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整装踏上新征程 且将铁肩担道义——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学生党代表访谈录

作者:本刊编辑部 发布日期:2013-01-14
 
 
编者按  
2012年11月8日~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并圆满谢幕。会议不仅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创新制度为纲要,还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作为十八大的先声,2012年6月12日,中国共产党北大学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本期青年视点通过采访此次党代会学生党代表成员郭佳奇、杨婷云和邵子剑,分享他们在参加会议过程中对十八大精神的感悟及在日常党组织工作中的践行,从而树立青年模范,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履行青年职责,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记者:首先恭喜三位当选为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的学生党代表,并且很好地完成了自身使命。那么作为学生党代表,你在参与党代会时有什么感受?你觉得自己和其他身份的党代表在视角上有什么不同?
郭佳奇:对于这次学校的第十二次党代会,我作为学生代表有非常直观的感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非常振奋,因为这是北大全体师生的一件大事。上次党代会的召开已是九年前,九年之后的重聚首,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让我们得以回顾奋斗的历程,总结我们取得的成绩、积累的经验,也为我们指明了接下来的奋斗方向;另一方面是非常鼓舞,作为一名学生,能够参与到如此重要的会议中来,我感到非常荣幸。感谢学校给了我们学生一个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我们自己的声音不仅能被听见,还能被重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校的主人。
从视角上,我更加重视学生工作者与普通学生之间反馈网络的建立。党代表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因而提案过程中必须充分融入学生当中,倾听他们的声音,收集大家的想法意见,从而更好地反映给学校,解决切实问题。这期间就应该建立起党代表和学生的反馈网络:同学们主动提出自己面临的问题,为学校亟待改进的方面提供建议;同时,学生党代表反映同学们的诉求,并及时有效地给予回复。
杨婷云:庄严感是我最大的感受,这次党代会是九年之后的再聚首,在时间的跨度上就给我们带来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且第一次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如此高规格的会议,直接与学校领导对话,让我感到非常庄重。这种庄严感也促使着我丝毫不敢懈怠,尽心竭力地履行好自己作为党代表的职责。
视角上,我更加侧重自己在收集到同学们的信息之后,怎样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这并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建立从学生自身出发的视角,不仅依赖同学们的信息收集和反馈,自身还得有一种觉悟和知识经验。时刻牢记自己身为学生代表,必须坚持学生观点、代表学生利益;在职责的激励引领下,将同学们的诉求进行辨析和整理,提炼出反映同学们内心真实想法的问题,形成恰当的、书面的表述。坚持从学生出发的视角不是一句空话,要做好它真的需要我们的切实努力。
邵子剑:和他们两位不同,我的视角比较微观和具体。作为学生,对学校的政策实施有比较直观的感受,从这个角度切入,能够比较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对学校的一些政策起到矫正作用。因此我在第四小组的讨论发言上着重提出了宿舍空调、道路排水、食堂拥挤等一系列与同学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目前来看,这些议题已经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记者:由此可见,学生党代表的经历的确带给你们很多感受,而我们也注意到在刚刚圆满结束的党的十八大中涌现出许多亮点。那么作为一名学生党代表,你最关心的议题是什么呢?
郭佳奇:民生是我关注的重点。如今,经济飞速发展,而怎样将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落实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则是我们国家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民乃国之本,百的温饱问题与各个方面休戚相关。
此外,民生与和谐关系密切,如果百姓生活得很好,那么自然就会对国家感到满意,社会也就将走向和谐。由此联想到我们校园,我发现同学们现在不仅关注在学校的学习,还非常追求在学校生活的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而我们学校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和同学们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校园和谐。这也让我意识到,作为党代表又作为学生会常代表,理应关注同学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解决大家最根本的问题,提高同学们的干劲,促进学校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
杨婷云:我最关注的议题是创新。一方面,十八大报告中虽然没有将创新单列一条,但却对其反复提及;而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我现在正处于读研阶段,对学术上乃至思想上的创新,关注的还是比较多。具体来讲,我比较关心北大的创新性人才培养。虽然我们学校除了两门学科之外,其他学科都达到了全球的1%,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学科创新并没有走在世界前列,还不能引领学科的发展,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要实现这一点,我觉得创新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
邵子剑: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志愿服务工作是我最关心的议题。我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已经7年,从事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工作也有4年了。毕业以后我将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去西部支教一年。志愿服务工作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此次党代会报告中重点指出,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就是一种标志,意味着我们整个社会需要这样积极向上、昂扬进取、无私奉献的风尚,在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时代寻找一种信仰和寄托。只有当一个社会以奉献为荣的时候,我们的精神层次才能实现升华,公民的道德素质才能得到培养,反过来,这些文化领域的进步又会作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应有之义。此次学校党代会上着重指出文化领域的建设,尤其是社会风尚、志愿服务精神的弘扬,就体现出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记者:之前提到目前学校在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学科的创新引领和科研型人才的培养上我们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是我们学校未来发展的一部分。那么面对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一更加宏伟的目标,我们身为北大学子还能做出哪些具体的努力?
郭佳奇: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么一个宏大的目标,我觉得首先应该做好自己,因为文化氛围是大家共同营造的,如果大家都能认真对待自己的事情,那么就能形成一个很好的氛围。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开始关注身边的事情,身在校园,就要去发现宿舍、班级、学院乃至整个北大的不足与缺陷。所有的同学都应该树立这种主人公意识。现在有一部分同学对身边事持着一种冷漠态度,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这种情况不及时扭转,就可能对整体的氛围产生负面影响。
身为学生干部、党代表,如果我们不去发现同学们的问题,那我们的作用根本无从体现。而如果同学们不反馈自身的问题,也不去主动发现身边的问题,我们的作用同样无法凸显,校园的文化氛围也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塑造,而这种文化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学习、生活的态度。这种主人翁意识的树立,是北大走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
杨婷云:之前我们党支部也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个问题有过多次探讨,除了量化标准之外,我们认为还应该实现以下三点:第一,要有一流的人才;第二,要有一流的成果推动社会的进步;第三,要在思想上起引领作用。
要做到第一点,我们北大人就应该从自身做起,不仅仅是加强学术水平,而且要严于律己、脚踏实地,改变社会上部分人对北大人眼高手低、自由散漫的不良印象,树立一个良好的口碑。第二点,主要涉及学术成果的转化,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加强基础研究。最后,北大人本来不缺乏新思想,继续保持求同存异的心态,让同学当中的新思想不受到压制,并且能够通过交流获得完善,从而形成北大人整体的一种思潮,更好地引领社会的发展。
邵子剑:我认为,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生需要具备以下四点基本素质:一是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能够将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绑定在一起,要有鸿鹄之志,而不能做池中之鱼;二是要有宽广的视野,要走出去看一看,明确中国的现状和世界的格局,从而对自己能够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三是要有高尚的品格,有兼济天下的胸怀和志向,遵循起码的为人之道;四是要有极强的学术能力、研究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北大学生只有不断完善这几方面的素质要求,才能极大促进我们学校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
记者: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我们同学的素质能力密切相关,而我们知道,在教育方面,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议题,主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大家看来,当前北京大学在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上分别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又存在哪些不足?可以进行哪些进一步的探索?
郭佳奇:学校在社会实践方面还可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我参加过多次社会实践,收获颇丰。但其中一个问题是,我们去的都是有能力接待的单位,地方安排的条件很好,导致我们看不见也体会不到百姓们真正的生活,只能停留在表面。鉴于此,学校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包括实践地的选择、实践调研方法的运用等等,引导学生去做一些真正接地气的实践,从中学到真正有益的东西。与此同时,学校可以进一步拓展实践的定义,做学生助理是实践,班长管理班级也是实践,学校应该对这些实践予以重视,进行相关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就收获实践的经验。
杨婷云:在我看来,如果要做一个与现实紧密相关且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课程调研的形式更好一些。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意义更在于实践团当中不同专业的人在思想上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从而将理论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
至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目前学校以创新为切入点的比赛越来越多,这体现了学校的一个导向,鼓励同学们进行创新。当然也有不足,那就是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缺少教师的相关指导,而且各种课程的考试和论文也并没有对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对应的评价标准,可能这是之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邵子剑:公允地讲,北大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其实践育人体系在全国处于前列。但不得不说,部分的同学却还囿于传统的应试形式,注重理论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并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大多数同学持有的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态度,无法实现学以致用,更奢谈创新思维,以致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呈现出一种“优秀的平庸”现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非在一朝一夕之间。一方面北大应当继续坚持元培模式的推广,淡化本科学生的专业,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和选择余地;另一方面,则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一点应从一些非常基本的环节入手。细节决定一切,而北大学生往往心高气傲,屡屡败在这些最细微的环节上。
记者:我们以上提到了很多可以在同学当中普及和推广的意见和理念,而作为学生党员,你们可能是将这些观念传递给同学们的关键。那么结合你平日的工作经历,你认为怎样才能在同学中凸显党员身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郭佳奇:首先,最根本的一点是以身作则。党员就要“多做一点、少说一点”,我一直以此督促自己。期末紧张复习阶段,同学们无暇顾及工作,作为党员,理应挑起担子,承担更多的事务,为同学们服务,这是党员职责的题中之义。其次,应该充分融入到同学们的生活中去,开展工作没有群众基础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主动去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意见,这样才能更加贴近同学们的需求。最后要传递正能量。作为党员,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影响到了身边的人,带动大家去做一些好的事情,就算微不足道,也是我们发挥自身作用的一种体现。
事实上,不仅仅是党员,所有北大人都应该具备一种素质,那就是“冷眼热心”。“冷眼”,一方面是说要做到目光敏锐,看问题要非常尖锐直接,不能回避它;而另一方面则是看待事情的眼光要冷静,不能冲动。“热心”,就是我们发现了问题之后,还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热情去关注它、解决它。而对于这两点,不得不说我们的同学还是有所欠缺。
杨婷云:我所在的博士班有50个人,其中有26个党员,党员率超过了50% 。在我看来,如果别人意识到身边传递正能量的人、优秀的人都是党员,那么我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就达到了。当然,这26个党员是否都在发挥正能量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完善,那么,持续性的党建工作必不可少。对于我们研究生而言,可能最切实的模范示范作用就是做好科研工作,多出一些成果。
邵子剑:凸显党员身份其实很简单:做小事。在北大,大家的能力相当,你能去做的事,谁都能去做,关键看你愿不愿意去做,而这种事情往往都是小事。党员是什么?是别人有困难时可以寻找和托付的对象,是靠谱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人。那什么最能说明你靠谱?就是小事。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凸显”这个词来加以说明,“凸显”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你只有不断做小事,不断解决同学们日常琐碎的问题,你的党员身份才能一点点明细,才能够“凸显”。      
至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那就是危机来临时刻,作为党员要有所担当,坚持原则立场,坚定自我理想信念。当然,作为学生党员,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因此很多人就将其归纳到前一类,即多做好事,周围的人纷纷仿效,自然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了。这样就是我们常说的“旗帜引领”。其实,无论是不是党员,作为北大学子,都应当规范自身行为,努力成为青年中的表率。
 
                                                              执笔人:
                                                                        蒋佩雯 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工作人员 实习助教
                                                                        张庆雄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0级本科生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1级本科生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本科生
 
            

被访者简介:郭佳奇,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09级本科生,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学生党代表。
            杨婷云,北京大学工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学生党代表。
            邵子剑,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09级本科生,北京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学生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