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北京大学英文课程建设对接收及派出交换生的重要性分析

作者:马 岚 发布日期:2016-04-25

摘要:近年来,北京大学持续拓展与国外知名高校在学生交流层面的合作,国际学生对国际课程的需求逐年增加,但由于自身英文课程体系的缺乏,难以满足交换学生对英文课程的需求,从而开始制约中国学生的派出。文章审视了北京大学英文课程的现状,并简要总结及对比了国外合作院校相关情况,以期能够为更为全面的英文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信息。

关键词:交换生;英文课程;国际合作院校

 

近年来高校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其中在校生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更成为了各高校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重要内容。北京大学也在此进程中不断开拓渠道,寻找适合本校学生需求,高质量、大规模的海外交流项目。随着项目数量及参与学生数量的大幅度提高,一方面,使我们局部量化地看出了国际化的加速程度;另一方面,却又让我们开始面对新的挑战。在诸多挑战中,接收海外交换生的能力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近年来北京大学海外交换项目“收支”不平衡的局面,来审视在海外交流中的瓶颈,并参考海外合作高校对于接收交换生的不同举措,从而引发对自身的思考。

一、难以平衡的“接收”与“派出”

20112012年,为了满足在校生海外学习的需要,经过多方努力,北京大学与多所世界顶尖高校签署了学生交换协议,在项目数量上出现了迅猛增长。其中校际交流项目数量增长幅度最大,由2011年的41个增长为2014年的98个。项目参与学生数量也逐年上升。但不难发现,所签署项目协议虽然逐年增长,但派送人数却在2014年出现了下降。其原因是,经过两年的互换,北大派出与接收数量出现严重不平衡,外方院校于是提出暂停交换。以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为例,两校自2012年交换协议续签以来,对方派送学生10人,北大派出27人。目前已有多所院校提出暂停学生交换,直至数量平衡为止。目前,已明确表示不再接收北大学生的高校包括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宾州州立大学、纽约石溪大学。提出减少北大派出名额的高校包括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而以上问题较突出的学校也均是最受学生关注、申请数量最多的学校。


2011

2012

2013

2014

校际交换

项目数

41

79

90

98

人数

196

226

316

289

短期项目

项目数

21

21

26

21

人数

226

349

273

260

 

制约北大接收校际交换学生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为英文课程体系仍存在很大空缺,维持数量平衡难度较大。能否顺利接收交换学生已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英文课程体系的缺陷,在接收国外合作院校交换学生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和漏洞。截至20158月,与北大签署校际学生交换协议的国外高校共计98所,每年涉及学期互换名额410人。但根据20122015年数据统计,北大每年实际接收交换生不足150人,与协议实际名额数差距显著。

由于缺少汉语基础,校际交换学生在选修英文课程的问题上供需矛盾极为突出。校际交换生为非学位留学生,多在北大进行为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这一群体多为国外知名高校在校生,希望通过短期在华留学,了解中国,同样也是北大对外形象树立的直接窗口。

虽然通过收集各院系信息,每年有70余门英文课程,但能够满足交换学生要求的课程极其有限。由于专业性要求,可供大部分学生选择的课程多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而学生兴趣点又多集中于与中国相关的课程,但从整体来看,这部分内容是极其有限的。各院系所开课程中,以光华管理学院占据比例最大也最受欢迎,但由于光华自身系际交换学生人数众多,在选课上需优先照顾本院系学生,开放给全校的名额极其有限。而其他相关院系英文课程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从而进一步缩小了校际交换学生的选择空间。

由于缺少英文课程,目前北大所接收交换生多进入对外汉语学院学习汉语,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语言达标后才进入院系选择中文的专业课程。但近年来由于交换学生希望在本校按时毕业,倾向于在北大交流一学期并将所修课程学分转回以满足本校的毕业学分要求。虽然经过政策调整,交换生在对外汉语学院学习汉语的同时,最多可选修两门其他院系的英文课程,但对于非汉语专业的交换生,仅有的两门课程不能够满足派出校的最低学分要求。因此,北大虽然积极与国外院校开拓交换渠道,但最终却因自身吸纳能力的有限性,使合作院校学生难以选择北大作为交换目的地,迫使很多优质项目中止。

2014年,当接收与派出数量不平衡这一因素开始制约北大学生的派送时,一系列相应举措也开始进行。其中,英文课程的建设将多部门联结起来,开始致力于突破缺乏英文课程这一瓶颈。虽然存在困难,但英文课程体系的建设正在稳步进行中。这一过程是大多数非英语母语高校都将经历的,但根据本国情况、本校情况的特殊性,各有特色。了解海外合作院校的不同举措,对于正在摸索中的我们而言,也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二、国外高校对于接收交换生的举措

在与北大开展校际学生交换的九十余所国外高校中,笔者根据提供英文课程模式及数量,大概将其分为完全开放型、半开放型及摸索创新型三类。

(一)完全开放型

完全开放型高校指的是在接收交换生过程中几乎不存在专业、课程数量等方面制约的高校,授课语言几乎均为英语。

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澳、新高校因其自身的语言优势在完全开放型高校中占据极大比例。此外,新加坡国立大学,则因为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及现今实行的开放的国际化策略,实现了全英文授课,成为了国际舞台上颇受学生瞩目的高校,并与诸多世界知名高校签署交换协议,在交换生规模上极具优势。上述高校的交换生可在满足接收条件的前提下任意选择自身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并与当地学生同堂上课。这一群体高校在接收学生过程中不存在任何障碍,因此也吸引了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换。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还有一些非英语母语国家的高校也属于完全开放型。此类学校多是由于自身特殊的建立背景或者特殊的国际化政策,从而能够不受语言限制接受交换生。埃及开罗美国大学虽然位于非洲,但却由于其立校时即为美国式大学,因此授课语言均为英语。位于韩国的浦项工大,成立时间较短,但却是韩国工科实力最强的三所大学之一。学校课程几乎均为英文授课,只有在没有国际学生时才可能进行韩语授课。因此交换生可自由选择院系和专业进行学习,且不用考虑语言限制。此外,位于法国的巴黎政治学院也在非英语为母语的高校中具有特殊性,在接收交换生时完全开放。这得益于巴黎政治学院针对本校学生的特殊政策,所有学位生必须在在学期间赴海外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交换学习或实习,才能拿到最终学位。这就意味着该校需要接收与其自身在校生几乎等同数量的交换生,而这些交换生将来自于世界各地。在此因素的推动下,巴黎政治学院在众多法国高校中独树一帜,几乎实现了所有本科课程英语、法语授课并行。交换生在课程选择上没有限制。

(二)半开放型

半开放型高校指的是本校课程由于语言限制并不能完全开放给交换生进行选择,但却也拥有较多数量英文课程,可以满足交换生的选课学分需求。此类高校多集中在英语普及率较高的欧洲高校。

学校

授课语言

交换生语言课程

本校课程

交换生课程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

本科生课程主要为荷兰语授课;研究生课程主要为英语授课

提供大量英语授课课程

提供荷兰语语言课程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主要为瑞典语,也提供大量英语授课课程

可选择英语授课的课程

提供瑞典语语言课程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芬兰语及瑞典语为主,部分课程为英语授课

可选择英语授课的课程

提供语言课程

荷兰莱顿大学

本科生课程主要为荷兰语授课;研究生课程主要为英语授课

大部分为英语授课

提供收费荷兰语语言课程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本科生课程全部为丹麦语授课;研究生课程为英语授课

全部为英语授课

提供免费丹麦语语言课程

瑞典隆德大学

5个本科项目和100个硕士项目为英语授课

可选择英语授课的课程

提供瑞典语语言课程

 

通过对部分欧洲高校课程情况的统计不难发现,此类高校课程体系主要以本国语言为主,但也拥有较多英文课程,且英文课程几乎全部面向交换生开放,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学分要求。交换生以选修专业课程为主,作为辅助可以再选择所在国语言课程。这一点与北大相反,北大交换生多为以语言学习为主,辅以专业课程选择。这无疑增加了交换生选择北大作为交换院校的难度。

(三)摸索创新型

此类高校多位于不以英语为母语,或英语普及率较低的国家,但在开拓国际化渠道上不断探索,开创适合本国本校情况的特色项目,以吸引更多不具有本国语言基础的国际学生。

此类型中的日韩高校与中国高校较为相似,不以英语为母语,且英语普及率相对较低。韩国高校大多将其有限的英文课程开放给交换学生进行选择,在专业上具有局限性。日本高校多采用设立特殊项目的形式来满足国际学生的需求,如东京大学的AIKOM项目、庆应义塾的KIP项目、北海道大学的HUSTEP项目、九州大学的JTW项目、大板大学的MAPLE项目,均为在本校课程体系外单独设立的英文课程项目,涉及不同学科,以供国际学生选择。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拥有多个校区,在提供英文课程的尝试中具有特殊性。该校将一个单独的校区专门用于接纳国际学生,全部以英文授课。无论是单独设立项目还是单独设立校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接收交换生打通了渠道,但却也使国际学生和本国学生隔离开来,使国际化课堂对于本国学生的作用大打折扣。

欧洲高校中除了英语普及率较高的高校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英文课程,还有一大部分高校在英文授课方面仍有局限性,仅能提供有限的英文课程。如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罗马大学等,仅有部分专业的部分课程为英文授课。德国及西班牙的高校,仅有一些特殊院系能够提供较充分的英文课程,因此交换生也受限于此,仅有相关专业的学生才有机会选择此类高校。位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大学,在俄罗斯众多高校中国际化程度最高。传统意义上的俄罗斯高校在开设英文课程过程中,均有较大困难和阻力。圣彼得堡大学则结合自身特色,提供了一系列英文课程,但数量却相对有限。鉴于此,圣彼得堡大学对于接收非俄语交换生采用了双轨制,对于能够选满每周20学时英文课程的交换生,可以不选择俄语语言学习课程。而对于课程有限,仅能选择每周12学时的交换生,则需要再进行每周8学时的免费俄语学习,从而保证满足要求的学分数。

三、思考与举措

在接收制约派出这一问题出现的初期,为尽快突破中国学生的派出局限,学校尝试采取了以暑期换学期的模式,来逐渐平衡人数差距。即北大派出一名学期互换学生,接收学校可派送两名学生来参加国际暑期课程,双方互免学费。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在短期内缩小“进”与“出”之间的差距,但国际暑期学校吸纳免学费国际学生的数量有限,每一年的学生互派势必又将进一步强化不平衡性。因此,只有搭建一个更为全面、稳固的英文课程体系,才能最终填补接与派之间的差距。

通过对比海外合作院校,北大仍属于上文所述的摸索创新型高校,在建设英文课程这一问题上亟需有所突破,一方面需要看清自身,另一方面也需要借鉴他人。特设针对交换生的英文课程是处于摸索阶段高校均会考虑采用的模式。多数选择北大进行交换的海外学生均对中国社会、文化感兴趣。课程建设初期可以以中国研究类通选课为主,面向校内外协调授课师资,建设新的英文大类平台课程并保证课程质量。

为了突破现状,201411月学校通过了《北京大学本科非语言类外语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办法(暂行)》,鼓励和倡导教师在完善现有本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一批适应国际交流需要,并体现北京大学学科综合优势与学术水平的非语言类全英语教学课程,打造具有北大特色的国际跨文化交流平台。2015年,学校启动了“中国系列”全英文授课课程项目,设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等四大模块,利用校内外优秀师资,分类型、有重点地推进英文授课课程建设。2015年秋季学期,学校在此框架下共开设十门本科生课程,以供有需求的学生选择。校际交换学生在进入院系学习后,可在此体系内选择两门感兴趣的课程。但汉语水平仍是入学的硬性标准,这一课程体系仅扩充了无中文基础的交换学生在汉语学院进行语言学习之外的课程选择。作为第一年尝试,“中国系列”课程无疑是搭建更为完善及全面英文课程体系的重要一步。但不可否认,要实现真正的供需平衡,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建设起能够满足交换生需求的课程体系,才能够最终使北大在派出和接收两方面实现平衡。一味单方面不断扩大派出规模,在当今国际交流体系中难以维持,只有平等地交换才能最终使交流项目得以长久,并最终使在校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