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步骤和发展方向 ——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陈 炜 魏培徵 林思聪
发布日期:2012-10-14
摘要:信息化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历了资料电子化、交互网络化和数据海量化三个发展阶段,而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刚进入交互网络化的起步阶段,无法满足现代化学生工作体系和工作内容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是促进学生工作创新与变革的重要支撑,是带动学生工作现代化、破解制约学生工作发展难题的战略抉择。文章以北京大学为例,提出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的开展应以整体规划设计、定制数据标准、建设高素质队伍为核心,努力承担整合工作流程、开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以及为学校整体工作研判和工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的功能。
关键词:学生工作信息化;流程整合;网络阵地;数据挖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高校作为教育的前沿阵地,经历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尤其是在中央16 号文件下发以来,国内大部分高校已建立起了体系相对完整、结构相对完善的现代学生工作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随着学生工作体系和工作内容不断调整和丰富,以及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环境的影响,学生工作信息化的水平已无法满足现代科学学生工作体系运转的需求。2012 年3 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其中对于高校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不仅应承载整合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的职责,同时应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以及为学校整体研判和决策提供支持的功能。文章通过梳理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现阶段北大学生工作信息化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北大学生工作信息化的建议。
一、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体系
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在诸多方面对应于国外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以美国高校为例,从殖民地时期的“教管合一”模式到20 世纪70年代的“专业化”模式,再到现代的“多元发展、突破创新”模式,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内容经历了从纪律约束和道德监督到教育、管理、服务统一,帮助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就具体内容而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以为学生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生活服务、学生校园生活为主,建立了制度文化建设体系、学习学业辅导体系、社团组织管理体系、学生活动管理体系、学生宿舍管理体系、学生咨询服务体系等6 大版块。
而在我国,中央16 号文件明确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其中,中央16 号文件提出的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即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着重开展经济资助、提供就业创业服务,与国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通用做法相接轨。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从培养目标来看,其不仅要在工作途径方面与国外高校事务管理工作看齐,同时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工作的主旋律,更加强调承担政治导向的责任、管理引导的责任、心理疏导的责任、学术倡导的责任以及就业指导的责任。
从技术层面而言,学生事务管理是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基础,而在
进行学生事务管理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教育内涵,实现教育、管理和服务三者并重和有机结合,进一步改变“重视教育、轻视管理、忽视服务”的传统局面,同时有效避免国外高校“先服务、后管理、再教育”发展路径产生的问题。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只有在不断拓展和深化学生事务管理内涵的顶层设计中,充分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实现学生工作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
二、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含义以及特点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以无比强劲的冲击力、扩散力和渗透力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改变了世界。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Web2.0、移动互联网及海量数据处理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使人们生活、工作以及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外高校充分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不断拓展学生事务管理领域,通过将政策、实施、人员和技术有效整合,建立一套统一、完整并且高效的学生事务管理信息化体系,提高了学生事务的工作效率,实现了学生事务人员与学生的通畅沟通和交流。
我国开始关注“信息化”问题起步较晚,始于在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到90 年代以后才逐步渗入到教育领域,出现“教育信息化”的理念。通过多年来教育工作者的梳理和总结,高校信息化大致可定义为“以信息通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数字化校园为技术构建基础,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高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和图书资源等方面,进而促进高校的管理、教学及科研的水平和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人才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系统建设工程者”。
具体到学生工作领域,需要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奖助、招生信息、就业信息、心理健康、校园生活等多个方面的管理,以环境网络化、资源数字化、应用智能化和表现多媒体化为基石,促进与教学、科研以及其他行政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实现业务流程的重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以及对学生工作全局决策的支持。
信息化源起于科技创新活动,其发展和演化主要取决于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水平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按照技术和应用水平,信息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数据电子化和简单办公系统、交互式互联网平台以及基于海量数据的分析决策系统。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与信息化本身的进阶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用电子化的数据代替纸质数据,并应用于简单的办公系统中。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把人们从重复繁杂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例如,学工工作中电子表格、局域网内的办公系统就是信息化发展第一阶段的典型应用。
第二阶段,信息化发展以网络技术的大范围应用为标志。信息实现了跨时空、跨区域的流通利用,系统的扩展性大大加强,不同的使用者加入到信息系统中来,共享数据和应用。在这个阶段,信息化平台不仅仅是管理者办公的工具,更是人们发布、交流信息的平台。人们不仅能够使用信息化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更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和发布个性化的功能模块。例如,学生工作各类网站、数据库的建设,在线调查工作、以社交网站为依托的网上团支部,等等。
第三阶段,每一个使用者都扮演者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角色,时时刻刻产生海量的数据,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智能决策等信息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员通过对大量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找到用户的行为习惯和潜在需求,并依此做出决策。对于学生工作管理者而言,大量的数据将能够记录并描述学生工作服务对象的行为习惯和模式,为科学决策和思想引领提供依据和方法。在目前,这个阶段的信息化工具尚未在学生工作中得到广泛使用,是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下一步要努力的方向。
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繁杂、不断发展、持续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体系进行保障,要从组织、制度、人员技能培训、资金及信息化标准和管理规范的制定上,来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总体涉及到若干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学生工作信息化工作需要有整体规划和设计。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将现有工作简单地电子化、网络化,更是对现有工作结构和流程的重构。信息化,很多时候是将重复的工作自动化,将复杂的流程简单化,将重叠的工作模块化,将零散的工作系统化。这就需要学生工作管理者首先对现有的学生工作体系有充分的了解,并结合一线教师的需求和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对整个工作流程和结构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建设也必须有很强的前瞻性。这就需要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并为未来潜在的需求,留出可扩展的空间。
其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需要严谨并可扩展的数据标准。信息化的发展,其核心在于数据的积累和管理,掌握了数据的人,便掌握了信息化的未来。因为,不论是信息检索和分享,还是未来的支持分析决策的智能数据仓库系统,都需要完整的、全面的、标准化的数据作为支撑。所以,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提出一套符合实际需求,符合信息化建设规范并具有可扩展性的学生工作信息化数据标准。这不仅是北京大学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需要,也是引领未来学生工作评价机制和发展方向的重要伏笔。
第三,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其成果是先进的信息化平台,对学生工作教师和管理者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工作教师和管理者改变以往的工作习惯,去适应新的工作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支专业的信息化建设队伍,提升信息化整体建设水平;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队伍,保证信息化建设与学生工作核心业务紧密结合;培养一支高效的信息化维护队伍,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平稳运行;培养一支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不断总结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未来的学生工作信息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
三、北京大学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不足
自2004 年以来,在中央16 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北大学生工作因循精致化和科学化的理念,形成了以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学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青年研究中心和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为辅助的“小机关、多中心”格局,形成了学校、职能部门和基层院系垂直联动的工作机制。但相应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并未作出对应的结构调整,仍大致处于建设初期的水平,推进速度相对缓慢,无法成为整合流程和辅助决策的工具,制约了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信息化缺乏整体设计和规划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网络化、电子化,也不仅仅通过网站、数据库等现代工具来简化工作流程,而是在一定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下,通过信息技术,对整个学生工作系统的工作数据、工作流程、管理权限进行梳理和优化。近20年,是北大学工系统高速发展、快速进步的一段时间,不论是组织结构还是业务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以前更加丰富和专业,然而,现阶段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设计之初的状态,与学生工作体系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不相匹配。
(二)信息系统林立,共享性差
按照北大学生工作系统“小机关、多中心”的工作格局,学工部机关及各个专业中心的业务是相对独立的。在学工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初期,由于缺乏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各个部门往往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开发独立信息应用系统。同时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主管部门也有对应的业务系统。这就造成了不同的系统独立运行,但又不能互相共享,信息孤岛、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存在。
(三)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学生工作信息化系统,不仅仅是学生工作管理的系统,也是辅导员面向学生进行信息发布、与学生交流的平台。但是,当前学生工作仍然是以行政为主导,所以学生工作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和规划更多地是取决于管理者的认知和偏好,与实际工作流程和用户的真正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很多信息应用系统只是简单地把人工操作过程变成了计算机操作,还停留在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没有发挥信息系统在决策支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和改进北京大学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学生管理和服务水平
学生工作信息化很大程度上属于行政办公系统信息化的范畴,在学校层面促进“四大平台”相互配合协调,在职能部门层面促进学校相关部门相互分工协作,在基层院系层面促进工作条理明晰和办公效率提升。行政办公信息化不是简单的数据电子化或者交互网络化,其核心是在全新行政理念指导下的业务流程拆解、梳理和重新整合,以减少人工环节、系统智能纠错、提高办公效率为目标,全面实现办公电子化和智能化。
首先,应建立学生和辅导员的全信息数据库,通过广泛调查、评估和科学规划,尽可能全面的考虑涉及学生管理和服务、辅导员发展的各个方面,采用合理的数据结构和高效的数据搜索,并支持通过有线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行访问和维护。
其次,制订对数据维护和访问的严格权限标准。根据学工系统各部门的职能划分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形成机关、中心、院系和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参与组织相关人员及时维护和备份数据,并在最大限度开放数据的访问权限,有效避免部门间的“信息孤岛”问题。
第三,经过充分研究和论证,针对各职能部门的具体业务开发相应的功能模块,如奖学金模块、保险模块等,各模块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操作界面,并根据工作进度实现流程化的指导和智能化的提醒。
(二)依托网络平台,拓展思政教育空间
学生工作信息化网络平台既应是学生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渠道,也应是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首先,学生工作信息化作为网络平台,除了提供内部信息管理的功能之外,还管理各职能部门的网站以及移动互联网终端,持续性、广泛性地加强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来看,学生工作系统对外网络平台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需求,利用高校智力资源库的优势,为学生们提供针对性的思想引导。例如邀请校内知名教授针对时事热点问题在网络平台通过文字或视频的方式发表相应观点。
其次,由于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管理着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数据,能有效确保一定的学生用户粘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通过信息化实现对学生的导向性管理,努力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三,网络平台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推动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三)分析海量数据,服务学校全局决策
随着网络技术和理念的不断革新,每个个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就学生而言,该信息可以指学生发表的主观信息,如通过微博或BBS发表的言论,也可以指个体由于自身属性和行为产生的客观信息,如每天上网习惯或消费习惯等。学生工作信息化通过专门的信息捕捉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建立分析模型,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个体性分析和群体性分析,从而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为学校下一阶段的政策研究和工作部署提供辅助智力支持。
作者简介:陈 炜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管理办公室主任 讲师
魏培徵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 讲师
林思聪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