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浅议艺术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唐金楠 发布日期:2016-04-25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专业教育之外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与创业的侧重各有不同,但又紧密关联:前者强调对多学科知识转化、思维、认知等多方面的能力;后者强调将所学知识、创新创业思想在实践中的转化尤其是商业转化的能力。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从知识积累、思维方式、感受能力、动手能力、人格塑造等多方面支撑着大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在大学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艺术教育;大学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高级形态和重要目标

(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是产业转型升级、科技进步、大学教育改革多重作用的结果

创新与创业这两个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的产生和出现都与产业的变革息息相关。按照创新理论最早的提出者,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企业家的职能之一是实现创新,而创业活动则是创造竞争性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他认为创新源于创业,并且应该成为评判创业的标准。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内容首先在美国出现。1947年,哈佛商学院的迈赖斯•迈斯(Myles·Mace)为MBA学生开设了一门新课程——新创业管理,这被后来众多的创业学研究者们认为是美国大学创业教育中的第一门课程,也是创业教育在大学的首次出现。随后,美国大学的创新创业课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末,随着互联网经济及硅谷的崛起,新经济改变着美国的大学教育,创新与创业再次被证明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中国,以应用型大学为代表的第一波创新创业教育始于上个世纪末,众多高校开展了自发性的教育实践。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以及互联网等新技术元素的推动,与市场、资本高度连接的新一轮的创新创业热潮在中国兴起。此外,在当前这个科学技术推动的变革时代,大学的角色也在悄然变化。知识和信息的爆炸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改变着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创新与创业教育——这一强调技术推动和商业应用的新教育理念被认为是培养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路径。

(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产生于美国,随着对其研究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在世界各国范围内不断推进。美国促进科学协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聘请几百位著名专家进行研究,发布了题为《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报告。该报告着眼于将科学价值观、科学探索精神与最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传授和训练融为一体,提出了教育创新改革的若干原则:如改变课程内容,减少时数,强调学科的相互衔接,转化或排除课程中僵死的界限,改革教学方法,对学生了解细节的要求降低,把过去在专门概念和记忆方法上耗费的精力转到科学思维、技能方法培养上来,并根据系统研究、认真验证和亲身体验的原则来进行。这一理念的提出既是为了应对美国在与苏联的各项竞争中的领先地位,同时也是美国对自己教育目标的反思和规划。目前美国已经有50余所大学开设了创新创业中心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此外,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先后在上个世纪末提出了自己的创新创业教育方针。这些来自政府和教育界的共识认为,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不再强调知识性的传授和记忆,大学必须将知识的传播转化为新知识的创造、新文化的创意以及革新性、开创性、自我就业的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上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今天世界的创新中心依然在这些国家,这也是他们成功地在大学中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佐证。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高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所谓创新,就是创造新知识、发现新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创新教育,即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的教育。总体而言,大学的创新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新意识、新思维、新能力及个性化的人格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在扎实、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创造性地运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具体来讲可以概括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完善人格等。

创业教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指通过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等其他各种综合素质,最终使被教育者拥有一定创业能力的教育体系。而创业教育一般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第三本护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1991年东京创业教育国际会议的定义,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具有创业个性的人,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首创性、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以及创业过程中独立的工作能力、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教育

将创新与创业教育作为并行的概念进行理解,主要是基于创新与创业之间的深刻联系。创新教育更强调知识、理念、思维等方面,它的实施主要依赖于对基础知识、理论、思想的理解、连接及转化;而创业教育强调运用创新教育所形成的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的能力,它是一种应用性的教育。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2003)所说:基础研究为人们打开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应用研究则是完成具体解决的方案,这是连续的不能间断的过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创新与服务”的两翼,如果不重视基础研究,就如同折翼的翅膀,是无法推动世界发展进程的。基础研究要求实行学科(专业)结构综合化和设置通识课程。在学科(专业)结构上,高校应从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等实际情况出发,各有特点地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以实现理工结合、文理交叉。创新创业教育在理论和应用上互为依托,从学科角度理解也可以看作是不同学科间的整合教育。它显然超越了传统的专业和学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高级形态和重要目标。

二、艺术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的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艺术类的通识课程以及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完成。它是培养学生人文知识、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创造性思维、团队精神、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作为人文素养的教育,强调基于艺术知识、技能的人的创造力的挖掘和发挥,其本质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创新教育。在当前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语境下,艺术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艺术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文艺术学科知识的教育

培养创新性人才,最重要的基础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钱学森先生晚年曾经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国家培养不出创新型的人才。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思路。科学教育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能力,而人文教育则帮助人们解放天性,发现个体人性中的才能。艺术教育中的艺术知识、美学精神、审美体验等,都是建立在人文教育的背景之上。它使人具有健全的人格,从而能够不断发现自我,挖掘潜能。

(二)艺术教育是一种创新思维方式的教育

艺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强调自由的精神、独立的创意,更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及艺术家个性的创造。我们在不同门类的艺术史中都能够看到,艺术家的不断创造、革新推动了各自艺术门类的不断发展。创造的精神是艺术精神的实质。艺术家在创造中表现自我对世界的认识,表现个体生命对宇宙的思考和体悟。而在艺术教育中所构建的审美活动,能够“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的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能力和想象力……因为智育一般都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和大脑左半球的功能想联系),而美育则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和大脑右半球的功能想联系)。”无论是感受艺术还是参与艺术实践,都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一种新的审美意蕴的发现的过程。这种能力是一般学科和专业的教育无法给予的。

(三)艺术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艺术区别于很多人文学科的是既具有理论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艺术门类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有自身独特的技艺。《庄子•天地篇》讲到:“能有所艺者,技也。”科林伍德说:“古拉丁语中ars,类似希腊语中的‘技艺’,是一种生产性的制作活动。”艺术家在发觉自我天赋和继承前人创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理论家在分析大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运用人类的理性和知识体系对艺术知识进行系统的描述和构建;同时,理论家在分析作品风格、形式、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艺术问题,艺术家在实践中运用创新的天赋予以阐释并进一步推动艺术的整体发展。这一互动过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关系非常相似。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基础,而创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是目的。掌握一门艺术技艺的过程,必然是运用前人的艺术理论与经验通过反复的训练与实践形成新的艺术创造的过程。这种“道”与“技”互动的逻辑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艺术教育具有激发潜能的重要功能

  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是提升人们的人生境界及认识和感知事物的能力,从而激发自身的潜能,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要实现创新,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感知能力是人必备的素养。艺术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出关于世界的一种真理,而是向人们打开(呈现)一个完满的世界,而这就是意象。艺术通过画面、旋律、文学人物、身体律动创造了通往感知世界的重要通道,使人真正走向一个完整的人。这一过程中,随着我们对世界和宇宙认识的加深,自我意识也会被进一步激发。同时,在学习体验艺术的过程中能够提高人的生命境界,实现一种人生的完满,达到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而创新与创业者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说,“创造性”与“自我实现”是同义词,“创造性”与“充分的任性”也是同义词。所有的创新和创造都是需要人在完成自我的认知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

  总之,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本质、方法上都具有一致性,它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