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时代 新青年 新阅 ——北京大学学生课外集体阅读情况扫描

作者: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7-07-12

编者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向来是人类积累知识、启发智慧的重要途径。如今互联网与移动媒体的广泛普及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生活,电子书的出现使我们的阅读摆脱了时空束缚,线上交流的便利使我们的阅读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本期青年视点聚焦当前北京大学学生的课外集体阅读情况,采访了许多参与不同形式课外阅读活动的同学,从他们的切身感受中总结规律,试图探索网络时代的阅读应该怎样有所坚持又有所改变。

 

网络时代开辟了人类阅读生活的新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作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如何面对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网络时代的阅读应该怎样有所坚持又有所改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儒行社、耕读社、北社、科幻协会、“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豆瓣读书小组、公众号“读史随札”、哲学系读书小组、中文系读书会等。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在北京大学,为学生们提供课外阅读平台的组织或活动种类繁多,归结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社团,在一些社团中,阅读是重要的活动方式,社团为聚集起来的共同爱好者提供阅读上的便利;二是读书会与读书沙龙,这些活动往往由官方组织,选择书目和主题,并邀请老师进行阅读上的解析和指导;三是读书小组,一般以院系为基本单位,由学生自发组织,进行学术研读,也伴随着不同院系学科之间的交流;四是线上阅读,通常依托网络,对各类书目进行阅读,并写出推荐语或读后感等。这些活动不仅形式繁多,而且在书目选择、阅读习惯、活动方式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们的精神生活,使得书香满校园。

一、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读书“首贵择书”,网络时代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多读书的选择。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各类读书组织所选择的阅读书目包罗万象,类型丰富,从经史子集到天文地理,从文学巨著到网络小说。这些读书组织自身特点明确,在书目的选择上也各有不同。耕读社、儒行社等传统文化类社团,在读书活动中倾向于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源经典,如《四书》《五经》。读书沙龙,如“新青年·享阅读”,则以通识教育为重心,广泛涉猎各学科,重在普及。北京大学科幻协会的图书馆中,主要接收和保存的都是科幻、奇幻等幻想类文学作品。北社作为一个古诗词创作类社团,向社员推荐的书目则主要是诗词选本、格律基础等有助于欣赏和创作的专业书籍。各院系的读书小组会选择本院系地位较高的专业书籍,如西哲方向的读书小组会选择康德、黑格尔、笛卡尔等人的经典著作进行阅读和学习。像豆瓣读书小组这种线上读书组织则偏重推荐阅读书目。

大部分社团阅读都是采取电子版与纸质版相结合的方式。纸质版便于朗读、翻阅和做笔记;电子版则便携且低廉。前者阅读后者参考,互为补充各有所长。科幻协会更是将阅读的内容进行扩张,对象不仅是书籍,也包括相关影视动画作品,强调“泛阅读”的概念,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中更加灵活多变。

虽然各组织活动类型千差万别,但是在书目的选择中,确有一些共通之处。

一是都具有较强的经典意识,往往会特意强调经典书目、经典解读、经典翻译乃至经典版本的重要性。儒行社成员王书文介绍说,社团的读书会会统一要求大家选择某一版读本或某位学者的注解参考;科幻协会的读书管理员刘雨曦也表示,协会图书馆的书单会特别标明出版社和译者以供选择,协会组织的读书活动中也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研读;北社成员董士达强调,在诗词领域,对一首作品而言,不同的版本会带来理解的不同,对特定时期或特定诗人而言,不同的选本也会造成对其认识的偏差;参加哲学系读书小组的杨致东称,哲学系的专业著作版本繁杂,需要一定甄别,通常会由老师或领读的前辈推荐共享较好的版本;公众号“读史随札”的创办者张高博在推送时,也会经常选择经典著作中的片段加以赏析,写出札记。

然而在采访中我们也发现,各位同学虽然极其重视经典,但是在自己私下的阅读中,都并不排斥网络文学,甚至大多对此表示欢迎喜爱。董士达就表示,自己从小就非常喜欢阅读各类网络小说,各种类型都有,这其中既有作为消遣娱乐的“爽文”,也有很多写得非常好,看完之后很有收获的。他认为,网络小说和经典著作的阅读只有目的不同,并无高下之分,阅读网络小说虽然也会获得知识,但主要目的是娱乐;阅读经典著作虽然也很有趣味,但主要目的是求知。

二是都较为注重难度的把控。耕读社前任社长李伟玉在采访中回忆道,耕读社的读书会强调循序渐进,推荐适合每个人阅读能力的书目。比如在《四书》《五经》的选择中,社团通常会推荐从《四书》入手,因为《四书》中讲的道理更加明白,而《五经》就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时间保证才能理解。只有选择了难度适中的书目,才能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有所进益。儒行社社长秦晋楠则认为,要带领社员们读稍微艰深一些的书,在读这些难度较大的书目之时,讨论交流和互相请教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是自己单独阅读这类书籍,一般很难坚持下来。

俯仰终宇宙,读书是生活的延伸,我们采访到的各类读书组织内容丰富而精致,包罗万象,帮助学生们在阅读中开启更大的世界,收获快乐与满足。

二、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阅读在本质上是私人的、个性化的活动,但注重交流的集体阅读活动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所采访的这些课外读书活动都是成组织的,都格外强调交流的重要性,无论是以什么形式进行活动,这些读书组织都把互相交流讨论作为读书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各类读书组织大多展开群体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讨论。另一方面,这些课外阅读组织也都拥有自己的网络平台,如微信群组、微博、公众号或电子社刊等,在这些平台上大家交流感想,各抒己见,达到思想碰撞的效果。

读书沙龙与部分读书会、读书小组在组织活动时,会邀请老师进行讲解。如“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就曾邀请张帆、吴飞、邱泽奇、白书农等著名学者进行领读,通过领读的方式帮助参与活动的同学们尽快进入情境理解问题,获得收获。中文系读书会的成员刘雯昕介绍的师门读书会,是类似于午餐会的形式,导师考虑话题度和经典性,结合时事给出命题,根据命题推荐阅读书目,并在午餐时进行讨论。但社团的读书活动往往大多没有老师的参与,李伟玉对此的解释是,一来社团成员跨度很大,其中不乏人文学科的高年级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自身就有不错的学术水平,足以应对社团组织阅读的难度;二来老师的参与可能会使同学们感到拘束,或许会影响讨论的效果。

在开展阅读活动时,有些组织会选择明确而严格的形式,比如耕读社的晨读,儒行社的读书会,各读书小组的读书集会等。这些明确的形式无形之中为参与活动的同学们提供了一定外在的动力,使得同学们能够坚持下来做一件事,从而培育出读书的习惯。耕读社在出访时会选择与目的地相关的书籍,供大家在行途阅读,这培育了社员随时随地静心阅读的良好习惯。秦晋楠表示,加入读书会也算是某种程度的“契约”,大家一起克服难关,就更容易坚持下来。也有的组织会采取自由度更高的形式来组织活动,科幻协会的图书馆就是这样,协会的图书资源由两位图书管理员分别保存,社员根据自身需要联系管理员进行自由借阅,大家出于兴趣在公共空间进行讨论。董士达也认为,社团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平台,并不起强制性的作用,大家读什么主要还是出于兴趣。如果连阅读下去的兴趣都没有,那么进行强制的意义也并不大。

三、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对于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这些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有着深刻影响,在学术和人生中,阅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所采访的这些课外读书组织专业性都较好,对书籍的阅读理解往往较为深入,对学术性也一般有着较高要求。

在院系开展的专业阅读组织中,参与的同学们把学术性看得很重。哲学系的专业著作理解难度较大,为了尽可能贴近作者的思想,排除语言转换所带来的问题,西哲读书小组往往会选择参照英译版来进行阅读。杨致东认为,读书小组有利于促进学术交流,增强思考能力,训练哲学思维;老师和师兄师姐提供的资料和想法能够引导同学们,防止走偏方向走上歪路。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刘益瀚同学则提出,在参加读书活动之前,最好有一定专业背景知识,否则对书目的理解就会停留在浅层。读书活动对于学生的意义在于学术训练,泛泛而谈没有什么趣味,深入问题本质才能够带来提升。

基于趣味的阅读往往也会深入到较为学术的领域,这为同学们拓宽思路开启视野提供了一条路径。科幻协会的读书活动往往从经典著作开始,深入研究到科幻小说的本质与发展;公众号“读史随札”会从趣味性强的段落入手,做出学术分析探索;中文系的师门读书会从社会热点出发,大到社会问题,小到热播剧,从中抽出有意义的命题,以此带动学生们进行严肃阅读和社会探究。从这些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由浅入深,见微知著,培养读书人敏锐的思维和深刻的洞见,是这类读书活动的重要意义。

读书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生指点也有着启迪作用。耕读社社长李伟玉对社团反复阅读的《论语》一书印象深刻,在他看来,读书是社团的根基,也是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影响最深刻的就是《论语》。《论语》讲述孔子言行,温和生动如沐春风,这些内容常读常新,贯通一体,在反复阅读中对人的心性修养价值判断都有影响。阅读好书能够滋养人的心灵,让人活得更好,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生活。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北京大学校内的课外集体阅读组织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学术性强,强调阅读经典。无论是自发组织还是官方组织的读书活动,学术性都是被学生们极其重视的要求。在阅读时,学生们着重阅读经典,看重对经典的阐释和理解,强调版本和翻译,并且通常有学术水平相对较高的人进行领读和指点。不管是出于兴趣还是专业阅读,这些课外阅读活动都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自发地深入学习,这体现了北京大学学生较好的学术素养和较强的求知欲望。

二是重视网络平台,线上线下结合。这些课外阅读组织主要集中于线下,但是网络平台在他们的阅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组织一般都有自己的网上交流渠道,便于大家分享资料,交流成果;网络使得学生们的阅读面加以扩大,不仅是对网络文学的阅读和欣赏,网络也为很多难以找到纸质版的书目提供了电子资源,方便了同学们的阅读。不过,缺少活动空间目前也给线下读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阅读从来都有快慢深浅之分,网络时代确实对阅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毋庸置疑,网络时代,我们继续在读书;网络时代,我们仍然在读经典。身处左手图书、右手网络的时代,如何阅读,关键还在于在快与慢、深与浅之间如可看待、如何把握。

 

执 笔:王  金 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2014级本科生

李嘉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