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文章以一项北京地区10所高校的抽样调查为基础,研究大学生网络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参与度最高的是网络意见表达,其次是网络活动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的程度最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来源地区、专业、年级等个人因素,网龄、每天手机上网时间和网络使用技能等网络使用情况,均对网络参与行为有影响。需要警惕城乡差别导致的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参与沟”。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参与;影响因素
目前,随时随地可及的网络、平等的意见表达途径和日渐崛起的公民意识,使得“网络参与”逐渐成为火热话题。学界对这一概念尚没有明确定义,但一般认为网络参与是经由网络途径的公民参与,是公民参与和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公民参与的概念最早发源于二战前后的西方政治领域,指的是一种政治原则或实践。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参与的内涵,从政治参与逐步扩展到行政参与和社区参与。
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网络参与,网络参与实际上可以视为一种能力,是网络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与网络使用技能、网龄可能都存在一定关联。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青年网络参与意识和行动频率不断提高,文章将通过定量的数据分析,研究影响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若干因素。
根据过往研究,本次研究建立以下假设:
假设一:网龄和每天手机上网时间对于大学生网络参与行为有影响;
假设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比来自乡村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网络参与;
假设三: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和年级对大学生网络参与状况均有影响;
假设四:网络使用技能越高的大学生,网络参与行为越多。
一、研究方法
考虑到北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网络普及率高,大学生网络使用环境较好,北京高等教育资源最为丰富,不同类型的高校特点突出,以及笔者操作上的便利性,选取北京地区高校本科生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
考虑到高校的不同层次和类型,本次研究选取了北京市10所高校施测,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舞蹈学院。上述高校分属理工类、师范类、政法类、语言类、农林类、医药类、财经类、艺术类和综合类等不同类型,大致涵盖了北京地区有本科生院校的各种类型,且覆盖了“985”、“211”和普通高校这三个层级。调查采取自填式问卷的形式,在每所学校发放问卷200份,采取分层配额抽样的方式,在四个年级中平均分配,即在每个年级学生中发放50份。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5份,有效回收率为91.25%。其中男生比例为43.38%,女生比例为56.62%;独生子女占比63.70%,非独生子女为36.30%。样本的平均年龄为20岁。
二、相关变量的测量
关于“网络参与”这一概念,应用了一组问题进行测量,问题为李克特5级量表。这组问题分别是:参与虚拟社区讨论;参与微博话题互动;线上公益活动;网络签名;在线投票;与官方政务微博互动;与政府官员在线接触;在线民意调查;在网上举报官员;网络维权;使用网站的电子政务功能;发起线上集体活动;参与线上发起、线下组织开展的活动。1表示“从不”,5表示“经常”。将这组13个问题之和取平均即得到因变量“网络参与”。网络参与指标的均值为2.12。可以说,受访大学生网络参与行为还比较少,网络参与的热情并不是很高。
据调查,参与程度最高的项目是“在线投票”,高达91.77%的大学生参与过在线投票,参与程度较高的项目是“线上公益活动”(79.05%)和“参与微博话题互动”(76.19%),参与程度最低的三个项目是“在网上举报官员”(30.01%)、“与政府官员在线接触”(36.90%)和“使用网站的电子政务功能”(44.73%)。
关于“网络技能”这一概念,应用了两组问题进行测量,两组问题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的方式。第一组8个问题是关于网络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分别是:从互联网下载软件、图像、音乐等;数据库使用;网络资源共享;网站设计制作;微信公众平台编辑;使用H5页面制作软件;手机APP开发;使用VPN等方式访问被屏蔽的网站。1表示“很不熟练”,5表示“非常熟练”。第二组7个问题是个人对于网络使用技能的描述,分别是:在遇到问题时我总是先到网络上搜索答案;在网络搜索时我总是能够精准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我比周围人更早了解并尝试网络上的新产品、新服务;我主要依靠自己在网上寻找和发现新的资源;我知道如何保存网络上检索到的有用信息;我在网上下载某个软件时会考虑其是否存在病毒或木马;我知道在网络上如何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安全和隐私。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将两组15个问题之和取平均即得到因变量“网络使用技能”。网络使用技能变量的均值为3.03。
关于“文科专业”这一概念,是一个“1/0”变量,通过受访大学生的专业情况重新编码得来,“新闻传播学”“除新闻传播学以外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编码为1,“信息科学类”“除信息科学类以外的理工科”“医科”编码为0。其中文科专业占比60.09%,理科专业占比39.91%。
关于“城乡”这一概念,是一个“1/0”变量,通过“少年时期家庭居住地”重新编码来,“一线城市”“普通地级市”“县级市”编码为1,“乡镇”“农村”编码为0。来自县级市以上的城市的大学生占据总比例的83.89%,而来自乡镇/农村的大学生仅占16.11%。
关于“社团”这一概念,是一个“1/0”变量,通过受访大学生参加社团的情况重新编码得来,“您在学校中参与的学生组织或社团的数量是?”这一问题的选项,“0个”编码为0,“1—2个”、“3—4个”、“5个及以上”均编码为1。参加1个以上社团的大学生占比88.53%,而一个社团也没参加的大学生占比11.47%。
三、大学生群体网络参与情况的数据分析
为了简化网络参与量表的结构,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出有概括力的因子。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选择标准,采用正交旋转法中的最大方差旋转法作为转轴方法,降低因子复杂性。在因子分析之前,首先运用KMO测度和Bartlett’s球状检验方法进行评估,检验结果,KMO值为0.905,Bartlett’s球状检验的卡方值为11201.52,自由度为78,显著性为0.000,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应用因子分析提取出3个因子,3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2.841%、19.324%和14.02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194%,除“在线投票”一题共同度为0.461,其他题项共同度均在0.5以上,符合因子分析要求。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将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政治参与”因子、“意见表达”因子和“活动参与”因子,其中,“政治参与”因子包括7个语句,主要涉及政治参与、影响政府决策等相关行为;“意见表达”因子包括4个语句,主要是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活动参与”因子包括2个语句,主要是大学生参与线上活动或线上发起、线下组织的活动行为。
简化量表结构以后,以因子值系数为权数,加权计算出各因子的因子值,得到大学生网络参与各因子的得分情况(取值为1—5的数值)。计算各因子得分均值,可以看出:“意见表达”因子得分最高,均值为2.5817;其次是“活动参与”因子得分,均值为2.2024;最低分是“政治参与”因子,均值仅为1.8230。而3个因子的标准差也表明,大学生网络参与行为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
为考察哪些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参与行为有影响,对定类变量采用均值比较的方法,对于定距变量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通过显著性检验,分析具有不同特点的大学生网络参与3个因子的得分情况。
(一)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因素分析
在性别方面的比较,男生为1.8707,女生为1.7760,可以看出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更多,这一结论印证了前人的研究。在政治参与方面,男性比女性更为积极。
从大学生的少年时期家庭居住地来看,曾在城市生活的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高于在乡村生活的大学生,这一点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也比较一致。
在年级方面的比较,二年级的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最多,到了大三、大四反而呈现下降态势。这可能是因为到了大二,网络技能已经比较熟练,对于政治问题也有一定的思考,政治参与的热情更高,大三、大四,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临近,对政治参与的热情就有所降低。
从专业方面比较,文科专业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1.8609)高于理科专业大学生(1.7158),这一点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也比较一致。文科专业,特别是社会科学专业比较关注社会现实,这可能导致了文理科专业学生的差异。
境外网站的使用情况对于大学生政治参与有影响。使用过境外网站的大学生“政治参与”因子得分均值为1.8478,而从未使用过境外网站的大学生得分均值为1.7061。使用境外网站的大学生可能接收到更多境外的消息,也可能这部分大学生本来就是对政治信息更加敏感的群体,因而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更多。
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网络使用技能、网龄、每天用手机上网时间与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网络使用技能与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即网络使用技能得分越高,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得分越高。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与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呈负相关关系,即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越长,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得分越低。网龄与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无关。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行为的因素分析
在性别方面的比较,男生为2.5266,女生为2.6186,可以看出,与政治参与行为状况相反,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乐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可能是因为,与男性相比,女性更愿意分享经历和与人聊天(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是否独生子女影响意见表达。独生子女大学生“意见表达”因子得分均值(2.6335)高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2.4715)。这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话语权比较大,比较习惯于和家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移植到网络情境中,也乐于与人进行交流讨论。
从大学生的少年时期家庭居住地来看,与政治参与行为类似,曾在城市生活的大学生意见表达行为(2.6229)高于在乡村生活的大学生(2.3517)。
从专业方面比较,文科专业大学生的意见表达行为(2.6822)高于理科专业大学生(2.3951)。一般情况下,理科专业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会更大一些,这可能导致了网络上与人交流讨论的频率不如文科专业大学生高。
境外网站的使用情况对于大学生意见表达也有影响。使用过境外网站的大学生“意见表达”因子得分均值为2.6256,而从未使用过境外网站的大学生得分均值为2.3877。参与社团活动的状况对于大学生意见表达有影响。
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意见表达”因子得分均值为2.5954,而不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得分均值为2.4512。这可能是因为社团活动会增加大学生的社交圈子,增加他们与同伴讨论交流的机会。
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网络使用技能、网龄、每天用手机上网时间与大学生意见表达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三者与大学生意见表达行为均呈正相关关系,即网络使用技能得分越高,网龄越长、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越长,大学生意见表达行为得分越高。
(三)影响大学生网络活动参与行为的因素分析
从大学生的少年时期家庭居住地来看,与政治参与、意见表达行为类似,曾在城市生活的大学生活动参与行为(2.2229)高于在乡村生活的大学生(2.0905)。
境外网站的使用情况对于大学生活动参与也有影响。使用过境外网站的大学生“活动参与”因子得分均值为2.2700,而从未使用过境外网站的大学生得分均值为1.9416。参与社团活动的状况对于大学生活动参与也有影响。
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活动参与”因子得分均值为2.2494,而不参加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得分均值为1.8314。这可能是因为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对于参与其他类似的活动也具有一定的热情,此外很多社团活动本身就会借助于线上讨论的方式,以及线上召集、线下组织开展。
不同高校大学生参与状况也有所不同,属于“211工程”的高校大学生“活动参与”因子得分均值为2.2817,普通高校大学生得分均值为2.0147。这可能是因为相对而言,“211工程”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更为丰富,学生参与活动的行为因此较高。
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网络使用技能、网龄、每天用手机上网时间与大学生活动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网络使用技能和网龄与大学生活动参与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即网络使用技能得分越高、网龄越长,大学生活动参与行为得分越高。而每天使用手机上网时间与大学生活动参与行为无关。
通过以上分析,网龄对于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和网络活动参与行为有影响;每天上网时间对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意见表达行为有影响,假设一得到证实。无论政治参与、意见表达还是活动参与,少年时期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的大学生都比乡村的大学生参与行为更多,因此,假设二得到证实。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意见表达行为有影响,且正好是相反的影响,男性更多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而女性更多网络意见表达行为。独生子女大学生在网络意见表达行为上更突出。在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意见表达方面,文科专业大学生均比理科专业大学生参与行为更多。年级对于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有影响,大二学生参与热情更高。假设三得到证实。最后,网络使用技能越高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意见表达和网络活动参与行为都更多,假设四得到证实。
四、结论和讨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网络参与的形式比较丰富,调查所设计的13道题目,都有不同比例的学生填答,表明网络不只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进行公民参与的主要平台。不过,大学生对于网络参与的程度参差不齐,总体上看,参与程度还不是很高。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我们把大学生的网络参与行为简化为政治参与、意见表达和活动参与三个维度。在这三类网络参与行为中,大学生参与度最高的是网络意见表达,其次是网络活动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的程度最低。这表明,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参政的行动力不强,网络参与更多是表达意见和参与社交活动的渠道,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水平仍有待提高。
通过研究,我们能够大致描绘出三类网络参与行为的大学生特点。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较多的大学生通常是:男性,来自城市,大二,文科专业,使用过境外网站,网络使用技能比较高,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不算太长。网络意见表达行为较多的大学生通常是:女性,独生子女,来自城市,文科专业,使用过境外网站,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网络使用技能比较高,网龄长,每天用手机上网时间比较长。网络活动参与行为较多的大学生通常是:就读于“211工程”大学,来自城市,使用过境外网站,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网络使用技能比较高,网龄长。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对于社会的渗透和改变将持续、深入和广泛,网络参与作为网络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许逐渐将成为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生不仅要能够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更应当能够创造知识,在网络上与更多的人分享,以及通过发挥自身的智慧去参与并进而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国外的传播学界,有一种研究视角将网络参与视为赋权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参与更应成为政治、经济资源较为薄弱的民众争取自身权益的工具。本文研究表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在三类网络参与行为方面均超过来自乡村的大学生,这一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如果说入学前的居住环境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内部存在巨大的互联网“接入沟”,而“接入沟”又进一步强化了“使用沟”“参与沟”,那么如何能够使这种差距不要继续扩大,也许将成为摆在传播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