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大青年研究》编委会2017年度全体会议发言摘要

作者:编委会 发布日期:2017-04-15

会议时间:2017年1月16日

会议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月光厅

会议摘要:

 

主编、青年研究中心主任 蒋广学

1.杂志年度总体情况

2016年,《北大青年研究》全年共编辑出版4期杂志,120余篇文章,逾70万字,推荐外发65篇,其中核心期刊14篇,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势头。

一是紧密贴合时事热点,关注学生工作实践。一方面,结合年度发生的重大事件设立相应专题,使杂志成为把握实时动态、实现理论转化的桥梁;另一方面,充分重视学生工作实际及基础日常性工作的研究,力求以常规工作为起点、为依托,对高校育人工作进行思索和探讨。二是拓宽作者队伍,优化作者结构。目前除学工系统的干部教师之外,学校党政、教学、科研、教辅、管理、后勤等各部门和各系统的相关老师也积极踊跃投稿,进一步体现了研究结构的立体化与多元化。三是扩充编辑队伍,提升专业水平。杂志的编辑队伍在原有学工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面向学校实际工作部门吸纳和扩充队伍。在稳步做好专职、兼职编辑队伍建设和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打造出了一支业务扎实、学术严谨的编辑队伍。

 

2.2016年度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是响应时代精神,大力倡导并践行“全环境育人”理念。青年研究中心近年来一直在倡导“全环境育人”理念,并不断在实践上验证、在理论上完善。杂志通过拓展研究领域、优化作者和编辑队伍、丰富专题设置、封面宣传等多种方式,进一步突出育人工作的整体要求,进一步凸显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环境育人的时代价值。二是坚持创新原则,进一步提升杂志平台的综合育人功能。杂志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工作理论探索和实践交流的基础平台,而且已逐渐成为全校性的育人工作的交流平台。三是服务发展需求,加强交流与合作。一方面,通过加强与校内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广纳各部门、各领域研究成果,共同夯实北大学生工作和青年工作理论阵地。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杂志文章外推数量继续稳步增长,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更好地展示了北京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3.2017年度工作展望

2017年,我们要向新的标准努力:一是在确保质量和规模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专题研究与实践思考的特色,推出更多来源实践、服务实践的理论成果。二是继续加强专业化建设,促使杂志办刊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通过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拓宽理论视野、加强方法研究,丰富作者队伍,提升研究质量。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搭建好全环境育人工作交流平台,充分发挥杂志在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过程中的独特整合作用,产出更多具有实践指导性质、北大特色水准、全国示范水平、世界一流层次的理论研究成果。

 

编委、《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寇红江

围绕主题我想谈几点思考。第一,强调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不要忘记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政治素质仍然是人才的首要素质,思想政治为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提供极大的精神动力。如今的国际竞争日愈激烈,思想政治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在创新国家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有所作为。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当与创新人才培养形成共振。宏观上,思政教育创新从理念、手段、方法、平台和机制上,都要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提几点提议。第一,希望我们的刊物能更多聚焦工作中的重难点。第二,刊物应当创新思政教育的话语体系,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专家讲家常话。第三,希望形成办刊的合力,各刊物凝聚在一起,进行交流,互相学习,这有利于我们形成一个整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编辑部副主任 王海宁

《高校辅导员》杂志与《北大青年研究》在这些年形成了比较密切的合作关系,非常感谢《北大青年研究》对《高校辅导员》提供的帮助。《北大青年研究》为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和全新的思路和举措,期待《北大青年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高校思政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从这一角度看,思政工作与创新人才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培养思想道德水平过硬的高素质人才,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

在立德树人大的背景下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思政教育工作应当与专业课教师队伍密切配合,才能实现协同效应。建议:第一,政策支持上,应当探索协同创新的考核体系。第二,理论研究上,做好协同育人理论研究。第三,工作机制上,相关部门相互协调,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形成联动,提升工作效果。第四,发挥先进典型的作用,增强各队伍对协同育人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培育教师队伍的职业理想。

 

编委、《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陈九如

编委会的举办体现了北京大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也体现了对《北大青年研究》这一刊物的重视,这让我们这些杂志人感到温暖。《北大青年研究》与《高校辅导员学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为我们办刊提供了帮助与指导。在新的一年我有两点期望:一是《北大青年研究》能够刊登更多发挥北大学科优势与资源优势的优秀稿件,让我们从中得到更多启发。二是希望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合作更加紧密。

 

编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周文辉

我们的刊物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因此我比较关注研究生方面的问题。会议的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而这一点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非常重要。我建议各刊物可以聚在一起互相介绍办刊理念和约稿要求,各种刊物针对不同的受众,因此有不同的特点,互相交流有利于大家互相了解、找准定位。

 

编委、《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毛殊凡

研讨会的主题由2016年的“青年主体性”发展为2017年的“创新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和变革;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的最多的就是创新,北大在网络思政和全环境育人研究方面始终处于创新的前沿位置。

 

《北大青年研究》特约编审 包和春

首先我要为张翼星教授点个赞,在看《北大青年研究》的稿子时,几乎每期都能看到张教授的名字,感谢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能够关注青年的问题,为杂志积极撰稿,而且他的稿子,没有官话套话和严谨的废话,学术性强又能贴近青年学生。如果北大能够多一些愿意为杂志撰稿的老教授,那对杂志的发展将大有裨益,因此希望学校领导能够发动起更多老同志为杂志撰稿,发挥老同志的作用。

作为《北大青年研究》的审稿人,我想就杂志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从2005年创刊到2016年底,一共走过了12年。到第13个年头,我们应该对这本杂志的发展历程有所回顾,理清杂志的渊源和性质,以指导杂志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5年,张彦书记在创刊号上提出了明确的定位:第一,《北大青年研究》是一本校内刊物,是学校内部的平台;第二,研究对象是北大的学生工作,目的是提高北大学生工作的理论水平和科学化层次。2011年,时任北大党委书记闵维方在论文集《创新与发展》的序言中肯定了杂志的定位与功能从创刊开始的6年期间,《北大青年研究》主要发挥了两点作用,一是我校学生工作干部沟通思想、深入认识、展示成果的平台;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发展与持久创新的助推器。这与张彦书记在创刊时的定位一脉相承,用一句精炼的话说,《北大青年研究》是“北大研究青年,青年研究北大”。

在第13个年头,杂志的发展方向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张书记创刊时,关注的是北大内部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建设,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性与稳定性,考虑到发展阶段的限制,《北大青年研究》才成为了一本门槛较低的内刊。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学校内部的现状也发生了改变,原有的定位逐渐不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到今天,应当转变思想,将内刊转变为公开刊物,以解决作者群和稿源的问题,使杂志能有更好的发展。

 

编委、《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主任 卢丽君

这些年《北大青年研究》一路发展,成为北大校内立德树人工作不可替代的平台,是德育刊物发展建设的学习样本。《北大青年研究》难得的一点在于理论和实践的互动,思政教育学生工作的话题很容易泛化、口号化,但这本杂志很扎实,既立足主渠道,又打通微循环,做到了既可爱又可信,同时也大有可为。作为编委会一员,希望我们的工作在2017年再上新高度。

 

编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副主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执行主编 郑端

《北大青年研究》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联系,《北大青年研究》是一本站位有高度、思想有深度,且有特色、有活力的刊物,反映了北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我们将与《北大青年研究》一如既往地紧密联系,转载具有理论分量和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编辑部副主任 余洋

感谢北京大学对《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的帮助,《北大青年研究》致力于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问题,定位清晰,主题突出,坚持问题导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专业支撑,《北大青年研究》有着北京大学多学科的资源优势,能够有效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希望杂志越办越好。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翼星

各杂志刊物都存在着一种新八股主义,按照一定的格式写文章,读来令人感到无味,希望我们的杂志能够尽量克服这种风潮,树立新风。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我想讲几句话,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对学生有感情,只有对学生发自真心地爱护和期待,与学生交心,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问题意识,没有疑问就不能前进,创新从问题来,从独立思考来,从深入研究来。由问题产生兴趣,由兴趣产生独立思考,由独立思考产生扎实研究。我认为做学生工作,培养创新人才,就要从这里做起。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张会峰

创新人才培养是目的,人才培养创新是手段。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我从事第一阵地教学,现在网络对思政教育的影响非常大,但是也不能抛弃第一课堂,完全把阵地转移到网络教育上,传统思政教育与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同向同行,而并非此消彼长。

 

编委会主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叶静漪

2016年,《北大青年研究》不仅继续发挥着青年工作“理论孵化器”和“实践推进器”的重要作用,而且不断加强青年的时代性问题研究,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不仅对北大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还对学校整体协同育人和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改善产生了重要的辐射影响,更在整个高校系统展示出强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这十二年来杂志的发展,离不开大家的努力;我们这一年所取得的的成绩,也是主动适应高校育人工作环境、教育对象的变化,积极调整工作理念、思路、方法和手段所取得的;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不断面临新挑战、面对新机遇,我们要全面、有效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尊重时代,尊重变革、尊重科学规律,并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主动加强协同育人、全环境育人等领域的问题研究。

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需要我们正确定位教育者身份角色、准确“把脉”学生思想动态,从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高度,找准适应和满足需求的切入点和工作创新的突破口。据此,我们应该努力守正创新,立足教育本质和育人核心使命,突出主动协同育人,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大思政”的工作格局。

基于“互联网+”已经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背景的现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在网络上拓展思政教育新局面,更要率先垂范,合理使用网络,倡导深度思考,倡导经典阅读,加强理论研究,发挥协同与整合作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思想观念交锋激烈,网络环境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的杂烩,甚至容易动摇主流价值观的一元主导地位。“信息—观念—价值—行为”这一网络信息时代的育人本质链条同样适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足研究当代青年,才能引领当代青年,我们需要从“信息”这一入口着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规律,并能正确看待、反思现实生活,摆脱狭隘、告别浅薄,树立正确信念、开展自主人生。

关于新一年度的杂志工作,再提几点建议和要求:第一,进一步以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式不断办好刊物,服务于学校育人事业,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在以青年为研究对象的同时,要体现青年的主体性特征,服务青年的主体成长,尊重青年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贴近时代的研究为现实工作提供前沿指导与经验总结;推动全校青年工作与思政工作“智库”建设,提升关注度和智慧贡献率,发挥“四全育人”的合力作用。第三,做好新时期新生事物的前沿工作和时代问题研究,运用学科交叉方法,紧密结合工作实践,加强跨领域研究,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增强亲和力,把握时代感和方向感。

《北大青年研究》是北京大学面向校内外的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平台,学校将继续全力支持杂志各项工作,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支持杂志进一步整合各种资源,使《北大青年研究》在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承变革、守正创新的发展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希望各位编委和所有专家学者,一如既往地支持杂志建设,使它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继续取得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

责任编辑:张鑫

 

附:《北大青年研究》2016年度优秀作者、优秀编辑名单:

优秀作者:郑清文  罗永剑  康  涛  李  杨  国  桓  廖秋子 

优秀编辑:陈  威  熊冰雪  张  辉  侯欣迪  马丽晨  王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