梳理并制定出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流程图,尤其是处理特殊问题学生,比如,存在心理问题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学业帮扶的学生、危机干预等,针对上述特殊情况制定分工明确、流程清晰的工作模式图,采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action, PDCA)循环的经典管理学方法,不断持续改进;遇到由于学业困难产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导师或授课教师的介入,获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和认同,共同研究解决的方案,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此外,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与教学工作的老师定期会商制度,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经常为参加教学工作的老师提供观察和参与学生工作的机会,这是获得信任和认可的有效途径。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学工融合活动

通过调研,我们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的现实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学工联合活动,提升育人成效。1.医教协同政策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是个比较新的制度,而且对研究生们今后的学习、就业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针对该问题,我们专门邀请主管继续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为研究生们答疑解惑。2.部分研究生存在学习目标及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的问题,我们通过调研确定几个主题,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模拟面试等方面开展系统的针对性辅导和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3.部分研究生存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我们通过个别深度辅导、群体辅导等方式开展科学、系统的培训。4.部分研究生与导师沟通存在问题,或者师生关系不太融洽,导师缺乏针对性的指导,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会定期与导师、研究生沟通,加大师生见面制度的督查力度,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5.部分研究生反映临床科研创新能力不够,缺乏思路和灵感。我们从课题设计、基金撰写、论文投稿等方面采取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让研究生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学术达人面对面,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有助于临床科研能力的提高。6.部分研究生反映临床医疗工作繁重,医患沟通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专门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从人文、内科、外科、辅助平台科室等多维度开展精彩纷呈的讲座,使研究生们具备更好的岗位胜任力,同时这也是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真正契合的有力实证。7.专业学习既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也是导师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结合各学科的专业特色,鼓励以研究生纵向班的形式开展课外活动,与教学工作有机配合,比如学术沙龙、病例讨论会、学术研讨会等,共同提升研究生们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热情,为深化专业学习、开展专业实践提供有效的平台,以实际举措赢得导师们的支持和认可。

(五)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工工作中

如今,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管理工作中及上述培训或课程实施过程中,包括课程评估、学生事务性管理、教务管理,采取飞信、微信、教学管理平台、网络视频等多媒体教育技术,使“互联网+”成为研究生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载体和平台,以引导、推动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整合的工作目标,增强组织优势,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在改进中提高,在各方面发挥协同育人的成效。

三、教学—学工联合协同管理机制存在的困难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1.导师的育人理念还有待加强。由于临床医学院的导师都是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师,医疗工作非常繁忙,如何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和发挥导师的育人作用还需要继续探讨与研究。2.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需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当今时代研究生都有着思维活跃、思想多元等特点,在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同开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从学生需求出发,以生为本,同时要注重研究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因势利导,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作用。

四、结语

教学—学工融合协同机制是管理模式的一次积极尝试,通过实践证明,教学部门与学工部门在实际工作上能够互相促进和密切配合,形成积极、主动的良性管理体系。从顶层设计、制度落实、具体实施等层面,建立教学—学工一体化融合协同机制,是现代教育管理规律的充分体现,也是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必然要求。

 



作者简介:谷士贤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育处副处长  管理副研

张爱京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育处  管理助理研究员

          李  颜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育处、学生党总支书记  管理助理研究员

① 郑清文.从“认同”到“协同”——关于基层院系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协同育人的实践与思考.高校辅导员[J].2013(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