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及参与程度的对策研究

作者:严敏杰 迟顺利 龚君正 发布日期:2013-01-14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近70年。在这70年间,国际局势总体趋于和平。进入新时期,我国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外部形势,国防教育工作培养民众国防意识、提升国防参与程度的责任更加重大。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教育大学生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国防观念,正确认识国际形势的变化,应对来自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的严峻挑战。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意识;参与程度;对策措施
国防是一个国家和平发展的基石。我国的国防事业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否顺利实现,是我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和话语权的重要保证。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一定的技术和道德修养,是新时期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防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突破和成就,也受过“左”倾思想的影响,走过一段较为曲折的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新时期国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1991 年海湾战争爆发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意识到我国国防建设与世界军事强国之间的差距,决心大力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防教育工作,早日建设一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以及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
一、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参与程度的现状
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防教育,是指为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威胁,对全民传授与国防有关的思想、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国防教育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为增进全民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国防技能和身体素质,以及有利于形成和增强国防观念、国防能力而进行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国防意识则是一种自觉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群体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无论是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考虑,还是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出发,国防意识教育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一)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更加深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所面临的重大外部挑战。目前,国际反华势力和分裂势力联合起来,在我国四周进行战略合围,在内部辅以分裂活动,严重威胁着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安全。大学生中的众多有志青年渴望接受系统的国防教育、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愿意投身国防现代化建设、应对我国面对的严峻威胁。近几年来,国家为了优化兵源结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入伍。每年约有十余万大学生投身国防,扎根军营。但是,热心参与国防事业的大学生总体上占少数,多数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受到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态度充斥了部分青年的价值观念,对于国家、民族的未来责任感相对淡薄,对于国防事业的发展缺乏兴趣。调查显示,全国普通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参与程度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通过开展国防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参与程度的做法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创新。
(二)性别分化更为明显
在对国防知识的认知上,男生的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女生。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男孩接受的教育强调以坚强、勇敢、刚毅为主的精神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一些战争、军事领域的知识,在国防方面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而女生则与之相反,对国防的了解和关注程度相对较少。这一结果主要与男女生的生理、心理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三)国防专业知识缺乏,敏感度不高
很多大学生对国防事业的兴趣还流于表面,缺乏专业知识。国防敏感性较依赖个人的认知能力,要求人们在复杂的矛盾中,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找出主要矛盾、抓住关键问题,对于在国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不应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四)国防参与程度不高
虽然不少大学生对于军事、国防问题很感兴趣,但是真正以投身国防、献身军队为人生理想的大学生确实还占少数。很多青年可能在心态上对于国防事业很关注,但是在现实行动上却存在很多顾虑,不愿意作实质性的贡献。当一个国家的大学生能够自觉履行国防责任、将保卫祖国当成自己最神圣的职责时,才可能将这种责任感化为实际行动,促进国家国防实力的不断提高。
二、大学生国防意识和参与程度不高的原因
(一)中华文明爱好和平,不崇尚武力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主张“修贤德、来远人”,不主张通过战争解决争端,使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了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的民族性格。不少青年受到这种处世态度的影响,却没有辩证地认识到国防实力的强大是搞好周边外交、提高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实力基础。
(二)大学生兴趣和关注的多元化
社会不断开放,大学生群体接触到的事物也不断增加。青年的兴趣受到种种花哨和新奇的事物的吸引,政治、军事等传统热门话题受到的关注程度则日益下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使得大学生们的人生选择更为功利,新时期青年群体不再追捧青年马克思那样的崇高理想。
(三)社会的麻痹大意与引导缺失
享受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社会整体居安思危意识较为淡薄。当代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罕见的和平安定时期,很多人在和平环境下开始变得麻痹大意、自骄自大,不把世界军事强国的威胁放在眼里,认为党和国家有能力解决我们面临的威胁,而自己则不用担心。孰不知,离开社会上下一致的努力,国防事业的发展是很难向前推进的。社会上对于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培养和国防参与程度的提升也缺乏合理的引导和鼓励,很多大学生认为国防工作和军队事业遥远、陌生,偶然产生参军入伍的想法也会因为顾虑多于决心而作罢。
(四)国防教育工作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大学国防教育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学生军训和日常国防教育三大部分,一直以来缺乏形式上的变化,没有紧跟时代变革做出调整。虽然高校在通过国防讲座、时事宣讲开展国防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平时开展的国防教育活动仍有很多流于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很多高校片面强调实际的效益和学术名望,将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数量、高校出版物在全国高校中所占比例、高校在社科院和自然科学院专家院士工作的人数等标准视为高校育人工作的唯一标准,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国防教育工作作为普通高校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和重要内容,也时常受到忽视。
(五)媒体宣传的误导
当今,许多媒体忽视自身的社会价值,片面关注猎奇庸俗话题,不重视对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外部危机的报道。这些无关社会痛痒、腐蚀大学生心智的无聊问题,削弱了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起到唤醒民众居安思危的作用,而是造成公众麻痹大意,国防意识淡薄,这对于我国新时期国防事业的发展是十分消极的。
总之,时代在变化,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国防意识现状也呈现出不同于过去的特点,旧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对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教育必须有针对性、成规模、成系统地展开。
三、提高学生国防意识的措施
青年学生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主力军,他们的国防意识与国防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关系到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做好新时期高校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在他们心中树立起忧国心、爱国心和报国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国防意识淡薄的现状,我们认为提高高校学生国防意识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一)国防教育主体的转变
传统的国防教育主体是武装部和高校课堂。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意识不断变化,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内容更新不够、教育主体结构陈旧,已经不能完全有效地承担国防教育的重担。为此需要转变和革新国防教育的主体,由单纯的武装部教育转向全面教育,由单纯的学校校内教育转变成学校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所谓全面教育,就是要健全高校国防教育机构,由高校领导牵头,形成多部门密切合作,联合实施国防教育的有利格局。以大学生军训为例,军训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学生的成绩、安全、餐饮、医疗、娱乐生活和心理健康等,这不是高校武装部自身能够完全掌控的,至少需要教务部、保卫部、校医院等机构的配合,因此需要在校领导的指导下,高校各个部门共同合作,为学生军训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所谓的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校外教育相结合,主要指高校在做好自身的国防教育工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借助校外力量共同关注国防教育工作。所有的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即给予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高校应该大力支持国防军事类的学生社团,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优势,将校园内对军事和国防感兴趣的学生凝聚起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并在校园内形成一个积极的辐射源,营造良好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氛围,进而扩大国防教育的影响面。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与创新,往往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国防军事类社团的活动内容和方式比较灵活,正好弥补了高校国防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在灵活度上的不足。
此外,高校应当积极邀请相关军事部门、国防军事类大学、军训基地、承训部队和国防教育基地等单位共同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借助校外的力量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提高国防教育的质量。
(二)国防教育内容的转变
国防教育内容主要是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训练,但以往的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训练往往局限在国防教育的范畴内。在新时期,高校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此国防教育的内容必须突破单纯的国防教育的内在边界,同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国防教育的展开要同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武装部、教务部、学工部和校团委等部门密切合作,对教育内容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体现国防教育的素质教育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防教育同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相互融合。
在国防教育课程建设上,积极打造高校国防教育精品课程,形成完善的课堂教育体系。军事理论课程等必修课程要从新时期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除了基础知识,即军事科学概论、军事思想、军事高技术和国防基本理论外,更多地将拓展知识,如:国际战略格局、周边安全形势、信息化战争理论的发展等热点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再辅之以专家授课、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等新方式,提高高校学生对国防事业的兴趣。除开设军事理论课程之外,国防教育部门可以同学校教务部门合作,增设学生们可能会喜欢的相关选修课程,如古代经典兵书介绍、军事史上经典战例分析、武器发展历史介绍以及当代国际安全局势介绍等等;再如与学工部门合作,邀请军事专家、军事评论员以及优秀军人就军事热点问题、我国国防形势举办专题讲座。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讲座这种广大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国防理念、介绍国防形势,唤醒高校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对国防安全事业的关注。课堂教育既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高校的优势所在,通过完善课程建设,可以在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将国防教育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在大学生军训过程中,也要体现国防教育同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特点,结合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观看影片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军事强国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和纪律教育等,从多个维度增强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国防教育方式的转变
高校国防教育方式的转变,就是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和新需求,由单一固定的教育方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国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如果不能针对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贴近其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将很难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影响国防教育的效果。要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质量,确保国防教育的成效,必须在教育方式上进行创新,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结合,共同推进国防教育形式的创新。
当前,传统的国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征文以及有关国防内容的演讲会等已经难以激起高校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校内教育上要紧扣信息化时代的脉搏,在教育方式上进行大胆创新。首先,要加强网络国防教育,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把握网络国防教育主动权,积极应对网络时代网络文化的挑战。例如,可以先建立新的资源丰富的红色网站,进而依托现有的影响力较大的网站,建立以国防安全和周边国际局势为主题的网上论坛,开展网上讨论和网上交流等互动活动,通过这一高校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的平台提高国防教育的覆盖率和教育质量。其次,要利用现有的多媒体器材组织学生们看军事题材影视节目,如《长征》、《亮剑》、《DA师》、《垂直打击》、《士兵突击》等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军事题材影视精品,也可以组织大家看近现代战争的纪录片,了解外国军事力量现状和现代战争的特点。第三,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邀请军中优秀人物到学校举办讲座,如著名的军事理论学者,或军中的战斗英雄、抗洪英雄、航天英雄、抗震救灾英雄等,通过军中优秀人物个人魅力和个人经历的感召力来提高高校学生对国防事业的关注度。
在校外国防教育方式的转变方面,首先,高校可以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合作,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纪念馆和现代古代战争遗址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通过回顾历史帮助高校学生树立起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其次,在学生军训期间,除了必要的训练外,还应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训余生活,寓教于乐。以北京大学为例,在 2012 年本科生军训中,学校利用训练间歇和晚上的空余时间,举办了内容丰富的专家讲座、定向越野比赛、文艺晚会、射击比赛、军训 DV比赛和真人 CS等活动,这些活动一方面对于爱好运动的青年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能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训余生活,也达到了国防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国防意识作为民族意识和道德标准的重要部分,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和兴衰荣辱,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卫国之盾。国防意识不仅仅是我国国防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主力军,他们国防素质、国防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好提高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工作,在他们心中树立起忧国心、爱国心和报国心,这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严敏杰  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党工委书记,原北京大学人民武装部副部长  副教授
                迟顺利  北京大学哲学系2009级本科生
                龚君正  北京大学哲学系2010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