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摘要:毕业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偏事务性和碎片化,教育性和系统性相对缺失的现象。文章从分析高校毕业生工作研究现状入手,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思路,探究教育者如何发挥毕业教育主体作用,结合工作实例对构建高校毕业教育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毕业教育;以人为本;主体性;高校
毕业教育是学校结合毕业生的群体特点和实际需求,在学生毕业离校前集中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是高校育人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此时,毕业生已经基本结束专业学习,即将离校进入职场或继续深造,处于人生的转折点。把握这一特殊时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帮助毕业生进一步成长成才,顺利度过转折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但由于受到时间、工作安排等因素的制约,毕业教育往往呈现出缺乏统一规划、不成体系,重事务性、轻教育性的态势。如何搭建高校毕业教育体系,增强毕业教育实效性,成为摆在高校德育工作和学生事务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毕业生工作研究现状
经过前期的文献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呈现出做具体活动多、做深入研究少的特点,重视活动形式创新,但教育规律的探讨相对较少。目前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以下几方面:毕业设计的现状、改进措施和管理方式,毕业生档案转递和离校手续办理,毕业生就业、实习指导和毕业生班团活动开展和毕业教育的内容、存在问题等。研究者普遍认同,毕业教育应涵盖创业成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和文明离校教育,通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爱校报国意识、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解决学习就业和生活困难。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毕业教育也受到了一定关注。文章尝试从毕业教育的主体入手,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思路,探究毕业教育主体性的发挥,讨论毕业教育内容的完善和形式的拓展,并结合工作实例对构建高校毕业教育体系提出建议。
二、尊重主体性,充分发挥毕业生主观能动性
主体性研究属于近现代哲学理论的研究范畴,本质上是研究人在对象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明确指出,主体性指的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但他们同样可以成为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既是学生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也给学生重要的教育体验。毕业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阶段和重要一环,特别应当重视调动毕业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毕业生成为毕业教育的设计者、执行者、参与者。
在设计毕业教育方案之前,应广开言路,如举办座谈、个别沟通、线上讨论等,充分听取毕业生对毕业教育的意见建议。以北京大学为例,每年春季学期初,组织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进行座谈,毕业生们畅所欲言,对当年毕业生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随后,结合毕业生的意见建议,设计毕业教育方案,力求全面、充分地反映出毕业生的智慧和诉求。在此过程中,强调了毕业生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让毕业生更清楚自己的毕业生身份定位,也便于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师生实现相互沟通和启发,既了解了实际需求,又拓宽了工作思路,有利于实现毕业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毕业生为本”。
在毕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尝试由学生事务管理部门招募毕业生,组建工作团队,在老师指导下,负责毕业教育活动的细节设计、人员组织与保障实施。毕业教育活动通常是由学校、学院、党团支部班级三个层级共同组织开展,在具体实施中分工和侧重有所不同。学校毕业教育更侧重面向毕业生整体集中开展,往往规模较大。学院开展的毕业教育更加突出院系特色,例如,举办本院毕业典礼,为毕业生提供与院长合影、与恩师话别、与同学谈心等主题环节,让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更为充分;还可以根据就业、出国深造、国内深造等不同毕业去向,组织毕业生与非毕业生的经验交流和分享活动,实现传帮带。党团支部、班级以及学生组织和社团则可以发挥规模小的优势,组织毕业合影、毕业聚餐、制作毕业衫和毕业纪念册等活动,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毕业氛围。不论是哪一类毕业教育活动,都应当重视发挥毕业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
由毕业生来组织开展毕业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毕业生对于自身的需要有切身感受,能够使毕业教育活动更加符合毕业生的需求,把工作真正做到毕业生的心里;第二,毕业生的时间相对宽裕,对于毕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更高,也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教育成果惠及更多毕业生;第三,这一过程为毕业生提供了抒发毕业情感的机会和满足毕业心愿的平台,既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工作能力,也实现了与指导教师的互动,强化了毕业教育的效果。此外,参与本身也能给他们留下珍贵的毕业记忆。
三、完善毕业教育内容,拓展毕业教育形式
目前,高校毕业教育并没有固定范式,各高校有不同的工作传统,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毕业教育体系。毕业教育活动往往侧重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毕业设计或毕业作品展览,与校园文化相关的毕业晚会、毕业游园会等。因此,构建更完善更丰富的毕业教育体系成为高校育人工作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理想信念教育
结合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洁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如为赴基层和西部等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举行欢送会,邀请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共同为这些毕业生送行,表达慰问和祝福,提出希望与要求,进一步帮助毕业生坚定理想信念,扎根基层,躬身实践。
(二)爱校荣校教育
通过组织系列活动,鼓励毕业生回忆在校园中的生活和成长,活动创意由毕业生提出并具体实施,以他们最熟悉、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母校的热爱和眷恋。组织毕业生参观校史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校园定向越野及户外知识竞赛,从校园实体和校园文化两方面,增强毕业生对校史校情的认识。
(三)文明离校教育
学校、院系、党团支部和班级应依托毕业生座谈会、党团日活动和班会等,鼓励毕业生为学院和学校发展建言献策。通过发布倡议,引导毕业生在毕业之前完成感恩师长、父母、同学、母校的若干件事,引导毕业生正确表达感恩之情、合理抒发毕业情绪,文明健康离校。
(四)就业指导教育
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在首次进入职场前,应当通过开展生涯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作好职业规划。可通过各类校园媒体平台,宣传毕业生中赴西部和基层地区就业、海外就业、部队就业、自主创业等典型案例和事迹,坚定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报国理想,鼓舞更多的毕业生把握时代机遇,投身国家建设,锻炼成长成才。还可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并邀请相关专家为学生,特别是从事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工作的毕业生进行农村基层工作专题培训。
(五)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毕业生心理状态,结合他们未来职场生涯的现实需求,通过刊发指导文章、工作坊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正确处理离别情绪,科学规划未来发展。同时,帮助毕业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提升从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转变的适应能力。
毕业教育形式主要可以分为线上活动和线下活动两方面。线下活动相对常规,包括座谈会、报告会和参观走访等活动。线上活动内容则更为丰富,相比于线下活动,线上活动受时间、场地的限制相对较小,对于毕业生来说,可以更自由地选择并参与活动。线下毕业活动通常集中于毕业前一个月即6月集中开展。而线上活动可以提前2—3个月启动,为毕业教育系列活动预热。当下,微信成为大学生最为喜爱的手机应用,因此,毕业教育的线上载体除校园BBS外,也应当扩展到移动终端的微信上。同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也能够大大增加活动的互动性。
四、着眼成长规律,推动毕业教育创新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罗杰斯是重要代表人物。人本主义学派着重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重视人的成长和发展,称其成长发展为自我实现。基于人本主义的理论,毕业教育应当着眼于毕业生成长规律,结合毕业生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不断创新毕业教育形式,增强毕业教育实效。
近年来,北京大学主要在三个方面对毕业教育的新形式进行了探索。
第一,提供回忆校园成长契机。在离校前夕,帮助毕业生回忆梳理在校期间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点滴。这种回忆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启发同学们认真思考,自主自发地去探究自己在校园中实现的个人成长和个人提升,为自己的在校生活画上一个圆满句号。北京大学自2014年以来在线上开展“我的北大成就”答题活动,受到毕业生广泛欢迎。测试共有100道题,题目围绕学习考试、校园活动、生活起居等方面设置,每年结合应届毕业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毕业生通过答题方式即可快速、高效地梳理自己的校园生活;在参与答题的同时,鼓励毕业生在毕业前完成之前未完成的校园成就,实现美好的心愿。北京大学还于2016年6月首次尝试举办毕业生专题展览。展品都来自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一张火车票、舞台上的道具、课堂笔记、工作证、奖杯……所有展品均由毕业生提供,展品的文字说明由毕业生亲笔手写,为毕业生们提供讲述自己故事的机会和平台。参与展览的毕业生,用自己的经历为母校的漫长历史添加了鲜活的一笔,加深了与母校的感情联系。
第二,帮助奠定初入职场的基础。毕业生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时,对未来的工作可能有迷茫、有困惑、有忐忑,通过开展毕业教育系列活动,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毕业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帮助他们增强工作自信,注重引导其养成爱岗敬业、投身实践、无私奉献、报效国家的道德品格,实现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顺利转变。北京大学已经连续多年面向毕业生——特别是将赴国家和地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工作的毕业生——举办廉洁教育活动,通过聆听专家报告和实地参观等,树立廉洁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职场顺利启航。北京大学还举办“校友沙龙”活动,邀请毕业3—5年的校友为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分享职场经验,交流工作体会。
第三,实现管理服务有效衔接。学生事务管理部门与校友工作部门合作开展部分毕业教育活动,有利于实现管理服务从毕业生到校友的无缝对接。北京大学自2014年以来尝试在毕业前帮助毕业生按就业所在地集中建立网上联络平台。随后,校友工作部门协助应届毕业生与各地校友会建立联络。在这一过程中,毕业生提前建立起与当地校友会的联系,有助于毕业后迅速融入新环境、新生活。学校也因此积累了相对稳定的校友资源,更好地维持校友与母校的良好情感关系。
毕业教育是一项持续性工作。相比新生入学教育和在校过程中的教育,虽然毕业教育可能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但从现有研究和工作实际来看,毕业教育已经愈发为教育者所重视,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仍面临着毕业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覆盖面不足等问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总结规律,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