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高校招生专项计划政策思考及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作者:蔺芳 寇焜照 发布日期:2017-01-11

摘要:2012年起,国家开始实行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招生专项计划。文章从对专项计划的系列政策分析出发,综述已有文献的价值视角,探讨政策的价值目的,并结合大学选才理念,就该政策的意义与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贫困;招生;专项计划;辅导员

 

 

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在全国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专项计划,以本科一批招生计划为主,本科计划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在本科一批招生的地方高校共同承担招生及培养任务。[①]2014年起,教育部发文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政策,构成了当前面向农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的基本政策框架。[②]

一、政策内容与目的

( 一 ) 数字人文研究

文章运用以下表格对国家专项、高校专项与地方专项三类面向农村贫困地区招生专项计划基本内容进行梳理,并对2012—2016年国家专项的政策内容变迁进行整理(见表1)。

1:专项基本内容[][][][]

专项计划名称

基本内容

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国家专项计划)

招生对象与人数:每年在全国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若干名专项计划(2012至2016年分别为1万、3万、5万、5万、6万),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2012年680个县,2013年起832个县),实行定向招生。

培养单位:由263所中央部门高校和在本科一批招生的地方高校共同承担招生及培养任务,覆盖所有“211工程”学校和108所中央部属高校。

培养方式:最初是定向培养,可计划专业以农林、水利、地矿等专业为主,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专项生入学报到时不迁转户口,在校学习期间不转学,不转专业。2014年起,专项计划新生可自行决定入学时是否迁转户口,在校学习期间可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申请调整专业。

农村学生单独招生(高校专项计划)

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专门安排原则上不低于高校年度本科招生规模的2%的名额,主要选拔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的优秀农村学生。高校结合农村学生特点及上述中学实际情况,参照自主选拔录取办法,研究制订报名、考核及录取办法,报教育部备案。

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

各省(区、市)安排一定数量的本地所属重点高校招生名额,实施招收本省(区、市)农村学生的地方重点高校专项计划。地方高校专项计划招生规模、实施区域、招生高校、报考条件和招生办法等由各省(区、市)研究确定,报教育部备案。

二、政策背景与价值

政策都有规范未来的意图,而政策对未来的规范集中地体现在其政策目的上。据此,对教育部2012—2016年招生专项计划系列相关政策的目的进行分析,相关政策目的主要包含以下内容:[⑦][⑧][⑨][⑩]

(1)完成扶贫宏观战略部署,加大高校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力度;

(2)作为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希望,拓宽农村学生就读重点高校升学渠道;

(3)回应贫困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客观需要,为贫困地区选拔、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推动贫困地区发展;

(4)改善重点高校学生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点高校农村生源学生比例持续降低,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事实。据刘云杉教授的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例,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头20年(1978—1998年),家庭出身为农村的学生占比为20%—40%,居住地为农村的学生除个别年份占20—30%;北大农村新生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下降,2000—2005年农村户籍学生比例稳定在10%—15%之间。农村学生比例的持续下降将会造成一系列问题:

一是有违高等教育初衷,容易造成大学教育的局限和狭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均在章程中明确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北京大学章程》在分章第十条要求,“学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招生方案、标准、程序和规则,健全科学的多样化选才体系,吸引中国及世界的优秀学生”[11]。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社会主义的大学教育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教育,是社会各个阶层提升能力的舞台,也是促进社会各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途径,自然应当保持自身“海纳百川”的特质。

二是阻碍社会阶层的正常流动,进一步拉大各阶层差距。当前阶段由于初次分配的不均等原因,社会各阶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农村群体在社会阶层中处于相对靠下的位置。进入高等院校、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是农村学子改变自身命运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一份题为《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数据基尼系数是0.28,1995年为0.38,90年代末扩大到0.458。高等院校农村学生比例的持续降低,将会进一步阻碍社会阶层的正常流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难度加大。

三是容易滋生社会矛盾及新的不稳定因素。2016年高考前夕《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阶层固化阻碍了农民变市民,将给经济社会转型带来冲突和风险。[12]农村学生比例过低,将会导致青壮年这一农村主要生产群体文化程度低、知识水平不高,从而导致群体综合素质差,为社会增添新的不稳定因素,并对农业及农村的发展与稳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综上,我们可以认为,提高农村及贫困地区学生大学录取比例的政策符合高等教育的办学初衷;该政策对高等教育结构保持学生群体多元化与校园文化活力、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同样有重要的作用。该政策所需要达到的长久作用,则是帮助调整我国社会结构、增加社会流动性,体现着重大的社会意义。

三、问题思考与建议

高考招生专项计划的实施,使得城市与农村学生比例得以逐渐平衡,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政工作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通过专项计划进入重点高校的学生往往在适应大学生活上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给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专项计划学生的适应问题

2016年,教育部进一步发文要求,在执行招收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考生的帮扶和服务,“要对专项生入校后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更多关怀,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通过该政策得以进入重点高校的农村贫困地区学生的在校成长情况,也应当是政策执行中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政策执行的深入,这些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青年大学生由于自我发展意识的不成熟,往往通过同伴进行社会比较来获得自我认可和满足。当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离开他熟识的家庭环境,走进一个陌生的校园,面临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关研究发现,这一群体既有与同龄人相似的特点,但家庭背景、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等又与城市学生相去甚远。[13]家庭收入相对较低、缺乏素质教育内容的单一教育体系、以及较难从同辈评价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可和满足,使得这些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一系列适应不良的表现,如贫富差距产生的失衡感、文化不同产生的自卑感、对大学课程的不适应产生的焦虑感以及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孤独感。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市大学生中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边远农村的学生比例最高,为19%,在心理健康的表现上差于城市学生。[14]

心理上的不适应反映在行动上则是学生在校个人表现的不佳。社交的孤独感使学生在集体融入方面存在障碍,在偌大的校园中难以找到归属感;学习上的不适应使得学生容易陷入“听不懂→成绩差→不想听→更加听不懂”的恶性循环;文化不同与贫富差距产生的自卑感使得学生的个人信心无法建立,容易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

(二)对辅导员工作的建议

关注学生融入问题,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帮助专项计划学生顺利融入大学校园是辅导员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北京大学某学院辅导员通过近两年的观察与归纳发现,通过专项计划来到学院的学生学习成绩呈现两极化,而在参与学院集体活动,参加学生工作等方面的表现相比其他学生不尽如人意。正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特殊性,专项计划学生的融入问题需要不能与普通大学新生融入问题混为一谈,应当作为专项工作系统开展,从心理、经济、学业等多维度系统帮扶,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学生心理建设与情绪疏导。通过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考上北大的学生,高考分数相对较低,从入校时就可能产生“低人一等”心理定位。另外,由于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素质教育开始较晚、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学生在英语口语、体育素质、社交沟通等方面普遍不如城市地区学生,这就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自卑心理,以及由中学到大学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造成无法想象的心理压力。对此,辅导员应该及时关注学生心理情况,多与这部分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在入校之初就为其明确正确的个人定位,做好心理建设;同时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次交流后做好记录并形成分析,在期中、期末等学生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的特殊时间节点上为学生做好情绪疏导等工作。对于学生容易出现的社交障碍、难以融入集体等问题,辅导员应组织更具普适性、甚至更能突出这部分学生优势的集体活动,例如田野考察等,建立学生信心。总之,辅导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这部分学生平稳进入大学生角色。

关注学生经济情况,做好与学生家长协同育人工作。通过农村及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家庭情况普遍较差,辅导员要及时关注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并及时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学生入学前配合学校资助中心等相关部门做好家庭情况调查,填写“绿色成长方案”并归纳入档;学生入学后,随时关注学校有关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信息,以合理妥善的方式提供给学生,避免触碰学生心理的敏感点而造成消极影响。近一段时间来,大学生“裸贷”情况时有发生,而这一部分家庭困难学生恰恰是别有用心的“放贷者”重点目标对象,因此,除了提供助学贷款的有关信息,也要进行观念上的引导,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对学生在校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并注意从家长处收集学生家庭 情况,以避免因自尊心等因素学生刻意隐瞒一些情况,从而无法对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可通过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实现一对多与一对一的沟通并行,利用网络时代便利的信息交互条件保证辅导员与家长之间的信息畅通,做好协同育人工作,将育人场域扩展到校园之外。

关注学生学业发展,做好学业帮扶与就业指导。完成学业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辅导员需要关注学生成绩与专业倾向,与任课教师做好沟通,做好学生学业上的帮扶工作。一些基础理学专业的课程难度较大,辅导员可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联系高年级学生进行学业辅导,一方面帮助专项计划学生尽快跟上教学节奏,为学业发展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专项计划学生与师兄师姐之间的交流,得到“过来人”的经验,对于大学新生开启大学生活是大有裨益的。学生的专业选取与就业倾向直接挂钩,当学生升入高年级,面临未来发展的选择问题时,辅导员需要沟通学生与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学生与就业单位、学生与深造学校等,做好中间桥梁。

构建立体化支持体系,协助学生发展。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于通过贫困专项计划考入北大的学生,辅导员更要从全方位、全过程出发,构建立体化支持体系,协助学生发展。从更多维度了解学生性格,解读学生行为,以期为学生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辅导员需要持续关注学生心理、学业、就业等各方面问题。从学生走入校园到毕业走出校园,每一步都需要辅导员这个“引路人”提前谋划,做好“路标”,为他们指引方向。

 



①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Z],2012年3月19日。

②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工作的通知》[Z],2013年3月10日。

③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工作的通知》[Z],2013年3月10日。

④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Z],2015年4月2日。

⑤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Z],2016年3月29日。

⑥ 余秀兰、白雪:“向农村倾斜的高校专项招生政策:争论、反思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第22~29页。

⑦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Z],2012年3月19日。

⑧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Z],2012年3月19日。

⑨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Z],2015年4月2日。

10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Z],2016年3月29日。

11  教育部:《北京大学章程》[Z],2014年9月3日。

12  赵永平:“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N],《人民日报》,2013年5月26日。

13 郑欣:“农村大学生人际关系初探”[J],《山东电大学报》,2002年第2期,第31~32、39页。

14 朱兰芳:“大学生思想教育心理问题探究及危机干预”[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28~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