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本科新生导师制在高校的实施,实现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扩充和辅导员工作效果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个人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在本科新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学生主动性不高、导师数量不够、考评激励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合理设置导师配备比例,采取有效考评激励措施,以提高本科新生导师制的效果。
关键词:全员育人;本科新生导师制;学业指导;人生规划
本科新生导师制是指为大一新生配备专门的导师(一般为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为期一年的生活、学习、发展规划等方面指导的制度。实行本科新生导师制,旨在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形成合理的人生规划,推动教学相长,提升育人质量。
一、实行本科新Th导师制的意义
( 一 ) 新生导师制有利于构建高校全员育人格局
一直以来,国内高校本科学生的管理主要由专职辅导员等来进行,专业教师主要负责自己所开设课程的讲授、科研任务的完成,在思想政治等领域与学生的交流不多或不够深入。本科新生导师制将专业教师也纳入思政工作的队伍,发挥专业教师与社会联系较为密切、专业知识较为丰富的优势,将育人工作延伸到专职辅导员难以发挥作用的领域与环节,除了学业之外,在生活和就业等其他方面给予学生以指导。同时育人队伍的扩充也会减轻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压力,增加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 二 ) 新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夯实专业基础
大一新生还处于高中和大学的过渡时期,对于大学学习方法和专业知识仍在摸索阶段,需要专业的引导,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交流一般要到高年级阶段才开始增多,这不利于学生专业基础的形成。新生导师制的引入将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时间提前到第一学年,导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有一定的见解建树,熟知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因此能根据课程体系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回答学生关于选课的咨询、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低年级的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导师也能推荐有意愿进入科研领域的学生提前进入相关课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三 ) 新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制定正确人生规划
处于人生转折期的大一新生对于未来往往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然而这个时期也正是他们进行人生规划的重要阶段,目前高校承担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大多比较年轻,人生阅历不多,并且常常与学生所属的专业背景也不同,对于学生未来规划的指导不够权威。而导师一般来说都有着较高的学识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导师可以通过专业课教学和课程辅导等机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之后通过约谈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排解压力,同时结合本专业现状对学生进行职业前景分析以及就业咨询指导,在大一阶段就教会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甚至是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确立正确的目标。
二、本科新Th导师制实施的探索
为了解本科新生导师制实施的情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笔者对北京大学地空学院新生导师制实施情况进行了为期3年的跟踪调查。通过走访、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该院学生导师组成、工作方式、实施效果等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分析,为高校新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有效建议。
地空学院从2013年开始实行新生导师制度,导师队伍覆盖全院五个本科生专业,实行三年来累计参与学生近300人。学院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指导学生未来发展为目的,以讲座、参访和访谈为主要组织手段,对每届新生进行持续一年的新生导师教育,提升了本科生参与学术研究的热情,也建立了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促进关系。
( 一 ) 导师组成
该院每学年本科新生的数量为100~120人,新生导师队伍主要依靠可信度高、权威性强的学院下属研究所所长及知名教授作为新生导师主体,2013~2014学年配备的导师数量为18人,后两年为16人。对导师的资格要求为热爱教育事业,社会责任感强,作风正派,治学严谨,工作认真细致,团结协作精神强,熟悉本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和学籍管理条例;具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系列的在职教员;在院系有3年及以上学习、工作经历,因此这些导师在学业和生活以及就业方面都能给学生提供相对权威的帮助和建议。
( 二 ) 专业部门监管,保障食品安全
在具体组织形式上,学院的新生导师制度主要由新生导师讲座、科研院所参访、新生导师咨询三部分组成。每学年的新生导师活动计划在新生入学前确定,实际过程中根据学生反馈和时间安排进行适当调整。
1. 新生导师讲座
由于院系所有本科生将在大一结束后进行专业选择,因此让新生在第一学年充分了解各个专业是十分有必要的,各专业通过新生导师组织面向全院新生的讲座,学生自愿参加,以此加深对专业特点的认识。实行第一年共举办5次专业介绍讲座;第二年举办10次,在专业介绍讲座的基础上增加了3场职业规划讲座,分别邀请了公务员、国企、科研单位的优秀院友主讲;第三年共举办了7次专业介绍讲座和2次职业规划讲座。
2. 科研院所参访
为了让新生将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应用更好地联系起来,该院通过新生导师联系多家科研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组织新生统一进行实地参访。实行三年来的参访活动次数分别为4次、6次和5次。
3. 新生导师咨询
为了建立导师与学生沟通的有效渠道,该院系新生导师制度规定每位导师安排固定的接待时间,每周或单双周3~4个小时。导师联系方式、固定接待时间、地点将公布给所有新生,学生可以预约非固定接待时间与导师见面。从学生角度则建议每位学生第一学年每学期至少完成2~3次新生导师访谈,更有针对性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新生导师制度实行以来,每学年参与导师咨询访谈活动的学生均在200次以上,大部分学生参与热情较高。
( 三 ) 师生参与情况
笔者按照上文提到的三部分活动对该学院每学年新生导师活动参与率进行了数据统计。
1. 新生导师讲座参与程度
新生导师制度实行三年来参与对象分别为2013、2014、2015级的本科生,三个年级新生导师讲座的平均参与率如下:36.1%、65.0%和58.4%。可以看出学生参与新生导师讲座的程度在该制度实行的第一年并不高,从第二年开始参与率逐渐提高,后两年的参与率均在50%以上。另一方面,三年来学生参与新生导师讲座的次数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 1:2013—2015级新生导师讲座参与率对比
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生参与新生导师讲座的热情随着入学时间的推移总体呈下降趋势。
2. 科研院所参访参与程度
三个年级的科研院所参访活动的参与率分别为53.9%、63.3%和62.0%。
从总体来看,三个年级的科研院所参访活动参与程度均高于新生导师讲座,并且都在50%以上,从2013级到2015级也大致呈现增加的趋势。从具体数据来看,参访活动的参与度也是随着时间推移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较讲座来说较小,这与参访活动的安排比较靠前也有一定关系。
3. 新生导师咨询参与程度
新生导师咨询活动也是新生导师制度较为核心的部分,因为它是学生和导师进行直接的、一对一式的有效交流渠道,学生们能否在新生导师制度中获得收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与导师的面对面交流中答疑解惑。三个学年学生的平均访谈次数均在3次左右,但应该认识到这其中有部分学生进行了多次的访谈,也有部分学生并没有主动参与过咨询访谈活动。
三、新Th导师制实施的成效评价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新生导师制度的评价,笔者组织了面向本科生的调查问卷,2013~2015级共计收回286份问卷,三个年级的填写率分别为95.1%、96.8%、97.0%,基本覆盖了该院所有经历过新生导师制度的学生。调查内容主要是对活动时间安排的评价和对制度实际效果的评价。
( 一 ) 对活动安排时间的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学生认为应该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以内,这个比例在三个年级中相差也不大,均在90%左右。超过80%的被调查者希望将新生导师的活动安排在无课的周五下午或者周末,尽量少占用学生的课内时间。
( 二 ) 对制度实际效果的评价
调查发现,该院有接近30%的学生经常跟新生导师联系,有约15%的学生从未和新生导师联系过,其余学生中大部分仅在新生导师主动联系的情况下才会和老师互动。
从具体数据看,2015级经常与新生导师联系的学生比例是三个年级中最高的,达到了30.93%,同时有44.33%的学生会在老师主动联系的情况下与老师互动,随着年级的增长,这个比例降低。
三个年级的学生中有78%左右认为“新生导师”的讲座活动对他们了解专业知识和背景是有帮助的。而2015级的学生中,这个比例更大,有86.59%的大一学生认为新生导师讲座活动对了解专业知识背景非常有帮助或有帮助,而这个比例在2014级和2013级中分别是71.43%和74.49%。
80%的学生认为“新生导师”的参访活动对了解专业知识和背景有一定帮助,而这个比例同样也是在大一的学生中最突出,达到了87.63%,并且没有学生认为参访活动是完全没有帮助的。2014级和2013级的学生认为参访活动有一定帮助的比例分别69.23%和78.57%。
四、实施新Th导师制的建议
通过对该院过去三年新生导师制实行情况的数据分析以及对学生的调研结果,不难发现该院实行新生导师制的确是有一定效果的。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讲座和参访活动对学生了解专业背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也是在逐年增加的。但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师生专业匹配度、指导沟通方式、导师责任意识、学生的主动性是影响新生导师制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对新生导师制的实行提出以下建议。
( 一 ) 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其主动意识
研究表明,新生导师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改善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达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是提高导师制实效性的关键。从数据和调查来看目前该院学生大多数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且制度本身也缺少对学生有效的约束效应。对此院系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明确自己参与导师制的义务,参加导师活动、与导师交流、听取导师建议,另一方面也应该制定针对学生的考核机制,例如每学年由导师推荐积极参与活动和交流的优秀学生,给予一定奖励,在平时的评奖评优过程中也纳入新生导师的意见。
( 二 ) 提高新生导师和学生的配备比
按照该院目前每年的新生导师数量,导师和学生的配比还不足1:20,每名导师至少要指导20~30名学生,并且可能有不同的专业意向,这对本身就承担了较重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更多负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会使得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该院应当适当提高师生比,并且从入学之初就将学生按比例分配给指定的导师,由其进行主要指导和帮助,这也有利于建立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和谐的关系。
( 三 ) 完善新生导师考评激励机制
与学生一样,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同样影响着新生导师制的效果,因此需要完善对于导师的考评激励机制。对导师的考评应当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评价内容除了学业指导以外,还应包括导师对其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指导作用,以保证导师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除此之外还应引入导师的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估,力求客观地评价导师所做的工作。院系应将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并对工作出色的导师进行专门的奖励,使得导师对参与本科生导师课形成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充分意识到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性,并投入更多的精力。
( 四 ) 优化新生导师组织形式和活动时间
从前面的调查来看,学生参与新生导师活动的积极性会随着时间递减,虽然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导师的主动性可以适当改善这种现象,但总体的趋势依然不能避免,因此该院需要合理安排新生导师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创新组织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活动次数上应当根据学生的课业负担程度进行调整,活动形式应该更偏向于实践性质,适当减少讲座的次数,同时控制活动时长,使学生的时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作者简介:于超美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
赵静贤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团委副书记助教
张 岩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团委常务副书记助教
① 参见薛毅:《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本科生导师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② 参见李娟“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年第4期。
③ 参见王颖、王笑宇:“本科新生导师制对大学生的影响路径及实施效果研究”[J],《教育研究》2016年第1期,第26~34页。
④ 参见陈余丹《基于学生需求的本科生导师制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