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概况及其思想教育功能内涵,分析每项功能在学生中的发挥现状及作用体现,并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奖助体系的功能进行深入思考,希望通过完善奖助体系发展导向、拓宽奖助体系的经济保障渠道、促进奖助体系的教育激励效果等多种方式带动奖助体系的功能不断完善,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实际工作和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稳步落实。
关键词:研究生;奖助体系;功能
从2007年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到2013年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向更深层次推进。随着教育综合改革中有关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变化,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学生的实际利益来讲,奖助工作应是最具有以人为本核心价值、长效保障内涵与内在激励机制作用的思想教育内容。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例,通过分析研究生的奖助体系,深入了解研究生奖助体系在实际运行中的发展导向功能、经济支撑功能以及教育激励功能的实际发挥情况,并充分挖掘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一、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奖助体系概况
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变化在深化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同时,也为研究生奖助体系的重组带来了新的机遇。北京大学医学部统筹来源广泛、形式多样的各奖助项目,从顶层设计不断调整配置各类奖助资源,努力建立与人才培养需求和教育质量共生的研究生奖助体系。这其中既有补助所有研究生基本生活的国家助学金,又有结合培养需求、专业需求、人才发展需求与社会需求而分配与设置的学业奖学金;既包含奖励优秀研究生,重点体现激励机制的国家奖学金,又有众多社会企业为引导研究生全面发展,而捐资设立的专项奖学金;学校既鼓励研究生通过参与教学、科研、管理获取“三助”岗位津贴,又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帮扶力度,通过困难补贴、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等方式对特殊人群采取相应资助,资助力度从20%提升至近30%。针对学业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以及各类专项奖学金,北京大学医学部每学年由不同层次的考评人,根据参评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科研成果、临床表现、创新能力、社会工作等方面的表现为研究生实施综合素质动态评定。奖助金评选后,学校、学院层面通过颁奖典礼、感恩教育、学霸达人秀、典型宣传月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研究生珍爱荣誉、重视责任、不断进取。
二、研究生奖助体系功能的内涵
(一)发展导向功能
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发展导向功能就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用奖助体系作为工具,引导研究生明确奋斗目标,端正学习生活态度,按照培养目标和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发展导向功能亦是通过奖助体系建立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导向,鼓励研究生通过自身努力达到所倡导的目标。
(二)经济支撑功能
研究生群体独立性强,其中重要的表现是经济独立,在维持基本生活、感情维护、稳固社会地位等方面都需要必要的经济支持。研究生奖助体系的经济支撑功能就是指从生活基本需求方面对研究生给予帮助,并且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最重要是从实现自我角度为研究生提供经济保障。经济支撑功能是满足研究生现实经济需要、为研究生创造良好学习生活条件的物质基础。
(三)教育激励功能
奖助的结果,无论是经济补偿还是评优奖励,都会形成一定的利益暗示以及一种比较氛围。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教育激励功能指通过奖助工作在学生中建立起一种公平的良性的竞争意识,引导研究生在自身能动性的驱使下建立更高的学习生活目标,向榜样、典型学习,向更高、更全面的目标努力。奖助体系本身即体现着内在激励作用,是出资方根据现实表现给予学生的一种回报,是研究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三、研究生奖助体系功能评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医学部2014级1142名在校生为调查对象,总计发放调查问卷1142份,有效回收1038份,回收率90.89%。设置了检验研究生奖助体系功能发挥情况的三个主要维度,内含九个子维度:发展导向功能维度包括奖助评定标准与优秀学生标准符合程度、对奖助评定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对奖助金评定过程的看法;经济支撑功能维度包括研究生收入水平、支出水平、对现行奖助体系经济支撑功能的看法;教育激励功能维度包括对评奖后各项活动的评价,对获奖学生的看法、对奖助体系激励功能发挥情况的态度。
本研究使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和构成比表示。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发展导向功能评价
(1)奖助评定标准与优秀学生标准符合程度除6人信息缺失外,在1032名应答者中,认为现行的奖助评选标准与优秀学生标准“非常符合”及“很符合”有558人,占54.0%。
(2)对奖助评定指标的重要性排序除5人信息缺失外,1033名调查对象对评定奖助学金应看重学生的素质能力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科研成绩/临床表现”“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社会工作”“创新能力”“学习工作态度”“志愿服务”。
(3)对奖助金评定过程的看法1038名被调查的研究生中除36人信息缺失外,1002人表达了对奖助金评定过程的看法,661人(占59.2%)对现行研究生奖助评定过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另有1033人应答并指出了奖助金评定过程中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内容,451人(占比43.7%)认为流程需更加细化透明;434人(占比42%)认为评定的名额比例应进一步提高;409人(占比39.5%)认为主观考评项目过多,考评的指标内容可不断论证优化;另外还有小部分调查对象对评定小组组成、参评资格等方面进行了选择。
2.经济支撑功能评价
1038名被调查的研究生中除10人缺失外,1028人表达了对现行奖助体系经济支撑功能的看法,612人(占59.5%)对现行研究生奖助评定过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3.教育激励功能评价
(1)对评奖后各项活动的评价除8人信息缺失外,1030名应答者中多于半数认为现行研究生奖助评选后各项活动能够“有效激励研究生向优秀的获奖者学习”(584人,占比56.7%)及“能够有效激发研究生的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79人,占比56.2%),475人(占比46.1%)的学生认为“可有效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追求理想、不忘感恩”,但也有极个别调查对象提出奖助金评选会滋生“使学生勾心斗角”“狭隘追逐奖学金”等不好影响。
(2)对获奖学生的评价34人信息缺失,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其余1004人认为获奖学生很突出、值得自己学习的方面依次为“综合表现”“学术成就”“课程成绩”“临床工作”“人际关系”“入学成绩”。
(3)对奖助体系激励功能发挥情况的态度除10人缺失外,1028人中1017人表达了对奖助体系激励作用的态度,846人(占82.3%)认为学校所设研究生奖助体系以及各项有针对性的活动可以起到育人激励作用,其他认为不能起到育人激励作用的有182人(占比17.7%)。
四、研究生奖助体系功能发挥情况的现状分析
(一)奖助体系的发展导向功能运行于制度中,是一种价值的存在
研究生奖助体系的结构、奖评指标的组成是一种制度的约束,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发展导向功能体现并运行于制度规范中。学生为了得到相应的奖助金会按照基本制度规范要求、导向所指的内容标准要求自己。他们基于对制度规范的理解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这同时也是对奖助价值的理解。科学优质的奖助标准应与大众对优秀学生的期望相吻合,应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和价值所在。从调研结果看,研究生群体多数人认同现行奖助标准并且不同的奖助评定指标在研究生心中占有不同的位置,意味着他们对于制度的执行已经默默地转化成一种认知、一种习惯,只不过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学生在按照奖助制度行事时,也是是非判断的认识过程,虽多数人认可目前的奖助评定过程,但另一些人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在落实制度、公平奖助的角度同样更值得管理者关注。获奖名额比例、主客观指标分担、评定过程公开程度中存在的问题都源于制度本身,无疑会成为削弱奖助价值、影响发展导向功能发挥的羁绊。
(二)奖助体系的经济支撑功能付诸于多种层次,是个性化教育的完善
针对不同的奖助项目,研究生们关注的兴趣点不同,这与他们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北京大学医学部每学期都会进行全体在校研究生排查,根据近年的工作统计,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需要被关注的研究生约占总体被关注人数的60%;另外,除了一些奖优和帮扶性项目,研究生工作部也与多数高校一样,在逐步完善开发“三助”岗位设置与管理,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三助”岗位,解决学生生活经济需求的同时,培养研究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良好品质[①]。因此,鉴于研究生群体的整体情况和各奖助金项目的不同侧重功能,研究生群体中有的关注国家助学金和困难补贴,有的关注国家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有的关注“三助”岗位津贴的资助……不同的奖助项目,引发研究生趋向不同的方向,学生们为了申请不同的项目,也需要具备不同的条件,体现了奖助体系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经济支撑功能。针对每个层面的被资助者,学生都有基本的维持自身生活的需要、情感成长的需要、稳定社会角色的需要、实现自我的需要。综合来讲,从调查结果可知,研究生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研究生各奖助项目基本可以满足广大研究生的经济需求,多数研究生对于奖助体系的经济支撑作用表示满意。这些针对不同层面的奖助项目,是个性化思想教育、学业教育的重要补充,保证了研究生有时间和精力投入于学习,也是每一个研究生个体完善得到教育的保障。
(三)奖助体系的教育激励功能起源于情感,是思想品德的升华
情感是人的精神世界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正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信念[②]。奖助工作的执行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和提高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对捐赠方的感恩、对获奖者的羡慕、自己落选的悔恨、成功获奖的喜悦、决心奋进时的信心……这些情感会通过环境的不断强化而升华,体现了奖助体系教育激励功能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评奖后学校或学院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给予肯定,通过典型宣传,学生们有了努力的目标;通过经验交流,学生们领悟了学习的方法;通过颁奖典礼和撰写感谢信,教育获奖者珍视荣誉,饮水思源。并且调查对象对获奖学生的优秀素质给予了客观的评价。这些积极的情感能够调动起更多的新的意志和行动,一旦这种良性的竞争意识和行为成为了人的一种习惯,人的思想品德的水平就会不断提升。但如果环境的影响没有把握好,再加之一些消极的情感在作祟,勾心斗角,狭隘的功利思想将导致学生思想品德滑坡,给奖助体系的教育激励功能带来负面影响。
五、完善奖助体系功能的后续思考
(一)基于精准和灵活两方面完善奖助体系的发展导向理念
奖助体系承担着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针对非全体覆盖并且带有激励性质的奖助项目,目前仅依据在校生培养数量划拨奖助名额,对于各培养单位的积极性和学科的进步发展缺少带动性,因此,在名额分配方面,可以尝试与学科水平评估排名、资格考试通过率、硕转博率、优秀博士生论文产出、学术创新奖评选等一些反映学院管理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结合合理的工作系数建立名额分配测算公式,在学院和学生层面形成积极的工作导向,该举措与雷晓峰[③]、裴秋蕊等管理者曾经的工作设想类似。另外,应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基础上,绝对公开评定程序和内容,不少学院采取公开答辩的方式评定奖助学金,确保了参评内容和过程的精准和透明,促进制度导向的完善。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培养类型、不同的培养层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学校在把握考评方向的同时,应该允许各学科更加自主地设立评定指标的权重和评定办法[④]。近年,有的学院采取多级评审,有的采取多站式考核等方式评定各奖助项目,灵活创新奖助工作,导向作用良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二)通过政府和高校两级拓宽奖助体系的经济保障渠道
奖助体系的资金来源,除国家政府资金投入外,来源于各高校自主筹集资金。在政府拨款方面,目前高校内的涉及中央财政或地方政府拨付的奖助项目,拨款依据一般为高基表数值,但政府如果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发展状况、学科水平、科研产出等建立弹性动态的分配方式,将更加激励各高校研究生奖助事业的发展。在高校筹措资金方面,政府税务法规等都在推动着捐赠事业的发展[⑤],但高校的宣传范围和力度还不够,利用制度引导捐赠行为的成效仍不显著,导致激励性的奖助项目名额比例有待提高。因此应更进一步通过有效的思路办法建立并形成更多的社会企业或团体关爱教育事业和研究生生活成长的局面,吸引优势社会资金不断注入,拓宽奖助体系的经济保障渠道,提升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素质。
(三)积极培育和践奖助文化,促进奖助体系的教育激励效果
奖助文化、奖助氛围的营造对于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教育激励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获得帮扶性质的奖助金,还是评优激励性质的奖助金,获得资助的研究生都有义务启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这种从内心出发的自觉意识一旦建立,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社会文化,奖助工作的教育激励效果就可以在爱的包围中彰显。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培育和践行奖助文化,在研究生中形成和谐的奖助氛围。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对获奖研究生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可以通过名师大家的现身说法,引导研究生们积极进取;可以通过众多爱心传递项目,鼓励他们激发道德情感,强化感恩。有目的地培育,引导性地践行,研究生奖助体系在良好的奖助文化中运行,消极的思想、非正当的竞争自然而然地就会消失在充满关爱、成长成才的奖助氛围中。奖助体系通过经济上的帮助和奖励,从而达到对研究生精神上的教育和行为上的引导,因此研究生奖助体系功能的实现也就是研究生思想教育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更是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不断探索和挖掘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多重功能,将会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实际工作产生良性促进,并且也会更好地为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现而服务。
[②] 参见赵贵臣:《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③] 参见雷晓峰:“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背景下的奖助体系改革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年第6期,第27~30页。
[④] 参见曹雷、邢蓉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价值取向、评定原则及制度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年第8期,第27~31页。
[⑤]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EB/OL],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05/content_5004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