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近年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此项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引。文章立足于此,结合分析当前青年大学生思想行为新特点和给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为高校共青团如何引领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共青团;引领;服务
青年代表祖国的未来,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民族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青年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为青年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成才服务,是高校育人工作成功的重要标志,是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重要使命,也是当前形势下,需要结合时代和青年特点,加强思考、深化认识、探索规律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和成长成才服务的重要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关怀、信任青年,为青年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施展才华创造条件、提供舞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发展事业,多次对青年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发展寄予厚望。2017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表达了对青年人成长与修养、对法治人才培养的殷切期待。
与此同时,中央还下发一系列文件对青年工作作出重要部署。2016年11月22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在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将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工作置于关键位置。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高度,从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全面阐述工作的指导思想,提出具体的任务和要求。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规划》详细阐述了青年思想道德、青年教育等十个方面的青年发展领域,以及每个领域的发展目标、发展措施,规划了青年发展的十个重点项目,对未来十年我国青年发展事业作出了顶层设计。党中央对青年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这为青年发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共青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地实现引领服务青年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
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党和国家和事业要发展,青年首先要发展。近些年,青年发展事业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加强,但也应当清醒认识到,青年发展事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设的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广大青年的新期待相比,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具体到青年大学生这一群体,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增强、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部分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统筹协调青年大学生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都值得我们保持高度关注和重视。
上述问题的出现固然有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所伴生的时代性、结构性因素,也折射出当前共青团组织一定程度上存在机关化、脱离群众、脱离青年,凝聚力和吸引力下降的问题,值得深思。共青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共青团组织是青年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共青团一直发挥着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依靠发挥其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来实现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新形势下,共青团的引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共青团组织应坚持问题导向,弘扬改革精神,把青年大学生发展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整体思考、科学规划,破解难题,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发挥共青团组织在联系服务青年方面的特殊优势,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出更多志存高远、德才并重的青年人才。
二、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分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据青年思想主阵地
总体上讲,当代大学生具备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尚情操,具有崇高的理想和满腔的爱国热情,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对关系国家利益的事件十分关切,希望祖国振兴、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的大学生,他们满腔热情却又难辨真伪,在众多价值取向的冲击下易于陷入迷茫和混沌,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在年轻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二)更加关注重视个人发展规划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市场经济倡导自由竞争、注重物质利益和实际效用的特性不可避免地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上打上明显的烙印。同时,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成才、就业创业、婚恋交友、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加。
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大学生会更加关注并把较多精力放在个人选专业、考研、出国留学、就业创业等学习及职业规划问题上。少数大学生推崇“实用主义”,将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用来衡量和处理人际关系,导致人际交往庸俗化。专业选择从十几年前热门的计算机生物转移到金融经济,到近年的前沿科技大数据,少数大学生支援西部的目的是“熬资历”,入党的目的是为了“找好工作”,为了能够“挣大钱”可以不考虑自己兴趣爱好和专业所长,只顾埋头读书考各类“证”,或联系实习就业,或做兼职增加收入等,将人生追求片面理解为物质生活的富足,将个人价值实现从社会责任中剥离出来,忽略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缺乏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三)较强的个人维权意识
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由民主和法制意识,独生子女成长经历和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行为模式,个人意识比较强烈,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自身权益实现,网络信息化发达、国际文化交流更加广泛的大环境使他们思想观念日趋多样,行为方式愈发自主。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维权活动日益频繁,维权的形式和内容日趋多元化,大学生敢于拿起法律武器选择对簿公堂,部分大学生通过当面交涉、在自媒体上曝光等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对于各种大学生维权活动的兴起,我们应该肯定的是,这正是我们多年法制教育的成果之一。但大学生维权行为中也存在一些偏差和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如对维权价值观念存在偏差,片面地认为自己交了学费,与学校之间是单纯的消费者和教学服务提供者的关系,信奉“管得少的学校才是好的学校”,特别关注后勤服务管理、基础设施服务等领域;部分学生的权利意识发展但权利概念模糊,欠缺对法律知识的储备和正确理解,在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对于法律途径维权信任程度低,个别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较为单薄,在网络、自媒体上发表言论缺乏理性思考,容易激进冲动,无意识状态下侵犯他人利益,在维权中得不到满意结果就采取极端行为,如用串联、恶意中伤、恣意报复等不正常、不理性乃至违法手段进行维权,严重背离了依法维权的价值取向。
(四)富有独立思考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新时代大学生视野较为开阔,从小就接触了更多的社会、文化等信息及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并在这些现象的碰撞中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意识,对各种社会现象、文化都有独特的看法,善于思考,喜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团组织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培养模式不太认同,对官方组织的活动热情下降或漠不关心,甚至产生一定的疏离感,情感归属和信任度不高,更为热衷的是到网上吐槽、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上互动交流表达观点,如继未名BBS匿名版块火爆之后,“树洞”APP又备受追捧,折射出青年学生在团组织覆盖面所不及或存在度较差的领域呈现出较高活跃程度的问题。
三、加强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成长成才服务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捍卫高校思想阵地
高校不仅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教学场所,还是肩负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在国家战略层面继承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使命,捍卫思想主权的关键机构。高校作为各方思想争夺和舆论战争的主战场,意识形态导向鲜明。我们不主动捍卫高校思想阵地,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就会被其他消极负面思潮所侵蚀和占据。为此,高校共青团组织要进一步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
要把理念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更多地通过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看主题电影话剧等鲜活的方式,进一步在大学生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要在青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强迫式教育方式,探索线下和线上读书沙龙、树立“大学生年度人物”学习榜样等形式,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强化网络思想引领。要按照“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强阵地建设,坚持全环境育人,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能力,疏导青年情绪,澄清误解和谣言,引导青年形成正确认知。广泛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注册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参与监督和遏止网上各种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积极传递正能量,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作贡献。
(二)对接大学生需求,提供精准服务
对于当代大学生理想情怀减弱,功利主义上升的现状,共青团组织需要加强应对,强化理想信念培养,并着力解决学生现实需求,提供学生“认为我需要的”和“没认识到但实际需要的”支持,确保学生和共青团双方充分了解,避免出现共青团“好心”而对方“不领情”,通过沟通互动实现精准服务,帮助学生切实解决问题,在有效的服务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想引领。
对大学生在学习科研上容易产生的急功近利浮躁情绪,以“引”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借用人才培养基地、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等政策资源,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与拉扶帮带落后学生双管并行,采用专业系列科普讲座、研究生科研交流会、效仿国际化的科研海报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淳朴的学术热情和专业认同感。发挥共青团互联互通各高校的优势,积极组织竞赛,联系世界一流大学的交流座谈等,帮助学生拓展学术视野,助力第一课堂建设。
对于学生关注的职业发展、心理问题等方面,理解学生现实压力和利益需求,以“疏”为主提供必要的帮助。大力提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通过求职技巧培训、模拟面试、校友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竞争力,实现科学规划就业创业,同时开拓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建立就业见习基地,推荐学生实习,使学生能够提前“触电”,对比就业能力需求,发现和改进自身不足,提高就业成功率。注重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同时接受部分学生对老师专家的疏离感,推进同龄人朋辈辅导,开设如匿名心理咨询等项目。
(三)健全机制,引导服务学生理性依法维权
切实加强青年维权教育,强化依法维权意识。大学生维权不理性的一面暴露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制教育上存在缺陷,法治理念需要加强,要在目前作为必选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强法律课程的比重和分量,使重视法治、用法治思维思考,依法办事,在法律程序和轨道内解决诉求成为学生内心自觉和行为准则,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成为高校育人的基本遵循。
建立信息沟通反馈平台。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摸排,对普遍关注的特别是发生在高校的、关系到其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通过举办信息发布会等形式,主动、提前向学生通报学校已经开展的工作,先行一步,澄清问题,实现信息对称,避免学生产生误解和错误认识及在此基础上衍生的片面、不理性维权活动。
不断健全大学生权益保护机制。充分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拓展青年权益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共青团代表和反映青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的作用。如在高校,可以以学院团组织为单位,建立学生权益状况舆情监测体系和舆情引导机制,通过建立微信群等载体,为学生表达诉求提供统一的空间,对其中非理性的情形加强疏导和管控,对合理的诉求引导协助其通过理性程序表达,用“疏”和“引”代替“堵”。此外,在学生产生维权诉求时,团组织还要在提供法律依据、指引维权途径等方面为学生加强服务,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组织对维护自身权益的关注和支持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维权全过程的引领和把控,确保其维权活动在依法理性的轨道上运行。
(四)改进工作模式,真心与青年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要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唱主角”,增强群众性,就要求高校共青团坚持服务学生的工作生命线,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理念。为此,高校共青团要进一步更新理念,把团组织的“管理型组织”向“服务型组织转变”,实现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的与时俱进。
工作上要讲求新方法,更注重运用当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善于运用年轻人的思维思考问题,熟悉年轻人的话语体系,既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特点,通过年轻人活跃的网络平台迅速捕捉学生的关注焦点,实现“键对键”的迅捷交流,又要走进青年,与青年展开“面对面”沟通,“点对点”服务。
工作模式也要实现新转变,要积极接纳青年学生独立自我、敢于表达的特点,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信任,相信思想活跃是当代学生宝贵的闪光点,也是有年轻人无限能量的体现。做学生友,利用团干部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的优势,除了日常的工作交流,增加生活的接触点,降低学生对老师的敬畏感和疏离感,建立亦师亦友的信任感和亲密关系,继而拉近学生与团组织的距离,方便开展引领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