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问题研究与对策分析 ——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杨薏璇、金锐、于潇 发布日期:2017-07-12

摘要:提高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水平是促进高校国际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对北京大学留学生群体和基层院系从事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一线人员的充分调研,从工作实施和效果评价两个环节深入分析当前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制定对策,为高校提升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留学生管理服务;问卷调查;对策建议

 

一、高校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意义与挑战

伴随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我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沟通与合作显著增多,教育领域的互动交流也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成为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出国深造,另一方面,也广泛吸纳各国学生到我国接受教育,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逐渐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教育单位的工作重点之一。20122016年,来华留学人员总体规模逐年扩大,从近33万人增加到近4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7.76%,特别是在2015年到2016年之间,来华留学人员规模迎来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年增长率达11.35%[1]。高校是接收留学生的重要单位,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做好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对于促进国家、社会及高校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接收和培养留学生工作历来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校形式多样的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有助于增进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的适应、融入和认同,打破不同国家之间因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区隔,自下而上地促进我国与其他留学生派遣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在传播中国文化与价值观的同时,巩固、发展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其次,做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客观要求。留学生规模和质量是衡量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指出,要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增强对外籍优秀教师和高水平留学生的吸引力[3],要求高校从战略上重视留学生培养工作,切实提高管理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国际声誉。

当下,来到中国求学的留学生日益增多,为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留学生群体构成更加多元,起居活动趋于分散,学制相对灵活,这些情况易导致管理缺乏连续性,管理难度增加。

二、北京大学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

本文面向北京大学在校留学生和院系一线工作人员展开了深入调查,并对高校留学生管理服务的发展情况和现存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院系方面,共有34名在一线从事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老师填写了问卷,其中无效问卷1份,有效问卷33份。留学生方面,共回收问卷305份,其中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303份。填写问卷的303名留学生来自全校26个院系、35个不同国家,占目前在校留学生比例的8.71%。其中有225名本科生,占比74.26%,另有35名硕士研究生、36名博士研究生和7名进修生。在接受调查的群体中,院系一线工作人员和留学生对北京大学留学生管理服务整体水平的评价分别为3.45分和3.22分(满分5分,本文涉及的各项评分的满分均为5分),仅有6.06%的老师和8.58%的学生对此给出了最高评价。根据调研数据,本文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北京大学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现状。

(一)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

1.保障机制问题

1)协同水平有待提高

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关涉学校诸多单位,相关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效果取决于各单位协同工作的水平。高校涉及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相关单位可划分为行政服务、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三个系统,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在北京大学,学校层面设留学生办公室(隶属于国际合作部),全面负责留学生各项事务的协调处理,院系层面一般主要由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务办公室两方面负责留学生教育服务管理事宜。[4]

目前,由于管理主体过多、各主体之间职责划分不清等原因,高校普遍存在留学生管理服务相关单位之间沟通渠道不畅、协同效率不高等问题。以北京大学为例,接受调查的院系工作人员对学校相关单位在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上的协同情况的整体评价较低,平均分为3.33分,仅有3人给出最高评价。协同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不仅降低了留学生日常管理服务的质量,而且可能导致在遭遇突发事件时,相关单位之间沟通不畅,无法对事件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

2)制度建设尚需完善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在留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工作存在一定问题。在接受调查的留学生群体中,认为自己很清楚校规校纪的学生仅占9.57%。此外,有59.08%的学生认为校园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应该发布英文版,以便中文水平有限的学生了解学校规程。据调查,在院系层面,只有6个院系针对通用的学生管理制度出台了相应的外文版本。这种现状不利于各项校园规程在留学生群体中的普及,为留学生管理工作留下了隐患。

2.资源投入问题

接受调查的院系工作人员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人力投入不足(66.67%)、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足(51.52%)、资金投入不足(48.48%)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45.45%),另有12.12%的老师认为学校相关的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

1)人力资源投入

本次接受调查的院系当中,大部分院系都设有专任辅导员岗位,但仍有超过1/5的院系没有配备留学生专任辅导员。此外,参与调查的老师对自身能力素质的评价也处于一般水平。在语言能力方面,院系相关工作人员对自身英语水平的评价为3.39分,其中,有8位老师掌握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24.24%),但第二外语的应用水平整体较低,评分为2.50分。在业务能力方面,参与调查的相关工作人员中有63.64%的老师未从事过有关留学生管理服务的理论研究工作,且没有任何一位老师在相关领域发表过研究论文;从参加相关业务培训的情况来看,院系相关工作人员当中,有45.45%的老师没有参加过境

内相关培训,只有12.12%的老师有过境外培训的经历。综合上述分析,北京大学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在人力资源投入的规模和质量上存在明显不足,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2)基础设施投入

基础设施投入是高校开展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保障。当前,这一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留学生的住宿安置问题。本次调查显示,69.64%的留学生住在校园外的学生公寓,还有27.39%的学生在自租房及其他地方居住。留学生起居活动分散化的特点增加了高校对留学生的管理难度。

3)教育资源投入

调查发现,留学生群体对学业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和心理辅导等发展性指导的需求较大。在接受调查的留学生中,有59.74%的学生表示自己需要学业辅导,有55.78%的学生表示自己需要职业规划指导,有25.74%的学生表示自己需要专业心理辅导。在接受调查的院系工作人员中,有2/3的老师表示所在院系开展过针对留学生的学业辅导,有36.36%的老师表示所在院系开展过针对留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有2/3的老师表示所在院系开展过针对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部分院系没有针对留学生开展过任何一类辅导工作。综合上述分析,北京大学在留学生的专项辅导工作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二)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效果评价

1.解决留学生各类问题的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当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困惑时,有81.19%的学生会选择通过求助同学解决问题,选择求助学校留学生办公室的学生占比49.17%,选择求助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占比35.31%,选择求助院系教务的占比34.98%,选择求助任课教师的占比23.10%,而选择求助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的仅有16.17%。在上述渠道中,有53.14%的学生选择优先求助同学,这说明超过半数的留学生不会优先选择留学生管理服务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当前校内留学生管理服务渠道不够畅通,院系在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中的职能发挥存在严重欠缺。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存在,不仅会导致校级留学生管理部门管理压力增加,也会致使院系对留学生的凝聚力减弱。

2.对院系工作队伍的评价

在接受调查的留学生中,有10.8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自己的班主任或辅导员是谁;69.64%的学生表示班主任或辅导员曾经帮助他们解决过学业问题、生活问题、职业规划问题或情感问题等,其中又以学业问题和生活问题居多;47.19%的学生表示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其产生过较大或很大的帮助,但表示没有任何帮助的学生比例也达到了12.54%

上述数据说明,班主任和辅导员在留学生群体中的存在感较低,帮助效果一般,且能发挥指导作用的领域比较有限。此外,班主任和辅导员对留学生开展深度辅导的频次不够,有30.36%的留学生从来没有和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过深入交流。

3.留学生融入校园生活的情况

1)留学生对校园生活的适应

本次参与调查的留学生对自身适应校园生活的评价的平均分为3.74分。在接受调查的303名留学生中,共有240人按照要求参加了新生入学教育,另有超过1/5的留学生未按要求参加;而在参加新生教育的留学生当中,有54.17%学生认为新生教育对自己适应校园生活的帮助较小。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对自身适应校园生活的各项指标的评价由高到低分别是对学校及周边环境的适应程度(4.06分)、对中国学生生活习惯的适应程度(4.02分)、对中国文化的适应程度(3.92分)、对学校课堂教学和学术氛围的适应程度(3.79分)和对校园文化生活的融入程度(3.62分)。

2)中外学生之间的互动

根据调查结果,有58.42%的学生表示与中国学生交流较少。对于是否有增进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愿望一题,接受调查的留学生给出的评分为4.35,有54.79%的学生具有十分强烈的交流愿望。

综合上述分析,留学生对新生教育参与和评价水平较低,对校园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生活融入程度较差,与中国学生互动交流机会较少,这也从侧面说明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改进高校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趋同管理

所谓趋同管理,是指在尊重文化差异和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外国留学生实施与本国学生趋同的管理方式。趋同管理有助于帮助留学生明确主体意识、缩减留学生与接受国社会之间的心理距离,缓解文化休克现象[5],是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高校对留学生采取趋同化管理方式,绝不是无视文化差异的简单同一性管理[6],高校管理者应坚持求同存异的思路,刚柔并济,通过趋同化管理不断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适应。第一,从事留学生管理服务的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应将留学生当作校园学习生活的主体来看待,同时也要积极引导留学生做好自身角色定位,不过分将自己差异化。第二,高校相关部门和院系在颁布、修订各类管理规章时应充分考虑对留学生群体的适用性,并最大程度地提高留学生管理与中国学生管理的制度趋同性,同时,要坚持原则,严格按照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规程管理、教育留学生。第三,加大人力投入,参照中国学生的辅导员配备比例为留学生配备辅导员,为学生提供学业、心理健康和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二)加强协同联动

针对协同机制运行不畅的问题,高校涉及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各单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协同联动,改善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第一,高校各相关单位要各司其职,明确自身管理职责。高校主管领导要统筹协调各相关单位优势资源,科学分工,为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全面保障;同时,也要注意划清机构职能界限[7],尽量避免职能重叠导致的责任分散问题。第二,高校各相关单位要树立协同意识,畅通管理渠道,并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学校各相关部门和院系应定期召开工作协调会,有针对性地解决留学生管理服务方面的问题,健全机制、查补疏漏。第三,高校要依托协同机制,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开展留学生的各类指导、服务工作。学校和院系要积极整合资源,充分调动班主任、辅导员、心理中心、就业中心、各类学生组织等多方力量,通过一对一谈话、讲座、沙龙等方式,对留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工作。

(三)完善队伍建设

高校从事留学生管理服务的相关单位应重点关注一线留学生辅导员的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工作队伍的政治责任感、跨文化交际能力、管理水平、服务意识[8]

第一,要提升语言水平。对于辅导员等一线工作人员来说,良好的外语能力可以减少沟通误差,拉近师生距离,更加高效地帮助留学生适应新环境、解决各类问题。因此,高校应将语言能力作为留学生辅导员选拔和考核的重要指标。第二,要发展业务能力。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和业务培训,引导相关工作人员关注国内外形势、校园热点问题和留学生群体特征的新变化,实时更新学生管理服务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能,并及时总结、反思,以便更有效地应对具体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四)促进双向互动

高校要特别重视中外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积极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跨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性,为留学生融入校园提供良好的国际化氛围。

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和院系应充分动员中国学生发挥带动作用,利用班集体、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帮助留学生尽快克服语言交流障碍、熟悉校园环境、适应中国教育方式和校园学术氛围,顺利度过文化适应期。同时,高校管理人员也要重视发挥留学生的文化主体性作用,促使他们通过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自我价值,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校园。

(五)强化自我管理

高校管理者应从充分尊重留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留学生更多的管理自主权[9],切实提高留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第一,高校各单位应将留学生纳入学生骨干培养体系,将他们与中国学生骨干趋同培养。在选拔、任用和培养留学生骨干的同时,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关注国内留学生(即入学前曾在中国接受过长期教育的学生)对群体的带动作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195名学生(64.36%)在进入北大学习前,曾在中国接受过教育,其中有86.67%的学生表示自己曾帮助其他留学生解决过学业、生活、人际交往、情感等多方面问题;而其余的108名留学生中,有75.93%的学生表示曾受助于那些在中国接受过先前阶段教育的留学生。第二,高校相关单位应重视留学生班集体和自组织的良性发展。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引导留学生组织在学校各类规程的框架下建立具有特色的组织管理制度,同时赋予留学生组织适当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并给予相应支持,让这些组织充分发挥创造性,为高校开展留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研究新方法、开辟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协会.

[2]宋卫红.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6: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Z],2010-10-24.

[4][7]冒大卫.浅析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机制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1(1):93,94.

[5]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于1960年提出,是指个体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后由于脱离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系统而产生的深度焦虑。

[6]王剑军.论间性文化观和趋同管理视域下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1(8):35—36[8]伊鸿慧.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8):9.

[9]于淼,李国栋.试论人文关怀视角下的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J].继续教育研究,2010(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