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微思政”是基于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结合大学校园内移动终端大规模普及的实际情况而产生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抓住“微思政”的交互性特点,发挥其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微思政;优势;实践路径
随着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网络在我国国民中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用户数量更是持续增长。调查结果表明,在大学生群体中,经常使用手机进行网络信息传播的人数占比超过90%,再加上借助IPAD等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的部分学生,使用移动网络的大学生比例已经接近100%[1]。移动互联网络在大学校园内的迅速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只有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模式,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微思政”正是移动互联网大发展下的产物,它依托手机、平板电脑等“微平台”,用以一种更加灵活、细腻、亲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只言片语”式的教育,更符合当下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微思政”概念探析
(一)“微思政”的定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国内各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顺应时代潮流,探索出“微思政”这一新型教育模式。以朱宏胜为代表的一些较早研究“微思政”的学者认为,“微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模式,指的是“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手段,渗透教育于日常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最终达到‘潜移默化’和‘润物于无声’的教育效果。教育者把教育目的隐蔽起来,做到含而不露,以受教者朋友或知心人的身份,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其根源进行深入了解,并指导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3]这一定义被众多研究“微思政”的学者所认可,但结合当前新形势下思想政教育的不断创新发展,“微思政”的“微”不只是“碎片化”和“微言大义”,还应当包含“微平台”以及“无微不至”。所谓“微平台”,是指手机、平板电脑等学生可以随身携带的网络连接工具,“微思政”的所有传播媒介,包括慕课等网络课程、BBS等问答社区、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微电影等网络文化载体,都需要依附于网络连接工具才能被学生操作和使用,离开了“微平台”,“微思政”就会失去其特色载体,沦为一般的网络思政教育方式。所谓“无微不至”,是指“微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以一种更加灵活、细腻的方式贴近当下的高校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特点,深入到受教育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受教育者进行细致入微的关怀。所以,笔者认为“微思政”应为: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以全方位、渗透化的思政教育为特点,利用隐性教育的手段对高校大学生施加思想观念、价值信念、人生态度、道德规范及信息素养等多方面影响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二) “微思政”媒介的特点及传播方式
“微思政”的媒介是一种多层面、多向度的复合媒介,其最大特点为交互性,这种交互性是指人和人、人和电脑、电脑和电脑之间,可以通过不断的对话来完成一项任务。它融合了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的特征而成为一个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统一体,它的传播模式可以分为四种:“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多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的同步传播;多人对个人的异步传播。”[4]
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最主要的形式是依托网络课程平台,将教室里的授课内容搬到网络之上,使受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接收课程资源。一些高校建立了自己的慕课平台,也有一些依靠“中国大学MOOC”(http://www.icourse163.org/)、网易公开课等平台发布课程内容,这些平台无限制性地对外开放,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率。另一种可以看作个人发起异步传播的典型代表是兴起于2012年的微信公众平台,教育者以推送的形式发布教育内容,从阅读人数、点赞人数可以检测教育传播效果。北京大学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北大新青年”微信公众号自2014年3月创办以来,累计发布消息500余条,累计阅读人次过十万,在校园内颇具影响力,在宣传政策信息、引导正面思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人对多人的异步传播,包括社会上流行的豆瓣、知乎、贴吧等,在北京大学校园内以未名BBS为典型代表。BBS,即网络论坛,是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系统)的缩写,而高校BBS是基于高校校园网,面向校内建立的BBS系统,它是一个基于校园网络的学生交流平台。学生在BBS上以发布主题的形式公布信息、引发讨论,由于参与人数众多,很容易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对BBS上的言论进行理性引导,发布主流、健康的言论,不仅能净化校园舆论环境,更能不动声色地起到思想教育效果。这一类“微思政”教育途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核心团队建设难度较大,缺乏能够引领舆论思潮的教育人才,当然这也和高校的重视程度有关,如果能让一些在学生团体中有广泛影响力的教师、学生参与到BBS“微思政”教育工作中来,定能将高校BBS转化成思政教育的优势战场。
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的同步传播,包括各类即时通讯工具,是现阶段实用程度最高、覆盖率最广的“微思政”载体。特别是由于QQ、微信在学生群体中普及程度较高,使用简便,QQ群、微信群等团队组织更是已经成为当下“微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即时通讯工具的最大优势在于沟通的及时性,拉近师生之间的空间和心理距离,做到因材施教,便于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即时通讯中的内容具有时效性,如果没有及时回复,就会失去沟通的意义,也丧失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
多人对个人的异步传播,以网络文化传播为代表,传播内容包括微电影、微小说、网络漫画、网络音乐等。网络文化最符合“微言大义”的特点,影响无形却深远。传统教材中对大道理的阐述很难起到强烈的震撼效果,而微电影的感染力显然要强大得多,这也正是“微思政”极富吸引力的特点之体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微思政”作为一种依托网络平台、融合多种传播方式的思政教育模式,拥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够恰当地利用学生碎片化的闲暇时间,在很多方面可以成为传统思政教育的有益补充。准确地总结出“微思政”的优势,有助于实现“微思政”效益的最大化。
二、“微思政”的优势
(一)创新思维,平等对话
“微思政”是网络时代的新产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人们原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路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小学到中学,学校一直进行的思想灌输都是由教育者做出决策、学生被动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采用这种模式,因此大学生表现出冷漠、厌倦的负面情绪。“微思政”为高校思政教育开辟了新思路,由于网络的自由开放性特征,“微思政”能够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网络空间中平等对话,从而使受教育者更多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甚至可以成为教育话题的决定者、教育资源的选择者,极大地提升他们对思政教育的学习热情。正是借助了“微思政”五花八门的传播媒介及交互性的传播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在打破课堂桎梏的同时,扭转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缺乏沟通的不利局面,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具体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二)短小平快,提高时效
“微思政”是在已有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新型教育模式,早在上世纪末,就有人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之后有学者将网络思政教育定义为:“一定的群体或个人,基于网络或网络背景,对受众施加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与一般的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相比,“微思政”在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上具有明显优势。一方面,“微思政”的表达方式短小精悍,用网络空间惯用的短小精炼的语言代替冗长晦涩的说教,字字如金,表达直中要害;另一方面,“微思政”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能够最快速地将消息发送到每一个终端,极大地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率。“微思政”的传播不拖泥带水,方便快捷,能够真正及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时效性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三)丰富内容,吸引目光
高校思政教育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但是传统思政教育在这一点有所欠缺。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教学形式一成不变;在课堂教学中,说理长篇大论,言必马恩,典必列宁,让人难以产生共鸣。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微思政”形式新颖,碎片化的表达符合当下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包罗万象的内容呈现形式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目光。“微思政”彰显时代潮流,使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自主自愿地学习,营造出积极参与的氛围,使高校思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内外结合,细致入微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性较差,同时忽视对教育客体的人文关怀。高校传统思政教育课堂,往往是几百人共同上课,教育者难以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的理解特点,更遑论针对不同客体“因材施教”。“微思政”注重课上学术知识和课下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的。“微思政”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媒介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教育手段,这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缺乏具体问题的具体引导,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目标迷茫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微思政”能够深入到每一名学生的生活中,解决他们遇到的具体问题,真正落实思政教育所要求的人文关怀。
如果把传统课堂思政教育和网络思政教育看作高校思政教育的两大阵营,“微思政”就是连接二者的桥梁,它隶属于网络思政,但是又能够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最佳代表。
三、“微思政”的实践路径
在移动互联网络普及的大背景下,“微思政”具备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特点,涵盖多种传播方式,是一种更适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型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微思政”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是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进行改进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转换教育理念——接受“微”思想
“微思政”的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思政教育,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阐释,更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服评价,化繁为简,以最短的篇幅、最平易近人的话语、最具时代特色的表达来阐述深刻的道理。“网上平等对话,对象不再是居高临下的领导、老师、长辈等,而是网络上的某个点,某个代号,但是却那么真实具体地呵护大学生的心灵成长”[6],“微思政”所体现出的平等思想正是传统思政教育所欠缺的,师生平等交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更可以准确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作为典型案例推广到更多的教育实践中,让更多人从中受益。传统的传道授业式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唯有充分接受并理解“微思政”平易近人的“微”思想,才能从根本上应对移动网络大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并将之转化为高校思政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契机。
(二)创新教育形式——发展“微”途径
“微思政”在转变传统教育思想的同时,也从互联网中汲取养分,开辟出新的教育途径。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在学生群体中普及率较高的网络通讯工具为媒介,和被教育者平等对话,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也可以在社区论坛中发表正能量的言论,引导健康积极的舆论思潮。教育者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微思政”时效性强的特点,实时发布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实现价值观的引领、正能量的传递以及舆论危机的化解。微思政的形式包罗万象,不仅包括即时通讯工具、社区论坛,还包括以微电影、微小说、漫画、视频、音乐等在内的网络文化,这些网络文化以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主流价值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应当打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领会思政教育的真意;另一方面构建网络资源平台,实现网络文化作品的共享,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些传递正能量的作品。
(三)改良教育实践——吸收“微”内容
“微思政”对教育内容的改良,首先在于对教育素材的充实,其次在于将思政教育落实到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微思政”可以为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内容贴上时代标签,将最新、最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事例采纳为教育素材,将说教隐藏在零散的话语、碎片化的信息之中,真正起到“以小见大”“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既能够吸引眼球、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够在评论中引导积极向上的情绪,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另一方面,凭借互联网无孔不入的特点,“微思政”可以照顾到受教育者的方方面面,从生活到学习,从感情到思想,无微不至。从生活的具体事例中给予受教育者以指导,培养其正确的三观和处世原则,防范可能出现的负面事件,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机统一。最能体现“微思政”这一优势的实践路径是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的同步传播平台,也就是各种即时通讯工具,“教师可有效利用微博和微信来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从对学生的观察中来分析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7],通过一对一的聊天对话,教育者可以完成对被教育者心理的疏导,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无形中将教师讲授的思政教育内容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理念,同时也加强了受教育者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认同感。
不可否认,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互联网这一“虚拟战场”越来越重要,“微思政”可以将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以效率最高的方式发布到网上,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接收到信息的机会;充分发挥“微思政”特有的“微言大义”的优势,能够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同时“微思政”还能够弥补传统教育模式实践性不足、人文关怀不够的缺点,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交流,让受教育者感受到高校思政教育的真实可靠,可以说“微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最佳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书民.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J].中国统计,2014(7).
[2] 曹文泽.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7-2-13(7).
[3] 朱宏胜.“微思政”在预防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7).
[4]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05-208.
[5] 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
[6] 薛红艳.网络舆情下大学生“微思政”探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2.
[7] 王慧慧.网络环境下微博、微信在学生思政工作中发挥的作用[J].才智,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