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冯支越 彭雪松 发布日期:2012-10-14
摘要:随着媒介的影响力日益加大,青年学生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深。但是,学生媒介素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提高。由于当前广泛运用的自媒体其本身的特点就包括信息繁杂,且真假并存,二者之间的张力如不加以引导容易导致不良的群体情绪和严重的社会问题。文章针对社会媒介化过程中亟需培养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分析并探讨了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并提出了网络媒介素养培养实施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这种“新”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媒介环境之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已变得无孔不入且影响巨大,在温州“7•23”动车事故、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广东乌坎事件、四川什邡群体事件等一系列社会事件和公共事件中,网络媒介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信息的平台和一条新闻自由发布的路径。青年学生是使用网络媒介的主要群体,他们往往对社会事件、公共事件有着更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真实现状的了解和判断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他人思想言论的影响,特别是受一些网络媒介固有特点的影响,在利用网络媒介参与公共事件时常常不能明辨是非,反而情绪化地发表一些不恰当的言论,造成事件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如何培养青年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媒介带来的传播力,是思想引导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培养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Web 1.0到Web 2.0,从媒体的政治化到媒体的社会化、市场化,这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或词语类创造,表面变化的背后是媒介内涵、媒介实质、媒介生产方式、媒介传播方式、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等“大问题”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一)媒介日益成为人们的“耳朵”和“眼睛”,从媒介获取、甄别信息的能力急需提升
新媒体使人们越来越处于海量信息包围中,信息格局逐渐由信息短缺转变为信息过剩。历史上,人们的活动范围较小,主要的信息通过口耳相传即可得到传播。但随着现代生活特别是技术手段的增强,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远距离的信息传递愈发成为必要,媒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信、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帮助人们进行信息传递的工具。此时媒介也就变成为人们的“耳朵”和“眼睛”。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不再受到报纸版面或者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媒介的信息承载量得到极大的提升。为此,人们需要培育并具备媒介素养,从浩瀚的媒介信息中搜寻到需要的内容,以满足自身对基本信息的获知需求。
网络媒介的进一步发展还带来了自媒体的兴起。从传播主体来看,自媒体传播者不再限于专业化媒介机构,更多的草根平民也开始获得话语权。普通人能够获得自媒体中的话语权,从文明进步的意义来说体现了鼓励言论自由、推动传播权利平等的重大进程,但是,也由此出现了难以对自媒体中传播主体进行有效约束的问题。自媒体对传播者要求的低门槛导致了传播主体素质的参差不齐,加之身份验证手段尚未完善,很难继续采取事后问责的管理方式这一特点就反映出自媒体中把关机制的缺位。同时,这种把关就技术层面而言也比较困难。如前所述,网络媒体的信息承载量巨大;此外,自媒体并无固定的出版周期,传播主体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上述特点使得自媒体中的信息呈现出真假并存、泥沙俱下的现象,这就要求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在使用网络媒介时增强是非观,提高辨识甄别的能力。
网络媒介环境下的信息传递还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浅阅读”的兴起和对影像资料的偏好,这可能是信息爆炸导致的直接后果。面对海量信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浏览”信息而非“阅读”信息,喜欢直观的影像资料甚于间接的文字资料。以微博兴盛为例,140字的限制导致很多微博信息都只是截取事件中最具冲突性和争议性的片段加以呈现,事实上这种对事实的剪裁容易造成对受众的误导。而相比于文字资料,影像资料是“表现”式的符号而非“再现”式的符号,受众无需再在头脑中进行深加工(但文字符号则需要)即可直接理解所表现内容。但实际上,经由媒体呈现出来的影像资料,即使眼见也未必为实,或者说即使是事实也未必是事实的全部,因为制作者常常通过影像的剪辑和编排,以实现某种服务于制作者自身目的的逻辑。
(二)媒介日益成为人们的“喉舌”,带来的巨大传播力亟待引导规范
媒介环境正以猝不及防的速度发生着多样而深刻的变化 ;与此同时,媒介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温州“7•23”动车事故、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广东乌坎事件、四川什邡群体事件等一系列社会及公共事件中,网络媒介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网络成为人们表达个人观点、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网络民意在影响社会决策中发挥了愈发重要的作用。媒介在成为人们“耳朵”和“眼睛”同时,还成了人们的“喉舌”。尽管相关研究表明,在新媒体环境下能够取得传播影响力的仍然以传统媒介和部分社会精英为主,但是不可否认,在“主要”之外,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获得话语权和产生影响力。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网民在微博及 SNS 网站上发布的信息,不仅是对其人际圈子的群体传播,也可看作是一种大众传播。社会化媒体的“转载”、“分享”等功能,使得网民在个人微博、SNS 上的发言几乎等同于对所有网民的信息传递,并具有被广泛传播的可能。人们通过网络媒介获得话语权是中国社会值得欣慰的一大进步,但与此同时如何理性约束和使用这种传播的权利,防止人们在行使自身传播权利时对他人或社会造成损害,还很值得深入思考。
“新媒体”之“新”,既在媒介形式之“新”,亦在更新速度之“快”。不断缩短并加快的媒介更新速度、媒介生态变化速度,不断增强的媒介传播力、创造力、影响力,不断复杂化的媒介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些固然推动社会发展,为人们提供新的生活方式上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并非完美,它存在各种负面效应。网络使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甚至对现实世界失去互动感知的兴趣、对未来漠不关心;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的通俗化程度增大,其传播的直接性和快捷性,不可避免地对人们的理性思维能力造成抑制和弱化,使人的思维趋于简单化、平面化,缺乏深刻的内涵和底蕴 ;信息的海量化和自由化必然造成劣质信息的增多,经由大众媒介特别是网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念的传播变得愈发难以限制,若不加甄别地接受信息,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将受到严重负面影响。很显然,在新媒体时代生存的人们若缺乏信息鉴别能力,很容易受控于媒介,只有当人们具备了高水平的媒介素养能力,才会做到积极地驾驭各种媒介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全面解读和正确的取舍。这种取舍就是一种控制自己行为、信念的能力,也是控制媒介信息的能力。[1]可以说,新媒体时代对现代人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正与之构成了尖锐的矛盾。
二、思政工作中培养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主要内容
学术界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有多种观点,但对下面两点基本认识大部分学者都表示认同,即媒介素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媒介素养具有多个维度。这意味着在单个的研究中很难穷尽媒介素养的所有方面;而集中针对并探讨媒介素养的某些方面,反而具有深刻意义。其实,媒介素养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凡是涉及到有关媒介使用、媒介接触能力和技巧的内容都属于媒介素养的范畴。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研究人的需求,进而通过研究如何满足人的需要,来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达到教育和管理的目标。[2]基于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对学生就网络媒介中的行为、言论加以引导。传统的工作方法是教育学生应该做什么和说什么,但青年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已经具有了独立研判能力,对这种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比较反感,思想引导工作也很难取得成效。因此,本文认为与其约束学生在网络上应该做什么,不如培养青年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给他们如何甄别网络信息、如何就媒介信息的偏见进行判断。事实上,陆晔等提出的媒介素养理论关系模型给了我们很大启发,他们认为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四个维度:媒介处理技巧、媒介知识、对媒介的批判性思维和媒介偏见判断。[3]以上内容对思想政治引导工作而言,更为重要。它不仅要求引导学生掌握媒介知识,提升学生对媒介的批判性思维,还要求提高学生判断媒介偏见的能力。
(一)思政工作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媒介知识
按照陆晔等人的看法,“媒介知识主要在两方面与媒介素养发生关联 :一是媒介生产的知识,这是绝大多数受众不怎么接触的部分 ;另一是媒介内容的知识(例如 :热门议题、公共事务等),这是受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4]通常来说,非媒介从业人员往往对媒介的内容知识更加了解,而对媒介生产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但媒介生产知识中蕴含了对媒介性质的洞见,了解媒介生产的相关知识才能理解媒介为什么不可能完全客观、媒介为什么带有一定的利益倾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学生群体而言,直接教育他们“如何”看待媒介是行不通的 ;更可行的方法是教给他们媒介知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媒介,然后由他们自己做出判断。
(二)思政工作中需要培养学生对媒介的批判性思维
对媒介的批判性思维是指受众区分媒介事实和现实,而不将二者混为一谈。媒介技术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媒介对现实的模拟和再现能力越来越强,特别是网络媒介,它可以通过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对现实进行模拟和再现。对于缺乏媒介素养的个体而言,经由网络媒介呈现出来的事实很容易被等同于现实。例如,在媒介事实与现实之间产生混淆方面最著名的案例是传播效果的“魔弹论”中所援引的事例。1938年10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广播了科幻广播剧《火星人进攻》,尽管在广播过程中已说明这是在演习,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听众信以为真,纷纷打电话给警察局或政府部门,询问火星人是否正在进攻地球,并首先在美国东海岸着陆,不少人奔走相告,有人甚至收拾行装,乘车逃往西海岸。[5]媒介借助一定的符号体系对现实进行再现,受众通过媒介接触到的信息必然需要经历由现实编码变为传播符号,再由受众将传播符号解码为自身可理解的信息,在这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信息的缺失或失真。因此,媒介素养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区分媒介事实和现实,要对媒介具有批判性思维。
(三)思政工作还需要培养学生对媒介偏见的判断
从媒介产业的角度,任何一个媒介组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都由某些利益群体所建立,受到一些利益群体的监管、控制。所以由这些利益取向的人所呈现的信息自然不能没有偏见而完全客观。此外,在当今的媒体环境下,媒介(包括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上充斥着大量由企业付费刊登并不以广告形式呈现的信息。这些信息通常被称为“软文”,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基于“企业—公关公司—媒体”的这个利益链产生的信息自然不可全信。近几年出现的用户贡献内容(UGC)的媒介(如微博、社交网站)表面上看来与上述论断不相吻合 :用户在微博中的信息、社交网站的信息取决于自身的虚拟网络建构(微博中是加关注,社交网站中是加好友),似乎并不由利益群体所呈现。但是,这种用户贡献内容的媒介形式归根结底在信息平台上仍然受到利益群体的控制,信息平台的控制者能够影响信息呈现和信息流动。由此看来,任何媒介都必然受到控制它的利益群体的影响,都带有一定偏见。因此,思政工作中需要教育学生对媒介偏见做出判断,要对媒介信息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而克服媒介偏见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更多地搜寻相关信息,接触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虽然看得越多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接触到事件的真实情况,但至少会有更大的概率。
三、培养青年学生媒介素养的有效路径
思想政治引导工作中,与其空洞地教育学生应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不如培养青年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引导学生更多地获取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再做研判。从操作层面来说,可以探讨以下两条路径。
(一)建立培养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长效机制
网络媒介素养可以理解为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是一种使用网络媒介获取信息、甄别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对其培养必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思政工作中需要建立培养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长效机制,从平时入手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这种机制可以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同时进行。
面对现实情况,思政引导工作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媒介知识,构建对媒介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判断媒介偏见的能力。学习媒介知识可以通过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特别应注意增进学生对媒介生产相关知识的了解,让学生熟知记者的采访资料到成稿过程中存在剪裁的技术手段,成稿到最终呈现媒体,还需要经过编辑或上级监管部门的筛选程序 ;要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媒体有差异化的价值取向,并受到不同的利益群体的控制,因而需要对媒介存在的偏见做出判断。媒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熟悉常见的媒介编码方式,包括基本的新闻稿件采写方法、常用的摄像机镜头语言等,从而再把媒介信息解码为自身认识时能够游刃有余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媒介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其区分媒介事实和现实不同的能力显得更为复杂。我们认为可行的方法之一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来讨论典型的媒介案例(主要是反例)。如通过组织学生研究某些虚假和不实报道的产生过程,来提高学生对虚假报道的鉴别能力 ;尤其应研究自媒体中的典型事件,比如貌似科学实则荒谬的“钓鱼文”的传播,再如那些同一张照片配上不同文字后有截然不同的解读,由此提高学生对自媒体信息的甄别能力。
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来进行,从可接触性的角度而言网络媒介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网络媒介几乎是青年学生每天都使用的工具,但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却很难有如此频率。新媒体的发展要求我们转变工作思路,适应新环境,运用新工具,以更贴近学生的方式开展引导工作。例如我们可以在微博或者人人网上建立公共主页,由专人负责运营,定期发布资料信息,将线下的课堂搬到线上。我们还应鼓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党团干部开设个人微博和SNS账号,通过他们自身在网络上的行为表现作出示范,带动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媒介;另外,可以利用思政工作者和党团干部的个人账号来开展媒介素养培养工作。此外,还可通过邀请新闻传播学方面的教师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报社、电视台等多种方式开展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从而真正建立起培养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长效机制。
(二)重大事件中引导青年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媒介
青年学生数量巨大,还具有较高程度的组织性,加之他们是很多公共事件的主要参与者,由此开展思想引导工作要求在重大事件中特别注意引导青年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媒介。
重大事件中的引导工作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方面来进行,重大事件中线上的引导工作有赖于思政工作平日里的积累。如果思政工作平时注意运营网络主页,积累稳定的受众群体,并能形成相对固定的传播风格,那么,在重大事件中就会更好地接触到学生群体,并取得学生群体的理解和信任。
重大事件中对青年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媒介的引导很大程度是基于长效培养机制的一种补充和加强。因此,这种引导与前文中长效机制的引导内容基本相似,并需要具有针对性。例如对突发的群体性事件的看法,我们可以搜集传统媒体报道和自媒体中的多方面资料,提供给学生不同的视角和看法。在网络媒介中更具有说服力的是“论据”而非“论点”。因此,思想引导工作在重大事件中的重点是多方面地收集事实材料并传播给青年学生 ;又如,对于一些尚不明了的事件,应当及时提醒、呼吁学生善用自身的传播力,充分说明滥用传播力的后果。线下的工作也是类似,只不过是将上述内容以面对面的方式传播给青年学生。

培养青年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既是社会背景和媒体环境演变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引导工作深化的需要。在思想引导工作中,培养青年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应特别注意对媒介知识、媒介的批判性思维、对媒介偏见予以理性判断能力的构建。达到这一点,需要切实建立起培养青年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长效机制。在重大事件中,思政工作者还需要注意对青年学生的引导。两条路径不可偏废,线上线下“虚”“实”结合,将高校学生思想引导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简介:冯支越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研究员
彭雪松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本科生
[1] 张开 :《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现代传播》,2003 年第 1 期。
[2] 李庚 :《浅谈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国青年研究》,2000 年第 4 期。
[3] 陆晔等 :《媒介素养 : 理念、认知、参与》,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 214 页。
[4] 陆晔等 :《媒介素养 : 理念、认知、参与》,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第 2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