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新形势下基层团学工作探索与思考 ——新形势下基层团学工作探索与思考

作者:张翊彬、肖吉雅、李林 发布日期:2017-07-12

摘要:致力于服务学部建设、弘扬共青团组织先进性的人文学部联合团校在过去一学年的工作中得到一定发展,但仍存在思想内容与活动形式、参与程度与激励机制、联合意识与院系合作等方面的不足。而联合团校目前面临的培养方式与队伍建设两大关键点,也正是共青团组织长远发展所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以人文学部联合团校为例展开分析,以期能够为新时期的基层团组织建设提供组织模式方面的创新借鉴。

关键词:人文学部;联合团校;基层团组织

 

 

“溯人文之源,思时代之喧”是北京大学人文学部首届联合团校的口号,自成立以来,团校始终致力于服务人文学部的建设,并积极弘扬共青团组织所具备的先进性和担当性。人文学部联合团校发展出独有的特点,但是对于“人文”与“团校”的结合,却是一个需要正视和解答的关键问题。笔者作为人文学部联合团校的主要倡议人和负责人,尝试结合过去一学年的工作经验与思考,剖析人文学部联合团校这一组织的经验与教训,以期能够为新时期的基层团组织建设提供组织模式方面的创新借鉴。

一、缘起——两份文件,一种共识

人文学部联合团校的两大旗帜是“人文”和“团校”,这两大关键的着力点在组织创立之初得到了《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和《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的有力支持与保障。从《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中可以发现,在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之中,各个学部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而《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中提出:“共青团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准政治方向,坚持立足根本、围绕时代主题,坚持服务青年、直接联系青年,坚持问题导向、有效改进作风,坚持加强基层、支持基层创新,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更好团结带领青年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更好肩负起党交给共青团的光荣使命,紧跟党的步伐、走在群团改革前列。”因此,为顺应学校的改革趋势,并切实落实共青团改革要求,发挥基层团组织在服务学部内不同专业同学交流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经由哲学系发起倡议,中文系、历史学系、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和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积极响应,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联合团校应运而生,最终形成覆盖七大院系的基层团校组织。

由此观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成立的联合团校具有鲜明的特色,服务于学部制度改革的初衷要求联合团校的工作重心作出相应调整,在保持传统团校开展部分学生工作技能培训的功能之外,更多地发掘“联合”的内在价值。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而反观联合团校,“联合”的基础涵义便是“共享”。学部内的各个院系需要有“共享”意识,积极主动地向其他院系的同学开放特色资源,从学术讲座到实践活动,逐步为广大同学搭建起全方位交流平台,而联合团校仅是在这一诉求的基础上承担起具体执行和服务的职能。“联合团校不能为了联合而联合,不能办满足于‘形式上联合’的活动”,基于这样的共识,联合团校自设立至今,一直成长得较为顺利,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二、发展——立足学术,拓展实践

人文学部联合团校在创立之初便设定一系列的课程内容,以“促进人文学部院系交流,增强学员对不同专业了解”为主旨,分为“思想引领、素养提升,团队建设”等多个板块开展活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课程项目体系,包括相关主题的党团日活动、名师讲座、素质拓展、专题调研、小组问题研究等主要活动。

“百年北大,学术为先”,人文学部立足于北京大学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人文学部团校的课程导向自然而然也顺应着“学术”这一线索而展开。在实际操作中,人文学部联合团校运用学部内丰富的名家大师资源,将“思想引领”与学术讲座相结合。例如在团校开学典礼上,邀请哲学系的李四龙老师为团校学员们讲述“人文学的当代价值——开学第一课”;在纪念长征胜利75周年之际,邀请历史学系臧运祜教授、军事科学院褚银研究员为学员讲述近现代史,宣传长征精神。诸如此类的讲座,近一年的时间内共计举办5场,为同学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交流机会。

在社会实践方面,联合团校在学部内进行资源整合,先后吸纳了哲学系的“传薪文献”采访老教授活动,文史哲联合组织的赴知乎总部、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参访活动,并根据时事热点和热门展览,组织团校成员赴国博、故宫博物馆参观。而在走出校门放眼社会生活的同时,联合团校在校园中举办了素质拓展、“风筝节”等活动,从多个方面促进学员个人素质的提升和彼此交流的加强。在充分了解并尊重学员们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扩充内容,创新形式。

三、思考——学员培养,管理模式

联合团校近一年的活动开展基本符合预期的目标设定,但是对于实际开展情况与计划课程相比照,我们仍能够发现许多可待完善之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思想内容与活动形式结合不足

课程内容是团校内容的重要支撑,是学员对于团校认知的主要窗口,在团校开始之初,率先展开素质拓展活动以增进学员们之间的认识与了解。而经过一学年的观察,这一素质拓展活动最受学员欢迎。团校学员偏爱娱乐性活动,这对于团校的课程设置提出了重要挑战,如何开设同学们喜欢的课程,并同时保障团校培训的政治性引导,成为了问题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然而在人文学部联合团校的活动中,以“两会”活动为例,在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团校计划组织一场包含“两会”知识和人文知识两大部分内容的知识竞猜,但从最终的活动效果来看,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活动缺乏兴趣,甚至发出“这么红专”“这样的时政活动一定不适合我”的感叹。联合团校的工作人员对此进行分析,认为除了在活动的时间选择和活动宣传工作方面有待改善之外,团校的日常活动应该以思想意识培养贯穿始终,无论是学术讲座还是是实践活动,团校的作用更多是提供主线,在学员们参与各式各样的活动时,寻找相契合的思想主题。

团校应该承担思想引领的职责,而如何协调思政性与趣味性的平衡,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需要建立更为清晰的课程体系,细化学分设置,确定不同类型的课程所占比重,必修选修学分合理安排,为学员提供更为丰富的选择空间,并将思想引领的核心贯穿其中。形式是骨架,内容是血肉,重点是用何种容器承载思想核心。青年是常为新的,共青团不一定与严肃、板正等传统观念永远绑定,应当与时俱进,将当下时兴的元素与活动相结合

(二)参与度与激励机制

能否开展有意义高质量并能吸引学员参与的活动是每个组织都面临的关键问题,而这实质上反映出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学员的需求多样,不同类型活动的吸引力也不尽相同,趣味性或个人体验性较强的活动参与度更高,例如素质拓展、外出参访等。而理论学习、讲座交流等往往面临参与人数较少的问题。这样的差异分布在常理之中,同时也为我们创新活动形式提供了方法参考。

首先,应了解学员诉求,广泛征求意见,能够开展切合需求,吸引大家参与的活动。其次,保留广受学员欢迎的活动形式,并尝试与核心理念结合,举办既有思想内涵,又有强烈吸引力的活动。最后,对于本身参与度较低的活动类型,发现症结所在并加以改进。此外,邀请广受欢迎的教授及嘉宾进行理论指导,借用其本身知名度提升吸引力,加大宣传力度,使学员认识到活动举办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达到吸引参与的效果。

除却活动本身吸引力的因素,参与度的问题实则关系到团校组织如何进行学员管理,是否建立了统一的考勤制度,结合相关的奖惩机制,采用何种的管理模式均可纳入讨论范畴。具体而言可落实到不同的层面。

其一,完善考勤管理制度,设立签到机制,对出勤和缺勤情况进行记录,在保证活动质量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对学员出席和必修学分的硬性要求,请假或缺勤将如实记录,提高团校的纪律性。

其二,建立与考勤制度配套的绩效考评机制,考勤情况作为重要部分体现在学员的绩效结果之中。以此反映学员的参与情况和具体表现,提升参与热情,强调责任意识。

其三,建立后续的激励机制。对于学员进行定期的绩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奖惩。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员,团校内部可以提供相应的奖励。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来看,绩效也可与系内相关政策挂钩,如优先发展团学骨干、提供实习机会等。但如何整合院系资源,协调各方利益,真正形成环环相扣相互承接的制度非一日之功,需要院系间的共同努力。

(三)联合意识及院系合作

1.“大杂烩”还是“群英荟萃”

团校“联合”的基本意义就是将各自院系的资源进行共享,再通过“团校”这一平台向广大学员铺展,在这一意义之上,联合团校活动应该极力避免形式主义和重复性活动。中文、历史、哲学三个院系之前已有较为成型的合作模式,以“轮流主导,平等参与”的方式先后组织了前往知乎总部、商务印书馆等地的参访。而在过去一学年中,团校的实践活动并没有选择进行类似的参访,而是主动与三个院系沟通,将原有的参访机会向团校全体成员平等开放。一方面,这样的整合减少了参访活动的数量,避免了纷扰复杂的活动内容给学员们的选择带来过多的干扰;而另一方面,活动数量的减少有助于活动质量的提升,可以集中精力将活动内容做得更加精致。

关于活动的共享,近一年联合团校包含了院系推荐的许多品牌活动,学员们能够通过活动了解不同的院系和专业。但不可否认,团校活动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之中,会出现临时将某一院系的活动加入团校课程体系这一现象,而这样做是否契合主题和有效是值得商榷的。这样的“凑数”和“救场”极容易造成学员们的反感和排斥,缺乏精心挑选的活动无疑是对学员们热情的消磨,同时也是在损耗团校的品牌影响力。因此,基于“联合”的资源共享不能是某一院系单方面的意愿,应该充分的进行质量把关,将真正适合团校的活动带给学员,与此同时,更需要保持一定的活动周期与活动频率,使联合团校活动成为各种精品活动的准确展示和汇聚。

2.  院系合作效率不高与“共同利益困境”

人文学部联合团校现有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联合统筹,各有分工。但是从活动的质量看,不同院系的工作人员对于所负责内容的完成程度并不一致,各自院系的负责人仅对于本院系部门负责人有领导权限,相关工作的布置或是职权分工,通常只能通过同级的沟通间接向下传达,时间效率低下,活动质量大打折扣。

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团校的合作还出现“共同利益困境”,院系均愿意“搭便车”,但是对于自己出力而其他院系一同分享成果的活动没有正向反馈。而这样的困境在财务问题上最为突出,不同院系因为财务预算和财务审批制度的差异,对于需要支付费用的活动会持有保留态度,并从活动的主要承办院系归属、活动的倡议院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商讨,对于较大型活动而言,效率大大受到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联合团校的运行机制应确认一至两名总负责人进行整体工作的把控。团校的总负责人预期起到的作用有如下几点:第一,联络各院系负责人,组织决策团的团队建设,协调各院系的分工并且在紧急情况下临时调整或布置工作。第二,充分了解工作进程,敦促工作进展。第三,对外代表联合团校向各院系、校团委的老师反映工作,并对于财务分配等整体问题进行把握和协调。

四、展望——“人”为抓手,“人”之人文

想要凝聚起一个组织,关键在于明确组织培养什么样的人,所有的活动最终都会落在人身上,所有的情怀与担当、吸引与感召都与这个队伍中的人紧密相连,参与其中的人的成长才是这个组织向前发展的意义与动力。

人文院系的联合构成了一个宏大纷繁的话语场,而人文学部联合团校应发出怎样的声音,人和人之间用怎样的方式维系,这之间需要理解与成全,理解学员的需求,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

而人与人的联结置于联合团校的框架下,会有具体的表现,每一个环节的人发挥怎样的作用,实则就是队伍建设的问题。团校面临的问题也正是新时期青年工作面临的普遍性问题:集体化的活动和个体化的意识如何更好地弥合?如何催化出化学反应?不只是“学员—联络员—辅导员”的纵向层级,更重要的是横向的人格感召和情感维系,我们的团校队伍,自身的工作人员,是否能够出现一批真正有实力、有榜样作用的年轻人发挥带头作用,凝聚人心?在共青团队伍中应以人为抓手,以团干部为主要抓手进行突破,着眼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遵循青年学生成长和思想教育引导的客观规律。建立健全对学生骨干的选拔考核、培养使用、淘汰退出等机制,努力打造信念坚定、品学兼优、朝气蓬勃、心系同学的学生骨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