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北京大学耕读社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造阅读氛围和创建阅读机制方面进行了十四年的探索和实践,主要采用诵读和研读经典相结合的方式变化生命气质,实现切磋问道。这种经典诵读和研读对个体生命成长具有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耕读社的经典阅读实践在探索“书香校园”建设的具体方式与途径方面可资参考。
关键词:经典;耕读社;晨读;诵读;研读
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机构,在构建“书香社会”中应起到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北京大学耕读社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造阅读氛围和创建阅读机制方面进行了十四年的探索实践,为北京大学“书香校园”建设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路径。
一、耕读社诵读和研读经典的实践
(一)“晴耕雨读,陶养心灵,圣贤为伍,师友同行”——耕读精神
北京大学耕读社成立于2002年,是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性修养共同体。“晴耕雨读,陶养心灵,圣贤为伍,师友同行”,十四年来,耕读社立足于北大,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依托,充分运用校内外的师友资源,在坚持晨读、研习经典以及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探寻青年学生完整的生命成长方式,力求“知行合一,身心康宁,民胞物与,圆成生命”。“耕读”二字取自“晴耕雨读”或“耕读传家”。“耕”取“躬耕实践”之意,“读”为“读经明世”之意。中国知识分子素有耕读传家、知行合一的传统,以学问滋养生命,内求圆成完满人格,外求兼济天下苍生。
(二)诵读经典,研读问道——晨读与读书会
十四年来,耕读社以社员的生命体悟与经典文本之互动为核心的旨归,并渐渐摸索出适合晨读的固定的时间、地点、惯常分组以及晨读方式。晨读以诵读与讲解相结合,以《四书》为主干,辅以《诗经》、《庄子》、《老子》、《孝经》、佛经、古代散文等传统经典。晨读的方式是:每日七点,社员们分成三四个小组围站成圈,齐读相关篇章一到两遍;每组每日一位领读人,负责给大家疏解字义、略通义理、分享体悟,读与讲各用十五分钟左右。晨读后大家一起吃早饭,自由讨论所读内容或聊各自近况。
表1:近五年来晨读
时间组别 | |
2012年春季 | 1.论语组2.庄子组3.佛经组 |
2012年秋季 | 1.论语组2.孟子组3.诗经组 |
2013年春季 | 1.论语组2.孟子组3.诗经组4.诵读组(只诵读不讲解) |
2013年秋季 | 1.论语组2.孟子组3.诗经组 |
2014年春季 | 1.论语组2.孟子组3.诗经组 |
2014年秋季 | 1.论语组2.荀子组3.诗经组 |
2015年春季 | 1.论语组2.庄子组3.诗经组 |
2015年秋季 | 1.论语组2.庄子组3.诗经组 |
2016年春季 | 1.论语组2.庄子、坛经组3.诗经组 |
2016年秋季 | 1.论语组2.孟子组3.诗经组4.荀子组 |
耕读社读书会多研读儒家经典,适时增设其他。这些年来读过的经典有:四书、《荀子》、《诗经》、《礼记》、《史记》、《庄子》、《近思录》等等。读书会的频率为一周一次到两次,设一名负责人,多为对此文本深熟、学养较高的文史哲专业的硕博生;同时,每个读书会有一名同学担任班长,负责通知、打印材料、总结等工作。读书会研读的基本形式是夹叙夹议,每位参与者都按次序领取负责梳理的章节。因为人员相对固定和熟悉,读书会也成为大家基于经典而充分交流思想、启发思维的场所。
表2:耕读社读书会
时间组别 | |
2012年春季 | “四书”专题研读,如《论语》中的 “君子观”“为学观”“为政观”等。 |
2012年秋季 | 《道德经》、《弟子规》读书会 |
2013年春季 | 1.《道德经》读书会2.《礼记》读书会3.《尚书》研讨4.《黄帝内经》身心会读 |
2013年秋季 | 1.《周易》读书会2.孔子传研读 |
2014年春季 | 《论语》读书会 |
2014年秋季 | 1.《大学》《论语》读书会2.佛学研习小组 |
2015年春季 | 1.《孝经》读书会2.《中庸》读书会 |
2015年秋季 | 1.《孟子》读书会2.《近思录》读书会 |
2016年春季 | 《史记》读书会 |
2016年秋季 | 1.《史记》读书会2.《老庄》读书会3.《金刚经》读书会 |
二、经典诵读和研读对个体生命成长的意义
上述经典诵读和研读对个体生命成长具有怎样的作用和影响?为此,我们对近三年来参与诵读和研读较多的八位成员进行了半结构化的访谈。他们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参加耕读社的时间为1~4年。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表3: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姓名(代号) | 性别 | 专业年级 | 参加耕读社时间 |
W | 男 | 力学2016届毕业生 | 4年 |
L | 男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1本、2015硕 | 3年 |
H | 女 | 自然地理学2014博 | 2年 |
Y | 男 | 应用物理学2015硕 | 1.5年 |
R | 女 | 汉语言文字学2015硕 | 1.5年 |
Z | 女 | 汉语国际教育2015硕 | 1年 |
J | 男 | 物理学2015本 | 1年 |
Michael | 男 | 留学生2012年进修生 | 1年 |
通过分析访谈资料,我们发现经典诵读和研读在“身”“心”“精神”等方面对于个体生命成长具有直接作用和深远影响。
(一)早睡早起,有益健康
晨读必须早起,早起必要早睡,而起居有常构成了健康生活的最基本层面。关于这一点,W同学的体会很有代表性:“我在大学的前几年睡觉很晚,这样几年下来,虽无大问题,但明显身体虚了不少。从参加晨读开始,配合上合理的饮食和锻炼,这几年身体状况明显好转。这可以说是晨读在生活方式上对我的影响,这种影响进而帮助我改善了身体。”R同学的身体不太好,做过几场手术,但当时认为自己年轻所以并没引起重视。R同学参加《论语》组晨读,每每读到“父母唯其疾之忧”,都想起父母夜夜挂心,而自己不爱惜身体,让他们担心,感觉自己十分不孝。她说:“晨读的那些经典,慢慢地进入了我的心灵,使得它不再是书上一句一句的圣人教,而是一点一点的日用情,慢慢地我养成了一种涵养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重视锻炼,和我的舍友们一起,这也是经典带给我的改变吧。”L同学说,“晨读督促我早睡早起,规律生活,有节制地生活”。就连留学生Michal同学也改变了贪睡懒起的习惯,每天定好6:45的闹钟,骑车从中关新园来到静园参加晨读。
(二)安舒心灵,和谐人际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诵读本身就是一种涵养心性的方式。若将我们的心比作一棵植物,诵读就是浇水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帮助心灵得到成长。来自理科院系的H同学,入北大前基本没触碰过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加入耕读社两年,她深深感受到诵读经典可以让自己内心更安舒。在耕读社读了经典书籍之后,她真正懂得了“知止而后有定”的道理,明白了“观照自己的内心,让心灵的野马置于其该止之处,让它安定,让它舒适。”来自文科专业的Z同学说:“每当捧起经典诵读,感觉整个世界都会安静下来,重新排列,进入到一个有秩序的状态。”W同学在经典研读中学会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思维方式,不再急躁、易怒,和周围人相处更加融洽了。R同学感受到读经典是一个慢慢放下自己的过程,原本性格比较急,现在变得更温和了,还会用到经典中的智慧去开导劝解身边的人。
(三)立定根本,唤起理想
W同学认为,读经典可以帮助个体建立主体文化,有了主体文化之后心里就有了主心骨,遇到问题之后知道了怎么分析问题,知道了去哪里寻求帮助,而不是如无头苍蝇一般四处乱撞。就读物理学专业的J同学谈到,自然科学的学习能提高自己的分析与思辨能力,但是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才真正找到支撑自己信念的立身之本。L同学表示:“在看待社会和人生方面,诵读经典让我看到了传统上厚黑之外、西方优胜劣汰丛林法则之外的仁义礼智,让我看到了生活中所应追求的除了个人美满的生活外还有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在。”
三、北大耕读社经典阅读探索中的经验与思考
在十四年经典阅读的实践中,耕读社基于北京大学的特有环境以及社团自身的传统,逐渐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经典阅读方式,并相应地形成了一套活动体系。在探索的过程中,对有关经典阅读的一些基本问题,形成了一些经验与思考。
(一)诵读与讲解
耕读社的晨读活动,诵读与讲解大概各占一半时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诵读的主要作用是熟悉文本,以一种感性的方式与古圣先贤的话语亲近,将经典的内容内化。晨读“讲解”的定位并非“教化”而是学问与心得的“分享”。讲解一般由文史哲方向的或者其他对经典比较熟悉的社员轮流担任。讲解者需要提前将相关的经典注解消化、吸收,在讲解时主要为大家疏通文意并介绍历史上对其中义理的经典阐发;如有个人心得,也可一并分享。这样,“讲解”也便成为大家相互提供方便、共同进步的一种方式。
(二)晨读与读书会
尽管晨读有讲解这一环节,但毕竟只是对经典较初步的理解。然而经典的内容意蕴深厚,如没有更深入的探讨,常常很难领略经典的深意。读书会在这方面正是晨读的补充,在对原文和注疏的仔细阅读,以及成员间相互的探讨中深入文本。读书会由一位对所读文本比较熟悉的社员作为负责人,负责整个读书会的规划与指导;以历史上的经典注疏作为读书会的主要参考。读书会的具体进行方式为,每位同学轮流担任导读,为大家梳理相关部分的文意;然后大家展开充分讨论,讨论从注疏出发但并不局限于此,可以联系经典中的其他内容进行思考(即所谓“以经解经”),并一定程度地结合个人生命经验。读书会一方面可以带领大家深入经典,另一方面也能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启发思想,从而多维度地认识经典的内容。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也是读书会优越于一个人研读经典的地方。
(三)道问学与尊德性
阅读中国经典与阅读其他书目的一个根本不同在于,其最终目的并非是知识的扩充而是德性的培养。北宋理学家程子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为己之学”是儒家的一个核心理念,阅读经典而背离这一原则的话,则是缘木求鱼。在耕读社的氛围中,读经典以修身,是社员们自然而然形成的共同的潜在意识。《中庸》里讲“尊德性而道问学”,这二者缺一不可。
(四)“师”“法”“友”
“师”“法”“友”这三者是耕读社涵养人才所依靠的最重要的三种途径。所谓“法”即是经典,是根本的准则,阅读经典正是对“法”的认知。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耕读社十六字社箴中有“圣贤为伍,师友同行”一句,阅读经典是与“圣贤为伍”,然而若想真正走进圣贤之道,还需要老师的护持与指导以及朋友间的切磋砥砺。《论语》中讲“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正是耕读社成员间最理想的相处方式,大家相互间不仅是感情亲密的朋友,同时也是相互砥砺的道友。正因为有“师友同行”,一个人在圣贤之路上的前行才会更为坚定而持久。“书香校园”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耕读社的晨读和读书会,正是“书香校园”建设中创造阅读氛围和创建阅读机制的具体实践。耕读社以阅读经典为核心,以站桩、打太极拳、练书法、学习礼乐、耕种等其他活动作为辅助与补充,与读书有机融合;正是因为这种融合,阅读经典不再只是单纯的“读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让经典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是北大耕读社这些年来实践的一个重要经验。北京大学耕读社经典阅读的生活方式,虽是基于北大这一特有条件,但对拥有类似理想的传统文化社团也有借鉴意义。让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间遍地开花,并以之点亮更多的生命,是耕读人的愿景。基于此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从2012年起,北大耕读社每年举办传统文化夏令营即是在这方面的尝试。夏令营以其他高校的传统文化社团同学为主,也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高中生参加。夏令营将耕读社的经典阅读和其他内容浓缩于一周左右的活动中,让参与者体验耕读社的生活方式。不少营员回去以后也开始组织晨读,或以其他方式继续阅读经典,并带动身边同学共同参与。虽然尚显得势单力薄,但每一位同学都是一粒传统文化的种子。
作者简介:詹成峰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助理讲
李伟玉 北京大学耕读社社长,历史学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
① 出自《论语•为政》。
② 出自《孟子•告子上》。
③ 出自《大学章句》。
④ 出自《孟子•离娄上》。
⑤ 出自《礼记•学记》。
⑥ 出自《论语序说》,见《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3页。
⑦ 出自《孟子•离娄上》。
⑧ 出自《论语•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