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寻找工科教育创新之路 ——北京大学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探索

作者:李咏梅 沈楠冰 发布日期:2016-07-22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及北京大学工学院独特的创新教育体系,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大学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对工科背景学生的影响力进行了分析,旨在归纳总结出适合国内高校环境的工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关键词:工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北京大学工学院

 

20世纪90年代起,以美国为代表的一批发达国家就对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及科技创新体制进行了探索,从培养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入手,实现了区域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及工业技术的长足进步。李克强总理在20164月访问北京大学时特别强调:“高等教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支撑。首先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从引进、吸收、消化和集成创新,真正做到原始创新,要把基础科学搞扎实。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匠精神。”作为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试验田和示范基地,北京大学工学院自重建起就定位于尖端科技、交叉学科,把培养学生的工学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并依托其产学研特点以及强大的师资力量,集合海内外研究机构及行业专家,专门成立了创新教育中心。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教育发展模式

我国创新教育建设起步于21世纪初,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校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因文化背景、历史沿革、高校发展体制的不同,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在对创新教育的认知、内容、体系、参与范围上都与我国高校对创新教育的定位有所差别。

从对创新教育的认知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新概念”定义为“求职”与“创造新的岗位”,创造就业岗位是创新教育的培养结果之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能够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创新教育是对学生的全方面培养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还涉及到学生性格养成、学习能力、科研方法等各方面,而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及创新品质,最终在就业或创业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我国高校多以统一标准判断学生是否有创造力、设置创新培养课程。国外高校倾向于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开展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课程,如慕尼黑工业大学专门为大学新生进行入学倾向性测试,旨在从学生入学之初就引导学生认识自身能力,以便从课程选择、创新思维培养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认知上的不同导致了国内外在创新教育培养内容上的差别。我国高校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基础知识的教育,而国外高校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多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动手实践,在课程设置或培养方案方面也更加具有前瞻性和多面性,让学生切身体会将创新付诸实践的益处。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设立了“本科生研究工作计划”,由校方设置概念性的科研课题,供学生进行研究及实际操作。此外,国外教育也比较重视培养发散性思维,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新技术教育中心”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独立活动计划”等,都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宽松的实践学习环境及评价体系,减少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在各方面发掘自己的潜能。

在创新教育体系上,我国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建设处在起步阶段,以开展零散的创新活动为主,受众范围有限,国外高校多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实践项目均是围绕这一目标而设立,因此具有跨学科、系统化及综合性等特点。如美国哈佛大学就有一整套创新教育方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逐年增加相应的动手实践课程,并将课程类型细分为学生个别学习课程、教师讲授课程、讨论课程等多个类型。

在创新教育参与范围方面,我国高校目前偏向于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而国外高校注重引入政府、科技企业等外部资源,将创新教育向外围拓展。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遵循着从开展零星创业课程到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创业系统建设的发展规律。因开展创新教育探索的起步时间不同,国内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仍然有许多可以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经验的地方,同时创新教育内容需要结合市场需求来进行调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及工科创新教育更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基于北京大学工学院的国际化定位,为进一步培养新时代的工学创新人才,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教育道路,北京大学工学院于2011年成立了北大工学院创新教育中心。

二、北大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一)创新教育中心建设模式现状

北大工学院创新教育中心在广泛吸纳国外高校创新教育先进模式的同时,结合国内高校及工科教育发展实情而建立,是北大工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及试验田。秉承“技术为体、管理为翼、创新为核、致用为上”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中心目前设置的主要项目包括:工程管理硕士(MEM)、北京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美国埃默里大学PKU-GT-EMORY国际联合培养博士项目、“工行天下”业界导师项目、创客教育实践中心(PKU Makers Lab)、德稻全球创新大师项目、GLOBEX国际交流创新教育与设计项目、教育金融创新项目及继续教育项目等。

“工行天下”业界导师项目为学生及资深专家、知名院友、政府机构管理者等业界导师搭建了沟通平台,与行业领军人物一起实地调研、面对面交流、沙龙座谈等,业界导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际工作项目,或协助学生实施可在产业界孵化的设想。目前“工行天下”业界导师项目已开展两届,第二届共有20名业界导师及74名学生参与。

以北大工学院创新教育中心为主体运营机构,北京大学创客实践教育中心是校内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公益性实践平台。它为全校师生提供项目实践活动场地、软硬件技能培训、创新创业课程动手实践与活动机会,以及培育指导和资源对接服务。同时为相关的创业师生提供一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平台。自2015年末成立以来已有4个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创客实践教育中心,创业项目均具有创新性和良好的市场潜力,并且能够与工业设计、机器人自动化原理、航空航天动力学、工业工程管理等基础所学专业结合。

(二)创新教育发展特色

北大工学院创新教育以“科技实业、精益创新”为培养使命,依托自身产学研体系,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动手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工科创新管理人才,将工学创新与管理创新并存纳入到全院教学培养体系中来。中心内非学历教育项目与学历教育项目互通,非学历项目不仅局限于中心内部学员,任何对科技创新及工科创业项目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择加入,使得学院创新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工行天下”业界导师项目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外界工科产业精英,让更多社会优质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为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保驾护航。工学院创新教育还积极引入国内社会及国际教育资源,通过与德稻教育的合作,利用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有理论课学习时间,还能利用课堂项目实践机会学以致用,由国内外知名企业所提供的实践项目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现实需要,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外知名高校的联合培养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走向国际化。此外,工学院创新教育课程多以项目组形式开展,极大增加了师生互动、同学互动的机会,让项目组学生能够群策群力,拓宽创新思维,并学习如何在不同性格及教育背景下发挥团队精神及团队协调能力,共同找到解决项目难题的方法。

三、北大工学院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及创业意向方面的调研

我国对高校学生创新教育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调查表明,性别、生源地、专业、年级、教育背景及性格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而高校创新教育也存在师资力量短缺,课程体系不完善,政策、资金体系不完善,大学生创新难以持续进行等问题。针对工科学生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比较少,也少有涉及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后所产生影响的调查研究。因此,北京大学工学院采取问卷调查形式,面向北京大学具有工科背景的学生及毕业生开展了调研活动。

(一)调研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北京大学具有工科背景的在校生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2份。调查问卷由三部分构成:被调研者基本信息部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课程的反馈部分,题目包括被调研者对北大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认知程度,以及从学生的角度,评价工学院创新教育各板块对其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程度,并对工学院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做整体反馈;创新创业意向部分,包括在校生毕业后求职意向、毕业生就业状态、以及在接受工学院创新教育项目培养后,是否对创新创业意愿有影响等。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考察具有工科背景的北京大学学生及毕业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后对学习、工作及创新创业方面所产生的作用,二是了解学生及毕业生进行或不进行创新创业的动机及所遇到的困难。

(二)调研结果分析

1.对工学院创新教育项目的认知及对各课程板块影响力分析

在目前北京大学工学院创新教育中心所提供的经济课程、管理课程、工科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培训、毕业设计项目五个板块中,管理课程板块和创新创业培训板块被认为是对学生创新创业帮助最大的两个板块,分别占调查结果的37.08%33.15%,表明将创新课程与管理学知识相结合,已成为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从课程认知程度上看,只有两名被调研者没有参加过任何工学院组织的创新创业相关项目,参加最多的项目是工业工程管理(MEM)课程培训、“工行天下”业界导师项目及创客教育实践中心项目,与工学院在创新教育中心设立的重点发展项目具有一致性,学生对各项目的关注度及参与程度较高。

2.对工学院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反馈

从整体上看,工学院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的反响比较积极。32.03%的被调研者认为工学院的创新教育培训课程内容能够引导学生将工学与管理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中,25.54%的被调研者认为授课、讲座、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培训能够帮助其拓展人脉资源,18.61%的反馈对工学院老师在创新创业上的指导和帮助予以肯定。

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议总结分为三类:课程内容上,希望能够增加模拟教学等融合营销学、金融学、创业团队建设等交叉学科类实战性课程,加强对当前市场下创业全局观的把握;培训形式上,希望增加企业成熟项目实地考察机会、参观成功创业企业、与创业者进行一对一访谈及举办创新项目对接平台等;创新教育考核标准上,希望在毕业论文中更加结合创新创业实际内容,在学习成果上体现工学、管理学与创新相结合。

3.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培养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力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经过工学院创新教育项目培训后的学生/毕业生在创新创业上的态度较为积极,对其将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有16.3%的被调研者目前已经开始进行创业,其中八位正在创业的学生处于市场调研和撰写商业计划书的创业种子期/概念期阶段,占所有开始创业学生的53.33%,四位已经进入组建核心团队、开发产品或服务的创业早期阶段,占26.67%。工学院创新教育培训在学生创新创业的早期阶段给予了知识、经验上的帮助,为实践提供了平台。

在选择毕业后就业的被调研者中,有45.19%的学生/毕业生认为创新创业课程使得自己在工作中更加具有创造力,能够应用到工学与管理学上的知识。除此以外,创新技能培养对被调研者的职位提升、获得心仪岗位方面都有一定的帮助。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毕业后就业的被调研者中,有66.23%的学生计划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认为创业可以帮助自己开阔视野,希望充分利用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达到个人的进步并将自己的创新想法付诸实践。

4.学生创新创业的阻力分析

在毕业后选择工作单位就职的被调研者中,有33%的学生/毕业生选择暂时没有进行创业的打算,原因可归为三类:一是缺乏相应的创业启动资金;二是缺乏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认识不足,不便于开展创业;三是创业项目的选择较为困难,需要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再做打算。

选择正在创业的被调研者中也在调查问卷中描述了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在创业过程中如何保持高效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探索,知识架构方面缺乏成熟的公司运营体制搭建、如何建立财务制度、建立有市场前景的项目、需要补充国家税收政策知识等,人力资源开发,研发团队内的合作等也是难点。

四、总结与思考

北京大学工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传授、实践平台搭建、引入外界资源方面,都给予了工科背景高校学生强有力的支持。

创新性认知教育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才的培养,是对学生创新性格的养成,对发散性思维及商业意识的三重培养。新一代工学创新人才不仅需要有创新的科技成果,更要具备理性长远的商业眼光及团队合作精神,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创新教育内容上,工学创新教育不能仅限于“工学技术创新”,而要与管理创新相结合,使学生在具备工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应有的财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管理学知识。培养形式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学生评价方法上要不断创新,如以实战模拟训练与实践报告相结合的形式来代替单纯的考试打分制,鼓励学生不断在创新实践上拓展。

创新教育体系搭建方面,需要从零散的创新教育活动逐步向成体系的创新创业培养迈进,将创新教育纳入到普通教学的培养方案中去,根据学生的工学背景、所处的学习阶段等,以各学校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非学历与学历教育相结合,达到资源开放式的多元化创新教育,让尽可能多的高校学生获益。

在创新教育参与范围上,高校应及时引入校友资源、吸纳国际创新教育先进经验,开展多种形式的校际合作、校企联合,积极将政府及对口企业等资源一同纳入到高校创新教育体系中,从技术、政策、财务、人脉、管理经验上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让创新教育培养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全方面、多角度地服务在校生及毕业生,打造个性化、有高度、专业化的工学创新教育平台



① 参见白强:“美国名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与启示——基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考察”[J],《教师教育学报》,2015年第3期,第112117页。

② “校长教授们连鼓四次掌,总理在北大讲了啥”[EB/OL]http://pkunews.pku.edu.cn/xxfz/2016-05/02/content_293652.htm201652

③ 参见别明舫:《择业与创业》[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年版。

④ 参见赵倩、王楠:“创新教育模式的中外差异对比与解决对策”[J],《他山石》,2013年第3期,第274275页。

⑤ 参见许兆洁、严加亮、刘燕萍、刘冰:“国内外大学生创新课程对比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1期,第4647

⑥ 参见田远:“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比较与启示——基于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的案例分析”[J],《科教导刊》,2013年第2期,第3435页。

⑦ 参见段喜萍:“大学生创业意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经济》,2014年第2期,第112113页。

⑧ 参见王倩倩:“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第9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