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我国高校毕业生实习、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

作者:李军凯 发布日期:2013-01-14
 
摘要:通过对全国范围内2570名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实习、求职与就业的整体状况。研究表明:86%的大学生有实习经历,且愿意进入行业声望较高的单位进行3个月以上的深入实习,大学生的求职行为整体比较理性;超过40%的大学生在开始求职后1个月内找到了工作,其中60%约为企业单位;大学生的起薪范围主要集中在1500~3000元和3000~5000元这两档;52%的大学生对就业结果不太满意。最后,文章就大学生的实习与就业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实习经历;求职行为;就业状况
 
当前,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实习经历和相关工作经验,使得大学生不得不重视和加强实习,甚至出现部分大学生本末倒置,舍弃学业去实习的现象。2012年5月,北京大学校长助理黄桂田提出,“学生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实习,占用了大量的正常学习时间,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冲击,高校应联合起来抵制此类实习。”此言一出,立即引发广泛讨论。实习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实习情况究竟如何?高校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合理协调学业与实习的关系呢?
与此同时,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时会选择“广泛撒网、重点收获”的方式,部分大学生会选择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求职方式,当然也有大学生选择“海投”、“面霸”的求职方式,频繁出入于各种招聘会和面试场所,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辛苦努力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那么,何种求职方式更为有效?当前我国大学生求职行为与就业结果的整体情况如何?大学生对就业的整体是否满意?
基于此背景,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掌握一手数据和资料,从而为高校了解大学生的实习、求职与就业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指导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高校中2012届毕业生。在抽样原则上,充分考虑地区、学校类型、学历层次和学科类别的代表性和分布均衡。在调查方法上,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利用问卷星调查系统生成网络版调查问卷,然后,选取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等七大地区中20余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将正式调查问卷的网络链接发放给这些高校的就业中心负责人,由他们发放给该学校主要院系的就业负责教师,最后由院系教师发放给毕业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填写并提交问卷。
为确保网络版调查问卷的填写质量,本次问卷调查设置了质量控制:一是设置所有题目均为必答题,以保证问卷数据回收的完整性;二是设置IP地址防重复填写功能,从而避免一人重复填写多份问卷的现象。
本次调查始于2012年4月初,至4月底结束,共回收数据2627份。调查结束后,将系统中导出的全部2627份调查数据导入excel中,进行人工数据核查。剔除无效问卷57份,保留有效问卷2570份。无效情况主要包括:填答时间短(少于1分钟)、年龄不合适(年龄小于18岁、大于38岁)、学校名称随便填答等。从总体上看,被试者的姓名、专业、学历层次、生源地分布较为均衡(见表1),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收集了2012届高校毕业生的实习经历、求职行为以及就业结果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了解我国大学生实习、求职与就业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实习经历较为丰富
通过调查大学生实习单位的数量、实习时间、实习单位的行业声望以及大学生对自己在实习单位的工作表现评价,以便从宏观上把握大学生的实习状况。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实习,除13.97%的学生没有实习经历之外,86.03%的学生均有过1个及以上单位的实习经历。其中29.42%的学生曾在1家单位实习;43.23%的学生有过2-3家单位实习经历;9.22%的学生在4~5家单位实习;另有4.16%的学生在5家以上的单位实习过。
在实习时间方面,目前我国大学生实习时间大多(40.19%)集中在3个月以上,而实习时间在1个月以内、1~2个月以及2~3个月的分别占15.02%、15.84%和17.12%。实习时间长可能也是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更可能是学生重视实习的表现。从实习单位的行业声望来看,当前我国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实习单位的行业声望,15.18%的学生获得了在行业声望顶尖单位的实习机会,36.54%的学生获得了行业声望优秀单位的实习机会,另有30.12%的学生获得了行业声望良好单位的实习机会,另有16.93%的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在行业中声望一般,仅有1.25%的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在行业中声望较差。
从大学生对自我在实习单位的工作评价来看,近8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实习单位的表现良好,分别有23.58%和55.37%的大学生给自己的实习表现评价为非常好和好,另有19.53%的学生给自己的实习表现评价为一般,仅有0.86%和0.6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习表现不太好或者是差。由于该数据属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并不一定能反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习表现的实际评价。
(二)求职经历普遍较少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求职行为整体比较理性,近半(49.65%)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选择投递20份以下的简历,投递20~50份简历的约占24.55%,投递51~100份简历的约占14.9%,另有6.93%的毕业生投出了101~150份简历,仅有3.97%的毕业生选择了150份以上的“海投”方式。
此外,近70%的大学生面试次数在7次以下,37.04%的大学生面试了3~7次,面试次数在8~15次的约占18.56%,另有9.46%的大学生面试了16~25次,还有3.35%的毕业生达到了25次以上的“面霸”级别。
(三)求职成功率较高
调查显示,截至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束时间2012年4月底,接近四分之一(24.28)的大学生仍没有找到工作,获得1~2个工作机会的大学生约占42.88%,获得3~5个工作机会的大学生约占22.68%,6.5%的大学生获得了6~8个工作机会,另有3.66%的大学生获得了8个以上的工作机会。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增加了大学生选择职业的自主性和空间,但同时也增加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求职和招聘成本。即使获得再多的工作机会,大学生最终也只能选择一个,获得工作机会的数量多并不一定代表满意度高,而由此带来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对他人就业机会的挤占以及增加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不确定性都反映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和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
从找到工作的时间来看,近一半(42.33%)的大学生在开始求职后1个月内找到了工作,17.86%的大学生在开始求职后2个月内找到了工作,另有9.88%和6.38%的大学生分别在开始求职后3个月内、6个月内找到了工作。
当前,企业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去向,分别有25.84%、9.46%和22.57%的大学生拿到了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工作机会,合计约为57.87%。另有2.8%、17.35%和21.98%的大学生分别拿到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工作机会。由于单位类型的选择是由毕业生填写的,因此,不排除在其他单位类型里仍包含企业单位的可能。
(四)对自己的就业结果常常不满意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当前我国大学生最主要的起薪范围分别是1500~3000元和3000~5000元,分别占33.85%和32.22%;拿到5000~8000元起薪的毕业生占14.47%,拿到8000元以上高薪的毕业生占4.55%,另有14.9%的毕业生的起薪范围在1500元以下。虽然起薪是就业质量的标志之一,但在由于我国行业差距显著,对大学生起薪起决定作用的是行业和单位类型。从人职匹配的角度来看,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好的,起薪高并非意味着就业质量就高。因此,这一指标仅可作为了解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薪酬水平的参考指标。
此外,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对已获得的工作机会的整体满意度并不高,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8.29%和39.46%,合计约为47.75%;39.61%的毕业生感觉一般,感觉不太满意的占8.52%,感觉很不满意的占4.12%。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实习,且愿意进入声望较高的单位进行3个月以上的深入实习,大学生对自己实习表现的评价普遍较高。大学生的求职行为整体比较理性,选择“海投”和“频繁面试”的仅占10%左右。截至2012年4月底,约25%的大学生仍没有获得任何工作机会;超过40%的大学生在开始求职后1个月内找到了工作;企业仍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就业去向;大学生的起薪范围主要集中在1500~3000元和3000~5000元这两档,约15%的大学生仅获得了1500元以下的起薪。大学生对就业结果的整体满意度不太高,超过50%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结果感觉不够满意。
综上所述,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虽然2012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与往年相比,大学生整体的就业情况趋于稳定,大学生的求职行为也较为理性,但就业质量仍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策建议
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大学阶段不仅是完成学业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储备期。大学生不仅要在大学阶段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开阔视野、结交朋友、提高能力,最重要的是大学生应在大学阶段完成对自我和职业的探索与定位,规划好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而求职就业是大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起点和关键环节,合理的求职定位与科学的求职行为将帮助大学生开启成功的职业生涯,进而奠定事业的基础,具体建议如下:
(一)有选择性地深入参加实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习是高等院校开发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1]。另据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研究与调查的麦可思数据公司发布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实习分析报告》显示:2011届本科和高职毕业生中,72%有实习经历,实习经历对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有显著的影响,并且有实习经历的本科毕业生更易于找到与专业的对口的工作。
我们认为,实习对于大学生的求职与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时,一是要处理好与学业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对于大学生来说,搞好学习、完成学业永远是第一位的重要任务,不能因为参加实习耽误了第一课堂的学习;二是要有选择地参加实习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和定位进行选择,最好能将实习与就业联系起来,即选择与未来就业目标比较接近的、行业声望高、经营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进行实习;三是对于所参加的实习,认真对待,用心投入,努力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积极参加职业指导活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调节就业期望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着整体与局部的巨大差异。从整体上看,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而从个体上看,部分优秀学生“供不应求”,得到多家用人单位的青睐,这就说明大学生就业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观念上。就业观念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定位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实践与求职行为的重要因素。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要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出发。 
职业指导活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求职行为和就业结果[2]。当前,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包含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培训、职业测评、团体辅导、职业咨询、校友交流等在内的职业指导活动,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指导活动,并在活动中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增强对自我和职场的了解,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摒弃“精英意识”和“从众心理”将求职就业的眼光扩大到更广阔的领域;同时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拟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发展道路,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三)不断加强自我和职业探索,科学定位、理性求职,努力实现人职匹配
据研究,就业结果主要受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与求职次数无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但求职次数与起薪相关,即求职者的求职行为越积极,求职次数越多,就能够找到更高起薪的工作,但并不能提高就业的满意度。李颖等人的研究认为: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学生,获得了较高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相对舒适安全,选择了适合个人发展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符合个人兴趣的工作。[4]
为此,大学生要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通过职业测评、实践活动、自我觉察、360度评估以及职业咨询师的帮助,不断加强对自我性格、兴趣、能力以及价值观念的探索和了解,同时,要积极走出校门参加实习,增强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不断清晰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并在目标的指引下,科学规划大学生涯,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李军凯  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副书记  副教授
[1] 苏文平:《基于大学生可雇佣能力提升的职业生涯干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 高艳:《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测量和干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3] 岳昌君:《高校毕业生求职效率的实证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29期。
[4] 李颖等:《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高教探索》,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