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青年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及其动因研究 ——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黄诗曼 张书嘉 发布日期:2017-04-15

摘要:研究基于对北大在校生的抽样问卷及对师生的深入访谈,旨在对以北大学生为代表的广大青年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和用网目的进行针对性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展现了青年学生现阶段的用网目的和网络行为的总体分布情况,探索、分析了为什么特定类型网络行为和用网目的会成为主流,而其他则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进而探查学生的网络素养和网络价值观,展现青年网民的网络成长轨迹及网络价值观。

关键词:青年学生;网络行为;用网目的;网络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社会的深度弥散,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到互联网建构的生态圈中。在广大的网民群体中,大学生用网群体是其中最为积极的代表群体。从已有的调查来看,大学生用网群体的用网行为更为多样,使用频率也明显高于全体网民的平均水平。本研究以北大学生网络行为和用网目的为核心展开调查,以探查北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和网络价值观,展现青年学生的网络态度、网络成长和发展需求。

一、研究主题:刻画网络行为、呈现意义锚定

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特定的网络使用主体–––– 北京大学青年学生;聚焦特定的研究主题––––“网络行为”和“用网目的”;同时利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资料–––– 以全校学生为样本的抽样调查,以及对北大师生的深度访谈。基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实证资料,本研究希望达成的目标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描述性的,即展现以北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网民现阶段的网络行为和用网目的是什么;其二是分析性的,即探索和分析为什么某些网络行为和用网目的会成为主流,而其他则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

在定量研究的部分,我们对北大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总计217 份。从性别分布上看,男性占总数的46.5%,女性占总数的53.5%。从学部分布来看,其中人文学部学生占20.8% ,社会科学学部学生占32.7%,经济与管理学部学生占21.2%,理学部及信息与工程学部学生占18.4%,医学部及跨学科类学生占6.9%。从年级分布来看,本科一年级学生占总数的19.4%,本科二年级学生占19.8%,本科三年级学生占30.0%,本科四年级学生占24.4%。总的来说,本次抽样调查的样本选取既考虑了调查研究的科学性、代表性要求,又权衡了课题研究的兴趣所在和样本需要。

除了抽样调查,我们还以访谈的形式对北大青年学生的用网行为和目的进行了访谈调查研究。本次访谈的对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各院系教师和学生家长。其中,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人数为18 人,既有高年级、也有低年级,生源地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均有分布。受访的北京大学老师为3 人,分别来自社科、理科、人文院系。受访的社会人士为4 人,均为北大青年学生家长,分别从事教育、医疗、商业、行政部门工作。概括而言,本项课题使用的访谈素材,覆盖全面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实证调查:以北大学生为例看网络行为及动机

(一)自评用网时长与机构监控数据的差别较大

问卷调查显示,“28 小时”是学生自评用网时长的主要分布区间,其中“46 小时”占总数的30.4%,其次“24 小时”占24.9%,再次“68 小时”占20.3%。而从样本分布的极端值来看,“2 小时以内”的人数要少于“1012 小时”“12 小时以上”的人数。由此可以看出,样本中用网时长的分布呈现出偏态分布(向长时区的偏向)以及“长尾”趋势(在长时区中的分布)。

而根据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提供的数据,2016 年度北京大学学生日均上网时长在13 14 小时。对比问卷数据与该数据,两者较为显著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问卷抽样误差的可能,其中有两点值得探讨。其一,北大学生总体对自身每日上网时长可能存在低估的情况;其二,存在“联网”状态非自觉性和“上网”主动性的差异,前者是网络使用的基本条件和预备状态,而后者才是主动获取信息和积极使用的状态。综合两点来看,一方面一些零碎的、习惯性的用网时间可能被忽视,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连接网络的状态日趋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

(二)不同类型网络应用的流行性存在显著差异

在问卷调查中,通过北大青年学生对不同网络平台使用的频率的测量,我们可以推断出不同网络平台在青年学生中的流行度高低。在网络平台的使用上,北大青年学生使用频率最高(即自评为“很多使用”)的是即时通信软件(QQ、微信等)、网络搜索引擎(百度、bing 等)、网络交易平台(支付宝、微信支付)、网络音乐平台(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等)、电子邮箱等,均有超过70% 的学生自评为“很多使用”或“较多使用”。

使用较为频繁的包括电子论坛(未名BBS,猫扑,天涯,贴吧等)、网络视频平台(AcFunbilibili)、团购平台(美团、大众点评)、旅行预订平台(携程、艺龙等)、外卖平台(美团、百度、饿了么等)、网络学习平台、网络数据库。

而网络文学平台(起点,红袖添香,晋江,创世,纵横等)、网络直播间(斗鱼,战旗,映客等)、网络游戏平台(阴阳师、守望先锋等手机端或PC 端游戏)、实时股票平台这些近年来网民热度激增的形式在北大学生中却并不流行,使用频率在上述形式中处于最低的梯度,均有超过60% 的学生自评为“几乎从未使用”。

综合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方面网络在交流沟通、获取信息、购物娱乐等方面对青年学生生活渗透较深;另一方面,相比于总体用网群体的偏好,青年学生对网络应用平台的选择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三)“信息获取”是用网动机中的排头兵

在网络使用的动机/ 目的这一测量上,我们区分了六种网络行为类型,并通过李克特五维量表对这六类上网动机的重要性进行测量和评估,结果如下表所示:

1 :六类上网动机的重要性测量

 

选项

完全不重要

不太重要

没感觉

较为重要

非常重要

获取信息需要

1(0.46%)

1(0.46%)

6(2.76%)

83(38.25%)

126(58.06%)

学习职业需要

0(0%)

6(2.76%)

13(5.99%)

100(46.08%)

98(45.16%)

自我发展需要

1(0.46%)

8(3.69%)

22(10.14%)

105(48.39%)

81(37.33%)

购物消费需要

4(1.84%)

11(5.07%)

25(11.52%)

119(54.84%)

58(26.73%)

情感表达需要

20(9.22%)

37(17.05%)

56(25.81%)

61(28.11%)

43(19.82%)

休闲娱乐需要

3(1.38%)

7(3.23%)

22(10.14%)

91(41.94%)

94(43.32%)

 

此题中,我们对从“完全不重要”到“非常重要”的五类回答进行了15 的赋分,分数越高表示自评重要程度越高。在上表中,六类上网动机的平均得分是4.1(得分上限为5 分),可以看到在总体层次上,这六类上网动机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依据平均得分对重要性进行的排序从高到低分别是:(1)获取信息需要,(2)学习职业需要,(3)休闲娱乐需要,(4)自我发展需要,(5)购物消费需要,(6)情感表达需要。其中需要程度低于平均得分的是购物消费需要和情感表达需要两项。

在重要性超过平均得分的四类网络行为中,其中三类的用网目的主要服务于信息获得、工作学业和个人发展。由此可见北大青年学生的用网动机具有自我充实性、知识获取性、积极主动性等特点。

(四)“休闲娱乐需求”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值得探讨的是,在问卷调查中,“休闲娱乐需求”排在了“自我发展需求”之前,在六类需求中占据了第三顺位。在后续的访谈中,我们就这一现象对受访对象进行了询问和了解。

我觉得网络娱乐整体而言还是积极的,是一种很好的消遣方式,八卦节目什么的比起其他会让人更加的放松。但是实际上我自己用在这方面的时间没那么多。我觉得在这方面,对我没有太大影响,只是偶尔会让我熬夜。(学生6

我每天花在网络娱乐(主要是看视频,聊天)的时间大概是1 2 个小时,对我有一些影响。积极方面是确实放松了心情,不然每天学习很久会很压抑,当作给自己的奖励。消极的方面,有一点浪费时间的罪恶感吧。主要还是积极的,控制好时间的话。(学生12

不难看出,由于在网络上音乐、电影、小说、游戏各种资源能够更方便地被获取,学生更乐于通过网络寻求使自己放松的途径,在能够有效控制时间的前提下,学生普遍认为网上娱乐有效便捷。并且在网络娱乐形式多种多样的环境下,学生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愉悦身心和调节生活节奏。

(五)线上消费部分替代传统购物的需求

在“购物消费需求”一项,有近55% 的学生认为其“较为重要”。这一方面说明了网上购物对传统购物方式的部分替代和模式更新,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替代/ 更新在北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并非最核心的功能,线下购物并没有完全被摒弃。

在对学生家长的访谈中,也没有出现家长认为孩子网上购物出现极端行为的状况。但在购物网站出现大规模折扣活动时,仍能发现一些学生出现过度消费和盲从消费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网上购物的模式确实对学生的购物行为有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自身理性消费的能力有待提高。

(六)线上沟通尚未撼动线下互动的地位

有趣的是,“情感表达需求”在六类动机中得分最低。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并不能说明情感表达对北大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而言并不重要,而仅能说明依托网络平台的情感表达仍未成为主流。

在后续的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开始使用微信,并且将微信作为主要的线上交流工具。微信提供了能够同时快捷地联系到多个人的可能性,并且对线下交流的时间协调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此外,微博等社交平台使得学生能够很快找到相似兴趣爱好的人,比起在现实生活中更加便捷,能接触到的群体也更加广泛。但在线上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方出现理解偏差、交流深度有所降低等问题。因此,北大青年学生大多认为网上交流仅仅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且信息交流的成分多于情感沟通的成分,人际沟通、情感表达更常见和更有效的方式是传统的、面对面的沟通。

就线上交流对线下交流的影响来看,访谈者认为线下交流频率的减少并不能全部归因于线上交流,线上交流反而是线下交流的帮助和补充。

访谈者:在您看来,网络行为的不断增多,是否意味着在线下的人际交往会缺少很多?

确实会减少现实的人际交往,但并不是完全因为网络,大的环境如此,所以网络不该背锅。(学生5

不是,而是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更频繁、更密切,成为线下交往的重要补充。更多是积极的,借助网络我确实与他人的社交更便利、更频繁,所以有人说我平时很内向,但是在网上很活泼。(学生11

(七)用网动机改变暗示的学生网络成长

在说明了北大青年学生六类上网动机的情况后,我们还想呈现的是,这六类动机是否存在一种随时间的变化特点?进一步而言,这种变化的程度是怎样的呢?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延续对动机的六类型划分,更细化地测量了北大学生当前学习阶段与高中时期相比六类动机的重要性增加程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2 :六类动机重要性增加程度的测量

 

题目选项

没有变化

程度不深

没感觉

程度较深

程度非常深

获取信息需要

3(1.38%)

4(1.84%)

12(5.53%)

82(37.79%)

116(53.46%)

学习职业需要

3(1.38%)

6(2.76%)

18(8.29%)

84(38.71%)

106(48.85%)

自我发展需要

5(2.3%)

6(2.76%)

32(14.75%)

88(40.55%)

86(39.63%)

购物消费需要

9(4.15%)

12(5.53%)

24(11.06%)

88(40.55%)

84(38.71%)

情感表达需要

34(15.67%)

38(17.51%)

74(34.1%)

41(18.89%)

30(13.82%)

休闲娱乐需要

9(4.15%)

23(10.6%)

50(23.04%)

82(37.79%)

53(24.42%)

 

从表格中可以看到,按照每类动机自身的平均得分,从高到低对其重要性增加程度进行排序,分别是:(1)“获取信息需要”;(2)“学习职业需要”;(3)自我发展需要;(4)购物消费需要;(5)休闲娱乐需要;(6)情感表达需要。与前表中的数据进行对照可以看到,当前用网动机的重要性排序与重要性增加程度的排序基本相符。这一现象并不难解释:在高中阶段,在升学压力和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因此对网络的了解和应用的程度不深,而真正对网络加以深入探索和应用主要是从进入大学后开始的。

此表中,得分排序的前三项是“信息获取需求”“工作学习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在这三项中都有超过80% 的学生认为其重要性增加程度“较深”或“非常深”。可以认为,北大青年学生网络成长中,有相当重要的部分是在信息获取、知识习得和自我发展的动机推动下而产生的。在用网动机的重要性中排在第三位的“休闲娱乐需要”到了重要性增加程度的排序中仅排在第五。这是因为,在高中阶段学生课余利用网络进行休闲娱乐的现象已经逐渐普遍化,而相较而言,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发展和知识学习的现象则相对较少。因此,前者有待开发和增长的空间相对较小,而后者则在大学阶段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还需要指出的是,情感表达需要重要性增加程度的得分是2.98,是得分唯一低于3 分的一项。总体而言,学生对该动机的增强感到“没感觉”,即对北大青年学生总体而言,情感表达一项的重要性增加程度并不明显。这印证了上述所说的,对北大青年学生而言,线下的当面沟通和情感表达在网络的冲击下仍然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但是在访谈过程中,线上交流对现实中的交流沟通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这一点被大部分北大学生所认可。

三、管窥蠡测:研究总结和讨论

本研究聚焦北大青年学生群体,针对其网络行为和用网目的展开调查,以探查北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网民的网络素养和网络价值观,展现北大青年的网络态度、网络成长和发展需求。

(一)学生自评用网时长和客观数据存在差异

在用网或联网时长上,北大学生日均自评上网时长主要分布在48 小时区间内,而北京大学计算中心给出的数据则指出学生日联网时间在1215小时之间。这种低估呈现了“联网”状态的非自觉性和“上网”主动性之间的差异。对学生网民而言,一些零碎的、无意识的网络使用可能被忽视,但这也恰恰说明了网络的长时连入和预备使用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网络接入日趋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

(二)学生网民对不同网络平台的使用频率存在差异

在网络平台的使用上,北大青年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即时通信软件、网络搜索引擎、网络交易平台等,而网络文学、网络直播间、网络游戏、实时股票这些近年来网民热度激增的形式在北大学生中却并不流行,使用频率在上述形式中处于最低的梯度。对不同网络平台使用的差异一方面表明了北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中的自主性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根据目的决定网络使用方式,而非盲目跟从热度;另一方面,特定的网络行为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和溢出效应,例如在即时通信软件和社交软件中,已有使用者基数越庞大、后续使用者采纳这一活动的动力更强、收益更大,而在现阶段主要的网络休闲娱乐活动中,青年网民通常以个体化的方式作出选择,而相对较少受到群体的传染和影响。

(三)学生网民能够基于自身需求自主调整用网模式

在网络使用的动机需要上,六类上网动机依据重要性从高到低的排序是:获取信息需要、学习职业需要、休闲娱乐需要、自我发展需要、购物消费需要、情感表达需要。由此可见北大青年学生的用网动机具有自我充实性、知识获取性、积极主动性特点。同时,由于可支配时间的增加和缓解压力、劳逸结合的需求,学生更乐于通过网络寻求使自己放松的途径,并认为在能够有效控制时间的前提下,网上娱乐是更便捷有效的方式。总体来看,学生对各种需求的重要性有自主的选择,同时在每个需求得到满足时也力图找到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

(四)学生网民的用网行为趋于理性成熟

在网络成长、用网动机改变方面,由于网络环境的极大变化,北大学生的用网行为表现出与高中时代较为不同的特征,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渠道增多、互联网的生活辅助作用提高、线上交流更加频繁、网络娱乐方式更加多元化。总之,根据本课题组的相关调研和访谈,北大学生走进网络社会的进程在加快,在利用互联网满足自身学习、生活、发展需要方面具备越来越强的自主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