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成就伟大的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全世界的华人为之振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一句话非常简洁,但是清晰、高度、科学地阐述了健康和小康的关系。去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10月“健康中国2030”发展纲要颁布。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充分证明,健康事业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健康是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也是老百姓的最高需求。
然而,当今中国医学发展水平与公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医疗和健康服务能力需要加快发展。目前临床大夫开据的西药处方里,95%以上的药物最早的知识产权都是源于国外,有17年的专利保护期;医疗装备尤其是大型医疗装备,95%源于国外。因而,我们要加快药物创新和医疗器械研发,降低诊疗成本。临床上任何一种疾病都有相对应的临床路径和规范指南,我国在国际上临床路径和规范指南的贡献比例低于5%,这与我们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医疗资源中医联体面向社区是一方面,未来还包括远程医疗、医疗物联网、移动医疗,我们要优化医疗资源和服务模式,改善就医难题。另外,我们还要加快培育大健康产业,带动健康经济增长。当前,健康经济对我国GDP贡献是7%左右,国际上发达国家一般在15%,美国接近25%。
我国每年有430万新发肿瘤病人,年死亡人数为280万;有2.7亿高血压患者,1.6亿高血脂患者,每年有38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有超过1亿的糖尿病患者,还有1.5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有2000多万出生缺陷患者;有8000多万人乙肝病毒感染。另外,还有我们熟悉的SARS、禽流感、结核病、艾滋病、手足口病等传染病。这些疾病的防控是我国实现健康中国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北京大学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承担的责任,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纵观100多年现代医学发展,临床上诊疗的任何一项新技术、新装备、新药品的应用都是医学科技创新的结果。从最初的一个听诊器,一把手术刀,一台显微镜,几种抗菌素,发展到今天的核磁、彩超、CT、PET-CT、加速器、机器人、微创、靶向治疗等,都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和学科交叉的成果。
一、北大医学的战略方向
对北大的医学人而言,北医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根、我们的精神家园,但北大医学是一个发展战略和思路。北大医学,就是要突破行政围墙,打破学部和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医学整合北京大学所有和医学相关学科发展的资源。包括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学和人文结合,利用光学、电子、材料、纳米技术、生物信息、大数据、人文等学科协同发力,推动医学发展。医学既可以成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多种前沿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医学亦可以成为一个出口,承接多种前沿先进技术的落地和应用。
依托北大医学发展战略,提出“临床医学+X”发展计划。重点是围绕临床医学重大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临床学科和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的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研究,解决医学界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提高我们的临床诊疗水平。“临床医学+X”计划的推进,一方面可以推动北大临床医学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临床问题的牵引,带动工学、理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
二、北大医学的历史积淀
北京大学医学部,今天已走过近105年的历史征程。目前,在北大医学部临床医学体系里,有北大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北大口腔医院、北大肿瘤医院和北大六院这6所直属附属医院,还有
4所共建附属医院和14所临床教学医院,是我国医学界中最大和最好的临床医疗体系之一。目前,北大医学部拥有中国最好的运动医学、生殖医学、肾内科、泌尿外科、骨科创伤、血液病、口腔医学、消化道肿瘤、精神疾患等十几个优势学科,是“临床医学+X”发展过程中最强大的优势资源。
从北大医学部这所医学摇篮走出的优秀医者,包括中国第一位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先生,她研制的青蒿素拯救了几千万人免于疟疾伤害。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先生,她给无数家庭带来新的希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神经外科专家王忠诚先生,全国抗击非典英雄、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先生,著名免疫学家、原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巴德年先生等,他们是无数北医学子的优秀代表,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医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三、北大医学的发展重点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它即将成为国家健康大数据研究院。我们将建立和发展北京大学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分子影像中心、智能医学中心、医学交叉研究院、屠呦呦创新药物研究院等。
北大医学根据国家大健康战略,推动全科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等急需短缺专业发展。因为今天的大健康战略不仅仅关注疾病的诊断治疗,还要关注从生命形成的第一天起到人生终点的整个生命周期。
北大医学将加强生物医学工程、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干细胞和组织工程、医学免疫、神经科学等前沿学科的布局,并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发展北京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心血管病研究中心。
北大医学将建设和发展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为国家的全球健康战略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支撑我国“一带一路”发展的公共卫生需求。
北大医学还将建立北大医学论坛,搭建一个高水平和国际化医学交流平台。
北大医学的人才培养将立足于首先培养卓越优秀、具有临床胜任力的临床医生,优秀的药物研究、公共卫生、护理专门人才,更要培养面向未来医学、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精英人才。这些人才具有临床优、基础厚、后劲足、科研强、通识宽、国际化的特点。他们将成为我国在现代医学发展中,杰出的临床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和优秀的社会人文学家。
北大医学将重视发展医学的另一只翅膀——医学人文,建立医学人文学院,推动医学法律法规、医学伦理和医学传媒的发展。北大医学人应当是既有高超医技,又有丰富人文情怀的人。一个能吟诗作画、弹琴唱歌、熟知文学历史的医者,会更受老百姓的欢迎。
四、北大医学的未来展望
林建华校长提出,要将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一个大学的伟大要依托于它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贡献。而在这三方面,北大医学一定都能够大有所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北大医学将助力和支撑北大实现建设伟大大学的宏伟蓝图。
北大医学既是北大建设“双一流”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医学中心;我相信,未来一定是世界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