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3期

过往期刊

  • 2022年第2期
  • 2022年第1期
  • 2021年第4期
  • 2021年第3期

编委会

封面题字: 杨 辛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顾 问:王义遒 林钧敬 张 彦
编委会主任:陈宝剑
副主任:陈占安   徐善东    王逸鸣

              户国栋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天兵    王艳超    冯支越 匡国鑫     
孙 华       关海庭    陈建龙 刘    卉    

刘海骅    宇文利    吴艳红    李   杨  

陈征微    金顶兵 查 晶 祖嘉合   

夏学銮    蒋广学 霍晓丹 魏中鹏
刘书林(《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
杨守建(《中国青年研究》副主编)
彭庆红(《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谢成宇(《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社长)

屈晓婷(《北京教育(德育)》副主编)
夏晓虹(《高校辅导员》常务副主编)
周文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社长)
李艺英(《北京教育(高教)》社长)
郑 端(《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
陈九如(《高校辅导员学刊》副主编)
毛殊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室主任)
主 编:王艳超
编 辑:许    凝   马丽晨   朱俊炜
               王   剑   吕    媛  李婷婷      
               李   涛  侯欣迪   杨晓征

               宋   鑫   张会峰   陈秋媛 

              马    博  陈珺茗  陈   卓              
审    校:青年理论办公室   

             

基层就业工作管理模式新探——以“学生参与式”职业发展中心为例

作者:罗 飞 房 誉 发布日期:2012-07-10

 摘要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否能够达到学生及学生家长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教育水平与教学质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以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工作管理模式为对象进行探索,结合以往的就业工作经验,尝试开展了“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职业发展及就业工作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

关键词 基层就业 ;管理模式 ;职业发展 ;学生参与组织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4万,而2010年,据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30万[1]。可以说,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就业职位的稀缺与应届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已经形成了巨大差距。如何满足大学生对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是摆在各个高校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面前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北京大学就业工作现状简述
(一)学生就业去向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编写的《北京大学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北大整体就业情况呈现以下特点:第一,本科生毕业后的主要选择是继续深造。2010年和2011年本科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人数比例仅为20%。第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主要选择是就业。2011年北大硕士毕业生就业比例达到85%。第三,各院系、各专业的职业选择情况有差异。以硕士研究生为例,理工科类院系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大多在70%以下。而人文社科院系的硕士毕业生就业比例大多在90%以上。[2]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大多数北大学生做出了先攻读硕士研究生再就业的选择,这其中有广大学子想要继续深造的主观愿望,但也不乏部分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多是“亦步亦趋”,反映出当前高校职业发展工作存在盲点和死角。如何进一步加强职业发展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念就成为了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点。
(二)基层就业工作管理模式
就北京大学各院系就业工作现状而言,大多数采取“学工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管理体系。在该体系下所开展的职业发展工作有一定的优势:专职的学工教师掌握着较为丰富和稳定的就业信息资源,更有热情和经验来推动就业工作的进展。但与此同时,由于学工教师队伍中“身兼数职”的情况比较普遍,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不断寻找、维护就业信息资源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就业工作的管理新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职业发展及就业虽然称不上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但是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情况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是大学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也关系到校友有无热情和能力在毕业后回报培养自己的母校。因此,探索一种长效的、具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工作的管理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北京大学当前就业管理工作在基层院系是由就业工作小组承担的,因此本文以院系学生就业工作管理模式作为对象,并提出问题 :针对学生的需求,可否在各院系中建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式的职业发展中心(即学生自主设计职业规划活动,学工教师负责监督指导并联系相关企业以合理有效的配置就业资源)。
二、优势分析
结合实际调研结果来看,建立教师监督指导、学生组织管理的组织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职业发展工作的新模式,在很多方面有着传统职业发展工作管理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与传统组织体系的模式相比,新模式完善了传统的组织体系,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明显优势:
(一)提高学生素质,消除社会质疑
这种管理模式有力回应了关于高等教育、高校学生工作脱离社会实际的质疑。一方面,将职业发展纳入高校学生自组织活动体系,可以使职业规划与大学的学习、工作生活更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更有方向性地加强自身训练,不再面临“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尴尬。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需求新设立学生工作组织单元(如“学生主动参与”式的职业发展中心),将学生干部的自身发展与为同学服务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彰显学生工作的培养功能与服务性质,有助于消除现阶段社会舆论对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偏见。
(二)盘活院系架构,调动师生热情
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发展中心有助于盘活院系架构,并充分发挥学院的各种资源。以经济学院为例:所辖六个系通常只针对系内学生开展职业培训活动并提供部分实习及就业岗位,造成了学生导师掌握的校友及社会资源只能在小范围内共享。对此,新模式能够通过以学生为组织主体整合原有架构,更全面了解学生诉求,激发师生热情,从而切实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参与式的管理,能够让学生切实参与到同企业的联系工作,进而更加了解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提高自身职业规划意识及求职技能。
(三)强调知行合一,发扬北大情怀
老师指导、学生主导的管理方式对学生大有裨益。新模式的相关活动可以使学生从入学伊始就关注职业发展,培养职业意识并自觉地规划职业发展道路,进而更合理地安排大学生活,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努力把握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来说,新模式通过院系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指导和校友的关怀,营造了学生及校友的院系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友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起人文关怀的桥梁,培养出属于学校、院系的独特文化情怀。
三、调研结果综述
为验证上述分析,同时掌握经济学院学生的职业发展动态,我们采取了参考往年就业信息和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本科生一至三年级和研究生范围内随机发放问卷300份,问卷涵盖职业规划、职业指导、就职意向等多方面内容。收回290份,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达95.3%;观测样本中的年级人数比例和男女比例,基本与本院总体情况相吻合,证明样本数据的有效性。
由调查数据可知,学院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前景处于较为迷茫的状态。其中52.7%的学生对于自身职业规划没有概念。与此同时,参加过正规面试的学生比例更是下降到39.6%。这显示出学生面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无所适从。在这样一种迷茫的状态下,真正得到实习经历的学生就少之又少了,仅有30.4%的学生拥有实习经历。
另外,79.37%的学生将期望学历定于硕士,虽然高学历的期望可能是现阶段学生忽视职业规划的重要因素,但是据本次调查,研究生阶段仍然有29.4%的学生没有职业规划,研究生想要继续深造的比例只有11.8%。由此可见,从学院角度看来,职业发展的缺失确实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根据调研,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学生主导的管理模式表现出极大兴趣,而且83.9%的学生愿意将自己的就业资源拿出来与周围的同学分享,而更多的学生对主动参与相关活动表现出极大兴趣
四、实践与探索
综上分析,经济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初步探索了“学生主动参与式”职业发展中心的可行性。2011年10月,学院成立了隶属于经济学院学生工作系统,并以学生为组织主体的职业发展中心,进行了成功探索,职业发展中心的框架结构如下: 市场信息组:在学工老师的指导下,敏锐把握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及趋势,为整个职业发展中心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还担负着对职业发展中心所积累的各种资源(如优秀的师兄师姐网、优秀的企业网等)进行维护和发布的职责。
执行组:在确保完成日常性的职业发展工作外,还定期组织企业就业实习宣讲会及专场面试会、“经海留痕”职业发展系列沙龙、经济学院职业发展系列讲座等活动。
调研小组:通过数据收集和调查统计,及时掌握学院学生的就业信息需求,以便能及时举办一系列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活动。

目前来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已初步搭建了上下结合、紧密联系的组织平台,成功举办多场就业讲座、模拟面试、简历大赛等活动,为探索学生职业发展及就业工作管理的新模式提供了初步经验。但道路通往何处,则不仅需要组织者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这一制度,更需要兄弟院系、学校、社会等各方面领导与专业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以期实现探索效益的最大化,使探索的价值得以进一步显现。



作者简介:罗 飞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团委常务副书记 助教
房 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09 级本科生
[1]中国宁波网: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0/02/16/006424150.shtml,2010 年2 月16 日。
[2]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2010 年、2011 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白皮书》。