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编者按:
“春燕行动”是由北京大学发起,由学生工作部、离退休工作部、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各院系等部门具体参与,利用春节、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契机,组织学生志愿者走访慰问离退休教工和周边社区的老人的敬老爱老活动。由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为其命名,寓意“春燕初飞,衔食反哺”。自2012年发起以来一直稳定推行,同学们在为老人们送去慰问温暖的同时,也聆听着他们的教诲,传承着老一代人的宝贵精神。本期“青年视点”采访了参与活动的老师和志愿者,请他们畅谈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反映活动的深刻意义。
一、师说
李晓鹏:近三年来,校学生工作部、离退休工作部、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各院系组织学生志愿者在春节、教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之际,走访慰问离退休教工和周边社区的老人,从而引导学生们树立尊老敬老意识、践行爱老助老理念,在服务实践中献爱心、长本领、受教育。我曾和3名“春燕行动”学生志愿者一起到中关园探访了北大哲学系退休教授、美学家、书法家杨辛先生。杨先生已是93岁高龄,但他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健康。老先生向我们愉快地回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从在重庆当学徒到就读重庆南开中学,再到参加远征军赴印缅训练;从师从徐悲鸿到参与辽沈战役,再到调入北大。杨先生对我们说“在人生历程中,经历艰难、困苦、曲折,对人生很有益处”。他讲述了来北大学习、工作后历经新中国建设初期、“文革”和改革开放多个时期的段段往事,内容十分丰富,还通过书籍、报刊、图片等多样化的史料载体,为我们展示历史原貌,我和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超出预期。
当然,同学们收获的还不仅是历史知识,更多是向老先生学习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东西。比如杨先生曾多次提到汤用彤先生一家对他的帮助,并谈到他捐资设立“汤用彤奖学金”的故事,叮嘱同学们做人要真诚和感恩。杨先生还讲“人生是一个圆,没有起点和终点。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结束以后就融入了宇宙的大生命。”先生多次指出,一个人要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奉献是一种回报。奉献得到的乐趣是人生最持久、最可靠的快乐源泉。”老先生谈到他的三大爱好:书法、登泰山、收藏荷花艺术展品,每个爱好、每段故事几乎都与立德修身相连,同学们听后十分受益。
学生工作部自2014年起,进一步丰富“春燕行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深挖育人功效,着眼长期成果,成立了“春燕行动”口述史特别小组,目的组织同学们在开展敬老助老活动中,聆听和记录老人们所讲述的人生故事和北大往事,从而既满足了老人们向年轻学子分享人生心得、讲述历史故事的普遍愿望,又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历史,特别是北大校史和北大精神,从前辈身上汲取“正能量”,传承北大人的梦想,成为接续奋斗的新一代。这个项目如果能够长期开展下去,将为学校积累一笔宝贵的校史资料和精神财富,项目成果也将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精神教育、北大校史和北大精神教育、榜样教育等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案例和史料资源。
冯路:离退休工作部平时的工作本就是定期慰问老人,关心和处理与老同志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有关的各种事宜,以及生活困难时的补助等等,让老人们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我国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的时期,“春燕行动”也有很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口超过10%,“十三五”规划也有关于老龄问题的意见,如何应对“独子老龄化”,改善代际关系等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北大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且历史比较悠久,目前北大共有5000余名离退休职工。“春燕行动”首先对这些老人意义重大,除了送温暖之外,很多前辈退休后仍然十分关心青年成长,对青年的发展怀有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直接接触年轻学子有助于他们了解当代青年所思所想,在精神上更是一种慰藉;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和老师沟通,体会他们孜孜以求的精神,感受老一辈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积淀,有助于他们慎终追远,增强自己精神的力量;而对于我们组织工作者而言,这个行动整合了各方面资源,有助于打破工作壁垒,起到了一个桥梁纽带的作用。
二、于踏实中行动
问:请问在行动中您具体做了哪些工作?面对比自己大两代的老人,你们如何开启话题,找到共同语言?您认为自己带给这些前辈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丁鹏:“春燕行动”开展之初即对志愿者进行了一个专门的培训。不仅布置了要完成的任务,如为老人送福字、水果,陪老人聊天,帮老人做家务等。也从礼仪、心理等层面,培训了与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沟通的技巧。最后也规定了需要注意的作风与纪律。比如,不乱动老人的物品,不接受老人的馈赠等等。所以,与一般的敬老活动相比,“春燕行动”是校领导寄予了深切厚望的一项有组织、有纪律、有使命、有传承的志愿活动。一般会将话题引向老人对在北大工作、生活阶段的回忆。我们所拜访的老人都有数十年的工龄。数十年弹指一挥间,不禁给人以“朝如青丝暮成雪”之感。无论是坚守岗位、尽职尽责,还是学校发展、人事变迁,老人会有数不尽的人与事要讲,而我们最大的共同语言是对北大生活的体验,比如哪个食堂的什么菜肴好吃,以及对北大近年来各方面发展、变化的看法等等。我们能带给前辈最有价值的就是青春的活力,一双双崇敬的眼睛与聆听的耳朵,单纯而美好的半日闲谈,无私而热忱的温情与关怀。
杨宇潇:交谈中除了从老北大和老人当时在老北大发生的事情聊起之外,我们也会留心老人的生活环境、身体状况等进行适当的寒暄。夸夸老人身体硬朗,聊聊老人年轻的时候引以为傲的事情等等。我们的交流让前辈们看到的是新人的希望,知道他们当时的铮铮铁血、拳拳赤子心也在我们的身体里,他们当时坚定、求知的眼神现在也在我们的眼睛中,他们应该是无比欣慰的。我们跟他们说说现在的北大是怎样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也可以看到他们眼中流露出的欣喜与感动。
何颖桢:虽然和老人们年龄差距比较大,但和他们聊天的时候就好像是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聊天一样,他们对我们青年学生也就好像和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所以在开启话题的时候也没有特别地拘谨,也是先聊聊家常,然后自然而然就聊开了。我记得当时爷爷奶奶们提到了居家养老,然后他们就作为经历者谈到现在市场上的保姆的培训还不足够的问题,我们几位同学都很感兴趣,因为中国渐渐迈入老龄化社会,这个问题在社会上也是很突出的。于是我们就这个居家养老服务的话题和老人们也聊了许多。社会问题也算是和老人最大的共同语言吧。他们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所以在很多社会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视角,深入的见解,而青年学生们同样也是心系国家大事,在很多方面也有自己的见地,在交流中交换意见感觉思路一下子就拓宽了。我觉得自己作为青年学生能带给前辈最有价值的首先是陪伴吧。就我自己而言,我这次探访的两位老人的孩子都在国外,平时就是老两口在家作伴,虽然我们一行人过去也没有做什么,但能够坐下来听他们讲讲过去的事,陪他们聊聊天,从他们骄傲而满足的神情中就能感受到其实他们平时是很孤单的,他们也喜欢屋子里多些欢声笑语,多一些人气,在倾听中他们感到被尊重,被关爱,没有因为自己退休了就被忽略了。我们给前辈们最大的礼物,就是陪伴,让他们心情更舒畅。
袁临天:我们会提前查阅将探访退休老教师的基本情况,了解他研究的方向。交谈时,话题往往从老教师日常工作开始,用谦卑的心请教他们当年学习工作的故事,从而展开到对行业、国家、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讨。我们特别注重老教师给我们年轻人提出的建议和忠告,这些让我们很有收获。说实话,刚开始敲开老师房门,我们心中是紧张的。担心老教师因我们才疏学浅,几句话把我们打发走。后来发现,老教师非常愿意和我们交流,既不吝赐教,又平易近人,让人感动。
肖琳琳:我觉得,我们青年学生能够为前辈们带来的最有价值的,就是我们的活力,蓬勃的朝气,我们对于世界、对于社会的理解和看法,以及我们对前辈的关心和惦念。我们所拜访的老教授们,大多从事了一辈子的教育事业,学生在他们过去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和前辈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现在最关心的,仍然是北大青年学子的发展。因此,我想我们的拜访,能够为前辈们带来的最有价值的,就是为他们提供了了解当代北大学子的一个最直接的途径。
三、在倾听中传承
问:在“春燕行动”中,您印象最深刻的前辈的话是什么?为什么会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丁鹏:印象最深的倒不是一句话而是一个举动。我们去看望一位老人,他的太太也是北大的退休职工,之前在北大做财务工作。在我们临走的时候她拿出一个本子,请我们留下姓名与电话。她说去年也有“春燕行动”的志愿者来过。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去年的师兄、师姐留下的签名,心中涌起一阵感动。既感动于老人细腻的心致,感动于她对我们的认可。也感动于我们这一志愿行动的一年又一年的传承。
杨宇潇:我们去探望的王永老人说:“哎呀,有个事儿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幸福。就是可以经常看到同学们,和他们坐下来,听听他们谈谈对北大伙食的意见。北大的民主,早就体现在伙食这个事儿上了。”我们听了之后很感动,王永老人已经退休十几年了,他认为的幸福依然那样的简单质朴。为了民主,为了聆听同学的声音,从同学对餐饮的热爱的建议中获得满足,这种闻过则喜的精神恰恰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何颖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崔殿祥爷爷说的一句:“要学会尊重别人”。直到今天,他在楼下见到清洁工,也会主动上前去跟他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老人说这句话时没有很刻意强调,但掷地有声。现在独生子女环境下大家都变得以个人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地替他人考虑,衍生出一种社会的不尊重和戾气。其实人没有什么三六九等,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尊重他人的同时也是在提升个人的涵养和品德,才是幸福感的体现。一时尊重他人很容易,要一辈子学会去尊重,恭恭敬敬地发自内心去尊重真的很难,所以崔爷爷的话也是给了我一个努力的方向吧。
袁临天:“不忘初心”。我去拜访的一位老教师行医40载,到现在退休了,还给患者看病。为什么?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解除患者的疾苦,追求精神上的慰藉。学医,就意味着要有仁心仁术;救死扶伤就是我们的初心。这些都是我们医者的重要价值观!但现在社会发展快,竞争大,人心也慢慢浮躁起来。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就医需要和医生少的现状,尽管我们深知患者看病难,看病贵,但是我们会发现,与同等学历和付出的其他专业同学相比,我们收入不多,工作累,更操心。如果我们只着眼于眼前的“收入”,忽视我们“救死扶伤”的初心,放弃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可能会在学习和工作上陷入迷茫,难以像老前辈那样潜心学习,练就“妙手回春”的本事。
肖琳琳:我们小组拜访了曾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教数十载的彭家声教授。彭老先生在交谈中一直叮嘱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扎扎实实,不可投机取巧”。在我们的社会中,浮躁之气依然存在。在学校中亦然,一些学术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在喧嚣、快节奏的社会中踏下心来,认认真真做事,明明白白做人,扎扎实实过好每一天,是我们一生都要思考的问题。
四、在思考中成长
问:在这次活动中您有哪些收获和成长?通过参与“春燕行动”,对老一辈和年轻人之间普遍存在的代沟问题有没有新的看法?
丁鹏:最大的成长是通过与老人的交流,学习到了他们在古稀之年所体悟到的人情事理。同时,我感到自己更深地融入到了北大的传统之中,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有了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更完善的品格。因此抱着一种学习的姿态,我觉得代沟并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毕竟有一种说法是“隔代亲”,我们学生志愿者与老人之间,正是这样一种“爷孙”关系。天真的我们对老人有天然的尊敬与热爱,返璞归真的老人对我们也有着自然的亲和与喜爱。
杨宇潇:参与“春燕行动”让我意识到,敬老不仅仅是单纯给老人送东西,送慰问,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他们的快乐不在于你去看他,而在于可以分享他的经历,让我们成长。只要有精神的传承在,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代沟。一种熟悉的眼神,一个暖心的微笑,一股暖流般的情怀,怎样的沟壑都可以跨越。
何颖桢:我自身最大的成长也是在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时,他们谈到20世纪60年代在江西下乡的艰苦岁月,他们没有抱怨那段人为的灾难,也没有去埋怨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人情是非,他们更多的是感激和怀念艰苦生活带给他们难忘的回忆,他们是知足的,这种平淡释然的心境极大地感染了我,让我觉得做人做事应该更洒脱更乐观更知足,才能更快乐。其实代沟就是互相理解的问题。因为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宠惯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所以他们很难也不想去站在前辈的角度去思考前辈话语的合理性,这就产生了代沟。而消除代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沟通交流理解。就好像这次与老人交流,听老人讲过去的事,就知道老人们生活的年代,成长的背景,同时他们也能够了解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在理解背景之后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他的那个背景下去考虑问题,才会去认同他们。而这种理解也是相互的,他们反过来也会认同我们年轻人的看法,这种良性的循环就有利于拉近年龄间的差距,让彼此的思想和价值观更趋同或者说更有包容性。
袁临天:我认为自身最大的成长是长见识、多反思。老教师将经验和教训告知和点醒年轻人,而我们有机会倾听老教师的教导,听听他们对高速发展而又相对浮躁的社会的看法和建议,这些能够激励、鞭策我们进步、成熟。我们只有了解了老教师的学习、行医的成长历程,才能更全面系统地认识当下医疗行业的情况,我们才能做到遇事不武断、不浮躁,不人云亦云。
肖琳琳:在活动中,我自身最大的成长,就是在前辈们身上学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并认识了来自其他学院优秀的同学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不同年龄的群体,由于人生经历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所接受的理念不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代沟。我们虽然不能消除代沟,但至少可以尽自己所能来缩小代沟。我发现只要用心去交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体会,代沟并不会影响到不同代际间的交流。在我们和彭教授的交谈中,彭教授对于当前国际局势的清晰认识和严谨分析让我们十分佩服,而我们对于北大历史的充分了解也得到了彭教授的肯定。
执笔人:
陈俊好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3级本科生
王 金 北京大学哲学系2014级本科生
韩豫哲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14级本科生
李嘉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