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校园传教防范工作探索

作者:曹 璐 范 勇 廖 安 发布日期:2017-04-15

摘要:在高校办学开放化的今天,校园非法宗教活动日益活跃,大学生已成为传教的重点对象,传教人员利用各种手段对高校进行宗教渗透,如何有效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活动,成为日益紧迫的客观现实。文章结合一线工作经验,分析总结了校园传教特点及发现处置技巧等问题。

关键词:高校校园传教;处置技巧

 

随着高校办学的不断开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网络社交媒体、社团活动甚至课堂教学等都可能成为宗教在校园传播和渗透的手段。校园传教是指传教人员利用各种手段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传播宗教思想和价值观的活动。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宗教表现出暧昧、热衷和信仰的心态。这一现象显然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导向,与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驰,也是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校园传教的现状及典型案例

根据《宪法》《教育法》《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除经政府批准设立的宗教院校外,不得在学校中进行宗教活动,不得强迫、诱使学生信仰宗教,不得在学校内进行任何发展教徒、成立宗教团体和组织的活动,学生不得参加非法的宗教组织和宗教聚会活动,教师不得在教学中进行宗教宣传和带领学生参加宗教活动。

(一)校园传教的现状

目前,校园传教活动依然活跃。据有关统计表明,在校师生22%的人多次遇到过校园传教,38%的人遇到过一两次,39%的人没有遇到过。根据相关学者的调查显示,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信教人员不同年份的比例分别为:199813.4%[]200513.58%[]200816.3%[]200921.9%[]201019.1%[],信教人员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考虑到从1999年开始我国实施的高校扩招政策,在校大学生数量激增,说明实际信教的大学生绝对数量也相应大幅增加。此外,地下教会、邪教等非法宗教活动也频频发生,已成为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隐患。

(二)典型案例

案例A北京某大学成功阻止一起校外具有宗教背景的团体入校集会事件

20106月,据公安机关通报,某具有宗教背景的团体将组织大量校外教徒前往北京某大学敏感区域举行名为“目标之旅”的集会活动,届时将有数个教会、数百人参加。接报后,学校保卫部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加强校门管控和重点区域巡防。当日中午1220分起,各校门陆续发现数十人以各种理由企图入校,门卫询问后发现为来校参加集会人员,遂阻止其入校;同时,校内巡逻人员在某敏感区域发现十几名疑似校外人员,经询问后确认为来校参加聚会人员,遂劝其离校。此后,公安人员获悉该次集会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召集,并拟以联谊活动为掩护,其组织者赵某经公安机关批评教育后,承认集会活动有教会背景,并带领来校参加集会的90余人离开学校。

案例B大一新生被同学鼓动参加教会集会活动

2012年秋季,北京某大学大一新生小靳(化名)在去教室的路上遇到一名自称小牛的某学院研究生搭讪,询问其有没有女朋友,对基督教是否了解,并邀请他参加第二天上午在校内某花园的联谊活动。第二天,小靳如约而至。活动一开始,小牛拿出了乐谱和印有基督教介绍的材料分发给大家,介绍基督教的知识和活动,并教大家唱圣乐。巡逻保安员发现此情况后上前询问,了解到小牛是该校某院系研究生,信仰基督教,其余5人均受其邀请而来。该校保卫干部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告知依据我国相关宗教法规校园内不得进行宗教活动。

案例C某大学内一家水果店借销售之机悄然散发宗教宣传材料

小林(化名)在北京某大学内自营水果店打工,水果店在“平安夜”当天售卖“平安果”。为与别家水果店不同,小林每卖一个“平安果”都会附送一张A4纸大小的宣传材料,并说:“上帝爱你、保佑你,圣诞节快乐!”。巡逻保安员看到路上有很多学生扔掉纸张,并发现纸上印有关于基督耶稣的祝福和基督教简介等内容。保安员对周边进行细致观察,发现该宣传材料来自一个水果店。经了解,小林信仰基督教,每周都去教堂参加活动,听教友说校内不允许面对面宣传宗教,所以选择这种隐蔽的方式。学校保卫干部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并告知其店主依据我国相关宗教法规校园内不得进行宗教活动。

二、校园传教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高校传教活动的渠道和形式多种多样,如通过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宗教思想,也有通过举办宗教集会、散发传单等方式进行。前文三个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一线管理者的角度,可从中对传教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校园传教的表现形式

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分为个体传教、群体聚会传教、嵌入式传教及网络传教。

个体传教是传教者通过一对一互动形式对被传教者进行宗教传播的行为。案例B中,传教者通过一对一口头搭讪方式向路人进行传教,并成功将一名同学吸收到下一阶段的宗教活动。口头搭讪能激起大学生对宗教和宗教活动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其关注。这种方式灵活便捷,且难以取证。除了口头搭讪外,个体传播还经常表现为散发宣传品和问卷等形式。案例B中为陌生人,在现实中也有很多大学生是通过亲戚、同学、朋友等介绍,逐渐接触宗教并愈陷愈深,这种方式隐蔽性较强,难以发现。

群体集会是传教活动的一种有组织的高级形式。校园内群体集会的内容主要有学教义、唱圣乐、搞联谊等活动。除校内师生外,也有不少校外人员利用学校场所组织集会。正常情况下,这些集会一般以半隐蔽形式进行。案例A是规模较大的群体聚会传教,数个教会组织的信徒将通过举行各种活动,使信徒之间相互交流信教体会,增进对宗教和团体的认同,并有可能事后通过新闻炒作等方式宣传宗教活动。案例B中,宗教组织邀请非信徒(小靳)参加聚会,通过各种活动体验,对其直接或间接灌输宗教思想,发展新的信徒。另外,一些教会组织经常在校外举办家庭聚会。群体集会传教的发现有一定难度,处置不当容易引发媒体炒作。

嵌入式传教指以其他活动为依托和掩护而进行宗教思想和宣传品传播的传教活动,这是近年来在高校安全管理工作实践中发现的一种新的传教方式。正如案例C所描述,传教人员在基督教节日“平安夜”期间,售卖“平安果”的同时将宗教宣传材料“嵌入”其中,以达到向大学生暗示宗教意识和传播宗教思想的目的。此种方式隐蔽性较强,方式灵活多样,需引起相关部门进一步关注。

网络传教是近些年来新兴的一种传教方式。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宗教传播也获得了新的途径。网络传教包括开设宗教网站、论坛等形式直接宣传宗教思想,以电子邮件等网络媒体向特定人员、人群传播宗教信息,以及利用网络媒体手段组织线下宗教活动等形式。网络传教开放性强,信息量大,传播快捷,公开和隐蔽结合,渗透性强。宗教团体和教会组织通过建立门户网站或博客,把关于宗教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集中发布到网络平台,使信教和非信教的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公开浏览。有的传教人员通过微信、QQ、电子邮件等网络通讯工具,向特定的大学生群体分享和发送宗教故事、感悟、观点等内容,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建立网上虚拟社区论坛也是网络传教的一种常见方式。这些论坛有专人负责,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且经常就一些宗教问题发起网上讨论,信教和非信教的大学生均可平等参与其中交流和讨论,这种交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信仰和价值取向,增强他们对宗教的认同和归属。还有的宗教团体借助网络手段组织和策划线下宗教活动。通过发布信息、张贴通告等形式,号召大学生在约定的时间地点举行集会等宗教活动。案例A中宗教集会的前期策划和组织,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活动的详细信息在网络上可供信徒们查看。策划此次活动的某宗教团体,甚至注册有自己的官方网站,通过网络宣传手段,该宗教团体发动了数个其他教会的响应参与。

(二)校园传教的特点

从上述三个案例出发,通过对传教表现形式的分析,可总结出当前校园传教活动的几个特点。

1.形式多样。从传教者活动数量上看,可分为个体传教和群体集会方式;从传教的媒介看,有以人为媒介的面对面传教,也有网络传教;从空间上看,有校内传教和校外传教活动、线上传教和线下传教;从传教策略上看,有直接传教和利用其他活动作掩护的嵌入式传教等。在现实中,传教活动往往是多种形式的结合。相对于传统的口头说教、公开散发传单等传教方式,近年来一些新的传教形式逐渐出现并呈发展态势,如网络传教、嵌入式传教等。这些传教方式隐蔽性更强,影响力更大,对当前高校保卫部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隐蔽性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所有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定宗教场所进行,校园内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因此,在校园里的宗教传播属于违法行为。因此,校园宗教活动只能以地下或半地下的隐蔽形式进行。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管理部门的不断重视,工作措施越来越严格,宗教活动的空间不断被压缩,宗教传播者的警惕性也越来越高,传教活动形式上更加趋向隐蔽。

3.针对性强。校园传教的针对性表现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针对特定人群进行传教。传教者选择在校大学生这一特定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大学生由于好奇心强,价值观也未成熟,缺乏对事物的理性判断,往往成为传教的重点对象,如案例B中的大一新生。为提高影响力和效果,传教活动在地点选择上也具有针对性。传教人员往往选择在学生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域,如宿舍区、食堂、人流量大的路段等,甚至在一些标志性的敏感区域。校园传教的时间段一般集中在中午和傍晚学生下课时间,此时大部分学生都集中于宿舍区或食堂等生活区,便于对更多的学生进行传教,也便于利用人群进行隐蔽。

三、校园传教的发现与现场处置技巧

校园内各类学生社团数量繁多,社团活动日新月异,科技类、文学类、娱乐类、运动类、宗教研究类等社团不断涌现,使得混入其中的传教活动难以甄别,尤其是以个体为单位的传教者身份复杂,包括本校师生、外校学生、社会人员、宗教教职人员等。这导致校园安保工作难度增大。笔者结合一线工作实际情况,结合前文三个典型案例来梳理和总结校园传教的发现及现场处置技巧。

(一)校园传教的发现

在防范和管理校园传教工作中,对传教人员和传教活动的识别与发现是首要环节,也是一切后续工作开展的基础,笔者结合校园传教相关案例总结和分析如何发现校园传教人员。

一线安保人员在敏感区域、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区域加强巡逻、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尤其注意周边的环境、行人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等方面是否有异样。笔者工作中曾发现疑似传教活动的各类异常迹象。比如,某棵树上、某区域的地上和墙上比之前多了奇异的文字、符号、图画、数字等;比如,某人在路上见到行人就拦下搭话,或在食堂某人频繁和不同的人员主动搭话,或者在核实身份时答非所问等人员;再比如,炎热的夏季,某人穿着厚厚的长袖衣裤、戴着厚帽子、衣兜里或包里塞得鼓鼓的等异常迹象都是发现目标的线索。案例A中,策划人员明确了参与者穿着休闲装、在固定区域聚集,以方便参与人员相互识别,但被发现后与安保人员对话时,表述不清、被识破说瞎话等多疑点使得安保人员断定他们是有问题的。

与早期的校园传教相比,当前校园传教在传播过程中比较隐蔽,选择的传教对象也很明确,主要针对在校学生。正如案例B中,小牛直接问小靳有没有女朋友,对基督教是否了解,以联谊的名义邀请其参加活动,为下一阶段的传教工作奠定基础,属于一种较隐蔽的校园传教。可以看出隐约的圣乐是引起巡逻人员注意诱发点,而三五成群的人席地而坐,手持材料、地上放有圣经等方面是巡逻人员怀疑是校园传教的重要因素。

校园传教的时间相对比较规律,一般选择在新生开学、政治敏感期、宗教纪念日等时段前后。当代大学生对于西方节日比较青睐,他们制作和购买庆祝节日的礼物,组织相关活动,这方面的变化应引起注意。正如案例C中,小林就是掌握了这种规律,选择在平安夜售卖“平安果”的同时附送基督教宣传材料向学生传教。这份宣传材料正是巡逻人员发现这起传教事件线索,巡逻人员看到持有材料的师生手中都有“平安果”,注意观察每一个水果店,最终发现目标。

(二)现场处置技巧

待观察确定疑似传教人员后,要进一步摸清参与人的身份,与现场人员进行沟通和干预。进入现场处置环节,必须了解现场人员个人信息、宗教信仰、事情经过等,以便确定传教情况是否属实,并确定传播者属于本校师生、社会人员还是教堂传教人员。确定身份后,在尊重其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身份的人群分别进行解释和教育。

若传教人员属于校内人员(含学生、教职工),要确定其所属院系或工作单位,并依据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及本校相关秩序管理规定对其进行宗教政策教育工作,在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正面的引导。根据掌握的人员身份信息进行通报,若是学生将情况通报给学生工作部门,由所在院系做教育引导工作;若是教职工将情况通报给统战部门,并由其所在单位进行教育引导工作。

若传教人员属于校外人员,需仔细、巧妙地了解其背景信息,例如个人信息、住址、电话、宗教信仰的时间及原因、有无出境历史等具体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本校规定对其进行宗教政策教育工作。在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让其写下不再进入该校传教的保证书,送其离开学校。对于多次进校传教或不听劝说的,交由公安机关对其审查。

此外,对现场人员的身份属性确定后,需仔细判断其传播内容属性,可根据传播内容的属性进行分类处理。

在处置过程中,根据传播的传单、书籍等相关材料判断,若属于传教类型,则按身份属性进行处置;若属于邪教或比较隐晦且具有诱导性的,以传教名义进行非法传播,应多询问和判断,注意传播人语言、神态、动作上的变化。遇到此类以传教名义进行非法传播的,应立即取证并上报上级单位及公安机关。

高校应在尊重师生合法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开展正确的宣传引导。同时,校园保卫部门应熟悉不同时期和不同宗教传教的表现形式及特点,掌握应对传教活动的处置程序和方法,严厉打击校园传教现象,维护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


 


[] 李素菊,刘绮菲.青年与“宗教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 李志英.信教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及成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1).

[] 李志英.关于大学生信教的若干问题[J].科学与无神论,2010(3).

[] 荆学民,林雪原.目前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0(6).

[] 刘成运,韩宇.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以北京为中心的考察[J].人民论坛,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