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基于扎根理论方法的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郑清文、刘德英、刘静 发布日期:2017-07-12

摘要:文章基于北京四所高校申报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的相关材料,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思想引领、骨干带动、集体互动和文化建设四类主范畴,其中思想引领是根本,骨干带动是关键,集体互动是重点,文化建设是基础。

关键词:扎根理论方法;优秀班集体;影响因素

一、研究方法

由于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开放式范畴,仅靠单纯的可量化指标与定量研究方法有一定难度。而定性研究以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作为研究切入点,对于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影响因素这一研究主题而言,定性研究的方法更适合用于深入挖掘全面的现象信息,分析和辨识不同的变量因素的作用和彼此之间的关联。

同时,我们也需避免可能出现的“结论出现在研究之前”这一演绎步骤。但是,对现象进行“印象式”描述,缺乏足够的理论提升,很容易导致研究结果主观性太强,难以与学术界其他理论对话。[1]因此,本次研究我们采用在定性研究的诸多研究方法中被认为具有较高科学性的扎根理论,回归教育实践,坚持本土理论视角,也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

根据Glaser与Strauss(1976)所提出的扎根理论方法,本研究在研究前不设理论假设,而是采用系统化的程序,通过对材料多元的归纳与提炼,以抽象化、概念化的思考和剖析,最终得出结论。可以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分析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依次为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2],其所追求的目标为原始资料的概念化、理论化与逻辑化,用于回答其影响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属探索性研究。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将数据样本限定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四所高校2010~2011、2011~2012、2012~2013学年度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申报材料,并以此展开文本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同样强调从非正式的原始资料中进行分析来佐证研究结果,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这些核心样本,但并不穷尽于此。所以,本研究另外使用向这四所高校发放的320份“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问卷的31题主观题“您认为优秀班集体的形成有哪些影响因素”答案用于饱和度检验。样本处理过程中,所有样本数据均经过三人独立整理和整合,并由课题组集体对于差异点进行充分讨论,以确保译码分析的准确性。

三、研究过程

(一)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影响因素的开放性译码

开放式译码指的是将现有的文字总结材料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以开放的心态处理现有资料,悬置个人既有观点,将全部资料进行命名与归类的过程。通过这一研究过程,经过反复阅读原始材料,初步梳理提取出优秀班集体汇报材料中的各种信息,将材料中通俗、描述性的语言逐个分解“贴标签”提炼成具有一定概念、范畴的精炼化语言,将案例进行概念化编码和加工如下(因篇幅限制,此处只节选一小部分):

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申报材料

概念化

范畴化

在建党90周年之际,我班于五四青年节在五环广场上开展了“中国红•卓越情”主题团日分享交流活动。(a1)

(a1)党团日活动

A1

在建党90周年之际,我班于五四青年节在五环广场上开展了“中国红•卓越情”主题团日分享交流活动。(a1)

(a2)支部建设

党员带动非党员进步,支部带动班级发展,整个集体团结进取、共同进步的氛围愈发浓厚。(a3)

(a3)党员带动

党员带动非党员进步,支部带动班级发展,整个集体团结进取、共同进步的氛围愈发浓厚。(a3)

(a4)推优入党

……

……


计70个案例

计29个概念

计12个范畴

通过诸多案例中对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影响因素有一定总结性陈述的70个案例进行概念化处理,我们在开放性译码的思路下共梳理出29个概念。再通过对这29个概念进行范畴化处理,我们共概括出12个范畴,即:党建工作、民主氛围、制度建设、思想建设、骨干引领、集体参与、文体活动、记录与分享、共同回忆、文化建设、和谐氛围、学风建设。通过确立的这12个范畴,可以对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因素划分出12个考察视角,以探究更高维度上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因素的影响条件。

(二)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影响因素的主轴译码

主轴编码是以开放性编码为基础,对材料所提取出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提炼,依据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类属关系对其建立合理的初步联结,核心任务就是找到影响优秀班集体形成的类属范畴间的各种联系,并特别注意保持类属范畴关系的严密性和互斥性,重点关注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在影响优秀班集体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呈现出孤立零散的范畴间的逻辑关系。我们按照Strauss提出的编码范式模式,将不同类属按照事情发展的通常顺序联结起来:(A)因果关系—(B)现象—(C)情境—(D)中介条件—(E)行动/互动策略—(F)结果[3]

序号

主范畴

影响关系

的范畴

关系内涵

1

思想引领

思想建设、党建工作

思想引领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决定班集体的发展方向。同时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龙头,以党建带班建、促团建。

 

2

骨干带动

骨干引领、学风建设

班主任、辅导员对班集体建设的指导更多是通过班级学生骨干来实现。除了班干部和党员外,在社会工作、文艺体育、学术科研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骨干,在学生中能够起到示范导向和带动作用,同时促使朋辈之间形成心理感染、行为导向等效应,进而促进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

3

骨干带动

制度建设、

民主氛围、

集体参与、

文体活动、

记录与分享

班级成员之间互动的频率和效果直接影响班集体的凝聚力。一方面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保证班级成员在班级重大事务、活动策划、评奖评优等方面的民主参与,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文体活动、组建班级微信群等,在共同参与中加强互动、增进了解,在集体奋斗中结下友谊、深化共识,在彼此分享中丰富体验、共同进步。

4

骨干带动

文化建设、

共同回忆、

    和谐氛围

班级文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是群体意识、核心共识、和谐氛围的全面呈现,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引导、约束和熏陶作用,其形成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也需要有效的载体形式来加以实现。

 

(三)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影响因素的选择性译码

选择性译码的目的在于寻找“故事线”,并刻画出行为现象和脉络条件。通过上述的译码整理,本研究认为,“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影响因素”应该是这一主线具有统领性的核心范畴。这一核心范畴,可与其他的范畴建立体系化的联系,从而将大部分研究结果囊括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之内。因此,本研究结果可以概括为,对于班集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思想引领、骨干带动、集体互动与文化建设4个主范畴,对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即思想引领是根本,骨干带动是关键,集体互动是重点,文化建设是基础。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数据分析工作由三名课题成员共同完成,三人开放性译码结果的一致率高达92.59%,表明此次扎根理论实践过程具有较好的信度,之后,小组成员间还通过进一步讨论,就其他争议范畴达成了一致意见。

此外,我们向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大学四所高校本、硕、博三个类别涉及人文、社科、工科、理科、医学、跨学科的320名学生发放问卷,其中男生175人,女生145人,男女生比例较为均衡;学生政治面貌中,共青团员占多数,为71.02%,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为25.8%;班级规模从15人以下、16人至30人、31人至45人、46人以上均有涉及。整体上来说,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其中,31题开放型问题为“您认为优秀班集体的形成有哪些影响因素?您可根据如下方面用几句话或几个词语来描述”,问题设置从班主任或辅导员、班干部等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八个维度切入,但因在问卷试填过程中发现,被试对主观题答题积极性不高,回答太过笼统,或短时间内没有找到合适描述词直接跳题。因此,只得修改问卷,设置问答提示词。所回收问卷统计结果如下,按照词频统计后出现频次最高词汇依次排序:

 

影响因素的可能方面

描述词1

描述词2

描述词3

班主任或辅导员

尽职尽责

用心投入

关心同学

班干部等

学生干部

及学生党员

以身作则

踏实可靠

号召力强

其他同学

 

热心参与集体活动

集体荣誉感强

互相关心帮助

班级管理

事务透明

程序民主

运转高效

班级活动

形式多样

自发组织

内容丰富

交流互动

有交流平台

共同话题多

交流深入

物质保障

经费充足

场地支持

院校支持

文化建设

学风优良

共同文化记忆

特色突出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结果所提出的范畴延展较为丰富,对于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影响因素的12个主范畴,均未发现有新的重要范畴和关系形成,12个主范畴内部也未发现新的构成因子。此外,问卷31题为弥补此题设置的课题组成员主观因素介入过多这一缺憾,特设置第9小问为其他方面,供同学们自由作答。从结果来看,该题有内容的119个答案中,未发现有新的重要范畴和关系形成,也未发现新的范畴构成因子。由此可认为,上述“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影响因素”理论上饱和。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思想引领

班级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班集体建设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以正确理论和先进思想为引领,促进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爱国爱校情怀、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意识。同时要根据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针对性开展工作,及时解疑释惑,加强思想引导。

思想引领是根本,决定着班集体和学生的发展方向。学生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龙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要以党建带班建、促团建,在对全体学生加强思想引导和品德教育的同时,对班级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带动身边同学实现共同进步。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高校优秀班集体都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开展主题党团日、社会实践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同学参与其中,收效良好。

(二)骨干带动

班级学生骨干,不只是班委、团支部学生干部,而是包括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在文艺体育、学术科研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这些学生骨干一方面是学校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下情上达”,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上情下达”,将学校的培养理念和管理意图及时传递给同学。另一方面,这些骨干往往是某一方面的佼佼者,对其他学生具有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此外,班主任、辅导员对于优秀班集体的建设至关重要,不过他们更多是依托学生骨干来推动班级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骨干带动是关键,班级学生骨干是班集体建设的得力助手和中坚力量,是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动者。学生骨干的积极组织和参与,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提升活动的感召力,带动班里其他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更多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同时,这些学生骨干往往在学校学生组织担任一定职务,或者具有一定的外部资源,这些资源的引入,也将惠及更多的同学。

(三)集体互动

集体互动主要是指班级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互动主体上可以是班级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或是与班级外相关主体之间的互动;在互动内容上,可以是思想、情感、学习、生活、成长等各个方面;在互动方式上,可以是面对面,或者通过QQ、微信等平台进行交流,也可以在共同开展工作或组织参与活动中,通过信息和行为交换导致彼此间心理或行为上的改变。

集体互动是重点,不仅体现在民主参与班级管理,也体现在集体活动的共同组织参与。一方面,在班级管理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民主管理方式,赋予班级成员平等参与的权利,在班规制定、班干部选拔、评奖评优、重大事务决策等方面实现民主参与,在协商讨论形成共识,保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同时,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为“人人参与班级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的途径,也促进班级成员间加强联络沟通,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班级凝聚力。班级同学在共同参与中加强互动、增进了解,在集体奋斗中结下友谊、深化共识,在彼此分享中丰富体验、共同进步。

(四)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功能。高校班级文化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具体表现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方面,高校班级一般没有固定教室,主要体现在宿舍布置、班衫等方面;精神文化方面,主要通过班级的班风学风、班级目标、价值追求等方面体现出来;规范文化方面,既包括明文规定的班级相关规章制度,比如评奖评优办法,也包括约定俗成的传统或习惯,以及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相关行为文化。

文化建设是基础,对学生集体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次调研我们发现,有超过1/3的优秀班集体拥有自己的口号和标识。同时,得益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可以将班级活动照片、文字感想加以及时保存和共享,同时也可以通过共同撰写班级或宿舍日志等方式记录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为班级同学共同成长的美好回忆。这些口号、标识、记录等都有助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经费、场地等方面的资源支持和保障。

六、研究结论

本文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引入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在忠于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系统性地分析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思想引领、骨干带动、集体互动和文化建设四类主范畴,其中思想引领是根本,骨干带动是关键,集体互动是重点,文化建设是基础。这一研究结果可为加强高校优秀班集体建设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参考,为具体指导班集体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对高校优秀班集体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开展实证分析,深入揭示优秀班集体成长的内在规律。 

    

注: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高校优秀班集体形成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项目批准号:15JDSZ30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3] 陈向明.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1): 3,5.

[2] 郭兵,苏林,谢智敏.基于扎根理论的科技创新政策效果后评估分析——以上海109家企业调研问卷文本为数据基础[J]. 技术经济,2012(2):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