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小班研讨课教学: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元素——以北京大学为例

作者:孙燕君 卢晓东 发布日期:2012-07-11

 摘要:从美国私立和公立研究型大学班级规模统计结果清晰地反映出,本科精英教育以小班研讨课教学为重要特征。文章对北京大学本科班级规模进行统计,发现数据与美国相比呈现较大差距。结合对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为了促进小班教学,应当在包括确立全校统一的教师基本教学工作量制度、培训以提高教师上研讨课的教学能力、培训助教并完善助教制度、改造研讨课教室、适度减少本科生数等方面推动政策革新。相关分析对高校各类精英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本科精英教育;小班教学;研讨课;班级规模
 
一、本科精英教育以小班教学为重要特征
以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为代表的西方名校,以持续培养精英人才而享誉世界。这些名校之所以能引领世界大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前沿,与其精英教育模式紧密相连。随着精英教育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精英教育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和传统的精英教育单纯为国家培养官僚、学术人才的功能相比,知识经济、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更多关注经济因素和社会的良性发展。[1]在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今天, 西方各国为了社会良性发展, 还在不断充实和完善其精英教育体系。
所谓精英,并非仅是那些能够在既有社会和知识体系中能有最佳表现的人才,其特征更加在于对未来学科、领域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引领,因而批判性的思维模式是精英人才的重要特征。在教育的内在逻辑中,精英教育对教育方式的要求不是知识灌输与继承,而是更加重视启发式、批判式教育。
所谓精英,并非仅是那些能够在既有社会和知识体系中能有最佳表现的人才,其特征更加在于对未来学科、领域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握和引领,因而批判性的思维模式是精英人才的重要特征。在教育的内在逻辑中,精英教育对教育方式的要求不是知识灌输与继承,而是更加重视启发式、批判式教育。
在课程的形态上,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大班讲授课(lecture)教学对于学生发展需要的不同难以区分,有远大抱负的学生和仅仅要求取得文凭的学生同处一个教室,教师讲授主要以知识传承为主。由于座位拥挤、人数众多,客观环境阻碍了讨论充分展开,更难以深入进行。师生之间在课堂上互动性差,课堂教学因而只能是灌输式。由于大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难以把握讲课进度和深度,因而从理论上讲大班讲授课教学并不有助于培育精英。甚至可以说,在大班教学背景下涌现出来的精英是自我发展而非教育的结果。
小班研讨课(seminar)教学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看成本高昂,但其教学效果优势十分明显,因而成为世界名校培养未来精英的重要教育因素之一。小班研讨课教学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从真正意义上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在研讨课上,由于学生人数少以及对知识性质认识程度的不同,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因而这样的教学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在融洽的氛围之中变得快乐而自信, 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教学质量得以有效提升。由于师生互动和教师的引导,小班研讨课才能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导引。[2]
以此为思考方向,我们发现牛津、剑桥等高校所实行的导师制,本身就是一种一对一的极致的小班研讨课教学。
美国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和小型文理学院均以精英教育作为其办学目标。在其班级规模统计中,小班教学成为其精英教育的核心教育元素,其中前者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后者如威廉姆斯学院。在这些学校的招生宣传中,小班教学的比例成为一大亮点。以下是2010年美国部分私立大学的本科班级规模百分比数据。
12010年美国私立大学班级规模百分比[3]
 
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同样承担培养精英的重要任务,但与私立大学相比,这并非其主要任务所在。在班级规模的相关统计中,尽管与私立大学相比,公立研究型大学的小班教学比例特别是20人以下班级规模的数据存在差距,小班教学仍然是其一大亮点。
22010年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班级规模百分比[4]
 
二、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及本科班级规模现状
2008 年,经过全校上下反复讨论,北京大学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上培养目标中的关键词之一是“引领”,这个概念和“跟随”相对。所谓“跟随”就是在引领者提出理念和模式之后的从业者,跟随者所做的工作即使十分精细和成功,仍然是跟随者。从“引领”的关键词要求看,北京大学的本科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从过去5 年的实践来看,以上定位获得了教师比较广泛的认同。
为了实现以上精英教育目标,大学必须拥有最优良的资源,包括学问高深、视野独特的教师资源,科学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富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先进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以及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些都是精英教育必要的条件。条件与目标应该在班级规模方面有所呈现,小班教学应当成为北京大学本科教学的特征之一。为比较方便,我们以美国的统计标准对北京大学2010-2011 学年(2010 年9月-2011 年7 月)本科班级规模进行了初步统计。
北京大学2010年本科课程班级规模百分比[5]
 
从表3 中初步可以看出,北大20 人以下的班级占所有本科课程的比例仅为3.8%,而100 人以上的课程约占27.2%(更进一步统计,200 人以上的班级占4%)。在全校153 个20 人以下的小班中,我们对学科进行了了解,其中大部分是外国语学院课程,大约占67%,其他为公共英语课程。这表明,在北京大学其他院系中小班教学很少开展。在大班课程中,通选课、双学位课程占了一定比例,有的课程上课人数甚至达到四五百人。
以上班级规模与美国私立研究型大学基本不具备可比性。当然,北京大学作为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其比较对象应当是美国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但即使将表2与表3比较,北京大学在小班教学的数据方面也有很大差距。仅从班级规模数据看,北京大学的本科教学实际状况难以符合精英教育的要求。
三、推进小班教学的建议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高校认识到缩小班级规模、提高小班教学是精英教育的关键。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曾表示,“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需要我们从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的讲授、批判式的讨论和非标准答案式的考试。打造一个精英教育的高校,需要小班的课堂”[6]。为此,四川大学已经制定了相关战略,并于2011年12 月开始教师培训工作。复旦大学在其2011 年《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报告》中透露,复旦正在推进小班化、研讨型教学, 将来教学班规模在30 人以下的课程会占到复旦大学全年开课总量的50% 以上。大连理工大学有300 多门课程已经实现“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7]
在北京大学确定其本科教育目标之后,缩小班级规模、逐步将大班讲授课转变为小班研讨课应当是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目前,以下措施需要考虑: 
(一)确立全校统一的教师基本教学工作量制度
缩小班级规模、推进小班教学,需要在师资数量上和精力上对教学更加投入。除去思想动员之外,建立合理的教师工作量制度刻不容缓。相关制度的缺失会使小班化改革中师资的动员存在困难。目前,北京大学并没有全校统一的教师基本教学工作量规范,合理的逻辑是在确立小班教学的基本目标规模之后,提出与建立全校实际情况较为统一的教学工作量制度。例如,如果北京大学计划使20人以下的小班能达到与北美研究型公立大学可比的40%,学校应当提出教师基本的教学工作量要求,如要求教师的周学时达到6-8学时。
在增加小班数量进而提高比例的同时,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目前班级规模超过100人的课程情况,采取措施增加教师、开出平行班级以限制超大课程,同时增加大课程讲授配合小班研讨课,以大幅度减少大于100人以上的班级数量。
与此相配合,学校应当继续深入研究各院系的人事编制、经费划拨公式,其中人员编制与经费划拨与开设的课程门次、班级规模以及选修的学生数量挂钩,而不仅仅只看本院系、本专业的学生数。只有这样,才能激励院系多开新课程,开出小班研讨课,实现精英教育的目标。
(二)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研讨课教学能力
小班研讨课在知识论层面与讲授课存在根本不同。讲授课倾向于将知识作为确定的知识,研讨课必须将知识作为不确定的、可以怀疑的知识,并且持续引导学生怀疑这些知识。
小班研讨课教师与讲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从认识论角度看也存在不同。大班讲授课教师扮演更多的是管理者、领导者的角色,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照本宣科”、“按部就班”成为讲授课教学中教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小班研讨课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是关键,频繁的师生沟通讨论是重要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更能增进师生彼此了解, 有利于改善教学的人际关系, 开发课堂交往潜能,学生越受老师关注越容易取得成功。小班教学由于班级学生数的减少, 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这就增加了教师讲课的深度、跨度和灵活度。在这一价值追求下, 教师的功能、角色与地位都需要得到新的诠释与定位,新的功能与角色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新的素质结构与特征。[8]
小班研讨课能否取得实效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大班讲授课教学向小班教学转变对教师的基本教学要求、知识观、认识论以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简单缩小班级,教师并不会自然改变他们的行为和观念来实现小班研讨课的目标,必须通过有效的职业训练和其他的支持才能完成这一转变。
和国外高校比较,国内学校的差距不仅仅在于班级规模的数量和比例上,更在于教育观念。教师由习惯于讲授课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的研讨课教学,需要花大量时间投入,这就要求高校进一步改进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估与考核制度、教师学术评价与职称晋升制度等等细节,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目前北京大学和全国多所高校举办的“教学基本功大赛”,其基本逻辑就是讲授课,停止这类大赛、消除其对教学衡量标准的影响,是课堂教学模式转变的必要选择。
(三)培训助教,完善助教制度
研讨课教学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比较简单,就是一学期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个小班的学生;第二种则是大班讲授课教学同时辅以小班研讨课。由于教师数量有限,后一种方式需要动用更多的助教。助教主体是在读研究生,包括博士后、博士和硕士,适当情况下也可以包括优秀的本科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饶毅教授开设的《科学是什么》,分成四个小班每周安排一次讨论;经济学院秦春华开设的《信托与租赁》在正常教学之外组织若干次小组讨论,任课教师和助教积极参与其中。
因此,助教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变革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助教具有先天优势,他们和学生年龄接近、经历类似,能很好地和学生取得沟通。助教需要具有相关课程素养,才能真正在学科的讨论班中准备好资料、营造好讨论氛围,组织好学生的自由探讨。助教在理解学生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学习交流方面有潜力可挖。由于今天的助教在未来有可能成为教师,其在研讨课上的实践对于未来的教师生涯是一种实习。
在推动北京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已经为主干基础课、通选课配备了一定的助教岗位。通识教育课程大多重在启迪思想、传承文化而非单纯传递知识,其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什么,而在于引导学生想到什么,这样的课程采取大班讲授配合小班研讨的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学校如果推动更多的课程采取这样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未来对助教的数量需求将会增加,这一需求应当与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以及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改革更好地配合。此外,与教师培训相结合,研究生助教培训需要同时展开。
(四)提高研讨课教室的比例
小班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每个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这需要专门的研讨课教室。[9]北京大学2006年完成了第一批研讨课教室改造,目前学校适合小班教学的研讨型教室主要有文史楼的圆桌教室(15/30座)27间,每间教室配有2-3张大桌,部分椅子配有写字板;另一类为活动桌椅,桌椅可以重新排列组合,如二教的小教室(10-30座)有20间,四教有24间(以21座为主)。
文史楼的研讨教室从实践情况看更容易实现分组讨论,学校每学期周一至周五的热门上课时段经常爆满,有许多教师专门要求使用该类型教室。2011年在理科教学楼改造过程中,学校又改建了15间30人圆桌教室以缓解研讨教室供不应求的局面。
本科教学改革向小班化研讨课的方向推进,需要研讨课教室的建设来保证,但北大的研讨型教室仅占教室总量的27%,这显然不够。在今后的教室规划改造中,学校应该参照世界一流大学教室的布局增加一大批研讨课教室。
研讨课教室的建设和使用以及研讨课的开展,对于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关键性作用。大学的管理者和教师,可以先行将研讨课教室建设作为促进教师教学方法转变、提高师生互动进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抓手。
(五)适度减少本科招生规模
小班教学需要增加教室数量,需要增加任课教师人数和助教人数,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师培训,教学成本较高。尽管教育经费与班级规模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函数关系,但小班研讨课与大班讲授课相比,表面上似乎提高了教学投入,降低了经济效率,但这却是一种以适当减少数量来换取“高附加值”教育产出的方法。小班教学试图以缩小班级规模、改变教学组织形式、更新教学方法来培养出“含金量”更高的“产品”,以较大的教育投入来换取较高的教育质量。这对于精英教育是必须的。
增加投入是实现以上目标的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是减少本科生数量,这是硬币的两面,这也应当成为北京大学可能的政策方向。
目前,在教育部倡导下,中国高等教育发起了同样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的各类项目,这些项目一般以“卓越”为标志,比如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医师计划等。这类项目的本质即是在一所高校招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对其中一部分学生实行精英教育。文章的分析基本明确,小班研讨课应当是这类卓越项目最核心的教育制度关键。北京大学参加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从2009年9月起陆续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环境科学6个领域开展了“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试验计划”,其核心教育制度同样为小班研讨课教学。

小班研讨课教学的实施需要多方面条件,但不能等到所有条件都具备再行动。20124月,北京大学先后召开本科教学战略研讨会和教学工作会议,决定自2012年秋季学期启动小班研讨课教学试点,在创建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体系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者简介:孙燕君 北京大学教务部教务办公室副主任 助理研究员
卢晓东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兼元培学院副院长 研究员
[1] 周常明、刘亮:《论西方大学精英教育模式的形成——对精英培养制度和人文传统的探析》,《成人教育》,2009 年第10 期。
[2] 卢晓东、孙燕君:《以研讨课教室建设促进研讨课教学开展》,《中国大学教学》,2009 年第12 期。
[3] 表1 数据来源于美国《2010 大学手册(47th)》,选取的学校是2010 美国大学本科综合排名前15 的10 所私立大学。根据《福布斯》发布的2010 年美国大学排名,第一名为在校生仅2200 人的威廉姆斯学院,师生比为1 :7。该排行榜是从学生的视角来评判大学,学费少、小班教学的学校排名更靠前。
[4] 表2 数据来源于美国《2010 大学手册(47th)》,选取的是2010 美国大学本科综合排名前50 中的10 所研究型公立大学。
[5] 北京大学的统计数据为自然班班级规模,未根据课程学分不同予以区分,未来需要改进。
[6] 吴洋、余媛媛:《川大将实行25 人小班教学, 教师收入将提高超2 倍》,《华西都市报》,2010 年9 月28 日。
[7] 朱泓、刘志军、李志义:《重构培养体系,夯实培养基础,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12 年第5 期。
[8] 陶青:《小班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对美国经验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8 年Z4 期。
[9] 卢晓东、孙燕君:《以研讨课教室建设促进研讨课教学开展》,《中国大学教学》,2009 年第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