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文章以“资源本位”分析了高校团学工作的一些负面现象,指出片面追求表面数据、通过向青年学生施加额外的吸引或逼迫,忽视了团学工作的本质,背离了团学工作的出发点,偏移了团学工作的落脚点,必须批判、警惕,提出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氛围建设和能力建设五个方面予以纠正。文章认为,要做好高校团学工作,必须回归和坚持“学生发展本位”,必须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必须引导和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真正起到凝聚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引领青年学生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团学工作;资源本位;学生发展本位
高校团学工作是高校群团工作的重要方面,是高校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有着独特地位和重要作用。高校团学工作,是群团工作、教育工作、政治工作,本质上是人的工作,必须围绕青年学生、关照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引领青年学生。
然而,在当下的高校团学工作中,一些“资源本位”的现象,即为了“做好”团学工作,依靠额外的资源,而忽视了团学工作本身的现象,正在滋长蔓延。“资源本位”滥用了资源,扭曲了工作,脱离了青年学生,丧失了教育力,是团学工作中的歪风邪气,值得批判、警惕、防范和纠正。
一、高校团学工作中的“资源本位”现象
“资源本位”现象,举例来说,以“开具志愿者证明”鼓励吸引同学们提供免费劳动力,忽视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参加运动会可以给予课外锻炼打卡奖励”鼓励吸引同学们报名参加运动会,忽视了体育精神;以“不积极参加,就在奖励奖学金评选中打低分”威胁逼迫同学们参加班级活动,忽视了该活动本身的意义,以“不交社会实践的报告就不得报销”威胁逼迫同学们完成报告,忽视了写报告进行自我总结、思考、提高的意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定义并理解高校团学工作中的“资源本位”,首先要区分在高校团学工作中的两种不同的资源,建立高校团学工作模型。
第一种资源直接作用于工作,为工作服务,为达到工作初衷起作用,决定工作的实际效果。比如举办运动会需要的场地、器材设备,是办好运动会和弘扬体育精神的基础条件。
第二种资源则作用于工作的受众,不为工作本身服务,与达到工作初衷无关,其根据工作组织者的意志,对受众起正或负的作用,与工作机械偶联。比如给予参加运动会的同学课外锻炼打卡奖励,有利于增加参加运动会的人数,但并不直接有助于让同学们领会并实践体育精神。
在高校团学工作中,团学干部使用第一种资源,作用于工作本身,使工作的实际效果达到最好,必要时借助第二种资源,作用于受众青年学生,以辅助、推动工作。
在受众对工作有反作用的时候,第二种资源会间接起到第一种资源的作用。比如,向参加出国经验交流会分享心得的同学发放纪念品。在纪念品的吸引下,会有更多的同学参加交流,参加的同学们也就能听到更丰富的经验。此时的纪念品兼具第一种和第二种资源的身份。由于这种情况并不常见,故我们假设,第一种资源和第二种资源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
图1:高校团学工作模型示意图
所谓“资源本位”,即是团学干部在团学工作中,忽视工作本身,而以第二种资源为本,攫取或是利用已有的第二种资源,将其当成萝卜或是大棒,以直接现实之损益,吸引或是逼迫青年学生适应工作,配合完成好工作,形成需求泡沫,炮制表面繁荣,使团学工作真“叫座”,假“叫好”,只“叫座”,不“叫好”。
二、高校团学工作中“资源本位”的危害
“资源本位”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使得对团学工作的包装修饰,超过了团学工作本身,有以下五点危害。
(一)于资源本身,有匮乏竭穷之虞
任何一级团学组织,任何一位团学干部,其所掌握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有些资源貌似没有成本,无穷无尽,比如志愿者证明,一张纸上盖个图章而已,但是这种资源使用起来更要有负责任的态度。因为这种资源实际上是团学组织、团学干部的公信力。好比国家发行货币,钱印多了就会通货膨胀,对团学工作来说,滥发志愿者证明的后果,就是使团学组织、团学干部的公信力受到损害。“资源本位”,使得资源坐吃山空,涸泽而渔。
(二)于做好工作,有本末倒置之病
团学组织成了收费的养殖场,团学干部把第二种资源当作池子里的鱼,牢牢地看着,同学们把参加活动当作出卖时间精力,过来钓了鱼就走。比如,有的活动,打卡机是全场焦点,同学们签了到就开溜,团学干部们只好发明出签退、上厕所不许带包等等管制措施,造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恶性循环。还有一些开空头支票的变种,比如,组织方利用青年学生想谈恋爱的心理,打起广告,号称参加某活动可以找到心仪对象,给活动披上相亲大会的外衣,结果把同学们骗来了,扫一眼,没看到对眼的,接下来,反而对活动本身避而远之。“资源本位”,使得团学工作被边缘化,空心化,甚至同青年学生对立起来。
(三)于改进工作,有粉饰太平之弊
这种倾向是不自觉的。团学干部和同学们都冲着资源去,不关心工作本身了,自然不会对工作提意见建议,甚至连真实行动和用脚投票的空间也被束缚限制了,很多工作的问题就被掩盖住了。第二种资源装点门面,金玉其外,慢慢长成了一道遮丑墙,越来越高,越来越厚,挡住了忠言良药。问题并不是不存在,而是蛰伏期变长了,烂在了高墙里。“资源本位”,使得团学工作难得长进。
(四)于团学干部,有积重难返之殆
“资源本位”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与“资源拜物教”的价值观,形成共生,通过正反馈,相互加剧,以致落入泥淖,难以自拔。团学干部对资源越来越崇拜、迷信、依赖,思想僵化,头脑空洞,若是少了或是没有了第二种资源,就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资源本位”还会由上级团学干部传递给下级团学干部和同级的其他团学干部,发生级联反应,放大扩散,辗转无穷,愈演愈烈。“资源本位”,使得越来越多的团学干部越来越庸俗,越来越无能,越来越格局逼仄。
(五)于青年学生,有守土失责之咎
青年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这好比小麦的灌浆期,这个时候阳光和水分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的庄稼[1]。“资源拜物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资源本位”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不仅不能做好具体的团学工作,还将“资源拜物教”传播给青年学生,与思想政治引领的核心任务南辕北辙。对功利主义思潮大开方便之门,丢了教育青年学生的立场,扯了立德树人的后腿,推波助澜,错误引导青年学生认识义和利、得和失,扣岔了青
三、高校团学工作中“资源本位”的来源和联系
反对“资源本位”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并不是说对资源天然地有所褒贬。任何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围绕它的目标开展工作,都必须依赖于资源[2]。团学组织也不例外。“资源本位”不是资源自掘的坟墓,不是工作必然的归宿,而是人的物化的结果,有其发生发展的诱因和土壤。
“资源本位”来源于“资源拜物教”的错误价值观。所谓“资源拜物教”,指的是资源由团学干部输出给青年学生的表象,掩盖了团学干部利用资源做好团学工作,关照青年学生、服务青年学生、引领青年学生的本质,第二种资源似乎具有了决定团学工作的神秘力量。团学干部被“资源拜物教”占据了头脑,蒙蔽了双眼,束缚了手脚,理想信念蜕化变质,忘了团学工作的初心,失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资源本位”也会来源于周遭同侪的“大染缸”,来源于上梁不正下梁歪。身边的同事挥舞着资源的萝卜和大棒,工作干得“热火朝天”,上报的统计数据一个比一个光鲜,令人眼红心痒,上级领导定下强硬冰冷的指标如芒在背,团学干部曲高和寡,不得不随波逐流、与世沉浮。
“资源本位”还会来源于受众青年学生。面对一场活动,青年学生,作为参与者,第一反应是想着能捞到哪些直接的好处,如果道不出个一二三四,就没有积极性。下有所欲,上必甚焉。团学干部作为组织者,只得俯首称臣,投其所好,去寻找、挖掘、使用资源,不然就办不成事,交不了差。
但是,物必自腐,而后虫生。导致“资源本位”的,最关键、最根本的是团学干部自身的“资源拜物教”在作祟,是自身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认识不牢固。高校团学工作中的“资源本位”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同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资源本位”是党政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胚胎。官僚主义和不走群众路线往往是作风问题的一体两面。在高校团学工作中,官僚主义就是做青年官,不做青年友,不走群众路线,就是脱离青年学生。“资源本位”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根据是否掌握资源,是资源的提供者还是接受者,将青年学生和团学干部生生地割裂开来。
“资源本位”是团的领导机关的“机关化、行政化”问题的影子。“资源本位”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使得资源成为开展工作的核心,资源从仆人变成了主人,从工具变成了目的。团学组织和团学干部掌握的资源有多寡,团学组织就有科层上下,团学干部就有级别高低。越是把“资源本位”奉为圭皋,团学干部开展起工作来,就越想升官,越想攫取资源,越依赖资源。在团学组织和团学干部内,分工不同变成地位贵贱,资源崇拜催生出级别崇拜。
“资源本位”是高等教育功利化的孪生姊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趋向日益凸显。其于科研工作者,表现为钱颖一教授所说的功利主义,于学生,表现为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于团学工作,则表现为“资源本位”。第二种资源以其对受众有直接现实之损益的特点,无疑极大地满足了功利主义思潮市侩物质、狭隘短视、急功近利的要求。
四、高校团学工作中“资源本位”的纠正举措
与“资源本位”相对的,是“学生发展本位”。“资源本位”着眼于当下,着手于第二种资源,而“学生发展本位”则着眼于未来,着手于工作本身。
所谓“学生发展本位”,即是在高校团学工作中,以青年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为本,既倾听他们的心声,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把准时代的脉搏,引导青年学生的长远发展,既做好服务者,又做好引路人,想方设法使第一种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从供给侧改革工作,让工作适合且不迎合青年学生,真正使团学工作既在当下“叫座”,又在未来“叫好”。
在高校团学工作中,要纠正“资源本位”,回归和坚持“学生发展本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点着力。
(一)固本培元,扶正祛邪,为精神补钙
团学干部要认识到“资源本位”的危害,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反思查找自己的问题。想一想自己在工作不受青年学生欢迎的时候,是维持工作本身不变,而加大第二种资源的力度,提供更强的吸引或逼迫,还是向受众青年学生问需问策,从供给侧改革这项工作的开展。团学干部要守住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和底线,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青年学生的根本利益和终身全面发展之所在,自觉警惕和拒绝“资源本位”,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同“资源本位”作斗争,不断地在实践中锤炼自己,改造自己,在资源、困难和不良风气面前,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抵抗力。思想建设是纠正“资源本位”,回归“学生发展本位”的压舱石。
(二)重心下沉,直面问题,从导向把关
要下沉团学干部的考核评价、选拔任用机制的工作重心,发挥好激励约束作用。打造合理的容错试错纠错空间,不搞唯数据论的政绩观,既不搞面子工程、形式主义向上级展示,也不盲目逢迎青年学生,不讲原则地满足部分学生不合理的要求,“贿赂”青年学生换取“好评”。团学干部能不再汲汲营营于表面数据,不再需要资源做保护伞,敢于实事求是直面问题,勇于开拓进取改革创新。要以工作是否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值认识,是否有利于培养和提升青年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凝聚青年学生、团结青年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青年学生群像,作为考核评价、选拔任用团学干部的重要依据,提拔重用真正以青年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为本的团学干部,正确对待和处理团学干部犯的错误。组织建设是纠正“资源本位”,回归“学生发展本位”的风向标。
(三)足履绳墨,令行禁止,用制度扎笼
围绕责任设计制度,围绕制度构建体系[3]。针对不同的工作,区分第一种和第二种资源,严格分析第二种资源使用的利弊,比较并评估第二种资源使用的必要性,严格审批和管控第二种资源的使用力度和方式方法,拓宽来自上级团学组织、受众青年学生和社会的监督渠道,严格监督第二种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保障违规惩戒的公正性、强制力和威慑度,使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制度建设是纠正“资源本位”,回归“学生发展本位”的红绿灯。
(四)齐抓共管,标本兼治,促环境正风
一所高校、一个社会的风气,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着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教师干部和青年学生的学习、工作和成长。坏的风气就像雾霾,穹顶之下,人人都是受害者,人人都是排放源。“资源本位”同弥漫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环境互为表里,互为因果,具有着广泛而顽固的社会联系。要根除“资源本位”,还需在团学工作之外多下功夫,协同作战,打出组合拳,解好综合题。氛围建设是纠正“资源本位”,回归“学生发展本位”的净化器。
(五)学而不厌,孜孜不倦,给头脑充电
以“学生发展本位”开展工作,而不以“资源本位”开展工作,是对团学干部业务能力的巨大挑战。完成这一挑战的唯一出路在于不断地学习,扩展视野,武装头脑。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团学工作的指导理论和经验教训。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策划总结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评估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事务性工作处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要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向时代学,向历史学,向前辈学,向身边人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结合思考,广泛学习,深入思考,积极实践,知行合一。能力建设是纠正“资源本位”,回归“学生发展本位”的加油站。要从以上五个方面,让团学干部面对“资源本位”,做到“不敢、不能、不必、不想”,敢于、勇于、善于用“学生发展本位”的态度和方式开展工作,勠力同心,聚力攻坚,有信心、创条件、想办法,为高校团学工作矫枉纠偏,正本清源。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6-12-8.
[2][美]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闫蕊,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286-287.
[3]习近平.关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说明[EB/OL].(2016-11-2)[2017-3-3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02/c_1119838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