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推进共青团改革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部分,是使共青团焕发生机活力的重要举措,而共青团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于加强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建设。文章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基层团学组织制度建设为例,在深入分析“团学联”模式利弊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中资源配置理论,着重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团委独立主体化地位与推进基层学生会自主化运作的重要意义,以期为当下高校共青团改革的推进提供经验。
关键词:高校团学组织建设;资源配置理论;基层院系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团会议上指出,群团组织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1]。推进共青团改革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部分,是焕发共青团生机活力的重要举措,而共青团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于加强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建设。文章希望通过结合《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基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基层团组织建设的相关案例,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基层院系团组织建设的相关问题,以期对当下高校基层共青团组织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
一、现状分析
多年来,经济学院团委本着集中力量、加强引领的方针,形成团学联(团委学生会)的制度设计框架。学院团委与学生会深度结合,同时指导学院研究生会相关工作。学院团学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壹评编辑部、青年志愿者协会、体育部、外联部、学术部、文化部及办公室。学院团委全面领导团学联相关工作。这样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提升工作效率。然而,随着团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团学联组织本身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
(一)定位的双重性增加了专项工作开展难度
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政治性是群团组织的灵魂,是第一位的……必须把保持和增强先进性作为重要着力点……群众性是群团组织的根本特点”。[2]“姓‘党’是共青团之‘魂’,团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担负着‘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团组织必须不断增强政治性,坚决贯彻党的意志和主张,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思想引领作用;‘先进’是共青团之‘本’,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必须不断增强先进性,提升自身的引领能力,从而引领广大青年自觉在实践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而学生会组织则是在党委领导,团委指导下的学生自治组织,其一切权力属于全体会员,代表着全体本科生的权益,是专门服务于本科生的学生组织,[4]是“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5]从团委与学生会自身定位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1.两者的性质不同。共青团组织是党领导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其根本性质是党性与政治性,是党的组织;而学生会的根本性质是自发的群众自治组织。这两者在性质上是具有根本不同的。
2.两者的目标不同。团组织的根本目标是引领广大青年,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主张,促进广大青年在实践中践行党的理论和思想,提升青年的思想认识,帮助广大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而学生会的目标是代表本科生权益,服务大学生生活,这两种目标本身也是不同的。
3.两者的产生方式不同。共青团组织是由党委派产生的群众组织,其骨干接受党组织的委派和任命;而学生会则是由学生自发组织而成,其合法性的来源在于其本身代表学生,由学生通过实质选举的方式产生。
4.两者的负责主体不同。当下共青团改革中虽然强调团组织联系群众的重要功能,但是团组织的干部任命、工作考核、任务布置等方面,是来自于上级团组织和本级党委;而学生会代表包括大陆、港澳台、留学生在内的大学生利益,其组织建立、干部选拔、工作考核等来自于学生代表委员会。
5.两者的覆盖对象不同。《团章》规定共青团组织应当覆盖所有的青年,这一点更在最新出台的《共青团改革方案》中得到了突出强调。所谓青年,对于高校基层院系来说,不仅仅是本硕博学生,还包括处在特定年龄段的青年教师、青年职工群体,而学生会组织本身的覆盖对象应当是学生(在有研究生会组织的体系中学生会覆盖的更应当是本科生)。这两者本身的覆盖面是具有明显差异的。
(二)工作重心的低年级倾向
团学联模式实际上是教学型大学团学工作发展成熟的一种有效模式。当高校研究生比例迅速增加,发展为研究型大学时,在团学联模式下,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引领主要依靠研究生会,虽然会使得研究生会的自主性得到加强,但是团组织对于研究生群体的引领和联系容易减弱。近年来,经济学院团学联组织的工作重心越来越向低年级倾斜。大部分活动针对低年级学生,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活动覆盖力度不够,对于高年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这固然是适应“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能力特点的工作需要,但团学组织骨干人数以大一、大二为主,年龄结构偏低,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学生会代表性与群众性的弱化
在团学联的架构模式下,学生会的代表性得不到有效的彰显,学生自治职能弱化,会限制学生会的代表性与群众性。在团学联体系中,很多学生会自发的组织行为会因为团委学生会的一体化捆绑,易被理解为团委主导,被赋予了更多的官方色彩,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会在很多职能实施过程中束手束脚,不利于学生会自身的良性发展。
(四)架构杂糅造成的人才培养问题
1.学生会骨干培养目标模糊。关于这一点,较有代表性地反映在学生会主席的培养上。学生会主席应当担当学生领袖的角色,领导学生会为同学服务,代表同学权益。团学联的架构中,组织的最高领导者和最终负责人是团委书记,学生会主席实质上是整体框架下最高执行者。团学联架构下,组织对主席的能力需要和培养上,很强的执行力要优先于创造力、决策力和领导力。这会使得主席蜕变为一个高级学生干部,而非一个真正的学生领袖。主席自身的权威也会大打折扣,容易被学生们认为只是团组织的主席,而不是学生组织的主席,学生民主政治实践也会流于形式。
2.团学联学生骨干年龄结构问题突出。由于大三年级的主席领导同年级乃至比更高年级的部长是很困难的,这就导致了当下团学联一般设置4名左右的大三学生骨干担任主席团成员,20名左右的大二学生与少数的大一学生为部长成员。这样的架构对于学生会组织来说是合理的,但是对于基层团组织来说,则限制了团委整体的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也影响了全院青年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不能过多要求大二、大三的学生骨干有效举办出切合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乃至其他青年群体特点的活动,从而引领其思想。同时,这种年龄结构的组成,在梯队建设上,给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骨干进一步的发展造成了制约,造成了学生干部不必要的流失。
正是因为以上种种因素,结合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与《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本着夯实基础,加强联动的原则,经济学院团委在本学年探索并正式实施了团委实体化与学生会自主化的基层团组织改革。
二、理论论证
(一)经济学中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相关表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6]。在资源有限的假设下,政府配给与市场自发调节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古典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自由放任。1776年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提出,市场会通过“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相关资源的配置,从而实现最优。而随着1933年“大萧条”的发生,凯恩斯通过自己的论述阐明了政府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凯恩斯还是斯密,都承认市场的无形之手始终都应当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960年科斯研究发现,政府只要做好产权界定,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便可以有效地避免市场调节的外部性弊端,从而促进整个市场的完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市场活力,同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经济学理论在社会治理层面的应用
其实社会治理与资源分配有着同样的原理。面对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指望依靠计划经济体制的全能政府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此,我国政府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更为强调简政放权,实施负面清单。政府做好关于立法和行政的界定,而其他的很大一部分社会治理交给社会自组织去自行管理,从而培育良好的公民社会氛围。当下的PPP建设发展模式(即公私合作模式)也可以看作是基于这种模式的有益尝试。公民社会的良好发展,有利于润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为政府与群众间可能存在的张力提供缓冲地带。同时,良好的公民自组织有利于帮助社会整体的高效运行,从而激发民间活力,提升整个社会的创造力。这一理论具体到高校基层院系团学治理层面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团委更像是政府,而学生会则更像是企业或者行会。
(三)新形势下的理论和实践推演
1.团青比例控制下的团委工作建设
团中央与教育部联合下发的《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用2—3年的时间,使发展团员和团员管理实现有序规范,团学比例逐步下降”,“用3年左右时间将初中、高中阶段毕业班团学比例分别控制在30%、60%以内。”[7]大学生基本不是党员就是团员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我们将要面临团员占少数、青年占多数的新型大学生群体。团员群体与青年群体的不重合,从实际层面增加了团学联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团委活动对于团员的要求和对于青年的要求是有所区别的。对于团委的学生骨干,一个最为基本的条件是必须是团员,而学生会干部则不必是。团员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的参与主体也将产生较大差别。因此,只有加强团委的独立主体地位,同时适当地提升学生会的自主性,才能够适应在团青比例控制这一新形势下团学工作的特点。
2.团委覆盖范围的扩大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校基层团组织要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针对高校内的青年教师和青年职工等群体,各高校校级团委须专门成立相应团组织,积极建立交流沟通平台和机制,加强联系服务引导;注重促进青年教师密切联系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提高。”[8]该《改革实施方案》将团委的覆盖群体扩大,由单纯的学生群体扩大到了整个在校青年群体。如果学生会的代表性和团委的主体地位得到增强,就能更好地提升基层团组织的群众性,加强基层团组织对于基层青年的政治引领与思想教育。
3.“双一流”进程下的学生国际化
随着我国提出实现“双一流”目标,国内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越来越高。留学生(甚至港澳台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经济学院留学生比例已接近10%,港澳台学生比例超过2%。关于这些学生群体的引领、组织服务工作,建立由学生自组织自发开展、团委间接指导的工作机制,更加符合机构属性,贴近学生特点。
三、实际案例
(一)相关综合型大学团学组织制度调研
前期调研了解到,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11所高校中,除人大与厦大为团学联结构,其余高校的团学组织大多以团委—学生会形式构建。从实践中看,通过团委—学生会构建,有利于高校共青团从不同角度出发,各有侧重开展工作。
(二)本校社科学部院系层面团学工作制度调研
经济学院团委对本校经管、社科学部的若干基层院系也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大部分学院人数较多的院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团委学生会自主独立的运行模式,但是具体形式上略有不同。其中有的学院将青协独立出来,与学院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并列直接接受学院团委的领导,有的学院将新闻中心与职业发展中心独立,打造学院团委、研究生会、学生会、新闻中心及职业发展中心的“五位一体”的运行模式,还有的学院通过使学院研究生会、学生会、常代会主席成为学院兼职学生团委副书记,从而加强对三会的领导。以上的种种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团委的政治性与学生会的自主性之间如何调和的矛盾,为经济学院开展团学工作改革提供了借鉴。
四、改革方案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经济学院进行了团委的实体化改革与学生会的自主化改革。
(一)组织机构定位
经济学院团学改革首先对团委与学生会的定位进行了基本阐释。学院团委主要负责学院学生的思想引领,要加强自身政治性、先进性与群众性建设。而学院学生会则应当在团委的指导下开展更为贴近同学的相关活动,丰富学院学生第二课堂生活,与此同时,提升学生会本身的代表性,代表最广大同学的切身利益,为同学们服务。
(二)团委实体化改革
1.总体原则
经济学院团委实体化改革,秉持加强基层团委基层战斗力,提升团委学生骨干建设梯度,逐步提高团委工作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提升互联网、新媒体运用能力,加强团委、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的指导思想,对自身的学生骨干选拔、部门设置进行了改革。
2.人员选拔
学院团委骨干招募方面将打通本硕博选拔体系,拉长团队建设梯队,覆盖学院各个年级学生,从而加强团委组织的工作覆盖面,同时为开展覆盖其他在校青年群体工作提供基础。
3.部门设置
在部门设置方面,学院团委下设组织部、宣调部、社会实践部、志愿者工作部、团校秘书处及新闻中心六个部门。其中,组织部将着重加强学院团委工作的政治性与先进性,提升学院团委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把握度,加强学院团委引领学生思想,提升学生政治性的目的;宣调部将宣传与调研相结合,使团委工作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团组织与学生的联系,倾听学生声音,同时加强基层团组织自身的理论研究能力;将社会实践与志愿者工作作为两个团委的部门,通过提升基层团委对志愿者工作与社会实践工作的管理力度,促进实现团员—社工—志愿者的联动。同时,将志愿工作与网络媒介的紧密结合也有利于提升广大青年投身志愿服务的积极度。团校秘书处则将培训点放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当中,加强工作的政治性与思想性,从而做好大学生团员的思想引领工作。增设新闻中心,通过运用微信平台、网站平台等多种新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形式,线上工作与线下相结合,拓展工作平台。
(三)学生会自主化改革
强化学生会的自主管理意识。在加强学院团委指导的同时,逐步建立学院学生会主席团负责制,使学生会成为深入同学生活、贴近同学日常需求、代表同学利益的自主化学生自治组织。增设留学生部,选拔留学生担任部长,更好地代表留学生群体利益。同时,学院也将继续加强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推动“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9],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会对于学生参与民主政治实践的育人功效,也从另一方面加强基层团委的群众化,以增强学生会组织活力带动整个基层团组织活力的提升。经济学院团委实体化改革的实施,初见成效,较为有力地加强了团组织的活力与战斗力,从而达到基层团组织“强筋健骨”的功效。经济学院希望通过加强自身基层团组织建设,做好广大青年与党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更好地服务青年学生。
[1][2]中央首次召开群团工作会议习近平讲话[EB/OL].(2015-7-7)[2017-3-30].http://news.youth.cn/sz/201507/t20150708_6836473.htm.
[3]李豫琦.找准定位推进共青团事业改革创新发展[EB/OL].(2015-9-20)[2017-3-30].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5-09/22/c_1116644708.htm.
[4]北京大学学生会章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会章程.
[5][8][9]共青团中央,教育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Z].2016-11-21.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17-3-30].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15/c_118164235.htm.
[7]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Z].2016-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