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试论社会型网络社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以“人人网”为例

作者:倪文聪 江可可 孟樊东 发布日期:2012-10-14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工具被逐渐应用并整合到现代网络课程中。“人人网”因拥有庞大的大学生用户群,已发展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校园社会型网络社区,同时也为高校育人提供了一种新选择。作为大学生管理与服务的第一责任人,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利用“人人网”,将有力促进辅导员管理方式的更新,也符合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型网络社区;高校辅导员;育人工作;人人网
 
社会型网络社区是当下大学生网络交流中最典型、最流行的应用形态之一,它将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搬到了网络上,不仅摆脱了以往网络交往匿名、虚无的恶名,还有助于用户扩大现实人际关系圈。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工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辅导员之间也逐渐把网络作为主要的沟通桥梁。
一、社交网络的理论分析和校园文化基源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创立的六度空间理论(又称“小世界效应”)指出:世界上所有互不相识的人只需要很少中间人就能建立起联系。根据这个概念,他做过一次连锁信件实验,尝试证明平均只需要六个人就可以联系任何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该理论被称为“六度分隔理论”[1]。每个个体的社会交往圈都可以不断放大,最终相互交错,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只要找到正确的几个关节点,系统内的任何两个点都可以连接起来,这就是早期社会网络社区的理论雏形。在信息时代的迅速推动下,这种理论最终被应用于社会性网络体系中,出现了面向社会性网络SNS的互联网服务项目,如Facebook、博客、BBS、QQ空间、豆瓣、人人网等,通过“熟人网络”进行网络社交拓展。
作为新兴的社交网络服务项目,美国的Facebook成为第一个进驻大学生和白领群体的SNS互联网站。社交网站满足了网络知识群体的用户需求,病毒式营销、口碑相传的推广方式推动了中国社交网站用户的爆炸式增长。2005年在SNS社交网络复制模式在中国大陆相继建立,诞生了百余家交友网络运营公司,目前用户市场规模较大的有人人网、新浪微博、QQ 空间、朋友网、开心网等[2]
其中,“人人网”在中国大学生市场具有领先地位。其兴起与流行基源于校园文化群体需求,是大学生网络依赖和“宅文化”的延续空间,为校园群体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情感网络交流平台[3]。同样是校园学生群体文化娱乐、情感表达、交友需求的虚拟途径,“人人网”在传播主体的能动性和交互性特点上有着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优势,其用户对象特征决定了它能够反映高校舆论动态以及大学生群体思想动态和群体文化状况,为此高校辅导员工作中有必要引入社交网络的应用。
二、“人人网”在辅导员管理中的定位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和Web 2.0大潮的推进,SNS社交网络迅猛发展并成为网民的基础应用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现实走向网络。如何定位SNS社交网络在校园管理中的功能,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引导高校舆论的新课题。
(一)信息发布平台
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和适应新事物,网络式人际交流是这个群体的明显特征。辅导员通过实名制注册“人人网”,一方面,可以在虚拟空间里彼此了解对方,弱化正式场面的威严,给彼此一个熟悉的拓展空间,有效增强亲和力,促进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辅导员可以通过“人人网”记录工作心得、生活体会以及管理活动中的点滴,展现自身个人魅力。通过“人人网”,辅导员可以传递学校文件、公开班级建设管理、明确评奖评优程序、阐述自己对社会事件的观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和程序,使网络成为管理工作的有力工具。
(二)了解舆情动态
通过观察“人人网”,可以掌握学生思想状况和校园群体性舆论导向,也有助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对辅导员来说,要对学生动态倍加敏感,尤其对“人人网”上的“异常信息”保持警惕,对涉及“轻生”、“暴力”、“沮丧”等状态,要在恰当时机疏通学生情绪,对学生思想进行有效的引导。当然,辅导员在参与“人人网”互动时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一是积极乐观、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想法,要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性的回复,对学生的非理性想法和极端的言论,不能一味教条式地批评和否定,要以引导和教育为主,运用艺术性的思政管理手段;二是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不能将虚拟空间的言论当成现实生活中的评论,时刻洞察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论动向。
(三)回归现实解决
“人人网”本质是虚拟空间里的思想反映,解决问题最终要回到现实中。高校辅导员在校园中分管学生管理,兼做党团建设、奖金评估、贫困资助等工作,在复杂的工作系统中时刻不能放弃维护高校稳定的工作底线,这就对辅导员的危险预知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危机化解能力、矛盾疏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人网”上反映的学生情绪异常现象,实际是其生活、工作、学习受到挫折的映照。在虚拟世界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回归现实,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解决。对学生集体性活动,要进行合理评估和判断;对学生公益性活动,要积极参加、动员,并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对学生自杀、暴力等非理性想法,要及时引导和果断处置;对谣言煽动的极端情绪,要配合学校宣传部、保卫部(处)、学生工作部(处)等,第一时间汇报、监控和处理,消除不稳定因素。
三、社会型网络社区应用在辅导员工作中的特点
(一)信息流转效率快、成本低
“人人网”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的用户交流互动平台,大大提高了交流效率,还降低了维护关系的成本,其高覆盖率和高用户黏度,是高校在“人人网”上开展育人工作的基础[4]
传统实践中,辅导员往往需要通过联系班级负责人或开大会的形式,将相关的通知、信息转达给学生,信息往往会经过多次传递才能让学生们了解,不仅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也会造成交流成本的增加。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辅导员将日常的信息、通知通过“人人网”传递给学生们,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打破了时空限制,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学生们可以分享获得的信息,这样又加快了信息的流转,时空分享性突出[5]
(二)实名制有利于还原真实教学
大学生用户在“人人网”上多以真实身份注册,改善了很多社交软件虚拟化的不足之处,保证了用户现实身份与网上身份相统一,因此辅导员不必花费时间对虚拟角色进行一一备注。其次,由于注册是实名制的,大学生们发布的信息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利于辅导员通过“人人网”掌握学生们的真实情况。此外,辅导员可以通过即时聊天和站内信与学生交流,可以通过留言板给学生留言,辅导员还可以对学生的日志、相册、视频等发表评论或分享,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更具有针对性。
(三)多元交互性:一对一、一对多等模式并存
辅导员可设立公共主页,在公共主页上发布信息、保存相册、分享视频,为“一对多”的工作模式提供便利;同时也可以使用个人账号,通过留言板、及时聊天等功能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互动。设立公共主页的另一好处是关注者数量没有上限,所以不会出现因学生太多而无法查看公共主页的情况。此外与教师博客相比,在公共主页、辅导员个人账号上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可以迅速被学生分享,信息沟通更加便捷顺畅。
四、辅导员工作中应用社会型网络社区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辅导员通过注册“人人网”来管理和服务学生,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相关调查显示,学生的需求与辅导员在“人人网”上发布的内容并非完全吻合,当前辅导员的个人账号、公共主页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此,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现有问题。
(一)保证公共主页内容的及时更新
在公共主页刚开通的时候,不少辅导员对“人人主页”浏览的兴趣和积极性很高,经常在公共主页上浏览发布的信息、欣赏上传的照片、观看分享的视频等,或者在全国辅导员网络博客评优时积极更新网络主页,寻找关注者,甚至强迫学生对自己的网络社区“加关注”,利益评奖驱动着辅导员的网络主页更新,但活动结束后,使用“人人网”的兴趣和积极性会迅速下降,网络社区流于形式。除了辅导员公共主页的更新频率较低、时效性较差之外,学生们未能及时通过公共主页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也会降低对管理型公共主页的关注兴趣,从而减少浏览次数,导致网络社区管理不能很好地发挥实效。针对这些情况,一方面辅导员需要将获得的第一手信息及时发布在公共主页上,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另一方面需要丰富发布内容的种类,不断在公共主页上发布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讯息,激发学生的浏览兴趣。
(二)细化发布内容的管理
公共主页界面有资料、相册、日志、分享等模块,辅导员应严格对照相应的模块将内容归档,对发布内容进行精细管理,保证学生在浏览公共主页时获得的内容是准确无误的。此外在分享模块的分享内容会存在一定随意性和自由性,常常会造成与个人兴趣相关的信息分享较多,与学生有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容易被湮没。因此需要精细管理发布的内容,可以由学生助理定期检查公共主页的内容,及时删除意义不大的内容[6]。此外将院系学生的网络主页汇聚成系统群,发布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制度和程序,及时更新工作中的步骤,保障活动的透明性和公开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持续推进。
(三)加强舆论危机管理
“人人网”信息量丰富,用户人群多,其中也不乏杂音噪音,容易诱使大学生受到不良舆论的影响。当国家之间、群众与政府之间发生冲突时,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将现实生活中的不满,通过状态、日志、视频、照片等展示出来,并以煽动性语言吸引更多人去分享,甚至会通过“人人小组”号召采取现实行动。辅导员必须对校园舆情进行必要的预防、监控、引导和化解,特别是跟进大学生的网络需求,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时期辅导员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以及考核的重要参照,形成规范、形成合力,最大程度鼓励学生不盲从、不冲动,在舆论热潮中学会理性思考,引导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保证学生的个人隐私不被盗用
由于人人网实行实名注册,需要填写邮箱、学校等信息,在为用户准确定位好友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泄露个人隐私的问题。经调查,人人网、开心网、酷我网、腾讯等网站的注册协议中,均有类似“××网可能会与第三方合作向用户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在此情况下,如该第三方同意承担与××网同等的保护用户隐私的责任,则××网有权将用户的注册资料等提供给该第三方”的内容。最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有关“校内网被日本收购,泄露大学生资料”引起了强烈社会反响。辅导员要提醒学生,为了防止资料被盗用,在注册时,除了邮箱地址之外,其他的资料无需填入真实的信息。与此同时,辅导员自身也要注意在发布消息通知时,避免泄露学生的真实信息。
(五)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育方法有机结合

虽然标榜为“真实的社交网络”,但网络虚拟世界毕竟与现实生活有很大区别。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在社交网站中使用真实姓名和头像的占31.1%,而男性占51.5%。在将个人主页设置为“对所有人可见”的人群中,男性占66.2%,女性占37.8% [7]。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定位自己的角色,有选择地塑造自己的形象,近来网上热传的“宋嘉卿事件”就是典型负面案例。学生们在人人网上的言行也许并不代表其心中所想,由于考虑到自身在好友中的形象,即使有问题也有可能不会通过网络途径诉说,辅导员也就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辅导员对大学生的管理和服务不能抛弃传统方式,要有效结合传统方式与网络社区的优点,根据工作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



作者简介:倪文聪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本科生
江可可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本科生
孟樊东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辅导员  讲师
[1]引自维基百科“六度分隔理论”词条:http://zh.wikipedia.org/wiki/六度分隔理论.html,2012年6月2日。
[2] 引自2012年SNS网站排名:http://vdisk.weibo.com/s/3ucyz.html,2012年6月2日。
[3]黄海峰:《建立辅导员参与SNS 网站的高校舆情引导机制》,《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 年第6 期。
[4] 张建欣:《基于网络的高校教育新模式可行性分析》,《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 年第10 期。
[5]蒋维、梁思超、门满洲、樊兵:《积极视角下的人人网与高校青年素质教育》,《学理论》,2011 年第8 期。
[6]蒋春雷:《辅导员博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江苏高教》,2009年第4 期。
[7] 引自《网络中性别真实度调研》:www.docin.com/p-391805706.html,2012年10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